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光弹性实验中的基本光学知识

合集下载

光弹性实验介绍

光弹性实验介绍

漫射光式光测弹性仪的基本结构
2.平面光弹性实验
实验内容:(1)测绘受力模型的等差线和等倾线参数, (2)利用这两个参数计算模型内部应力的大小与方向。
(1)等倾线的测绘
建立平面偏振场;
反复同步转动起偏镜和 检偏镜,观察等倾线移动 的大致规律;
从=0°开始,单方向方 向同步转动P-A镜,一般每 隔5°~10°绘制一条等倾 线并标明度数,到90°为 止,画在同一张描图纸上。
' " n
Ch
令 f 称为材料条纹值,则有:
C
' " f n
(18.10)
h
当入射光波长λ ,材料参数C,测点厚度h确定之后,测
点主应力差值是f/h的整数倍时,该点消光成为暗点。
由于模型中应力分布的连续性,对于每一个n值,显示 为一条暗条纹,称为等差线。
对径受压圆盘在单色光 源(钠光灯5230Å)下的 等差线。


2
合成光的振幅为:
A a sin 2 sin
(18.8)
E E1
E2
合成光的光强 I KA2
I K(a sin 2 sin )2
A轴 E2 E1
(18.9)
检偏镜
光强
I K(a sin 2 sin )2
(18.9)
2.干涉条纹的分析——等倾线与等差线
偏振光——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 Y 平面内,光振幅矢量取特定方向。
平面偏振光——垂直于光 传播方向的所有平面内, 光振幅矢量取相同的方向。
平面偏振光的产生——偏振片 (光轴或偏振轴为Y)
椭圆 圆
偏振光——光振幅矢量的顶点轨迹为一椭圆或圆
产生方法: 偏振片+1/4波片 45 椭圆偏振光

实验报告光弹性效应

实验报告光弹性效应

光弹性效应一实验原理(一)光弹性效应光弹性:某些介质,在自然状态下式各向同性的,没有双折射性质。

但当受到机械力作用时,将成为光学各向异性,出现双折射现象。

这种双折射是暂时的,应力解除后即消失。

我们称具有明显光弹性效应的物质为光敏物质;光弹性效应微弱的物质为非光敏物质。

光弹仪的原理:,σ为内应力(二)全息光弹法两次曝光法当模型未加力时,让物光和参考光同时投到全息干板上作第一次曝光,模型加上力后,再做第二次曝光。

将全息干板显影、定σk n n e =-0影,得到全息图。

放回原来位置,遮蔽物光,让参考光照射全息图,这时候迎着原物光方向观看,即可看到实验模型的立体虚像,通过望远镜可看到虚像中有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即为等和线。

此方法适用于非光敏物质。

一次曝光法:只在模型受力时作一次曝光,其余操作和两次曝光法一致。

将能看到等差线,该法适用于光敏物质。

(三)等和线&等差线形成原因:两次曝光法得到的光强分布为:若取非光敏物质做成模型做两次曝光,由于ηc ≈0,则上式成为:那么,当ηρ=0,±1、±2….相应点成为亮条纹,即沿同一条纹各点有相同的ηρ。

而ηρ与主应力之和(σ1+σ2)成正比,因此同一条纹各点主应力之和相等。

称之为等和线。

二实验过程1. 打开激光器,激光束打到分光镜有膜一面(中间的一块);2. 在模型后20cm 左右位置放置白屏,记录位置;3. 调节反光镜,使物光光束透过模型中心,打到白屏上,调节参考光光路反光镜,使参考光光点和物光光点重合;4. 测量两路光程,要做到差距在1cm 之内;5. 加上准直镜,为保证激光束垂直通过其光心,调节其位置,使白屏上光点重合,并且使反射光沿原路返回;)(cos )cos()2cos(212c c I πηπηπηρ++=)2cos(22ρπη+=I6.加扩束镜,撤掉白屏,这时候在墙壁上可以发现一个亮斑。

保证其亮斑中心与未加扩束镜时的亮斑中心重合,然后移动扩束镜,使其亮斑大小与准直镜通光孔径大致相同,并且亮斑均匀;7.加偏振片&1/4波片,调节角度成45°,加上毛玻璃片;8.找到两路光重叠的位置,标记;9.遮住激光束,在黑暗中固定好全息干板。

