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唯美主义
《雪国》之唯美主义探析

《雪国》之唯美主义探析作者:刘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7期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古典文化影响,中期创作显露出感物的哀愁和深沉的忧思,他长于用哀婉沉静的语调描摹景物,构建虚幻的情感世界,将人与人,人与物,爱恨情仇等复杂情愫纠葛在一起,本文以《雪国》文本为分析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走进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他的唯美主义倾向。
进入文本之前,必须先阐释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物哀”和“幽玄”。
林少华认为,日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美学——将美推向极致,表现为“物哀”和“幽玄”,“物哀”侧重心与物,物我一体;“幽玄”则往往超然物外,直下内心底层,于扑朔迷离之外捕捉和体委心灵机微。
广义上,日本美学概念的对立面是低俗浅薄和浮躁的现代社会。
对当下文风学风和世风都极具启示意味。
一、景物美:人景交融,心物一体川端康成延续了“物哀”的表现手法,以敏锐的感知力觉察人与物之间的相互牵引,将人心对外在环境的感受表现为“物之心意”,以物及我,将飘渺幽玄的雪国景色浮现在心灵之上,散发幽玄之美。
本文以日本的越后新泻县为中心点,以山雪原野等乡村景色和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都市景象作对比,两种景象交叉预示着内心的变化。
景物描写以雪国的自然景观为主,静谧而不失温情,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却处处洋溢着温暖的气息,冷暖烘托对比得当。
无论是火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看着山峦起伏,还是温泉旅馆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无论是山中清泉潺潺的清新之美,还是迷蒙雨中山峦起伏的模糊之美,都透露着淡淡的哀愁。
随着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心与物的隔阂逐渐消失并融合为一体,岛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杂乱飘忽的心安定下来。
川端的表现手法现代化,直接间接地书写人的本能,非理性和潜意识的内容,呈现出象征主義的意味,但表现的审美意蕴则是日式古典化的,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了完美结合。
二、人物美:美人胜雪,全方位感知人景之美相辅相成,尤其以女性美为突出代表,书中细致描绘了艺妓们的外貌妆容、神态动作、服饰变换,以及日本底层女性的温柔顺从、善解人意、柔弱动人的性格特质。
《春琴抄》中日本传统审美同西方唯美主义的融合

文学WENXUE 2017.09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文学著作,其中《春琴抄》是其极其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位男学徒和盲女琴师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感官美、女性美以及古典美的追求。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美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畸形性,其中充斥着种种受虐与施虐的变态快感,人们称作者这种对唯美的追求为“恶魔主义”。
另外,这部小说中也有西方唯美主义的种种体现,西方的唯美主义与日本传统美学的融合构成了这部小说具有独特性的唯美主义。
一、《春琴抄》所体现的日本传统审美不同国家在审美追求上有所区别。
在我国的传统审美中,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女性来说,她首先要拥有贤淑的特质,其次才考虑肉体上所表现出的美感,包括皮肤细腻、五官端正等等,可以说完美无缺是我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追求。
而日本的传统审美却将残缺美和肉体美放在重要位置,将外表缺陷当作一种缺陷美。
《春琴抄》中塑造的春琴具有皮肤细腻、四肢柔软、五官秀美端正的特点,可见其外观上具有无可挑剔的特点,佐助为了能够长期欣赏这种美,开始了其匪夷所思的行为。
从开始为春琴引路,他就从未被尊重过,但此时的春琴为了将自己的风度维持下去,并没有进行语言或者行动上的直接呵斥,而只是通过暗示。
之后,佐助跟着春琴学习三弦琴,他的受虐生活也就开始了。
春琴对其非骂即打,但所有这些佐助都选择了默默忍受,春琴父母都觉得这样过分,于是让佐助跟着春琴的师傅学习。
尽管春琴的性格非常古怪,但佐助认为这都是她的眼疾所导致的,并且相对于春琴的绝世美貌来说,这点瑕疵完全可以忽略。
在常人看来,春琴或许有些不知好歹,佐助如此爱恋、容忍她,尽管她可能也对佐助有着爱恋之情,却在精神和肉体上对佐助进行双重折磨,甚至怀了佐助的孩子也不愿意承认。
可以说,春琴虽然歧视佐助,但同时也无法离开佐助而独立生活,对佐助有一定的依赖感。
而对于佐助来说,他具有受虐的倾向,为了追求春琴的这种美,他能够忽略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
日本美学

• 《刺青》嗜虐与受虐 • 女子的纯洁美向残酷 与成熟的蜕变 • 人的欲望与理想 • 对美丑的艺术表达
日本文学的悲与美:川端康成
• 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 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 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 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 美的另一种象征 • 典型的日式物哀之美 • 描写女性美细腻动人 • 意识流 • 极具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 的追求 • 以简单的情景 表现极为细 腻和美丽哀伤的情感共鸣
• 茶道繁复的工序和礼节,对仪态的庄重与严肃体现了 日本美学对艺术的细腻与极致追求
• 总结
完
• 谢 谢 观 赏
• 与此衍生出红叶美食和红叶旅游
• 樱花和红叶都是美的,也是将 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 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 的死亡之美
• 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 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 的追求和感叹 • 唯美主义的世俗化 • 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
• 答题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 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 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 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 典型表现: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
· 「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 「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 生的和谐的美感。 · 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 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 优美、细腻、沉静、直观 · 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 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 · 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 哀感
