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合集下载

普通自然地理考试大纲

普通自然地理考试大纲

《普通自然地理》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1.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2.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1 绪论1.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3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球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2 地球的运动2.3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3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3.1 大气的组成3.2 大气降水3.3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3.4 气候的形成3.5 气候变化4 海洋和陆地水4.1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4.2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4.3 河流4.4 湖泊与沼泽5 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流水地貌5.3 喀斯特地貌5.4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5海岸与海底地貌5.6火山地貌6 土壤圈6.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6.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6.4土壤类型特征6.5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7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 地球的生物界7.2 生物与环境7.3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7.4 生态系统7.5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7.6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7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8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3自然区划8.4土地类型研究。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1.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2.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1 绪论1.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2 地壳2.1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2.2 大地构造学说2.3 火山与地震2.4 地壳的演变3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3.1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3.2 大气水分和降水3.3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3.4 气候的形成3.5 气候变化4 海洋和陆地水4.1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4.2 海水的运动4.3 海平面变化4.4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4.5 河流4.6 湖泊与沼泽4.7 地下水5 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6海岸与海底地貌5.7火山地貌6 土壤6.1土壤的组成、结构与功能6.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3土壤分类6.4土壤类型及其特性6.5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6.6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7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 生物与环境7.2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7.3 生态系统7.4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7.5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6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8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3自然区划8.4土地类型研究8.5人地关系研究。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第二章岩石圈系统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4、地壳的元素组成5、矿物、造岩矿物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10、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

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11、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12、地质作用及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13、岩石产状三要素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4、水平构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一、考试性质《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Ⅲ.考核内容和要求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理解)第六节大气与人类(应用)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第一节水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水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理解)第四节水的运动(理解)第五节水量平衡(理解)第六章水圈与人类(应用)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理解)第四节生态系统(应用)第五节人与生物圈(识记)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理解)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理解)第四节风成地貌(理解)第五节沙尘暴(应用)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与水(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理解)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理解)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理解)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应用)第六节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应用)第七节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应用)第八节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应用)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水汽与天气(识记)第二节水与气候(识记)第三节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理解)第四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理解)第五节海气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理解)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理解)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应用)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应用)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二节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三节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理解)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理解)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第四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应用)第五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应用)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理解)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识记)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应用)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识记)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应用)第六节综合自然区划(理解)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识记)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应用)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理解)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识记)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理解)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识记)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识记)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识记)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理解)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应用)Ⅳ.参考书目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
.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论述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三、考查范围
绪论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地壳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大地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地壳的演变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大气水分和降水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气候的形成
气候变化
海洋和陆地水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海水的运动
海平面变化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河流
湖泊与沼泽
地下水
地貌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海岸与海底地貌
火山地貌
土壤
土壤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分类
土壤类型及其特性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研究
人地关系研究。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一、考试范围
- 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地理学
二、考试要求
1.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
球的构造、地表形态、气候与气候区、水文地理、生物地理等内容。

2. 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人
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等内容。

3. 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国
内外重要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三、考试形式
1.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考查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
知识的掌握。

2. 解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理
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备考建议
1. 熟悉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 多做题:通过做大量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 多进行实践: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4.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练习,提高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地理概念、知识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自然地理考试大纲详解

自然地理考试大纲详解

自然地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光年:是计量天体间时空距离的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是由时间和光速计算出来的。

2.恒星日:地球上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一般在每年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在时间周期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 0°和15°之间的位置,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

但在实务上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

4.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简称高度角。

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此时太阳辐射强唛最大;当太阳斜射地面时,大阳辐射强度就小。

5.景观壳:景观壳即“地理壳”,是形成和发展于地球表面,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构成的复杂的物质系统。

6.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

7.板块: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

8.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9.大气环流:指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范围达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2天以上的大规模空气平均运动。

10.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也是一个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物和生物相结合的物体。

11.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称为风化壳。

12.腐殖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地球与太阳系、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约30%
地貌、土壤约50%
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区划约20%
(二)题型比例
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
解答题约70%
二、其他
自然地理学
一、地球及太阳系
考试内容
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及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理坐标系统、地球构造及表面特征、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的形成及构造,以及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相应形成的地貌特征。

本部分难点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掌握矿物的鉴定、三种岩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火山和地震的概念和理论;
重点在于掌握时区、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
考试要求
1、太阳系及主要行星的特点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3、经纬度的划分
4、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
5、三大岩性的转换模式
二、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本部分包括大气的层结结构,以及各层的特,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类、气候带的划分方法、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难点是对大气环流的理解;
考试要求
1、大气的组成、热能来源及循环;
2、掌握基本概念(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冰晶效应、降
水量等)以及水汽的凝结现象、降水的形成过程;
3、大气环流的地理意义及形成的天气现象;
4、气候带的形成;
三、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本部分包括地球上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水的组成及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河流、水系和流域的区分、河流的补给及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与沼泽的特点、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及地下水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重点是河流的分类、补给,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下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和运动;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考试要求
1、水资源分布特点
2、河流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影响
3、水量平衡理论及计算
四、地貌
考试内容
部分包括地貌成因、地貌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
重点是各种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难点是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作用。

考试要求
1、地貌成因类型
2、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3、河流地貌类型和河流阶地的分类
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5、地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五、土壤
考试内容
本部分内容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组成及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成土规律;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土类的特点和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重点在于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
难点在于成土过程和地带性分布差异;
考试要求
1、主要成土过程
2、土壤分类
3、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的理化性质
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主要包括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本部分重点是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保护;
考试要求
1、生物群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生物多样性及意义
七、自然地理区划
考试内容
主要包括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及组成,物质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部分的重点是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
本部分的难点内容是地域分异规律。

考试要求
1、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及应用;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的原则及方法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