第三章光弹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课文档

第三章光弹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课文档
单位厚度时(h=1),光程差为单位波长(m=1)时的主
应力差值,即式(f)为
f 1 2
第六页,共52页。

在实验时用与模型相同的材料做标准试件,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f 值愈小.说明材料的
光学敏感性愈高,人们努力寻求新的光弹材
料,尽量提高光学敏感性。历史上曾经使用
f
过玻璃、赛璐珞等做材料, 值较大,二十
,代入,得


IK
asin2
sin( )

2

2
分析光强 I 0 时的干涉条件:
第十一页,共52页。
2

,则透过检偏
Aasin2 sin
2

sin

0
1.

I 0
满足这个条件只能是
m
h
m 1 2 m0,1
,2,......
f
就是说,当一点的光程差等于入射光波长的整数
1
a
2
E
2
a
2
E
2
s in
c o s ( t
co s
E

1
沿快轴
)
s in
s in ( t )
沿慢轴
进入模型沿主应力方向分解(考虑模型产生的相位差

E1 " E1 'sin E2 'cos
a
a
cos(t )sin sin(t )cos
用公式表示为
n1 n0 A
1 B2 3


n2 n0 A
2 B3 1


今为平面受力状态,

光弹性实验报告材料2

光弹性实验报告材料2

光弹性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1. 了解光弹性仪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掌握光弹性仪的使用方法。

2. 观察光弹性模型受力后在偏振光场中的光学效应。

3. 掌握平面偏正光场和圆偏振光场的形成原理,和调整镜片(起偏镜、检偏镜、1/4波片)的方法。

4. 通过圆盘对径受压测量材料条纹级数f ,并通过实验求出两端受压方片中心截面上的应力。

5. 用理论公式计算出方片中心截面上的应力,并与实验得出的数据相比对,判断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 实验原理和方法首先引入偏振光的概念,如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只在某一个方向上振动,且光波沿传播方向上所有点的振动均在同一个平面内,则此种光波称为平面偏振光。

双折射:当光波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如方解石、云母等时,一般会分解为两束折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

从一块双折射晶体上,平行于其光轴方向切出一片薄片,将一束平面偏振光垂直入射到这薄片上,光波即被分解为两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其中一束比另一束较快地通过晶体。

于是,射出薄片时,两束光波产生了一个相位差。

这两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其传播方向一致,频率相等,而振幅可以改变。

设这两束平面偏振光为:11sin()u a t ω= (1)22sin()u a t ωφ=+ (2)式中 1a 2a —振幅φ—两束光波的相位差将上述两方程(1)(2)合并,消去时间t ,即得到光路上一点的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运动轨迹方程式,此方程式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一个椭圆方程,如果12a a a ==,2πφ=,则方程式成为圆的方程:22212u u a += (3)光路上任一点合成光矢量末端轨迹符合此方程的偏振光称为圆偏振光,在光路各点上,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轨迹是一条螺旋线。

因此要产生圆偏振光,必须有两束振动平面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并且频率相同;振幅相等;相位差为π/2。

如平面偏振光入射到具有双折射特性的薄片上时,将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平面偏振光。

光弹效应实验讲义

光弹效应实验讲义

目录实验光弹性效应实验 (1)实验光弹性效应实验一: 实验设备光学实验导轨1000mm 1根白光光源(含电源)1台二维+LD(含电源)1台扩束镜1套光弹性材料1块1/4波片2套偏振片2套压力架1个滑块8个透镜1个白屏1块二:实验原理塑料、玻璃等非晶体在通常情况下是各向同性而不产生双折射现象的。

但是当它们受到应力的时候,就会变成各向异性而显示出双折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光弹性效应。

各向同向的介质在某一方向受应力时,在这个方向上就形成了介质的光轴。

设应力为P,设这时出现的o光和e光的折射率分别为no和ne ,则在一定的范围内:n o–n e =CPC为常量。

因此通过的厚度为L 的形变介质时,两偏振光的相位差为:L n n e o )(2-=λπφ单色光通过起偏镜后成为平面偏振光 ()t a u ωsin =u 到达第一个1/4波片后,沿波片分解成快、慢轴平面偏振光u1、u2 t a u ω45cos sin 1=︒= t a t a u ωωsin 245cos sin 2=︒=通过1/4波片后,u1、u2相对产生向位差2/π,则成为t a t a u ωπωcos 22sin 2'1=⎪⎭⎫ ⎝⎛+= (沿快轴) t au ωsin 2'2= (沿慢轴)u1、u2合成为圆偏振光。

