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共41页
文字趣说

• 细细品味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有各自富于个性的美感。因 为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汉民族自祖先起,历经几千年, 经过无数代人共同打造、琢磨的结果。历时弥久的精雕细 琢使汉字的形体无论呈什么形状,笔画如何组合搭配,都 能给人协调和谐,方正均衡的美感。战国时宋玉在形容他 邻居美貌的女儿时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 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汉字又何尝 不是如此呢?写起来何尝不是少一笔残缺,多一笔累赘, 长一点有余,短一点不足。
• 汉字由于自身构造的特点,在笔画偏旁部首的组合上变化 无穷,从而也产生诸多趣味。 • 总之,中国人能用二百多个偏旁部首和七种基本笔画创造 出五万多个汉字,真可谓是方寸之间玩转乾坤,从这一点 上来说,中国人民,真的很行!
第二,汉字形体的美:
• 汉字讲究结构上的均衡。独体字有支点,有底边,分主次, 讲究重心平稳。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不偏不 倚,相互平衡,充满着对立统一均衡之美。合体字讲究偏 旁部首大小、轻重互补,整个字看上去均衡、稳健。有的 是大小相搭,相互平衡,如‚和‛字是左边大一些,右边 就小一些;‚冰‛字是右边大一些,左边小一些;‚思‛ 是上面大一点儿,下面小一点儿;‚森‛是上面小一点儿, 下面大一点儿;‚喜‛字则是上下窄,中间宽;‚叔‛是 左边高一些,右边低一些。这种结构上的互补,形成了大 小、轻重的均衡,整体上看去显得整齐、平正、规矩、和 谐统一。 • 总之,汉字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方正均衡之美,这也从一个 侧面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品行端方、人际和谐、心态平正的 生活理念。
• 发展到现在,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许多字已同本来的 面目相差甚远,但我们仍然能依稀看到它摹画的原形,仍 然能体会到一种美妙的图画之美。只不过,古文字的美如 同儿童随意的涂画,表现出的是一股童稚之美,而现代的 文字却如同画家精描细绘的工笔之美。 •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丫‛这个象形字,本意指树枝的分 权,枝丫。这个字我们写在纸上,就如同用简笔画画了一 棵树,上面两笔是伸展着的枝丫,下面一竖是树身。后来 ‚、r‛用来称‚丫头‛,也是因为古代的女孩子头上梳 着两个发髻,像个‚丫‛字。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课件PPT

汉字发展史 隶书
•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 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 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 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 有“汉隶唐楷”之称。
汉字发展史 草书
•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 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 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 分。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汉字演变过程

小篆介绍
小篆又叫做秦篆,
是由大篆省改而来 的一种字体。它产 生于战国后期的秦 国,通行于秦代和 西汉前期。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
遍采用的字体。相 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
之前的文字。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
演化来的,主要将 篆书圆转的笔划改 为方折,书写速度 更快,在木简上用 漆写字很难画出圆
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 隶书→楷书→行书
汉字演变过程如以上七个部分:汉字演变过程图片甲骨文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
古代文字,认为是现 代汉字的初型,也被 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 一,是现存中国古代 最成熟的一种文字, 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 骨头上而得名。
金文介绍
金文是指铸造在
殷周青铜器上的 铭文,也叫钟鼎 文。
转的笔划。 隶书也
叫“隶字”、“古 书”。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
书、正书。由隶书 逐渐演变而来,更 趋简化,横平竖直。
行书
行书是介于行书和
楷书之间的一种字 体。它的特点就是 在保持楷书形体轮 廓的前提下,适当 地运用连笔和省减 笔画,书写快捷, 是最具实用性的一 种书体。
谢谢大家! 欢迎补充!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汉字一共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汉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
甲骨文的“甲”指的是龟甲和兽骨等,这些物品上刻有文字,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线条繁琐,形态简单。
甲骨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另一种是指事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用途和情况。
二、金文金文是公元前77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字。
由于商朝后期出现的“鸟虫纹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的笔画比甲骨文清晰,线条也稍显柔和,同时增加了一些精美的装饰。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完整,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技巧。
金文主要是繁体汉字中的正体,也是中国摹仿金文刻成的篆书、隶书、楷书等的基础。
三、小篆小篆是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
小篆下起笔快,笔画缩短,让字形看起来显得简练,阳刚有力。
小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字,固定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体系,并且使之表述更加准确和精细。
小篆的汉字结构变得更为规范,每个汉字的笔画被分类为六个基本部分:横、竖、撇、点、折、钩。
这些基本部分可以组合成各种汉字。
四、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隶书简洁大方,形态变化与小篆大相径庭。
隶书形态华丽优美,笔画精练有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书体。
隶书的筆劃精練,線條縱橫交错,给人一种神韵高气和和文人风雅的感觉。
五、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平易近人、最能表达思想、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笔画较隶书更为平稳、圆润,符合现代书法常规,同时它的结构也更为整洁、严谨。
楷书更强调书写的规范和简洁,它是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是现代书法中最为常用的书体之一,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ppt课件

汉字发展史 大篆
•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 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 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 别。
汉字发展史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 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 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 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 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 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 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 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 出现。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 书——草书——Hale Waihona Puke 书——行书——宋体— —仿宋——黑体
汉字发展史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 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 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 (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 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 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 时期。
汉字发展史 大篆
•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 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 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 别。
汉字发展史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 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 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 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 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 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 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 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 出现。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兰亭序行书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 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 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 宝,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 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 维护汉字,让我们共同说一声:
我爱你,汉字!
六种造字法: 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
象形造字法
中国人的祖先最 早是用“象形”的方 法来造汉字的,这是 一种用线条来描摹实 物形状的造字方法。
指事造字法
在象形的基础 上再加上个指事符 号作标记,形成了
指事文字。
会意造字法
是把和字义有关的 两个(或几个)独体 字或象形字符号组合 起来,把它们的意思 会合成一个新意思。
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 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 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 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 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楷书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 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 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 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 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 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 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 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 一字体
行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
金文
大 篆《石鼓文》 《泰山刻石》小篆
隶书熹平石经
《兰亭序》 行书
楷书
《十七帖》草书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
甲
骨
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 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 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 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 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 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 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