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文言文翻译_注释

文言文翻译_注释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适当的时间去复习它,这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注释: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子。

2. 学:学习,指获取知识和修养。

3. 时:适时,按照适当的时间。

4. 习:复习,温习已学的知识。

5. 说(yuè):通“悦”,高兴,愉快。

6. 朋:志同道合的人,朋友。

7. 远方:指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8. 乐:快乐,愉悦。

9. 不愠(yùn):不生气,不恼怒。

10.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在这里谈论了学习、交友和待人接物的态度。

首先,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之后及时复习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表明孔子认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巩固和提升的。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友谊的珍视。

最后,孔子讲述了对待他人的态度。

他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体现了一种宽容和谦逊的君子之风。

孔子在这里提倡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即不计较他人的无知,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的启示。

孔子通过这段话,传达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1.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和巩固。

2. 友谊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珍惜和培养。

3. 在与人交往中,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计较他人的无知。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原文:游园不值,方知有客至。

偶值主人出,把酒话桑麻。

山色远含烟,竹影深依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游历园中,却发现并无价值,正当我疑惑之际,忽有客人来访。

恰好遇到主人外出,我们拿起酒杯,谈论起农桑之事。

远处的山色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竹林里的影子依偎在房屋旁。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弹奏着琴,又放声高歌。

深林中的人们不知道,明亮的月光却来与我相伴。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天地间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浩瀚的大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白色的波浪九道流转,如同雪山般巍峨。

我兴致勃勃地吟咏庐山的歌谣,灵感源自庐山的美景。

闲暇之余,我凝视着石镜,清澈的水面洗净了我的心灵。

谢公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苍苔覆盖。

我早年服用仙丹,超脱了尘世的纷扰,琴音三叠,道行初成。

遥望那仙人,在彩云之中手执荷花,朝拜玉京。

我期待着在九垓之上,与卢敖一同游历太清仙境。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文:明月何时才能出现?我举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难以承受。

起身舞动,清影相伴,何如人间?转瞬间,朱红色的阁楼,低垂的绮户,照亮了无眠的夜晚。

不应该有遗憾,为何总是在离别时月亮圆满?。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积淀了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示出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并提供相应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文化瑰宝。

一、《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名篇《学而》开篇。

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

它还告诉我们,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应该感到欢乐。

而当别人对我们不了解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正是君子的品质。

二、《红楼梦·贾府春波五首·其一》春情泛滥杂忧患,柳眉杨眼晓含酸。

任编辑露歌琴室中,乘月抵风疏帘卷。

离苦无端回傲骨,居刑多戾出商帆。

绿鬓嘉狂夸葫芦,一世风流破羊羔。

这是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和纷繁的人生。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表现出了作家的独特才华和感受。

三、《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破败,悲愤填膺,复起义旗。

青绿山中,景色凄美,烽火不已。

英勇决死,七纵七擒楚华山之上,一统六国楚人纷纷。

武士如见神明,崇拜万方。

《史记》是司马迁先生的巨著,其中的项羽本纪描述了项羽的传奇故事。

这段描写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出了项羽作为一个英勇而充满悲壮情怀的英雄的形象。

四、《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踏辙,小车无尘埃。

故君子谨其独立,不败不漏,不踰不穿。

这是孔子的名篇《为政》中的一段话。

它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将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

这段话用简洁的措辞道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伦理和诚信问题的思考。

五、《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关雎》。

它以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贞矣归美的女子,君子欣然向往。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检测》课外文言文翻译1、P129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

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2、P131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3、p134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4、p137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

看到四面一片洁白。

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它哪!”5、p140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才发现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

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6、我走在澧水桥西的弯曲的小路上,去拜访友人,日头已高高升起,还没有走到朋友家。

终于来到小村庄,但眼前村庄里的庭院大多一样,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

7、p144晚上下起了大雪。

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

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

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8、p147翻译:秋雨淅沥地击打着一丛一丛的紫菊,微风摆弄着红蕉的叶子,看那田的北边是青山,而南边却是大海,这样的图画如何行的过啊!9、p147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重点词 1.吾:我 2.何谓:为什么 3.好:喜好 4.友:派遣的使者5.如:就像 6.是以:所以7.益:长进8.损:减损9.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10.说.:谈论11.视.看,比照12.鲍鱼之肆:买咸鱼的地方10、P153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11、p154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

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基础训练》课外文言文翻译P126<扇子铭>盛夏炎炎,天气如火燃星流金,天地间也如火炉;扇子,你在这时就象尹伊、周公那样有才有德的读书人。

北风飕飕,天气开始转凉,雨雪经常在道路出现了;扇子,你在这时就成了伯夷、叔齐那样不受供养的人。

唉!“用到自己的时候就愉快地去,用不到的时候就藏而不露,只有我和你才具有这种高贵的品质啊!”《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

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P129翻译:有一个叫白有功的商人说:在泺口河上看到一个人背着一个竹子编的箱子,手里牵着两头大狗。

他从竹箱中取出来一个木头雕刻的美人,高大约一尺多,手可以自由转动,脸上身上的妆束栩栩如生。

然后他又用一个小的锦垫作为鞍子披在一只狗的身上,然后把那个木头人跨坐在这条狗上。

安置好以后,他呵斥这条狗跑起来。

这个美人自己就从狗背上坐起来,开始表演马上翻腾的各种花活。

时而藏蹬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然后跪拜而起,动作灵活没有一点差错。

这是这个人又要演一出昭君出塞,他另外拿出一个木头雕的男偶,头上插上雉鸡的短毛,身上披上羊皮的上衣,跨上另外一头狗缓缓跟随在后面。

美人扮演的昭君频频回首顾盼,那披了羊皮外衣的男偶扬鞭追逐,真的很像当年情景重现。

P131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

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

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P132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注释】① 太山:泰山。

北海:渤海。

②语(yù):告诉。

③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

④王(wàng):统一天下。

P144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

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

人滩,江水非常湍急。

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P146[1]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4]汤池:即汤泉。

[5]殆:(daì)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

[7]少北:稍向北。

[8]悬水:瀑布。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就是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

[13] 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4]甚:厉害。

[15]度:越过,过 [16]击汰(tài):击水。

汰,水波。

[17]掬(jū):用双手捧取。

[18]珠壁: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19]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20]余甘:即橄榄,也叫油柑,食用。

[21]顾:回头看。

[22]寐:睡觉。

[23]书:写下。

[24]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25]颓然:衰老的样子。

[26]熟:使......熟。

[27]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