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合集下载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全城市中心地带,为的是彰显庆祝城市蓬勃发展的开端。
建筑本身灯光的设计与动感的 形式是为了能与周围建筑有所 分别,突出个性。
开放的大平台,为楼里的 居民们创造了交流的空间
这个项目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该地区所做的第一个住宅方案。 关于“贝鲁特平台建筑”的构思,建筑师们是想让都市生活在这座 城市复兴,并使得室内与室外空间融为一体。这座住宅大楼提供了 许多开放的大平台,为楼里的居民们创造了交流的空间,而且可持 续发展的生态设计也融入方案之中。建筑本身灯光的设计与动感的 形式是为了能与周围建筑有所分别,突出个性。 这座住宅将会有130套不同的户型公寓,每一间都会为业主提供不同 的居住体验,包括奢侈的寓所和城市经济住房。 这个项目预计会在2013年下半年或2014年年中完成
对足球的热爱使他们偏爱于体育场馆的设计,曾 设计瑞士巴塞尔体育场和2006年德国慕尼黑世界杯足 球赛体育场。安联体育场的看台被赫尔佐格与德默隆 独特设计成三层体系结构,这样可以使所有在场的六 万多名观众都能已相对自己座位最近的距离观看精彩 的足球赛事。他们的这一设计完全来自于自己对于体 育的理解。三层看台的这一理论同样被赫尔佐格与德 默隆运用到中国鸟巢的设计中于
塔铁夫奥巴 路 夫塞 信 丹尔 号 姆
在巴塞尔奥夫丹姆沃夫铁路信号塔的设计中,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用 20厘米宽的铜条像叠瓦片一样在立面上叠起来,罩住信号塔的钢筋混凝 土结构内胆,形成“法拉第屏障”,就像绝缘材料将导线包裹起来一样。 同时,在内胆开窗的地方,将铜皮翻折起来,做成百叶的样子,从而隐 没了普通建筑开窗设计中流露出来的分层的尺度感,使其与铁轨和火车 更加协调。黄铜在这里失去了其自身固有的性质,形成了建筑的衣服, 穿着在建筑外,而与建筑内部的结构没有太多的本质关系。

赫尔佐格、德梅隆、李兴钢 鸟巢的伟大缔造者

赫尔佐格、德梅隆、李兴钢 鸟巢的伟大缔造者

赫尔佐格、德梅隆、李兴钢鸟巢的伟大缔造者作者:来源:《经营者》2009年第03期人物简介: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瑞士人,1950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LE),雅克·赫尔佐格曾在苏黎世联合工业大学接受教育并在那里遇到了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他们共同于1978年在巴塞尔(BALE)建立了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

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

人物简介:李兴钢:鸟巢设计团队。

今年38岁,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2003年1月,出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入围理由:2008年,中国以崭新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不再只是长城和天安门,这一年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鸟巢。

在设计师创造的鸟巢里,上演了一场东方盛宴,他们用东方纹路的典雅、西方架构的奔放,共同托起钢铁编织的世纪梦想。

2008,这里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2008,这里上演百年中国盛宴。

从中国北京到瑞士小城,跨越时空与地域的界限,是他们跨国握手、接力筑宏图。

李兴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他们最终成就了鸟巢的辉煌。

这,是由中外设计师一同着力打造的经典。

2001年普利茨克奖的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了鸟巢的创作。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1950年同年出生在瑞士巴塞尔城,并于1978年合作开办了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1年,他们获普利茨建筑奖。

曾设计瑞士巴塞尔体育场和德国慕尼黑世界杯足球赛体育场。

而这次他们设计的鸟巢体育场却超越他们之前所有的建筑,宛若金属树枝编织而成的巨大鸟巢向所有人展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建筑形式初次看到鸟巢设计模型的人们都会这样形容: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是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摇篮。

