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定时巡房,并做好记录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 便等变化,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 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 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遵医嘱用药
正确用药,给药时间、方法,注意服药后效果反应, 向患者做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中医内、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李景秋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病区环境
清洁、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并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
入院介绍间,相关制度。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
遵照护理文书书写要求及规范操作。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遵医嘱执行分级 护理
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遵医嘱用药
正确用药,给药时间、方法,注意服药后效果反应,向 患者做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遵医嘱予饮食护理、加强情志护理,做相关健康 指导,防止交叉感染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遵医嘱执行分 级护理
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定时巡房,并做好记录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 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保持伤口 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保 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 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 守无菌技术原则。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 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用止痛剂或热敷。手 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 理。
遵医嘱予饮食护理、加强情志护理,做相关 健康指导,防止交叉感染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中医外科护理是指在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护士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进行护理工作的一系列常规操作。
下面是中医外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
一、患者接待和准备1.患者接待:护士应礼貌接待患者,确认患者的身份和就诊目的,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患者脱衣、清洗身体,并提供干净的病床和卫生用品。
二、手术室准备1.消毒准备:护士应根据医院的消毒规程,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和药品的无菌性。
2.床位准备:护士应将手术台调至适宜的高度,并放置好手术单元和工作台等所需设备。
三、手术前准备1.消毒手术部位:护士应根据手术操作的要求,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状态。
2.麻醉准备:护士应协助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药物的准备和注射。
四、手术中的护理操作1.手术工具准备: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准备好各类手术器械和药物,并确保其无菌性。
2.协助医生操作:护士应随时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包括切口扩大、止血等。
3.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护士应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及时记录。
4.出血控制:护士应根据手术情况,及时进行出血控制,注意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
5.拔除引流管和留置引流管: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准确拔除引流管,并留置引流管。
五、手术后的护理操作1.切口处理:护士应在手术结束后,对切口进行敷料包扎,保持切口的清洁和干燥。
2.患者转运: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要求,转运患者至恢复室或病房。
3.观察患者病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伤口愈合情况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4.给予患者康复指导: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后的护理注意事项和康复锻炼方法。
六、手术室消毒1.清洗手术器械:护士应将手术器械进行清洗,去除残留的血液和组织,保持其清洁度。
2.消毒手术器械:护士应根据医院的消毒规程,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其无菌性。
外二科三种常见疾病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阑尾炎)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忧思抑郁、暴急奔走或跌扑损伤等因素致温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积于阑尾所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病室安静,注意休息,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防止炎症扩散。
三、饮食指导:1、热毒型及呕吐频繁者暂禁饮食;2、淤滞型和湿热型可进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饭等;3、恢复期进高蛋白,蔬菜,水果等,忌食生冷之品。
四、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肌紧张度、腹部包块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若腹肌紧张逐渐加重,腹肌紧张度增高,伴高热或腹痛突然减轻,而全身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3、腹痛加剧时可针刺阑尾等穴,伴发热配曲池,伴恶心呕吐配内关、合谷。
五、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六、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诊断明确方可予以镇痛。
若需手术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七、临证(症)施护:1、腹痛较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3、手术后应鼓励早期翻身及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八、出院宣教:1、慎起居,防风寒入侵引起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3、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
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肋痛”“腹痛”“黄疸”的范畴,是以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右肩背部牵涉疼,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持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或排出不畅而致,病位在肝.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嘱患者注意休息,湿热型、毒热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三、饮食指导:1、饮食宜清淡多维生素,忌生冷、辛辣、酒、海腥、煎炸、油腻及浓烈调味品;2、火毒型、湿热型及高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外科常用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情志不调、六淫入侵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气血瘀滞、糟粕积滞化热生脓而发病。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临证护理(一)生活起居护理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禁食者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
3.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二)辩证施护1.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
右下腹压痛、拒按。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滑。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局限炎症。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不要进食产气食品,可进食清热活血作用药膳汤、粥类如:如田七煲瘦肉汤等。
(3)遵医嘱予耳穴治疗或艾灸双足三里穴等2.邪热内蕴证:表现为腹痛持续,身热显著,痛而拒按,身热弛张,口渴不欲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1)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双柏散外敷右下腹。
(2)发热时可遵医嘱行物理降温。
热退汗出后及时抹汗更衣,慎防风寒。
(3)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4)中药内服宜微凉服。
3.热毒炽盛证:表现为腹痛剧烈而拒按,压痛遍及全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1)调情志,安慰患者勿紧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宜禁食(3)阑尾穿孔,脓毒扩散,以致肠管麻痹,传化失司,气滞腹胀者,可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4)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
(5)中药宜凉服。
(6)本证型大多需手术治疗,故应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三、饮食护理1.如呕吐频繁或有腹膜炎者及手术前禁食、禁水。
2.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第三部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苔、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3、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5、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用止痛剂或热敷。
