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合集下载

在唯美主义视角下解读小说《万寿寺》

在唯美主义视角下解读小说《万寿寺》

我们在阅读小说 《 寿寺 》 , 万 时 不难 发 现作 者对 于裸
体 的崇 尚。在 薛嵩 的故 事 里 , 几乎 所有 的人物——不 论
男 女— —都是赤身露体 , 男人们一 丝不 挂 , 只用竹篾 条将
龟头 吊起来 , 身材 匀称 , 魄健硕 ; 体 女人 们则 袒露 出橄 榄 色 的细腻 紧致的肌肤 , 乳房 丰满 , 臀部 紧凑 。令 人难忘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 万寿寺》 王小 波生前 完成 的最 后一 部 长篇 小说 。 是
在这部小说中 , 王小 波拒斥 虚伪陈腐 的道德 训诫 , 驰骋 天
马行 空 的表
缺”3 3“ ll ,小说来负道义责任 , 就如希腊人所 说 , 4 那 鞍子扣
到头上来 了——但这是仅就文 学 内部 而言 。从 整个社 会 而言 , 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 为文的人身 上还 是不 大对头 。 从另一方 面来看 , 负道义责任 可不是艺 术标 准 , 其不是 尤 小说艺术 的标 准 ” ] 。王小 波在 《 于 格调 》 [ 0 关 一文 中谈
对艺术 独立价值的坚守是与 唯美 主义 “ 为艺术而 艺术” 的 原则相 契合的 。 王小 波在 小说《 寿寺 》 万 中拒 斥 道德训 诫 , 向虚伪 做 作的礼教 与平庸 鄙俗的世风 投去轻蔑 的眼 神。小说 中动 辄便 以道德训诫 律 己律 人 的人 物 均遭 到他 辛辣 的讽 刺 , 如最初 的手稿 中的薛嵩 、 妓女 、 中的老虔 婆等人 。若 老 塔 具体说来 , 王小波 反道德 论 的唯美 主 义创 作 意识 在小 说 中主要体现在如下 两个 方面 : 一是对裸 体 的崇 尚, 二是 对
201 年 6 月 0

唯美主义在现代文学的植入思考

唯美主义在现代文学的植入思考

母爱、 青春之美 的迷恋 、 礼赞 和向往 。何其芳 、 陶晶孙等就表达 了 青 春崇拜意识 , 将爱 、 美、 死和青春结合 , 使爱 和美 在死亡 中达到
为“ 刹那 即永恒” 的纯美境界 。
3 幻 美 的艺 术 之 境
的, 倾向于不说 教 , 饶有风趣 的特点 , 给人 一种 心灵 神往 的意境最 讲趣 味 , 而趣 味是种不教训 、 追求 和捕捉刹那灵 性的倾 向。美 文 “ 没有诗歌那样的神趣 , 没有短篇小说那样 的风格 与事实 , 又缺少 戏剧 的结构 ” , 但却 因其趣 味而 “ 使人 阅之 自生美感 ” 。除冰心 、 苏 雪林 等少数作家 以纯美 、 眩美增加 了美 文的丰富性 以外 , 趣 味在 大 多数美文作家笔下更多体现 为明净 、 素雅 、 静 中有动 的情怀 , 所 以趣 味与静美具有 相当密切 的关联 。除相 当一部分美文作 品体
唯美主义者持之 以恒建构美 的王 国 , 其“ 唯美 至上” ( “ 耽 美” ) 的内在诉求 , 以及对康德 所谓“ 纯粹美 ” 的极致 向往 , 都 己决 定了 它 单纯 、 偏执 的特 性 , 使 所有 唯美 作 品都 流露 出与 现实 异质 的 “ 纯” 的趣 味。对纯度 的要求体现为人物性格 的类型化 、 恒定性和 非理 『 生的偏执倾 向 , 人物彼此互为镜像 , 具有相似 的偏执气质 , 还 以灵 肉等人性侧 面间的冲突形成 固定模式 , 使唯美 主义 力图体现 的人性 的复杂也 同样产生概念化色彩 , 人 物和情节 甚至都成 为作 家美学观点 的图解 。尽管 唯美 主义作家 以想象力和形式创新 , 以 复杂 、 细腻 、 微妙 的层次感缓解这种单纯 和概念化 , 但上述因素导 致纯美 成为唯美 主义 的必然归宿之一 。与西方 唯美 主义者普遍 追求的 以感性 的强度和纯度为标志 的纯美不 同, 现代文学作 品或

