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量和单位

合集下载

[物理]第一章电离辐射领域中常用的量及其单位

[物理]第一章电离辐射领域中常用的量及其单位
2.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 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 射线等。
9
辐射分类
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辐射又分为两类:
1、电离辐射:能够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 *从一个原子中释放出一个价电子需要的能量:4~25eV ; *能量>10eV的光子
2、非电离辐射:<10eV光子,波长>100mm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和射频辐射。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 慢化过程:能量损失和角度偏转。 (a) 电离损失(电子阻止)-带电粒子与靶物质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非弹性碰撞过程。 (b) 辐射损失-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过程。
(c) 核阻止—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弹性碰撞
(d)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弹性碰撞
从微观上看:
碰撞机制: 与核外电子、原子核碰撞;弹性、非弹性碰撞。
33
3.角分布和辐射度 角分布:描述粒子入射方向的分布。
d / d d 2 N / dad
d sin d d
4
2
d sin d d
0
0 0
辐射度:注量率的角分布 粒子辐射度p:
p= d / d d 3 N / dadtd
单位:m-2.sr-1.s-1
4
2
Pd Psin d d
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时间:1930~1960年代 特点:
医学界把辐射看作是时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却缺乏 对辐射远期效应的认识,病人由于接受高累积剂量而 诱发过多的白血病、骨肿瘤、肝癌等恶性肿瘤。 损伤对象:
接受超剂量辐射照射的病人,较突出的例子有: (1) 1935—1954年,在英国应用X射线局部照射治疗
(2)1896年,Edison和助手Morton自身试验,眼部受照 数小时后,眼痛,结膜炎;

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电离辐射基础知识电离辐射传递给每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是戈瑞,Gy,专用单位是拉德,rad,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戈瑞=1焦耳/千克=100拉德,1拉德=10-2戈瑞,1拉德=100尔格/克。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吸收剂量率,其单位是戈瑞/小时(Gy/h)。

吸收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是希沃特,Sv,专用单位是雷姆,rem,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希沃特=1焦耳/千克=100雷姆,1雷姆=10-2希沃特。

对于X射线、γ射线,就防护而言,Q和N值均近似取为1,所以可以认为吸收剂量和剂量当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0.0005SV 等于0.5毫希弗等于500微希弗100微希弗是报警值, 700那希弗等于0.7微希弗 0.25MSV/H 等于250微希弗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一些适当措施,把射线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其它工作人中所受的射线剂量降低到最高允许剂量(也叫安全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

辐射防护中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是: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简言之,我国对射线检测工作人员规定的最高允许剂量每年为5雷姆(50mSv),亦即平均每周为100毫雷姆(1mSv),每小时为2.1毫雷姆(0.021mSv),全身照射的终身累积剂量不得超过250雷姆(2.5Sv)。

个人剂量监测利用工作人员个人佩戴的剂量计进行的测量,或对其体内或排泄物中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进行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

辐射单位和剂量量201145

辐射单位和剂量量201145

1、比释动能 比释动能是不带电电离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在单位质量的物 质中产生的带电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严格定义为:不带电 电离粒子在无限小体积元(从宏观上来看很小,但从微观上看很大这 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内释出的所有带电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之和的期 望值 ,除以该体积元内物质的质量 dm而得的商,即: d tr
一、辐射剂量学中的量
IAEA
电离辐射剂量学基础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1、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是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 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严格定义 为:电离辐射沉积于某一无限小体积元(从宏观上来看很小 但从微观上看很大,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中物质的平均授 与能除以该体积元中物质的质量而得的商,即:
dQ X dm
IAEA
2) 照射量的单位 照射量X的SI单位为库仑每千克(C/kg),非法定单位为伦琴(R) 1伦琴(R)=2.58×10-4C/kg 1 C kg-1 = 3876 R 伦琴的定义:在1伦琴X射线照射下,0.001293g空气(标准状 况下,1立方厘米空气的质量)中释放出来的次级电子,在空气中 总共产生电量各为1静电单位的正离子和负离子。1静电单位电量 =3.33×10-10C

dD D dt
为该物质在t时刻的吸收剂量率。 吸收剂量率 D 的SI单位是焦耳每千克秒(J/kg· s),法定单 位的专门名称为戈瑞每秒Gy/s),非法定单位为拉德每秒 (rad/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AEA
3.软组织吸收剂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的比值
• 软组织的吸收剂量将随沉积的代表软组织介质的确切组分有