6、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2024年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2024年中医外科护理常规中医外科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旨在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护理。
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医外科护理的常规操作和标准,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护理体验。
一、患者入院前准备1. 患者档案: 护士应在患者入院前完善其医疗档案,包括个人信息、病史、过敏史等重要内容。
2. 体格检查: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二、手术准备1. 无菌操作: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洁净操作习惯,严格执行手术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环境清洁、安全。
2. 术前准备: 护士需要为手术患者配备合适的手术椅、器械和药物,并确保手术室条件符合手术要求。
三、术中护理1. 术中协助: 术中,护士应配合外科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包括协助提供所需的器械、药物等。
2. 监测与保障: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掌握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3. 疼痛管理: 护士应注意术中患者的疼痛感受,及时使用中医药治疗或者其它疼痛管理技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四、术后护理1. 个体化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术后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休息和活动等方面的要求。
2. 感染控制: 护士应妥善处理术后伤口,定期更换伤口敷料,避免感染的发生。
3. 术后宣教: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准确的术后护理宣教,包括如何照顾伤口、注意事项、饮食建议等,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遵循医嘱。
五、康复护理1. 康复评估: 护士应通过康复评估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和需求,并及时与相关治疗团队共同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2. 康复指导: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包括运动方法、生活习惯调整等,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六、护理记录与评估1. 护理记录: 护士应详细记录每次护理过程、结果和患者病情变化等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获取必要的病情信息。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案例三:骨折中医外科护理案例分析
护理措施
1
2
固定治疗: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固定方法,保持骨 折部位的稳定。
3
药物治疗: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消炎、止痛、促 进骨折愈合等治疗。
案例三:骨折中医外科护理案例分析
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疼痛和焦虑情绪。
通,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操作流程
观察病情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体温、呼吸、心率等。
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取相应 的疼痛护理措施,如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合理 饮食,促进术后恢复。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和恢复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
炼。
04
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 的手法,如推、拿、按、 摩、揉等。
操作技巧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如 力度适中、频率均匀、时 间适当等。
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 过度刺激,根据患者体质 和病情调整手法和力度。
拔罐技术要点
罐具选择
选择合适的罐具,如玻璃罐、竹罐等。
拔罐方法
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如闪罐、走罐、留罐等。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
现代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护理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 进理念和技术,形成了更加科学
、规范、实用的护理模式。
中医外科护理重要性
促进康复
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外科护理通过专业的护理和康复 指导,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外科护理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专业的护理实践,可以传 承和发展中医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 业做出贡献。
普外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目录肠痈肠梗阻胁痛狐疝痈丹毒乳痈乳岩石瘿肠痈一、疾病名称: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雍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肠痈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二、临床表现1、气滞血瘀:身热不高,腹痛隐隐,持续不休或阵发性加重,,且多位于右下腹,或可触及包快,脉弦或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2、湿热雍积:身热口渴,腹痛明显,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腻。
3、热毒炽盛:高热口干渴,腹硬满剧痛,面红目赤,口焦唇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滑数,或洪大,舌质干红或绛,苔黄燥或起芒刺。
三、临证施护1、腹痛时,可遵医嘱针刺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
2、呕吐的病人在服用中药制剂前,可在舌根滴数滴鲜姜汁以减轻症状。
3、腹胀明显可用中药贴膏温熨脐部,或艾灸上巨虚、足三里等穴。
4、腹胀呕恶严重可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无效时行胃肠减压。
5、体温过高者或出现高热烦躁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穴位注射。
6、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
7、早期下床活动,轻症病人手术当日及可下床活动,重症者应鼓励床上多翻身、进行肢体活动,病情稳定后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8、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四、饮食护理1.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饮食如萝卜汤、梨汁等清热滋阴通便饮料,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或豆制品,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2.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呕吐者可于舌根部滴姜汁以减轻症状。
2、禁止服用强泻药或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穿孔。
3、应用退热剂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服用清热解毒、攻下通腑的中药后应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并做好记录。
5、遵医嘱补液,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瘘(漏)一、疾病名称: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咳,肺脾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证。
病位在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二、护理评估:1、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2、肛周症状。
3、肛门指检、镜检等检查结果。
4、心里社会状态。
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湿热下注肛周经常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
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2、正虚邪恋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质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肛周溃口,外口凹陷,漏道潜行,局部常无硬索状物扪及,脓出稀薄,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临证施护:1、可用耳针缓解疼痛。
2、指导施行挂线疗法的患者不要拖拉留在肛管外的橡皮筋,以免引起疼痛及断裂。
3、指导瘘管切除并缝合治疗的患者术后2~3天控制大便以免刺激伤口。
4、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直肠、肛门、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肛周流出脓液的量、色泽、气味,肛门疼痛、瘙痒,以及有无发热等。
2)观察肛门功能,有无大小便失禁现象。
3、给药护理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托里透脓、养阴清热。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1)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2)湿热下注者,宜食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
3)食疗:鲫鱼豆腐汤健脾宽中、开胃利湿;瘦肉粳米粥补脾养胃、养阴益血。