设受力模型上o 点的主应力1σ的方向与第一个1/4波片的快轴成β角。

当u1、u2入射到模型o 点时,分别沿该点主应力1σ、2σ方向分解为()βωββσ-=+=t au u u cos 2sin 'cos '211 (沿1σ方向) ()βωββσ-=-=t au u u sin 2sin 'cos '211 (沿2σ方向) 通过试片后,1σu 、2σu 相对产生相位差φ,成为()φβωσ+-=t a u cos 2'1()βωσ-=t au sin 2'2 同理,可知经过第二个1/4波片后,公式就成为()()[]ββωβφβωsin sin cos cos 2'3--+-=t t a u (沿慢轴) ()()[]βφβωββωsin sin cos cos 2'4+---=t t au (沿快轴)3'u 、4'u 通过检偏镜后得合成偏振光为())22cos(2sin 45cos ''435φβωφ+-=︒-=t a u u u 当:φβ-︒=45,上式可简化为:⎪⎭⎫ ⎝⎛++=22cos 2sin 5φφωφt a u 如此一来,光通过检偏镜后再次利用光强公式我们可以写成2)2sin (φa K I =如果用光程差∆表示,则由于∆=λπφ2,得2)sin (λπ∆=a K I 很清楚的由公式我们可以看到仅在πλπN =∆,即△= λN (,...2,1,0=N )时才会出现暗点,这也表示利用圆偏振场的确可以消除等倾线对条纹图形的影响。

光弹性实验报告

光弹性实验报告

光弹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光弹性实验是一种用于测量材料内部应力分布的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光弹性实验技术,观察和分析受力模型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等差线和等倾线图案,从而确定模型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并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二、实验原理光弹性现象是指某些透明材料在承受载荷时,会产生暂时的双折射现象。

当一束偏振光通过受力的光弹性材料时,其偏振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反映了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

等差线是指光程差相等的点的轨迹,它与主应力差成正比。

等倾线则是指主应力方向相同的点的连线。

通过观察和分析等差线和等倾线的图案,可以计算出材料内部各点的应力大小和方向。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光弹性实验仪:包括光源、偏振片、分析片、加载装置等。

2、模型材料:环氧树脂或有机玻璃等光弹性材料制成的模型。

3、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四、实验步骤1、模型制备选用合适的光弹性材料,根据实验要求制作模型。

确保模型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以减少实验误差。

2、仪器调试打开光源,调整偏振片和分析片的角度,使视场呈现暗背景。

检查加载装置的工作性能,确保加载平稳、准确。

3、模型安装将模型安装在加载装置上,注意安装位置和方向的准确性。

4、加载观测逐渐施加载荷,观察等差线和等倾线的形成和变化。

记录不同载荷下的干涉条纹图案。

5、数据测量使用量具测量模型的尺寸和加载力的大小。

记录等差线和等倾线的级数和角度等数据。

6、实验结束缓慢卸载,关闭实验仪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等差线图案分析在不同载荷下,等差线的分布和密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随着载荷的增加,等差线的级数增多,表明主应力差增大。

通过对等差线的分析,可以定性地了解模型内部应力集中的区域。

2、等倾线图案分析等倾线的分布反映了主应力的方向。

在模型的不同部位,主应力方向有所不同。

通过测量等倾线的角度,可以计算出主应力的方向。

3、应力计算根据等差线和等倾线的测量数据,结合光弹性实验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模型内部各点的应力大小和方向。

光弹性实验实验报告

光弹性实验实验报告

1. 了解光弹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学习使用光弹性实验装置进行应力分析;3. 掌握光弹性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模型的应力分布。

二、实验原理光弹性实验是一种研究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透明材料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双折射现象。

