文物欣赏
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的讲解

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的讲解青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代建筑。
青州博物馆是青州市的文化标志,收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
其中,有三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文物,分别是玉蕊花瓶、绿釉花瓶和金饰花瓶。
这三件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也展现了青州的独特魅力。
一、玉蕊花瓶玉蕊花瓶是清代青州的特色工艺品之一。
它是由青州的传统青瓷工艺与玉石雕刻工艺相结合而成的。
玉蕊花瓶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挖空、刻花、烧制等等。
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亲自操作,每一件玉蕊花瓶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玉蕊花瓶的制作技术独特,瓶身上的窗户花纹,细腻而典雅。
瓶底的四个玉蕊形状如同飞燕形状,栩栩如生。
整个花瓶造型美观大方,体现了青州工匠的高超技艺。
二、绿釉花瓶绿釉花瓶是青州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也是绿釉陶瓷的代表作品。
绿釉陶瓷最早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青州的绿釉发展迅速,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
青州绿釉花瓶采用了独特的釉料和烧制方法,使得瓶身呈现出绿意盎然的色彩。
花瓶上的花纹精致细腻,绿色与白色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绿釉花瓶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显示了青州古代陶瓷工匠的创作才华和智慧。
三、金饰花瓶金饰花瓶是青州博物馆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中国金工艺术独特的代表作品。
金饰花瓶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材料的选择、设计图纸的制作、金丝的拉制、黄金的烧制、雕刻等等。
制作金饰花瓶需要了解金属材质的特性,掌握高超的金属工艺技巧。
金饰花瓶的外观富丽堂皇,花纹精美细致,给人一种华贵高雅的感觉。
金饰花瓶不仅是青州金工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金器工艺的瑰宝。
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的讲解,不仅仅是对这些文物的单纯描述,更是对青州传统文化和工艺艺术的探究。
这些文物代表了青州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
就我个人而言,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的讲解引发了我对青州文化和工艺艺术的深入思考。
文物鉴赏资料课件

文物1.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二里头铜爵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以中国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的同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青铜器。
年代约当公元前21~前16世纪。
可分为4期,目前发现的青铜器大部分属于第三期。
3.曾侯乙编钟年代: 战国材料: 木青铜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出土地: 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4.四羊方尊【年代】商朝【规格】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出土时间地点】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地位】商代方尊的代表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
这件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国家特级文物.5. 三星堆铜蛇长5.8、宽10厘米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蛇系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
铸件之间有铆孔,分段铸成后,再铆嵌连接成形。
蛇体形硕大,颇具写实风格。
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头顶和背部有镂空的刀状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飞行功能。
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
6.巴渝神鸟巴渝神鸟通高16厘米,长27厘米,2001年丰都秦家院子第10号砖室墓出土。
整器塑为鸟形,双目硕大,口衔瑞珠,两翼平伸,振翅欲飞。
其冠部作圆饼形状,平置于头顶,并由尾部支撑(尾端已残),可能具有承托意义。
正其如此,使该件文物在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以万计的汉代随葬品中,显得特别突出,并以“巴渝神鸟”的称呼广为人知7. 乌杨石阙国家一级文物。
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第一位。
年代:汉魏。
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芜湖市博物馆精品文物赏析

芜湖市博物馆精品文物赏析芜湖市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58年,是芜湖市重点文化单位之一。
博物馆馆藏丰富,特别是其中的精品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选取其中的几件精品文物进行赏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芜湖市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一、仙人赐福图《仙人赐福图》是芜湖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幅画作是宋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画面表现、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
画面中描绘了道家神仙仙人站立于岩石山崖之上,手持拐杖,目光深邃,神情庄重。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将仙人的神韵和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神圣、威严之感。
而仙人脚下的瑞兽、鹿、鸟等幻化奇兽,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统中神仙居住地的传统观念,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画面右侧的湖水、松树和云雾,以黑色写意了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超然、虚无的意境。