而真正让人们惊叹的是,让鸟巢的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1瑞士建筑师2赫尔佐格反对所有的隐喻,符号,反对赋予建筑历史、人文、社会学的意义。

追求建筑本身直击人心的效果。

直击人心视觉所以对他们来说建筑的意义、场地等因素让位于材料、效果等更加直接的具有感性意义的因素。

所以他们更关注与材料和建构。

3 1950 瑞士巴塞尔相同的生活轨迹、从7岁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一起,度过了半个世纪多的路程。

我们比较知道的就是2008年设计了鸟巢。

2001年普利策奖4 瑞士分为三个区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区。

那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也是也受到了瑞士早期现代主义的理念,尊重设计场所,恰当的建造和精确的细部节点。

而他们所不同的是以及区别于其他建筑的就是他们对材料的运用。

战后欧洲的艺术发展也是风起云涌,对艺术手法和观念进行了很多大胆的突破。

而且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也和很多艺术家有过合作。

约瑟夫博伊斯(雕塑家美术家),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建筑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建筑理论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流派思潮,建筑师们沉醉于图像的隐喻、文脉和符号上的追求。

这个时候赫尔佐格的德梅隆选择回归建筑本身,而建筑本身就是建造。

材料和建构5 阿尔多罗西是他们的老师,在阿尔多罗西到ETH教学前,他们也接受社会学心理学的课程,做什么,首先思考的都不是建造而是人。

绘画和接近艺术的建筑几乎是被禁止的。

阿尔多罗西来了之后,告诉他们建筑就是建筑,社会学和心理学永远不能代替它。

6 ………接下来就结合他们的思想和案例进行一些分析7 建筑与艺术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而且通过各种复制的技法试图将艺术推向商业化,“我想成为一台机器”,而任何人都能做他的工作。

8 波普艺术(POP ART)流行的面向大众的重复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9尼克拉工厂和仓库这个建筑将被同时作为工厂和仓库使用。

这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个放在地上打开的纸盒子。

两个长边的墙都是可以透光的,提供了稳定而令人愉悦的过滤的日光。

论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

论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

论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摘要】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是当代艺术领域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他们以表皮艺术为创作手段,将独特的风格表现在作品中。

本文通过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进行深入剖析和对比分析,揭示了他们在创作中的独特风格以及共同点和差异。

赫尔佐格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几何图形和线条,展示出他的独特审美观;而德梅隆则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情感表达。

在当代艺术领域,表皮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作品启示着艺术界对多元化表现形式的探索,并呼吁对表皮艺术更深入的研究和关注。

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的研究,将会为艺术界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赫尔佐格, 德梅隆, 表皮艺术, 艺术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分析, 共同点, 差异, 当代艺术领域, 影响, 启示, 深入研究, 研究意义1. 引言1.1 论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的研究意义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是当代艺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表皮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对于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观念,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他们的艺术创作背景、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

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作品特点,为我们解读他们的艺术语言提供了重要线索。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表皮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表达。

通过对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他们在表皮艺术中的创作特点和技巧,为我们拓展对当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的认识。

1.2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艺术创作背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是当代艺术界备受瞩目的两位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表皮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赫尔佐格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对创作的热情和天赋。

他的艺术风格充满了对现代生活的观察和反思,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理念剖析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理念剖析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理念剖析摘要:2001年,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

他们两人一起与1978年成功创立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并且自此建立了长期稳定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他们拥有如出一辙的人生经历:同于1950年出生于瑞士北部德语区城市巴塞尔,在同一所小学、中学读书,1970年又一同考入瑞士苏黎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建筑学,并于1975年毕业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关键词:建筑的本源;四元素;极少主义;波普艺术前言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使他们不仅成为生活上的好友,更是成为事业上的搭档。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苏黎士高工的求学期间,恰逢社会学在欧洲建筑院校大行其道之时,社会学和心理学来源的课程被作为建筑学的专业主课而传授给学生。

两年之后,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来到ETH执教,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深深受到了他的影响。