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 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 心世界。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美学文化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侘寂”、“静谧”和“枯淡”三大美学概念。
这三种美学理念在日本文化中既有独立的表现形式,也有相互融合的体现方式。
在艺术作品中,这些美学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侘寂”美学,它广泛地应用于日本传统花道、茶道和文艺作品中。
侘寂美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优雅”,而更注重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朴素、自然、虚无和退隐的美学境界。
它要求在物质的丰富和精致之外,体现出一种赤裸、贫瘠、寂静的美感。
例如,在传统日式茶室中,废旧的茶具、低矮的桌子、出土陶器,都符合侘寂美学的要求,为参与者创造了一种贫瘠的美学体验。
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侘寂美学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描绘沉默、孤独、寂静、无奈等情感来表达。
其次是“静谧”美学,它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中,然而它的效果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感知和体验。
静谧美学所追求的是一种净化身心、使人在宁静、安宁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例如,在禅宗文化中,禅修者静坐禅室修行,通过禅音、禅法、禅茶、禅画等方式,实现身心的完全净化。
这种绝对的安静与沉淀,被视为无上的美学状态。
在日本传统园林设计中,也注重静谧的美学效果,通过规划空间,采用隔离、限制、纳入等方式来营造一种宁静、安宁的环境。
最后是“枯淡”美学,它在日本文学、戏剧、绘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枯淡美学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极度的简约、削减和抽象,体现一个意境清新、淡泊的艺术风格。
它要求作品要削减冗余的思想,表现生活的本质,并在表达中追求某种简单、朴素的淡泊和快乐。
在日本传统绘画中,枯淡美学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将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以符号图形的方式体现在画面中。
日本的宫廷乐、室内乐、舞蹈等也深受此种美学概念的影响。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中美学理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三大美学理念分别是侘寂、颓废和雅致。
这三大美学理念对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日本的绘画、建筑、陶艺等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分别来浅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精髓。
首先是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源于日本传统美学,它强调的是淡泊、朴素、寂寞和不完美之美。
在侘寂美学的影响下,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常以简约、朴实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美。
日本茶道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茶道强调的是“静、简、朴、寂”,通过简单的茶具、淡雅的装饰和冷素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沉静的美。
日本庭园的设计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表现,通过利用自然的石头、苔藓、树木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平淡、平和的美感,强调了恬静、深远的情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表达出一种朴素、含蓄的美感。
其次是颓废美学。
颓废美学强调的是生活的苦难和沧桑,追求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颓废美学常常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和建筑的陈旧、残破来表现。
日本的传统民居和寺庵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痕迹,表现出一种颓废、沧桑的美感。
日本的陶艺作品也常常体现了颓废美学的特点,通过利用破瓷、破碎的陶器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颓废和失落,强调生活的无常和苦涩。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表现出颓废美学的特点,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三岛由纪夫的《挽歌》等作品中,都充满了颓废、痛苦的气息,通过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表达出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最后是雅致美学。
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高雅、精致、明净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技艺的精湛和材料的精选来实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美学的国家,而日本三大美学则是“侘寂”、“颜色”和“雅致”。
这三种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的绘画艺术还是现代的设计作品,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影子。
侘寂是一种讲究简朴、朴素和寂静的美学观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侘寂美学通常通过简洁的构图、柔和的色调和精致的细节来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水墨画中,画面常常只有一两个主题,画家通过简单的笔触和淡淡的水墨色彩来表现出一种蕴含深意的寂静之美。
而在传统的茶道艺术中,侘寂美学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茶室的设计通常非常简约,只有一张茶几、几个茶碗和一些简单的摆设,但却能够给人一种极致的宁静与美感。
颜色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日本人对于颜色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擅长利用淡雅的色彩来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淡淡的粉红色、浅淡的蓝色、清新的绿色等柔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令作品更加具有婉约之美。