通过观察和分析光弹性模型的光学性质变化,可以确定物体内部的应力分布。

实验过程中,将具有双折射现象的透明材料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对模型施加相似载荷,使模型内部产生应力。

此时,模型中的光路发生改变,通过观察和记录模型的光学性质变化,可以分析模型内部的应力分布。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光弹性实验装置、光源、照相机、量角器等;2. 实验材料:具有双折射现象的透明材料(如硝化纤维素、聚乙烯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透明材料制成研究对象模型,确保模型尺寸符合实验要求;2. 安装模型:将模型放置在实验装置上,调整光源和照相机,使光路通过模型;3. 加载:对模型施加相似载荷,使模型内部产生应力;4. 观察记录:观察模型的光学性质变化,记录光路改变情况;5.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模型内部的应力分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模型在加载过程中的光学性质变化,记录了光路改变情况;2.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模型内部的应力分布图;3. 分析:根据应力分布图,分析了模型内部的应力集中区域和应力分布情况。

1. 光弹性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应力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分析模型内部的应力分布;2. 通过光弹性实验,可以了解透明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光学性质变化,为材料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3.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模型的光学性质变化,避免光路干扰;2. 加载过程中,注意控制加载速度,防止模型损坏;3.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八、实验总结本次光弹性实验,使我们对光弹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光弹性实验介绍

光弹性实验介绍
光弹性实验是一种结合光学原理的应力量 测方法,其藉由具双折射(Birefringent)性质之 材料(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在承受一定荷载之 后,放置于偏振光场中会显现出与应力场有关 之光学干涉条纹,可借着观察光学条纹了解主 应力方向与应力分布情形;总结来说,光弹性 实验方法是光学与力学紧密结合的一种实验技 术,具备有实时性、非破坏性、全域性等优点。
光弹性实验方法是一种光学的应力测量方法在光测弹性仪上进行先用具有双折射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和实际构件形状相似的模型受力后以偏振光透过模型由于应力的存在产生光的暂时双折射现象再透过分析镜后产生光的干涉在屏幕上显示出具有明暗条纹的映象根据它即可推算出构件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所以这种方法对形状复杂的构件尤为适用
(1)白光光源下采用正交圆偏振场观察,黑色的 条纹是零级条纹,而其他级次的条纹呈现为彩色。
(2)利用应力分布规律,如模型的自由方角;纯弯曲 梁的中性层;拉应力和压应力的过渡等位置上,必然 是σ ′=σ ″= 0,这些位置出现的等差线必为零级。
确定零级条纹后,其他条纹级次可依据应力分布连续 性原理依次定出。总体规律是:在白光照射下条纹级 数从低向高增加时,各级条纹颜色变化由深向浅。
应力数值。尤其对构件应力集中系数的确定,光弹性试验法显得特别方
便和有效。
光弹性法特点
模型实验(相似关系) 全场显示与分析(反映全场应力分布的
干涉条纹图) 直观性强(应力分布规律由干涉条纹分
布形象地显示)
光弹法基本原理
用某种透明材料制成转头模型,模拟被测 物受力状态,将其放置在偏光场中,通过观察 模型受力后产生的光弹效应来分析应力的方法。
光弹性方法的特点: 1.直接测量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显示全场应力分布,进行全场分析; 3.可测内部应力; 应力冻结法 4.可测三向应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光
光矢E 偏振光
12
7.白光和单色光
– 白光:红、橙、黄、绿、青、蓝和紫7中可见光 的混合,可见光波长在400-700nm变化;
– 单色光:仅有一种波长或频率的光; – 白光和单色光,可以是自然光,也可以是偏振
光; – 光弹性中常用的单色光有:
• 钠光:589.3nm黄光; • 氦氖激光:632.8nm;
E
2 x
a2
+
E
2 y
b2