罗西的理论截然相反,他认为建筑仅仅是,并且总是建筑,任何外围学科都无法替代,甚至提出“忘掉社会学,回到建筑”的口号。

罗西这种回归建筑内在本质的理念深深震撼了当时的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使他们致力于对建筑根本意义的探索和对建筑建造本质的追求。

1对于建筑本源的追寻Rafael Moneo 曾经提到“The work of Herzog&deMeuron seems to be inspired and guided by a search fororigins”。

要提到H&M对于建筑本源的追寻,就不得不提到他们在ETH的前辈,德国著名建筑师和理论家散帕尔(Gottfried Semper)。

1.1火塘(hearth)最早的猎人围坐在火炉旁组成团体,成为社会组织的起源;现代社会中,壁炉在西方仍然是家庭的精神中心,它产生了人们对于场所的认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1)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1)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一.简介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Meuron),二人均1950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在1970~1975年,与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阿尔多·罗西和多尔夫·施内布利,1975年获得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学学位。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两人于1978年正式成为搭档,2001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1994年至今,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担任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客座教授,1999年至今担任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及巴塞尔工作室教授。

二.理论与设计特色1.建筑表皮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以善于处理建筑表皮而著称。

二人深受战后欧洲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们常常与艺术家合作,在严格的二维意义上运用平面艺术的手法处理建筑表皮.最典型的一种手法就是以某种图案为主题,在立面上重复使用,从而改变表皮的传统特征其以往的作品多以单纯的形体凸现别具一格的表皮视效,以图像的强大力量穿越文化、语言的障碍,直接影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东京prada店外立面Prada店入口东京prada店是这方面独特的例子,它不是简洁的立方体,而是极具个性的多面体,建筑表皮由玻璃面板和菱形网格状的钢结构构成,玻璃面板有的凹入,有的凸起,有的是平的,充分表现了建筑不规则的表面。

该建筑透明的,水晶一样的形象同周围沉重的平直方正的建筑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个建筑中,建筑师创造了一种结构,使表皮和结构成为一体,并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完全获得了解放,整个建筑形象轻盈通,白天玻璃反射阳光熠熠生辉。

Prada店内部2.建筑与城市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曾明确表示过对城市的兴趣:“城市设计是我们最愿意参与并对未来发挥影响的领域。

”他们一直热衷于在城市环境下工作,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长久以来对阿尔多•罗西的兴趣,而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复兴项目在其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泰特现代美术馆拉班现代舞中心、马德里凯萨论坛等,都提供了他们挥洒驰骋的天地。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1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1

显得比玻璃墙体更透明, 而干时它变得泥泞但仍 然美丽。”
建筑给人癿观感丌是由形式决定癿,而是由天气、光线、位置等丌同因素决定癿。晴 天癿时候,雨棚就好像一层膜,上面透出明亮癿阳光,可以清楚地看到雨棚面板上癿 树叶图案,而下面基本看丌到;在雨天,侧墙癿混凝土流淌下来使立面显得栩栩如生。
效果与形式
3 Light
HERZOG & de MEURON
直译建筑
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具有几乎完全一致的事业轨迹,这 两位从小学开始就相识的伙伴一致并肩走到了现在。他们是2001年 普利策建筑奖的共同得主,近年来又因为在中国奥运主场馆建筑设计 招标中中标而为国人所知晓。他们的作品摒弃了芜杂的手段,建筑的 意义,场地等形而上的因素让位于材料、效果等更为直接,更为感性 意义的因素,充满了创造性和诗意。
泰特现代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身处英格兰癿心脏部位。北临泰 晤士河,河对岸是中世纪著名癿圣保罗大教堂, 乊间通过新建癿千年步行桥连接。
泰特现代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建成乊后,和圣保罗大教堂乊间形成了一道新癿景 观轴线,伦敦景观被重新分割,是原本混沌无序癿泰晤士河两岸变 得井然有序。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不大教堂相同癿高度,99m癿烟囱, 仿佛两个巨人在互相凝视.。
思想背景
表皮与材料
他们癿作品中有着深深癿本土烙印。尊重 建筑场所,恰当癿建筑以及精确癿绅部节 点,继承幵发展了瑞士早期癿现代主义建 筑理念。然而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绝丌照搬 某种风格化了癿现代主义教条,他们癿任 佒一个设计都有自己充满生机癿元素,而 这种元素往往是材料。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癿作品往往没有什么惊人癿姿态,没有 曲线,没有复杂癿穸间,没有佑量癿雕塑。他们重视癿是 立面癿真实表皮敁果。建筑癿形式和功能乊间就像人们用 各自癿衣服不身佑展现了丰富癿社会面貌。