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以郁达夫创作为例

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以郁达夫创作为例

回顾 中国现代文学史 ,我们发 现王尔德的研究者和影响 者 大都是 当时的名家 。 在小说创作领域 , 作 家们都将王尔德视
为“ 为艺术而艺术” 的代表 , 立足于 中国当时独特 的文化 背景 ,
阐发 自己对 王尔德及其作 品的理解 ,并在各 自的创作领域 中
受到王尔德 的影 响 , 创作 了一系列优秀 的作 品 , 其 中影响最为
热潮 。
夜色和萧瑟 的寒 风衬托 出主人 公失恋后的绝望心境 ,全篇笼 罩 着阴森压抑 的死亡气氛 。 高长虹说这“ 是一篇有象征 意义的
作品, 象征新青年时代 的死灭 , 也象征那个时代 的新士人 阶级
的死灭” 。①
《 沉沦》 里的“ 他” 因是支那 人而被人轻视 , 偏 生爱美之心 , 求伊人之爱 而不得 , 一步步地趋 于沉 沦而不能 自拔 , 投 海 自尽
时 的哀话虽然表明有 自身不够坚强 、 性格 过于脆弱的嫌疑 , 但 从主人公的感情经历 中, 从理智 与情感 的交织 中, 可以看到一 个难 以抒 发的 内心世界 ,那里 的欲望在压抑 下疯狂滋 生 , 孤 独、 感伤却无处不在 。 郁达夫热衷于“ 丑 中之 美” 、 “ 恶 中之美 ” 的发掘 , 以及感官 刺激 的追求 。 他在作 品中经常不厌其烦 、 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些 在现实生活 中丑陋不堪 、 令 人厌 恶的现象 , 如纵欲 、 通奸 、 各种
最偏爱唯美主义的作家 。 因此本文以郁达夫创 作为例 , 主要从 郁 达夫创作主题 : “ 爱” 与“ 死” , 艺术形态 : “ 颓废” 与“ 唯美 ” 两
个方 面入手 ,分析王尔德唯美 主义对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 的影
响。

内心的扭 曲与挣扎。此外 还有如《 沉 沦》 中的主人公 , 《 她是一 个弱女子》 中的李 文卿 , 《 迷羊》 中的王介成等 。郁达 夫之所 以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识 非 常 契 合 “ 四 ” 时 代 精 神 。在 新 文 学 运 动 初 五 的 期 , 张 “ 术 至 上 ” 唯 美 主 义 具 有 与 现 实 主 义 主 艺 的
斥 , 国 现 代 小 说 中 的 唯 美 倾 向 因 受 遏 制 而 未 形 中 成 气 候 , 它 始 终 隐 现 在 具 有 艺 术 趣 味 的 作 品 内 但 部 , 多 被 誉 为 现 实 主 义 经 典 的 小 说 也 不 由 自主 许
地 超 越 了现 实 政 治 秩 序 和 道德 规 范 表 现 出强 烈 的 唯 美 气 质 。尽 管 人 们 长 期 以来 习 惯 于 以 现 实 主 义 的文 学 规 范 和 艺 术 标 准 去评 估 中 国现 代 小 说 的历 史价 值 , 术界 对 唯美 主 义作 为 写 实主 义传 学 统 中的 “ 质 话 语 ” 研 究 还不 够 深入 , 只要 我 异 的 但 们 还 试 图 去 认 识 和 把 握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的 多 元 型
易 b生 、 格 列 夫 、 特 林 克 并 列 为 欧 洲 四 大 家 , 屠 梅 并 呼 吁 当 时 的 中 国 青 年 都 应 该 向 王 尔 德 学 习 I。 1 J
茅盾 也认 为 新 浪漫 主义 是 一 种先 进 的审美 趣 尚 , 认 为 “ 后 的 新 文 学 运 动 应 该 是 新 浪 漫 文 学 ”l 今 [ Z 。
社 , 方 的小说 创 作都 试 图履行 张 扬 个 性 和关 注 双
潮 》 《 说 月 报 》 心介 绍 了王 尔德 、 特 等 唯 和 小 热 佩
美 主义作家及 其作 品 。 独秀 在《 年 杂志》 1 陈 青 第 卷
第 3号 上 发 表 《 代 欧 洲 文 艺 史 谭 》 将 王 尔 德 和 现 ,