2ExEy ab
cosφ
= sin2 φ
一般情况下,光波运动呈椭圆形螺旋线;按椭圆轨迹运动的偏 振光称为椭圆偏振光;按圆轨迹运动的偏振光称为圆偏振光。
14.圆偏振光——1/4波片:
– 当θ=45o时有a=b,令 φ = ± π / 2
E
2 x
+
E
2 y
=
a2
– 两个振幅相等、频率相同、相位相差为π/2(即光程差
电矢量
磁矢量
a
x λ
电磁波的电矢量和磁矢量
z
3
2.光波及其表达式
– 光波是横波,它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可用正 弦波(或余弦波)来表达:
E = a sin(ω t + φ )
角频率
ω
=
2πf
=
2π λ
v
=
2πv λ
相位
φ = 2π z λ
E = a sin 2 π ( vt + z ) λ
E
25
分析镜
光弹性仪器
¼波片
加载架 ¼波片
起偏镜
光源
26
小结1
• 光波是一种横波,可用正弦或余弦表示; • 光发生干涉的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
一致、相位差恒定; • 光弹性的物理基础 :双折射效应; • 应力单元体的应力主轴与晶体的光学主轴
重合,且主应力与主折射率成线性关系; • 应力光学定律:描述从受力模型出射的两
18
• 应力光学定律
φ
=
2π λ
δ
=
2πh f
(σ 1 − σ
2)
– 描述从受力模型出射的两束平 面偏振光的光程差或相位差与 主应力差成正比,光学量转化 为力学量的理论基础;
– 实验时可使用透明模型材料来 模拟实际材料,可使主应力差 可视化;
– 如何实现主应力差的可视化— —光弹性仪,由起偏镜、模型 和分析镜组成;
振幅:R = a 2 + b2 + 2abcos(φ1 − φ2 ); 光强:I = 2R 2 = 2[a 2 + b2 + 2abcos(φ1 −φ2 )];
17.干涉条件
– 当 φ1−φ2 = 2kπ : I→Imax,亮条纹; – 当 φ1−φ2 = (2k +1) π :I→Imin,暗条纹; – 光强随相位差变化的现象称为干涉现象;
束平面偏振光的光程差或相位差与主应力 差成正比,光学量转化为力学量的理论基 础;
27
小结2
• 起偏镜、分析镜:自然光变为平面偏振光的偏振 片;1/4波片:能产生圆偏振光的波片;
• 平面偏振光:光波运动轨迹是直线;
• 圆偏振光:相位相差为π/2、振动平面相互垂直 的两束偏振光的合成光波,其运动轨迹为圆螺旋 线;这两束平面偏振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分为快 轴和慢轴;
– 光→偏振光→物体双折射→2 束偏振光→偏振光;
分析镜 偏振光
模型M
起偏镜
两束相互垂 直的偏振光
偏振光
光 平面偏振光弹性仪器
观察
光源 起偏镜 模型 分析镜
19
11.偏振片
– 线偏振片:是一种典型的各向 异性体,它对这两束不同主平 面内的偏振光的吸收能力有很 大差别,一束完全被吸收,另 一束略被吸收而沿着一固定平 面向前传播。这样通过偏振片 后就可单独获得一束平面偏振 光,通过这束平面偏振光的主 轴称为偏振轴。
z1 z2 a
λ
z
理想单色光波
相位差为 φ = 2 π ( vt + z 2 ) − 2 π ( vt + z1) = 2 π ( z 2 − z1)
λ
λ
λ
光程差为 δ = z 2 − z1 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为 φ = 2 π δ
λ
5
4.光的干涉
– 两束或以上的光在空间相遇,它们的振动效应 为各列光波相应位置上振动的叠加,产生增强 和减弱的效果,光强从而产生明暗变化的现 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 光弹性仪:由白光源(单色光)、起偏镜、第一1/4 波片、模型、加载架、第二1/4波片和分析镜组 成;
• 把光弹性模型放在偏光仪光路中受载,在白光或
单色光的照射下可观察到彩色或黑白条纹图案,
这就是光弹性效应,是模型材料的双折射性质和
光波干涉所产生的结果;
28
– 例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满足3个条件是:
• 频率相同; • 振动方向一致; • 相位差恒定;
6
5.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从介质1射向介质2,一部分从界面反射回 来,另一部分穿过界面进入介质2中;
– 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在法线两侧、共面;