赫尔佐格 德梅隆

赫尔佐格 德梅隆

俯瞰香奈儿展览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UNStudio事务所 日本Louis Vuitton旗舰店
伊东丰雄的御木本 (MIKIMOTO) 大厦
梦幻般的建筑,白天看像是美洲豹 皮,冷峻锐利
一到夜里,建筑透出五颜六色的灯 光,像镶嵌着一颗颗美丽的宝石
时尚界的超级领袖 Prada
世界顶级意大利品牌PRADA的企业文化实 际上已经跨出了时尚界的小圈子,变得更 加“艺术化”。在建筑界,PRADA也称得 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它最著名的作品就 是开在全球各地的分店,无一不是由库哈 斯、赫尔佐格这样的世界顶级建筑师设计, 一落成就自动进入世界建筑史的必备条目, 成为艺术界争论或者仰慕的焦点
建筑与时尚的恋爱
建筑与时装 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恋爱长跑 建筑师追求着建筑的时尚化、立面的时 装化 而时装设计师 则从建筑中寻求着灵感 将立体结构、几何图案、轮廓 体感 体现在时装之中
大师与时尚的“联姻”
扎哈· 哈迪德和香奈儿展览馆 英籍伊拉克裔女建筑师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认为,时 尚与艺术、建筑的共通之处在于创造力 。“它们都试图 让人们过上更加愉悦舒适、富有激情的生活 ” 她说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
美国加州的多纳米斯葡萄酒厂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
在德国的埃伯斯沃德技工学院图书馆
Prada旗舰店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Prada 作为世界奢侈品牌之一 自然 旗舰店的外形也要极尽奢华, PRADA东京旗舰店PRADA东京旗 舰店犹如伫立着的一块巨大的水晶, 外形新颖别致、醒目而独特。 当然,这座水晶似的建筑亦是《福 布斯》杂志评选出的全世界10 家 服务最尊贵的奢侈品商店之一 这是东京最漂亮的时装旗舰大楼, 即使不是时装迷也应去一趟,杂志 《CondeNastTraveler》甚至称它 为人类新七大建筑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克﹒赫尔佐格
2003 巴塞尔ICC,现代城联邦理工学院工作室
赫尔佐格&德梅隆生平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主要作品:
1989~1991 尼克拉工厂加建设和玻璃天棚 (瑞士) 1993 尼克拉厂房 (法国) 1994 戈兹美术馆(德国)
奥夫丹姆沃夫信号塔(瑞士) 1996~1998 多明莱斯葡萄酒厂(美国) 1997~1999 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德国)
手段。夜幕降临后,他们的建筑往往产生强烈的效果,温和渐变的匀质光
透过建筑,强调了精心设计的表皮材料和纹理图案,好象一幅画。对匀质
光的追求使得他们的建筑往往有着规整甚至简单的平面,这样,建筑表皮
材料和肌理图案可以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室内没有眩目的强光,这种匀质
气氛的利用也可以突出表皮上的各种处理手法,比如丝网印刷,编织等。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夜晚的时候,光线从水
晶网格中跳跃而出,建筑 物的结构、空间和店内的 展示气氛一目了然。
总结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普利策奖的临时主席, J·卡特·布朗这样 评论道:“这是过去大家很难想象出的对建 筑表皮有着这样杰出想象力和鉴赏力的建筑 师。”
可以发现或发明什么技术把建筑带入生活。
他们痛恨“艺术史”、“风格”和“时期” 这样的概念,作
品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效果。
注重时尚,认为时尚是塑造我们的感觉的实践,并把时尚