整个画面,神仙的超然、大自然的奥妙,都得到了高度的表现。
《仙人赐福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在表现技巧上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其所表现的中国传统神话观念和美学理念,也为今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审美情趣的窗口。
二、三足鼎芜湖市博物馆的三足鼎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被誉为“芜湖三足鼎文明之宝”,是中华民族古代礼器文明的见证。
该器通高0.377米,口径0.3米,足径0.383米,整体形制纹饰独特、造型精美,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足鼎在中国古代是古代君王用来祭祀神灵、天地的礼器,三足代表天地人,是当时的象征。
三足鼎的上部有两条龙纹,造型独特,纹饰清晰,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物,代表着皇权、力量和权威。
中部的纹饰螭虬与勾纹,形式精美,雕刻细腻,富有动态感。
下部有两个兽面,象征着古代中国的民众,也寓意皇权的统治。
这件三足鼎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代花形铜镜赏析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34Vol.1910 引言唐代是我国制镜的全盛时期,当时青铜技术的应用基本都体现在了铜镜制作上。
铜镜是当时馈赠的最佳物品之一,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公关作用。
唐朝之前铜镜基本是以方形和圆形为主,盛唐时期则对其造型进行了重大突破,开始流行菱花、葵花等花形样式和方亚形式,其中以花形铜镜为典型。
该铜镜图案纹饰除了基本的鸟兽、画像等以外,还有海兽葡萄、打马球等纹饰,极具盛唐气象。
1 从演变发展赏析唐朝铜镜发展主要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重要时期。
①其中初唐时期的铜镜基本以瑞兽镜、四神镜为主,一方面受到隋朝传统制镜特色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西方题材影响,产生了海兽葡萄镜等。
②进入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民族特色完全发扬,以花鸟镜、人物镜、瑞花镜、盘龙镜最为常见,形式多样①。
另外构图方面也使用了绘画风格,虽然对于对称没有严格要求,但讲究基本的平衡。
装饰手法更为华丽和豪放。
例如,出土于四川平武县城隍庙,现藏于四川博物馆的“双鹊衔绶纹葵花镜”铜镜,八瓣式,其背面就分为四个区域,上部是圆形月宫图,有蟾蜍、玉兔和桂树,月宫图两侧各有一朵祥云。
镜纽左右两边对称布置有衔绶双鹊纹,羽毛较长且飘逸,呈飞翔状态,下方则是一条蟠龙。
整体构图极为简洁,寓意吉祥。
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郭家滩严明夫人任氏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双狮双凤纹菱花镜”为圆纽,八瓣菱花形,内驱饰浮雕双狮双凤纹,凤凰羽翼饱满、体态丰盈,狮子则却步欲飞、身体机理明晰健硕,两者相间分布,且使用折枝萱草相隔,外区设计有对称的蝴蝶萱草纹。
工匠直接将狮子和凤凰融入铜镜之中,通过生动的造型给人们创造出了宽泛的想象空间,也充分展现出了盛唐时期文化兼容和不断创新的境界②。
1984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真子飞霜镜”整体呈菱花形,龟纽,荷叶纹纽座。
在纽上方设计有云绕山峦和太阳纹样,纽下方设计有水池,其中荷叶露出水面。
文物鉴赏策划书范文3篇

文物鉴赏策划书范文3篇篇一《文物鉴赏策划书范文》一、活动主题“探寻历史瑰宝,领略文物魅力”二、活动目的通过文物鉴赏活动,提高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同时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五、参与人员文物爱好者、专家学者、普通大众等六、活动内容1. 文物展览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展览,配以详细的说明和解读,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文物的独特魅力。
2. 专家讲座邀请知名文物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提升观众的鉴赏能力。
3. 互动体验设置文物修复、仿制等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感受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4. 交流研讨组织观众进行交流研讨,分享各自的文物鉴赏心得和体会,促进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七、活动宣传1. 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2. 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和传单,在相关场所进行发放。
3. 与当地媒体合作,进行活动报道和宣传。
八、活动预算1. 文物展览费用:[X]元2. 专家讲座费用:[X]元3. 互动体验材料费用:[X]元4. 宣传费用:[X]元5.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九、活动组织与管理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和应急预案,确保观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十、活动效果评估1. 通过观众满意度调查、意见反馈等方式,评估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篇二《文物鉴赏策划书范文》一、活动主题“探寻历史瑰宝,领略文物魅力”二、活动目的通过举办文物鉴赏活动,提高公众对文物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同时也为文物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五、活动对象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市民等。
六、活动内容1. 文物展览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展览,配以详细的说明和解读,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房四宝︱砚文物欣赏

文房四宝︱砚文物欣赏菊花石秋潭菊形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菊花石秋潭菊形砚(清乾隆年间)。
砚菊花石制,取材于圆状石料,依形略加斧凿。
砚石茶绿色,圆形砚堂,犹如一潭秋水。
砚堂内外各有白菊纹一朵,注水后,恰似菊花倒映于水中,情趣盎然。
砚堂右上方有一天然孔洞,可作墨池。
此砚因材施艺,造型自然,雕工刀法简练,构思奇巧,意趣天成。
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清乾隆)。
六方砚分别呈圆形、椭圆形、八角形、长方形、风字形、瓦当形。
每方砚之砚背或砚面上方均镌阴文乾隆御题诗一首。
各砚皆装于紫檀木嵌玉珮匣内,匣盖上均刻阴文填金乾隆御制诗一首。