– 入射角i等于反射角r ;入射角i与折射角R满
足:
n1sini = n2sinR;
2
1.光的本性
– 我们对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现阶段认为光既有波动性 (横波)又有粒子性;
– Maxwell的电磁理论证明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电磁波中 电矢量的性质和光波完全一样,故称电矢量为光矢量 ;
– 由于横波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光的反射、折射、偏振和干 涉等光学现象,因而在光弹性法中被普遍采用。
y
厚度h 光
时间t δ
光弹性的精髓:双折射 光通过各向异性体产生光程差:
δ=h(n1-n2)
h为各向异性体的厚度,n1和n2分 别为光波沿该各向异性体主轴方 向上传播的折射率;
15
偏振光通过模型的相位差
φ = 2π δ λ
16
9.光学主轴和应力主轴
– 实验证明:应力单元体的应力主轴与晶体光学主轴重合, 且主应力差与主折射率差成线性关系。
光测力学 Photo-Mechanics
第一章 光弹性实验中的光学知识
雷振坤 2008-5-4
1
学习要点
• 光的本性、光波表达式、相位差和光程差; • 光的干涉、反射和折射; • 自然光和偏振光;白光和单色光; • 双折射效应——光弹性的物理基础; • 光学主轴和应力主轴;应力光学定律; • 偏振片(起偏镜、分析镜、1/4波片); • 光通过波片时产生的双折射; • 合成光波运动方程;圆偏振光和平面偏振光; • 共面光波干涉;干涉条件; • 实验安排,实验一:(a)认识偏光弹性仪; • 小结;
为λ/4)、振动平面相互垂直的两束偏振光合成后,质
点的轨迹是一个圆。这种偏振光称为圆偏振光,能产生
圆偏振光的波片叫做1/4波片。
23
15.平面偏振光——半波片、全波片:
– 当 φ = ± π 时有
Ey
=±Biblioteka b aEx– 上述质点运动轨迹是直线,即为平面偏振光; 双折射产生的就是两束平面偏振光;
– 半波片:当a=b有Ex=-Ey,这说明平面偏振光通 过半波片后仍是平面偏振光,但其振动平面旋 转了90o;
10
偏振光
• 如果第二片偏振片旋转到任意角度,那么只有与 之偏振轴平行的波矢分量才能通过;
11
• 自然光和偏振光的差异
– 共同点:在传播过程中都是横波;
– 差异:自然光虽然可以用取向任意(方向不同)、 振幅相同、相互垂直的两束光波来表示,但它们的 相位关系是瞬息万变、紊乱无章的(相位不同), 所以绝对不可能把这两束光波合成为一个稳定的、 任何状态的偏振光,因此自然光不能用来做相干光 源,也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光通过各向异性体 产生的双折射
•偏振片通常用透明聚乙烯醇塑料在碘内浸渍后加热拉伸制成;
•当一束自然光通过偏振片以后,便可以获得和偏振轴方向一致的 平面偏振光。如果在传播轴前进方向上放入第二片偏振片,并使 其偏振轴为方向,与第一个偏振片的偏振轴垂直,则平面偏振光 便不能通过,而出现消光现象,这种两片偏振片之间的光场称为 暗场。如果使第二片偏振片的偏振轴旋转90°,便可获得亮场20。
– 半波片和1/4波片可用玻璃纸、有机玻璃或聚乙 烯醇薄膜等材料来制造,它们都是光弹性实验 常用的元件。
24
16.共面光波的干涉现象
– 两束偏振光的合成:
E1 = a sin(wt + φ1) E2 = a sin(wt + φ2 )
E = E1 + E2 = (a cosφ1 + b cosφ2 ) sin wt + (a sin φ1 + b sin φ2 ) cos wt;
y E
x λ
Ey
Ey
E
θ
z
Ex
Ex
光通过波片时产生的双折射
12.光通过波片时产生的双折射
– 当光垂直入射偏振波片上时,由于双折射,沿 波片主轴方向分解成两束振动平面相互垂直、 频率相同的偏振光,并且产生一个相位差。
Ex = a sin(wt + φ) Ey = b sin(wt) 22
13.合成光波运动轨迹方程:
n1− n2 = C(σ1−σ 2)
又有光程差:
δ = h(n1− n2)
则应力光学定律:相位差 φ = 2π δ = 2πh (σ1−σ 2)
λ
f
或条纹级数 N = h (σ1−σ 2) f
记住!
– f=λ/C为材料的条纹值N/mm·条,N为条纹级数;
– 应力光学定律是光学量转化为力学量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