唯美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思潮

唯美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思潮

唯美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201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柯静20100103082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首先是广泛译介,迅速传播首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唯美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0 世纪初,随着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学流派不断涌入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利用西方文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冲击,发动了文学改良运动。

虽然他们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学的根基,但他们所推行的“吾手写吾口”、“崇白话而废文言”等先进的文学主张以及鲁迅所倡导的“拿来主义”,强调了文学的实用性,加快了中国文坛对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全方位开放的步伐。

我国对西方唯美主义的译介首先是从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开始的。

周作人翻译了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陈独秀在为苏曼殊小说《绛纱记》作的序中介绍了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作为五四新文化基本阵地的《新青年》、《新潮》杂志频频刊载王尔德的作品及其生平介绍。

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股“王尔德热”,王尔德的所有剧本、诗歌、小说以及理论文章几乎都先后被译介到中国。

真正能体现出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文论译介始于朱维基,他率先翻译了王尔德的《谎言的颓败》,林语堂则分五次翻译发表王尔德的另一篇文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此后,沈泽民的《王尔德评传》,张闻天和江馥泉的《王尔德》,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则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据估算,从周作人翻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的20 年左右的时间内,相继问世的西方唯美主义理论及其作品的译著和评介,就其数量而言,超过了除现实主义之外的任何一个西方文艺流派。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将西方唯美主义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史实一一列出,但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广泛译介和迅速传播,为中国现代文坛认识和了解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唯美主义的“直接拿来,洋为中用”,使我们对唯美主义的批判吸收成为可能。

美的诱惑与变异_中国新文学中的唯美主义

美的诱惑与变异_中国新文学中的唯美主义

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美的诱惑与变异——中国新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光东内容提要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实质在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与矛盾中趋向于虚幻华丽的美之天国,这种美在灵与肉的相互交织中表现出来,体现着对个性完满发展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

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趋向唯美主义的途径主要是:①从美化精神和美化生活角度出发,侧重于追寻以“灵”为核心的美;②从生命的角度,发现美的享乐和幸福的意义。

灵与肉的对立冲突及其选择的实质性原因则是个性主义的追求,也可以说灵肉之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其个性主义思想的一种外化形态。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个性主义思想内涵的不同,美的形态及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关键词 唯美主义 灵与肉 个性主义 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它以高蹈的灵魂“极力要避开现实过于物质化了的东西,而以技巧浓重的形式去描写。

”“对于世界完全取唯美的态度。

”“以为人生这最高意义是美,艺术高于生活,美学就是最高的道德。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385页)。

这一文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尔德在受到别人的批评时就曾悍然宣称:“艺术的目的就在于实现非实有的人物的事象!”(沈泽民:《王尔德评传》,《小说月报》第十二卷)换他的另一句话就是“美而不真的事物的讲述,乃是艺术的本来的目的。

”(《荒言的衰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这些特点就其思想源渊来看毫无疑问与浪漫主义者济慈以及法国的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表明,唯美主义者一方面仍然热情奔放、无所节制地追求着那一个浪漫的梦幻世界,另一方面则表明他们的追求已被波特莱尔所绝望的那一个现实世界所不能容纳,而只有进入超越现实之上的那一个“梦之世界”,追随着一切的热情直到灵魂,去寻找“美”的快乐。

唯美主义这种以个人为出发点对于个性灵魂美之极致的追求,在新文学的初期阶段广泛地影响到了中国现代作家,田汉、郭沫若、闻一名、向培良、王统照等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唯美主义的熏陶,使其作品缠绕着一层奇丽诡秘的美感特征和蕴含着为美之理想而献身的热情。

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作者:谭永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在五四中国新文学的最初发难期,王尔德作为世界重要作家之一最先被介绍到中国。

以郁达夫为首的作家们都将王尔德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并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受到王尔德的影响。

本文以郁达夫创作为例,主要从郁达夫创作主题:“爱”与“死”,艺术形态:“颓废”与“唯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王尔德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郁达夫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06-02在五四中国新文学的最初发难期,王尔德作为世界重要作家之一最先被介绍到中国。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潭”一文,将王尔德与易卜生、屠格涅夫、梅特林克并称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随着王尔德作品大量中译的问世,出现了一批王尔德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王尔德研究的第一次热潮。

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发现王尔德的研究者和影响者大都是当时的名家。

在小说创作领域,作家们都将王尔德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立足于中国当时独特的文化背景,阐发自己对王尔德及其作品的理解,并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受到王尔德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郁达夫。