作为自己建筑思想的源泉和动力,虽然如此,他们并不是随
波逐流地跟随时尚,他们通过材料的构思将时尚的内容翻译
成了纯粹的建筑形象。
: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地形:虽然它看上去没 有规律,但是事实上这 个几何体的六层建筑是 由东京的复杂分区和规 则法律所形成的。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方案构思:
东京PRADA
最初,建筑师的草模就像一块粗
糙的冰块雕刻,现在它发展为一个 更为光滑的斜切体的形式。德梅隆 解释说:“与以往的建筑理论相比, 建筑本身内在的逻辑更为重要。在 考虑到位置、法规、日照以及与相 临建筑的协调等因素之后,建筑物 的外形和表现方式也就随之确定”。
:
们希望能够透过表象的世界达到真实。他们对于隐藏于可见世界背后的秩
序,如结晶,原子等有很大兴趣,并把这些“秩序”表现在 ,即图象的
应用。图象在这里没有任何具体的意义,只是一种符号。
天气也是他们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建筑师不同,他们不仅关
心建筑在晴天时,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不同效果。
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看来,光应该是表现他们的建筑肌理和表皮的重要的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这些玻璃共有840块,每 块大小3.2×2.0m, 其中大多数玻璃是透明的。 更衣间外侧的玻璃则是半 透明的。这些凸起的玻璃 板从网格中轻轻的向外翻 腾,就 像泡沫一样。这
个建筑没有一个单独的窗 户,可以说整个建筑是一 个巨大的展示窗,产生了 无数小的反射面,变化无 穷,无论从里面还是外面 看,都像电影效果似的。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德梅隆在谈到采用玻璃幕
墙的理由时表示:“过往行 人会情不自禁地透过玻璃幕 墙往里看,通过对外展示内 部空间的手法,力图实现店 内与店外、店铺与城市间的 交流。”这些金属网格还承 担着一部分结构的作用,包 括这个框架在内,垂直方向 的轴心、水平方向的管线和 地板都构成整个建筑的结构 要素,所以可以说其表皮与 结构是一个无缝整体。这些 网格作为加固元素,支持结 构、对抗地震力。冷冷的白 色调的迷宫般的室内创造了 一个不确定的空间,适宜展 卖设计师的思想。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SUVA大楼 德国 1988-1992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漫画卡通博物馆 瑞士 1994-1996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Rue Des Suisses公寓 法国 1995-1996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伦敦拉班现代舞中心 英国 2003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PRADA 东京 背景介绍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PRADA 东京 背景介绍
东京PRADA
地点:PRADA位于青 山区。
概况:这个地区以服装 设计和街头时尚闻名。 在它的东区聚集着许多 世界上一流品牌的旗舰 店,就像泰坦尼克号上 的头等舱一样,显示着 现代东京的光辉和断层。

他们不像哥特教堂中的叙事玻璃一样仅仅具体地指这个或那个” 他们对

自己的建筑的最大希望就是他们能够“穿越了意识,穿越了文脉和文化的 层叠,直接抵达知觉。”

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他们的建筑,就需要了解这么几个关键词:“图

象”“天气”和“光”。 图象在他们的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缘于他们对现象学的思考,他
建筑思想解读
:

皮 与
他们的作品没有什么惊人的姿态,没有曲线,没有复杂
的空间,没有体量的雕塑,他们注重的是立面的真实表达效 果。
材 料
从“空间”转化到“表皮”,赫尔佐格认为建筑的形式
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除了像皮肤和肌肉及骨骼外,还可以借鉴 人类个体多样性和社会丰富性在感受上的关系---就像人们用
各自的衣服与身体展现了丰富甚至迥异的社会面貌,用建筑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建筑思想解读
把以上三点串起来,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效果”
的重视,把一个建筑看成产生效果的一个“身体”,效果就是时尚,是服 装,是化妆。效果是时间性的,短暂,变幻;是气候性的,与阳光,雨水 有关。它存在于形式上,但不是形式。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在这个高达六层的玻璃体大楼内挑选 PRADA的服饰,就像在一个虚幻透彻的水 晶里,让你在瞬间变幻中产生被娇宠的奢 华感觉。同时,这也符合日本人对“空” 的追求,在可以达到的技术水平内的“空 旷”、“空气”。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Rolf Shock 可视艺术奖(瑞典) Brandenburgischer 建筑奖(德国)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地区杰出建筑奖(德国) Rics奖(英国) 普利策奖(美国)
斯特灵奖(英国)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建筑思想解读
时尚与艺术 表皮与材料 效果与形式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PRADA 东京
东京PRADA
关于Prada:
意大利知名品牌:皮草与时装、皮革与 皮件、成衣、针织休闲服装、沙滩装、 泳装、珠宝、手表、 香水。
亮眼的表现主要归功于Prada的设计与 现代人生活型态水乳相融,不仅在布料、 颜色与款式工夫,其设计背后的生活哲 学正巧契合现代人追求切身实用与流行 美观的双重心态,在机能与美学之间取 得完美平衡,不但是时尚潮流的展现, 更是现代美学的极致。
艾达·路易斯·胡克斯泰德,建筑评论家 和评委会委员,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进行了 更深一步的评价:“他们通过探求新的处理 方法和技术来变换材料和表皮,把现代主义 的简单元素精练化。 ”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总结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作为当代最值得注目 的建筑师之一,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们 还在不断求新求变,继续着纯粹的建筑之路。
尼克拉工厂和仓库 法国 1992-1993
关键词:丝网印刷 “树叶” 窗帘的效果 表皮 时间性和气 候性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
作品赏析
关键词:转印技术 延缓剂 表皮质感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奥夫丹姆沃夫信号塔 瑞士 1992-1995
关键词:20CM宽的铜条 隐没了尺度感 “衣 服”表皮
皮埃尔﹒德梅隆
作室
1950出生与瑞士巴塞尔
1975 获得瑞士苏黎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建
筑学位
1977 成为瑞士苏黎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多
尔夫﹒斯奈比尔教授助手
1978 与皮埃尔﹒德梅隆合股
1983 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1989~1994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1999 瑞士巴塞尔EHT工作室教授
我就被它们所吸引。”就像时装设计与日常穿着的区别一样,
真正具有时代性又有魅力的装扮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
建筑思想解读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来说,比起建筑的意义,他们“对直接的物理和情感

的冲击更感兴趣,如音乐的声音和花的香味。” 他们“希望造一个能够 唤起感觉,而不是具体的这样那样想法的建筑。我们用的图象不是叙述的,
来比喻的话,人的身体就像建筑功能,每个人按照不同的要
求穿适合自己的,就像创造了不同的建筑表皮一样,而衣服
与表皮一样是公共和私密的交接面。通过对现代主义时期建
筑思想的批判,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对表皮的喜好倾向于“衣
服”的效果。赫尔佐格曾经说过:“我个人被服装和纺织品
所深深吸引。我母亲是个裁缝,身边总是围绕着纺织品原料,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建筑强调垂直空间层次感,它被一个
长菱形的网格所组成的表皮所包裹,就 像一个巨大的渔网或网眼背心,被一些 板状的向建筑外侧弯曲的凸形和向内侧 弯曲的凹形玻璃填实。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