六方砚同装于一楠木盒内。
此种赏砚均成套,其砚型在一套中各不相同,是清代流行的宫内赏赐用品,常用端石、歙石制作,而用澄泥制作的较少,澄泥砚的制作在明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端石双龙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端石双龙砚(清乾隆)。
此砚端石制,椭圆形。
砚面上部及砚边雕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正中一龙四旋盘绕,翻腾踊跃。
右侧一游龙突现藏尾露头,昂首仰望,二龙之间,嵌金珠一颗,形成二龙戏珠图。
砚下方为砚堂,金珠煌煌生辉,周围间以飞云、骇浪,有云海相接之意。
艺术家以巧妙的手法,在龙身之下,激流低凹处作暗通的墨池三。
云水四合于砚背,激浪和疾风形成两个急卷的漩涡,前后浑然一体,气势酣畅。
砚石色青紫,纯净无暇,石内隐含“火捺胭脂晕”等纹理。
质地极为细腻,温润,制作精妙,构图新颖,造型典雅,刀法圆润流畅。
为清代砚中佳品。
砚台装一紫檀木盒内,砚盒亦颇为考究。
盒嵌玉佩饰件,盒面有乾隆御制诗,并录苏轼的咏文,盒内雕一龙并显“龙光”二字,盒底外面刻二十八宿图,其图填金“天府永宝”四字。
盒雕线条流畅,华贵富丽。
端石猫蝶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端石猫蝶砚(清)。
砚端石制,随形。
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
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
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
它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真伪、年代和价值。
如果对文物的真伪莫辨,时代不清,就无从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或者真假错置,时代错讹,研究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贻害无穷。
从保护工作来讲,也失去科学依据,保了假古董。
因此,文物鉴定也是文物保护和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之一。
而文物鉴赏则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文物鉴赏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鉴定文物鉴定的必要性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难识真面目,给人们认识它的年代与价值造成很大困难。
特别在历史上,一些人出于盈利等不同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制造假古董,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更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
通过鉴定辨识文物真假,就成为鉴定文物的首要任务。
文物鉴定研究,首先要明确文物鉴定的任务和意义,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方法。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鉴定工作也难以做好。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
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分类。
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
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
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
一般的定义公式是:属+种差=定义。
因此,陶器的定义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600。
C左右烧制而成的吸水性较强的(以上为种差)硅酸盐制品(属)。
瓷器的定义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1200。
64件中国文物

30.红山文化女神像
属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 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 神庙。墙壁经过彩绘,室内 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 有头、肩、手等部位的残块, 均属女性。这是中国最早的 女神像。现藏辽宁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
31.鸭形玻璃注
属北燕时期。淡绿色玻璃质, 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 色锈浸。背上以玻璃条粘出 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 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 玻璃器中十分罕见。现藏辽 宁省博物馆。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属新石器时代, 1977年浙江河姆渡 遗址T231出土。外 壁均有一层朱红色 涂料(剥落较甚), 微有光泽。现藏浙 江省博物馆。
13.良渚出土玉琮王
属新石器时代。 出土时,平正 地放置在墓主 关骨的左下方, 是一件神圣崇 高的玉制礼器。 现藏浙江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
14.水晶杯
50.“五星出东方”护膊
蜀锦,汉代,来自 古蜀国。位列首批 禁止出国(境)展 览文物目录之首。 其中一块青底白色 织锦护膊赫然织就 八个汉隶文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 国”,令世人震惊。
51.中山王铁足铜鼎
属战国时期。鼎壁与 盖部云钮以下、足部 以上,共469字,是 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 中字数最多的。现藏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同为法门寺地 宫出土。八重 宝函的第一重 即佛指舍利所 藏立之所。
48.铜浮屠
唐代,法门寺 地宫出土。塔 内盛放鎏金伽 陵频迦鸟纹银 棺一枚,第四 枚佛指舍利就 在鎏金伽陵频 迦鸟纹银棺的 棺盖内。
49.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属战国时期,第一 次以实物面貌生动 再现出战国时期的 斗拱造型。现藏河 北省文物研究所。
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 村战国墓出土。素面无纹饰,透明, 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 绵体状自然结晶。 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 皿,国内罕见。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漠文明丝路遗韵
——新疆出土文物展