郁达夫是向中国新文坛介绍了王尔德小说的第一人,他很喜欢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首先翻译了它的序言部分,以《淮尔特著杜莲格来序文》为题,发表于1922年3月15日出版的《创造》季刊创刊号。

接下来又花了两年的时间翻译道林格雷的画像,但是不知何故并未出版。

除此之外,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的艺术观也与郁达夫一拍即合。

无论是他的小说(例如《沉沦》)还是散文(例如《水样的春愁》),我们随处可见郁达夫对于感官的耽溺和颓废的色彩,可以说郁达夫是整个五四文坛上最偏爱唯美主义的作家。

因此本文以郁达夫创作为例,主要从郁达夫创作主题:“爱”与“死”,艺术形态:“颓废”与“唯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王尔德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中国当代作家小说美学思想研究的一种构想

中国当代作家小说美学思想研究的一种构想

理论 的建设 中,司汤达 、巴尔扎克 、福楼拜 、托尔斯泰等作 家都 作出了重要贡献。司汤达在其 著名 的文学论著 ( 啦 辛与莎士 比亚》 中,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 ,要 为现代人服务 ;巴尔扎克在 《 间
喜剧) 前言》等论著 中,提 出要辩证地处理好 细节真实与本质真 实的关系 ,要创造典型环境 中的典型形象 ,要真实地反映法 国社
任务就是拿出高质量的小说作品来 ,甚至有人认为小说家 对于小说美学理论建设 的野心纯属不务正业 。这种认识上
立足于已有 的小说作 品和小说现象进行 概括
和阐发。小说家 的小说美学理论 因而更 具有 鲜活性和原创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朱光 潜先生指出 : “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 ,文艺
中国当代作家小说美学思想研究的 一 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果把 中外小说史作个 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基本事 实 。一是中国现代小说是在西方小说理念和实践 的影响下起步的 , 尽管其成长离不开 中国古典小说传统 因子 的作用 。其次 ,我们还 会看到 ,中国小说理论 的原创性 和丰 富性与西方小说理论有着巨
得 以互相提 升。以上 三个方 面其 实也是 紧密相关 的 ,正是小说美
学理论 与小说创作 之间的 良性互 动孕育了西方 小说 ,从 而造就 了 理论与创作实践 的繁荣局面 ,进而在世界范 围内扩展 了其影 响力 , 也促进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 西方小说美学发展史上 ,对 于小说 理论建设 ,小说家们所作 出的贡献是 巨大的。我们会 发现一大批 著名小说 家都 曾在这方面
大 的差距 ,尽管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 的独特魅力无可替代 。三是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反传统”上的共鸣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等为一身的新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居 于同等位置,有时写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甚至还没有新浪漫主 义那样前景诱人,但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唯 美主义经历了从接受、发展到被冷遇、排斥的历 史过程,写实主义则日渐确立了其作为主流文学 的地位。写实主义成为中国新文学传统并非偶
(佩特),他的思想也最接近于佩特。佩特特别强 调的是精神世界的艺术化和审美化,郭沫若极力 主张的是“要用艺术的精神来美化我们的内在生 活,……就是说要把艺术的精神来做我们的精神 生活。我们要养成一个美的灵魂”[7]。郭沫若的新 浪漫主义偏重灵性世界的追求,很少像郁达夫那 样感伤以至沉醉于肉体官能世界,在《残春》、 《曼 陀罗华》等小说中,他对美的追求充满了一种仇 恨现实社会的浪漫色彩和想象意识,体现了对作 品艺术性的苦苦追求。成仿吾虽然只创作过四篇 小说,但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和明显的唯美 主义影响。《一个流浪人的新年》表现了离人孤冷 的情绪,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 “把生命底潮流美 化、净化、韵化! ”[8]在《森林的月夜》中,异乡的人 物 、异 乡 的 题 材 、神 秘 的 利 西 和 充 满 恐 怖 的 森 林 等构成一幅神秘的图画,颇具美国唯美主义者爱 伦·坡所倡导的神秘美感。张资平崇尚唯美,讲究 作品的艺术性,虽然其后期小说在表现“灵肉冲 突”上比西方唯美主义走得更远,几乎堕入色情 文学的歧途,但其《飞絮》、 《苔莉》、 《最后的幸福》 等三部颇具特色的长篇小说,利用内心独白、自 我解剖、书信日记、梦境描述等形式,表现和解剖 人物的心理特征,其艺术性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 的高度。
一、“艺术性”上的共识
