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据统计,李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比约94%,排名第一。
李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李姓的历史和现状。
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其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尚书·夏桀传》中,据记载,李姓的始祖是夏禹的后代李仲,他是夏朝的第十一任国君,曾经统治过夏朝的殷商时期,他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被称为“夏禹之治”。
后来,李仲的子孙们把他的姓氏传承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李姓。
李姓的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有很多李姓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春秋时期,李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经统治过鲁国,改革了鲁国的政治制度,使鲁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唐朝时期,李世民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改革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李姓在现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李克强是中国现任总理,他在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此外,李嘉诚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投资了一系列的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姓的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李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李克强和李嘉诚,他们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家和经济家。
总之,李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李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李克强和李嘉诚,他们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家和经济家。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表明,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哪个姓氏人口最多

当今世界哪个姓氏人口最多当今世界哪个姓氏人口最多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中姓,但那个姓氏人口最多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当今世界哪个姓氏人口最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世界哪个姓氏人口最多 1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姓李姓起源: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
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
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郡望: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
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 ,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李 姓 源 流 考

李姓源流考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结果表明,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李姓超过8700万人。
李氏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以北方居多;在台湾省,按人口多少被排在第五位;在海外,几乎遍及全世界: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及香港地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
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
相传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觟角虒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用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
皋陶在他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出差错。
编修于北宋末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云:“李氏出自嬴姓。
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gu)县(今河南鹿邑)。
”按,伊侯之墟当因伊河而得名,而伊河在今河南省西部,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经嵩县、伊川,在偃师县杨村附近入洛河,所以,“伊侯之墟”应在今河南西部的伊河流域。
又据《姓氏考略》,“理、李古字通”。
于此可知,李姓是嬴姓颛顼的后裔,先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豫西,后到豫东鹿邑县定居;为了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中国50大姓氏最新排名

中国50大姓氏最新排名1李(原排名1)/ 全源于河南当今第一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4%,源于河南鹿邑。
起源简述: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亦即树上结的果)充饥,因而保全了母子的性命,然后到苦(gǔ)县(今河南鹿邑县)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2王(原排名2)/ 部分源于河南当今第二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2%,源于河南卫辉、洛阳及山东泰山等地。
起源简述:王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田姓之王,大抵都是王族的后代,故号曰王氏。
其中,世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出自姬姓、源于河南洛阳的王氏。
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姬姓之王还有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二是战国时魏国(祖先姓姬)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后逃往泰山,被时人呼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最早,是比干的后代。
比干为子姓,是商王太丁之次子,被殷纣王杀害后,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
出自田姓的王氏,是齐王田和的后裔。
田姓齐国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子孙被废为庶民,但仍3张(原排名3)/ 全源于河南当今第三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 6.8%,源于河南濮阳。
起源简述:黄帝之孙挥,夜观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满弓,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当时刚进入父系氏族制的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在都城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被古帝颛顼任命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并赐为张姓。
李姓的起源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大槐树迁民之 李姓

大槐树李(lǐ) 姓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
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
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
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
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
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
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
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
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
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
②源自他族改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
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
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
③源自他姓所改。
李姓郡望与堂号

李姓郡望与堂号李姓郡望与堂号中华姓氏谱·李姓卷》开宗明义指出:“李姓为当今中华第一大姓。
追溯其渊源,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李姓得姓之始,二是李姓名门望族的世系之源。
”这第一个问题,已在前面提及。
第二个问题,就是郡望与堂号问题。
什么是郡望?《辞海》的诠释是:“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此时,陇西郡治在今陇西县,李姓早是陇西的显贵世族。
李世民继位后,下诏陇西为天下李氏的郡望。
旧本《百家姓》注释:一个姓氏一个郡望。
李姓和其他主要姓氏一样,郡望只有一个。
古代的姓氏著述,往往在讲姓氏的起源时,常常要注明每个姓氏的郡望。
当今也有一些学者出于偏颇而争郡望——这或许是把历史名人的祖籍与发祥地混为一谈,或许是把一房一系的居住地当作为郡望,或许是从根本上忽略了“郡望”产生的时间问题。
祖籍与发祥地、望族与郡望,都是不同的名词概念,内涵也有质的区别,尤其在时间界限上不能把郡望延伸至魏晋之前。
由陇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
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李唐王朝被尊为“天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贞观、开元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
而陇西这个李氏的郡望,更有其特有的地位与内涵。
唐时吕才等撰写的《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加之陇西更是皇族的望地,所以当时天下李氏以自己是陇西李氏而自豪,甚至把陇西李氏当作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所谓堂号,就是宗祠的名号。
用以区别同姓氏同郡望内的不同宗派。
由于天灾所迫、人祸所逼,或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或异地做官、举家迁徙等原因,同姓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亲近的血缘关系,便另起了“堂号”。
形成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
只有李姓,与其他姓氏不同:即走遍海内海外,凡李姓者,郡望是陇西,堂号都是“陇西堂”。
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
关于李姓调查报告

关于李姓调查报告李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这姓李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上总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历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李的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四、结论1、李姓来源的说法共有九种之多,最多的说法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为姓。
2、李姓名人层出不穷,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4、我们广东李氏源于李世民后裔。
李姓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
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顼(zhuan 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
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
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
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
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
《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
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
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
《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
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
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
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
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
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
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
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
老子
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
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
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
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
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
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
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
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
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
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
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
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
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
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
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
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
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二)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