“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于2011年10月20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隆重开幕,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新疆文化厅党组成员、新疆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张建新、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霞、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新疆博物馆党组书记田先洪、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等领导和近500名热心观众参加开幕式,一同见证了“楼兰美女”
在河南的首次亮相。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首先代表河南博物院向为成功举办这次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说:“近几年来,河南、新疆两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大漠文明、丝路遗韵‟在河南展出的同时,河南博物院的…青铜瑰宝‟展也在新疆巡展。
文化的双向交流必将为两地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今天,双方在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学习、借鉴必将为中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是新疆历史文物第一次大规模到河南展出。
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珍稀的唐代金器、浑厚的佛教壁画等文物精品143件套,囊括了新疆丝路考古发掘
的众多珍品和重大发现。
其中罗布泊小河墓地、民丰县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伊犁波马古墓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大漠西域的多元文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
观众们感受到了古老西域多
元文化交融的神秘魅力,对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
了解。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数千
年来,这里成为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历史的舞台。
公元前2世纪,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在古代长安与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
易为特色的文化走廊。
东汉时期,班超从都城洛阳出发出使西域,使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
以洛阳为起点的汉唐丝绸之路,出河西走廊,分南、中、北三条干线横贯新疆全境,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此交汇、融合。
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这块高山、大漠、绿洲共存的神奇大地上,遗留下了无数瑰宝。
新疆文化因为吸收了中原文明而具有更牢固的根基和向心力,中原文化也因丝绸之路而吸收了新疆及中东、西方的文化而更具开放性。
随着“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今日在该院开展,“楼兰美女”、“小河公主”等丝路奇珍,将把人们引入丝绸之路的古老梦幻……
“梳妆”齐整的“楼兰美女”
这此次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无异于“楼兰美女”。
说起这位距今约3800年前的“美女”,人们并不陌生。
1979—1980年,中日两国合拍纪录片楼兰美女复原图《丝绸之路》时,随行的考古学者在楼兰故城北部铁板河三角洲的沙海里发现一具女性干尸,由此引起世人的关注。
1992年到日本巡展时引起轰动,被誉为“楼兰美女”
至此“楼兰美女”的名字流传开来。
随同这批珍贵文物赴河南博物院参展的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刘炜介绍,此次参展各类文物143件(组),包括古尸、先秦彩陶、汉唐织品、魏晋文书、唐代金银器、彩绘泥塑等,展品时间跨度几千年。
根据文物清单,这批展品规模大、规格高,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30件(组),三级以上文物达70多件(组),主要为近年来一些丝路新发现和考古新成果。
由于此次展览多为文物珍品,整个运送过程要求严格。
据了解,部分珍贵文物甚至享受5层包装保护。
在人类早期原始文化遗址中,有许多绘有各种彩色图案花纹的陶器,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彩陶”。
彩陶器,既是古代人类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人类原始文化中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当人们看到这些彩陶器时,都不禁要为它们黑红相间的明快色彩,粗犷线条组成的图案花纹,以及它们所透示的原始古老艺术的魅
力所吸引。
这些彩陶出现的时期,约在距今3000年左右,较中原地区晚,但延续的时期较长,从新石器时期至
金石并用时期,直到西汉时期的古墓中都有发现。
新疆发现的彩陶器,有陶罐、陶壶、陶杯、陶钵和陶盘等,其中多以器身带耳把器具为特征。
新疆彩陶色彩的基本格调是在红色陶衣上绘以黑色,也有在橙黄色或白色陶衣上绘以红色的图案花纹。
花纹似以三角纹为母题,有实体倒三角纹、大倒三角形的网状纹,或由倒三角形演变而成的涡纹、竖条纹以及平行短纹、树枝纹、弧线纹和水波纹,也有棋盘格纹等。
这些多样化的色彩纹饰,反映了新疆原始文化多彩的风貌。
新疆出土的彩陶,从器形、图案到制作方法,都与甘肃河西的沙井文化有相近之处,受到了甘肃彩陶文化的影响。
巴里坤大河公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单身彩陶壶,口小、平唇,颈呈弧线,鼓肚,腹部侧面有一壶耳。
壶身满涂红色陶衣,在红色上又分别在壶口沿、颈部和腹部处涂绘有三道宽边黑彩,黑彩上又绘有数道红色三角形的水波纹。
巴里坤单耳彩陶壶发现时,器物完好,色泽鲜明,逗人喜爱,是新疆东部地区原始文化中的一件珍品。
新疆土陶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汉晋时发展到生产彩陶,具有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
新疆土陶分釉陶
和未上釉的白陶两种。
尖,置木架上或半截埋在地下,保持所盛之水清澈凉爽。
釉陶种类繁
多,碗、盘、瓶、壶,尤以英吉沙的陶壶为一绝,壶身镂空而不漏水,叹为希罕。
唐代壁画.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贾湖骨笛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伏羲女娲
佉卢文木简,有栓系用的绳子和封泥本次展览旨在弘扬和保护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旨在从中得出更
好的构建现代文明的一些启示、思考和觉悟。
通过展览会使人们更加
认识和了解新疆,更加钟情和热爱新疆,这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正确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对于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