西方唯美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拜金 主义盛行、功利主义蔓延、艺术商品化现象日趋 严重的年代里,能够拒斥艺术堕落、捍卫艺术纯 洁、维护艺术独立、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性。20 世 纪初叶,唯美主义传入中国后,曾引起“人生派” 和“艺术派”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 存在于两派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两派内部。艺术 派内部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存 在 着 既 强 调“ 为 艺 术 而 艺 术 ”又 肯 定 艺 术 的 社 会 价值的矛盾现象;人生派内部对“为人生而艺术” 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他们在主张艺术表现人生、 批评人生、改造人生的同时并不否认必须加强作 品的艺术性。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人生 派”和“艺术派”面对唯美主义时均能认可的共识。
得了与写实主义平起平坐的同等地位。追求 “美”、表现“爱”、反映“灵”与“肉”的冲突、摆脱传
统束缚、讲求作品的艺术性,几乎成了当时所有 作家的共同愿望。无论是文学研究会还是创造 社,双方的小说创作都试图履行张扬个性和关注 社会的双重使命。后来,随着新启蒙话语的逐步 确立,新的政治化和道德化对奉行“艺术至上”的 唯美主义越来越不满,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双 重使命也逐渐衍变成为所谓全人类的“社会解 放”,写实主义小说成了新文学的主流,唯美主义 也从当初“未来思潮”的主导地位跌落到“边缘话 语”的境地。然而,尽管唯美主义遭到冷遇甚至排 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唯美倾向因受遏制而未形 成气候,但它始终隐现在具有艺术趣味的作品内 部,许多被誉为现实主义经典的小说也不由自主
风 靡 一 时 的《现 代 小 说》和《现 代》杂 志 在 当 时的流派纷争中似乎比较超脱。录用、发表各家 各派作品的《现代小说》,尽管具有浓厚的普罗文 学色彩,但多数作品并没有单纯地去说教,而是 艺术化地实践着各自感性化的唯美情趣。比如郭 文骥在第 2 卷 4 期发表的 《最后一吻》 和在第 3 卷 2 期发表的《莎乐美的烦恼》这两篇小说,都有 王尔德小说主题和意象的影子,表现出了浓厚的 唯美情调。《现代》杂志不愿卷入“人生派”和“艺 术派”争论,在创刊宣言中声称“不是狭义的同人 杂志”、 “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 义,或党派”[11]。虽然《现代》被视为“人生派”和“艺 术派”之间的“公共空间”,其办刊倾向也常常被 简单地归结为“去政治化”,但其“只依照着编者 个人的主观为标准”[12]的选稿标准颇具唯美气质, “从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方面去考虑录用作品”[13] 的用稿原则也说明讲究“艺术性”是各文学流派 的共识。
“ 艺 术 派 ”将“ 为 艺 术 而 艺 术 ”的 唯 美 主 义 口 号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张资平认为,正是由于 艺术至上观点的趋同,创造社的几位成员才走到 一起[3];成仿吾认为, “文学的创作,本来只要是出 自内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预定的目的”[4];郭 沫若把“新罗曼主义” (新浪漫主义)作为创造社 的办刊方针[5]。“艺术派”核心成员郭沫若是唯美 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其作品也是唯美主义和浪漫 主义的混合体,具有浓 郁、奇丽、诡 异的唯美色 质。虽然郭沫若崇拜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认为其具有主情主义、泛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浪 漫精神,但他也十分崇拜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 崇信艺术的无功利性,认为“艺术的本身上是无 所谓目的的”[6]。他在《生活的艺术化》中说: “提到 这个题目,各位一定会联想到英国十九世纪末期 的唯美主义运动上来。他们的主张就是要用艺术 来使我们日常的生活美化的。那很有名的王尔德 (Oscar Wilde),他便是这项运动中的一位健将。” 郭沫若最崇拜的唯美主义者是英国的瓦特·裴德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重点项目(JR-048)阶段性成果
149
江苏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63期
地超越了现实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表现出强烈 的唯美气质。尽管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以现实主 义的文学规范和艺术标准去评估中国现代小说 的历史价值,学术界对唯美主义作为写实主义传 统中的“异质话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只要我 们还试图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型 原貌,我们就难以否认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概括为 “艺术性”上的共识、 “反传统”中的共鸣、 “崇尚 美”中的共性等三个主要方面。
150
文江 苏学社 会研科 学究