5、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6、并发症护理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观察术后排便情况,若排便困难,大便变细可能肛门狭窄,报告医生早行扩肛治疗;若大便次数多、不随控制,考虑肛门失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3日起指导病人行提肛运动。
7、健康指导1)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
2)保持肛门清洁,每晚及便后温水坐浴。
3)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忌辛辣、发物,戒烟酒。
痔一、疾病名称: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
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二、护理评估: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便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
苔薄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形成水肿,触痛明显。
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肛门下坠感,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舌淡胖,边有齿龈,苔薄白,脉弱。
四、临证施护:1、术后出现尿潴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穴位注射或导尿。
2、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出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
3、内痔结扎术后,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
4、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直肠、肛门、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
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2)外痔伴有感染或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者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止血、清热凉血祛风、补中益气提升。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1)气滞血瘀者给予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2)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含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5、情志护理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出血、感染、便秘、肛门狭窄1)术后注意观察局部切口有无红肿,敷料有无渗湿,体温波动情况。
如发生出血、感染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不宜过早下床。
24小时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并保持大便通畅。
3)观察大便的性状、粗细。
如排便困难伴大便变细,有肛门狭窄及便秘,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行扩肛治疗。
7、健康指导1.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
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选用软坐垫。
5.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疲倦,进行适当锻炼。
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6.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肛痈一、疾病名称: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直肠、肛周。
二、护理评估:1、患者的饮食、排便习惯及诱发因素。
2、肛周症状及伴随症。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热毒蕴结:肛周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火毒炽盛: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眠,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触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肛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低热,口干,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
四、临证施护:1、热毒藴结、火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阴虚毒恋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2、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
3、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直肠、肛门、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避免坐位。
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
2)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对切开排脓术后,应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物的色、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
3、给药护理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透脓脱毒,养阴清热除湿。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可予少渣流食或半流食,以减少排便对局部的刺激。
3)食疗:菊花茶或凉拌金针菜具有清热泻火、排毒消火功效。
5、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6、并发症护理:便秘观察术后排便情况,若排便困难,或惧怕排便引起疼痛,可遵医嘱予缓泻剂,进食香蕉、新鲜蔬菜等。
7、健康指导1.忌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治便秘,便后清洗肛门或坐浴。
3.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及时就诊治疗。
肛裂一、疾病名称:因阴津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便秘、粪便粗硬、排便努责等所致。
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只要临表现。
病位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
二、护理评估:1.饮食、排便习惯及病程长短。
2.肛门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血热肠燥:大便二三日一解,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小便黄,肛门裂口鲜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肛门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痕,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肛门裂口色紫暗,脉弦或涩。
四、临证施护:1、便秘时,切忌努责,可遵医嘱给服润下剂或缓泻剂。
2、气滞血瘀型易出现郁闷、烦躁,须加强情志护理。
3、阴虚津亏型补充足够水分,可每晚睡前服蜂蜜水一杯。
4、术后切口疼痛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主穴:直肠、肛门、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肺。
五、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注意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3、给药护理术后止血、止痛、消炎、营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汤剂清热润肠通便、养阴清热润肠、理气活血通便。
大便后用痔痛安搽剂中药熏洗以活血止痛、收敛消肿,换药,手术切口红外线照射每日一次。
4、饮食护理1)饮食忌辛辣刺激,海腥发物。
2)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
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血活之品。
阴虚津亏者宜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3)食疗:芹菜炒肉丝,具有清热润肠通便功效;银耳枸杞羹具有清热润肠利湿,助排便功效。
5、情志护理: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切口出血、肛门失禁1)术后注意观察局部切口有无红肿,敷料有无渗湿,如发生大量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观察术后排便次数、量及性状,若大便次数多、不随控制,考虑肛门失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3日起指导病人行提肛运动。
7、健康指导1、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每日早晨可空腹服淡盐水一杯。
2、保持肛门清洁,每晚及便后用温水坐浴。
3、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贫血和其他肛门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一、疾病各称: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结肠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
本病属中医的“泄泻”“痢疾”“便血”范畴。
二、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腹痛情况。
2、结肠镜检查、直肠指检表现。
3、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分型和临床表现:1、湿热内蕴:腹痛泄泻反复发作,便中夹脓夹血,里急后重,肛门炽热。
身热、口苦口臭、脘痞呕恶,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2、气滞血瘀: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下泄不爽。
喛气少时,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3、脾肾两虚:欠泄不愈,下痢脓血及粘液。
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常于泄后痛减,食减纳呆,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4、阴血亏虚: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
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
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临证施护:1、腹痛者遵医嘱耳穴压豆,选穴:脾、胃、大肠、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