在日本的装饰艺术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颜色的精准运用,比如和服的图案设计、传统建筑物的彩绘等都展现出了日本人对于颜色美学的追求与热爱。
雅致美学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雅致美学追求的是一种高尚、典雅、精致的美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构图的精心设计来体现,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展现出画家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雅致美学的追求,无论是庭园的设计、建筑的构造还是室内的摆设,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美感。
日本三大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影响着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影响着现代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色彩上还是构图上,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身影。
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侘寂、颜色和雅致的美学观念,不仅是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国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三大美学观念:侘寂、颓废、雅致。
这三种美学观念贯穿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来浅析日本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是侘寂,侘寂源于日本茶道文化,强调的是简朴、朴素、自然的美。
侘寂美学强调寂静、宁静、朴素、自然等因素,并且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平淡的生活态度。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侘寂美学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建筑,简洁朴实的木质结构,自然的采光和通风,以及淡雅的设计风格,无不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精髓。
日本的花艺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它强调花材的自然、朴素,追求的是一种淡雅、淡泊的美感。
在绘画艺术中,日本的浮世绘作品也经常体现出侘寂美学的特点,简洁的构图、朴素的色彩、寂静的情感都是它的特点。
其次是颓废,颓废美学是日本文化中的另一种美学观念,强调的是虚无、腐朽、退化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颓废美学的体现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一些废墟风格的摄影作品,表现出社会现实中的颓废景象,捕捉了人们内心中对于原始、腐朽、退化的情感,来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和侘寂美学相似,颓废美学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体现,有一些画家通过颓废的构图、色彩和线条表现出一种颓废的审美趣味,引发观者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是雅致,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强调的是高尚、优美、精致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的体现也是极为突出的。
比如传统的茶道艺术,注重礼仪、品茶器和茶具的精致和雅致,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品茶的仪式感展现出雅致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有一些传统画家的作品也对雅致美学有着深刻的体现,他们通过精致的线条、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了雅致美学的魅力。
日本的三大美学观念侘寂、颓废、雅致贯穿于日本的艺机作品中,无论是建筑、绘画、摄影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表现,都能看到这三种美学观念的体现。
永井荷风文学作品中的“寂之美”--以《濹东绮谭》《隅田川》《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第39卷第12期Vol.39 No. 122019年12月20日Dec.20 2019doi :l 0.3969/j.issn 」008-9640.2019」2.012永井荷风文学作品中的“寂之美”——以《7墨东绮谭》《隅田川》《雨潇潇》为例金桂玲1江南南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2.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摘 要:永井荷风作为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创作了许多小说、散文、译著等。
荷风文学具有浓重的怀古倾向,多以背街陋巷为背景,叙述以歌舞艺伎为主人公而展开。
因此,有学者认为, 荷风文学所表现的美是消极颓废的、是反时代的。
永井荷风驻足于“破败的萧萧”、钟情于“柳巷的幽美”,有其特殊的审美倾向,通过“旧风物、艺伎”等对象呈现出的“美”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衍生性。
基于此,以“寂论”为基调,结合永井荷风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阐释荷风文学中的“寂 之美” O关键词:永井荷风;古典美学;寂;艺伎中图分类号:1313.074文献标识码:A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的代表作家,19岁时开始学习小说创作和俳句,此后曾游学于美国、法国,1909年归国后,荷风文学 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一阵浪潮,先后创作了《美国故事》《法国故事》《隅皿川》等早期名作。
大概由于时 局所迫,永井荷风作品屡屡遭禁,在孤独无奈之际,荷风与花柳界交往密切,同时,永井荷风在艺术上 的审美眼光也转向了江户情调和文化。
中期代表作《雨潇潇》《比手腕》《灑东绮谭》等都是以“艺伎、 私娼”为主人公展开叙述,欲在“花街柳巷”“艺伎馆”的世界里寻求美。
有一种观点认为,永井荷风的此 种“渲染享乐世界”是对明治时代和社会的批判,是对明治文明的极度蔑视,是从荒诞的世界里追求美与丑的价值颠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
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
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
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
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
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
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
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
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