义在内的新浪漫主义才是“为补救写实主义丰肉 弱灵之弊,为补救写实主义之全批评而不指引,为 补救写实主义之不见恶中有善”[9]。
虽然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以 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但他们同时又担心文 艺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生怕新文艺重新堕为说 教的工具,于是就有了调和“为人生”和“为艺术” 的想法,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也公开声 明“ :对于为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10]。 虽然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属于“写实派”作家,但 他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确吸收了不少唯美主 义的合理因素;尽管他们与创造社在“为人生”或 “为艺术”的问题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但他 们在追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上是一致的,受唯 美主义的影响也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他们之间说 的、争的,无非是想说明什么样的文学才是好的 文学,而讲究作品的“艺术性”则是他们之间最大 的共识。
“ 人 生 派 ”和“ 艺 术 派 ”虽 然 在 文 学 理 念 上 存 在较大差距,但不管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 艺术而艺术”,大家都是为了艺术。标榜“为人生” 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唯美情调也不逊色于创造 社作家。王统照的《微雨》、冰心的《超人》和许地 山的《缀网劳蛛》、《换 巢鸾凤》,卢 隐的《海滨故 人》等小说都充满了主体情绪和唯美情调,许地 山的小说还有着浓厚的异国情调和非凡的艺术 想象力。茅盾也认为写实主义不过是文学进化过 程中的一段路,决不是文学的极则,而包括唯美主
虽然创造社曾树起“为艺术”的大旗与“为人 生”的文学研究会相抗衡,但早期的创造社实际 上是文学研究会的同盟军,它们都担负着反传统 的文化使命。以反传统而著称的唯美主义也因此 具有了某些“先进”色彩,并 被誉为中国 文坛的 “未来思潮”。郁达夫是中国唯美主义小说创作的 先导,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影响了很多青年。尽管 在郁达夫身上蕴藏着浓厚的传统情素,但郁达夫 小说所担负的反传统使命和其他新文学作家是 一样的。在创造社中,郁达夫无论是在个性趣味、 文学思想,还是在伦理观念和小说实践上都最接 近西方唯美主义反对传统、张扬个性的特点,这 在其早期“自叙传”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沉 沦》、 《银灰色的死》、 《茫茫夜》、 《采石矶》和《离散 之前》 等早期小说都具有浓郁的自叙传色彩,那 些与传统世俗格格不入的孤独病态感伤的旅行 者似乎就是作者自己,小说中强烈的忧郁情绪深 深地打动了读者,留下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思 潮的明显印迹。《茫茫夜》 里对同性恋行为的描 写、用针刺自己的脸以获得感官的快感情节, 《秋 柳》中年老色衰妓女海棠的兴趣等,再现了王尔 德笔下莎乐美式的病态美趣,有些小说的主人公 常会像道林·格雷那样对着画、对着镜子自我审 视,而自我审视的结果也是对自己容颜改变的惊 慌。创造社其他成员的作品也都曾以表现自我情 绪而著称,但他们谁也没有能够达到郁达夫那种 “自我暴露”的唯美高度。新文学运动初期还没有 哪个作家能够像郁达夫那样,大胆地展现同性 恋、偷窥癖、恋物癖和妄想症,大胆地面对年老色 衰女人的病态世界。郁达夫的这种大胆的唯美实 践,确实达到了王尔德和波德莱尔“恶中求美”的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中国现代小说 艺术性 反传统 崇尚美
薛家宝,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2240002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文艺思潮,在我国新文学 运动的初期便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结伴进入中 国,成为当时“新浪漫主义”的构成主体之一。《新 潮》和《小说月报》热心介绍了王尔德、佩特等唯 美主义作家及其作品。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 1卷 第 3 号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将王尔德和 易卜生、屠格列夫、梅特林克并列为欧洲四大家, 并 呼 吁 当 时 的 中 国 青 年 都 应 该 向 王 尔 德 学 习 [1]。 茅盾也认为新浪漫主义是一种先进的审美趣尚, 认为“今后的新文学运动应该是新浪漫文学”[2]。 大力张扬个性精神和主观情绪的唯美主义,具有 一种浪漫气质和理想气息,其强烈的个体解放意 识非常契合“五四”的时代精神。在新文学运动初 期,主张“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具有与现实主义 传统分庭抗礼的话语力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