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知识

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知识

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电离辐射是由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和中子流等对原子和分子产生电离作用的辐射。

在石油化工生产和建设中,经常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钴60、铯137液位计等以及X射线探伤设备等都不同程度地接触电离辐射,因此必须做好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工作。

(一)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1、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1) 照射量(X):是指X射线或γ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来的全部电子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同一种符号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

(2) 吸收剂量(D):是指电离辐射进入人体单位质量所吸收的放射能量。

(3) 剂量当量(H):一定吸收剂量的生物效应,取决于辐射的品质和照射条件,故不同类型辐射其吸收剂量相同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发生几率可能不同。

剂量当量是指考虑辐射品质及照射条件对生物效应的影响而加权修正后的吸收剂量。

(4)有效剂量当量(H E):在辐射防护标准中所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是以全身均匀照射为依据的,而实际情况是,辐射几乎总是涉及不止一个组织的非均匀性照射。

为了计算在非均匀照射情况下,所有受到照射的组织带来的总危险度,与辐射防护标准相比较,对辐射的随机性效应引进了有效剂量当量。

有效剂量当量H定义为加权平均器官剂量当量的和,其公式为EH E=∑T H T W T (7--1)式中H T---组织T受照射的剂量当量,Sv;W T--组织T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

(5) 放射性活度: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蜕变速率。

其单位是Bq,lBq=1/S。

2、电离辐射的肯定效应和随机效应(1) 肯定(非随机性)效应:肯定效应是指对身体组织(如眼晶体、造血系统、性细胞等)的损伤。

其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剂量越大,伤害越重,小于阈值则不会见到损伤。

(2) 随机效应:主要指造成各种癌症和遗传性疾病。

它是无阈值的,个体危险的严重程度与所受的剂量大小无关,但其发生率则取决于剂量。

(二)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由超过剂量限值的放射线作用于肌体而发生的,分为体外危害和体内危害。

辐射量和单位

辐射量和单位
➢ 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分别反映物质吸收电离辐 射的二个阶段。对于一定质量dm的物质,不带 电粒子转移给次级电子的平均能量 与物质 吸收能量相等,则比释动能Κ和吸收剂量 相 等。即:
辐射量和单位
23
第五节 照射量、比释动能、吸收剂量 的联系和区别
➢ 上述成立必须满足二个条件:首先要求是带电 粒子平衡条件下;其次带电粒子产生的辐射损 失可以忽略不计。
辐射量和单位
34
第七节 当量剂量和单位
➢ 对于某种辐射R在某个组织或器官T中的当量剂 量 可由下式给出:
式中: 收剂量
——辐射R的辐射权重因子 ——辐射R在器官或组织T内产生吸
辐射量和单位
35
1
第六节当量剂量和单位
辐射量和单位
36
第七节 当量剂量和单位
➢ 如果某一器官或组织受到几种不同种类和能量 的辐射的照射,则应分别将吸收剂量用不同的 所对应的辐射种类进行修正,而后相加即可得 出总的当量剂量。
辐射量和单位
33
第六节 当量剂量和单位
➢ (1)当量剂量HT ➢ 吸收剂量只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了多少电离辐
射的能量,吸收能量越多产生的生物效应就厉 害。同样的吸收剂量由于射线的种类不同,和 能量不同,引起的生物效应就不同,改变这一 因素,应该有一个与辐射种类和能量有关的因 子对吸收剂量进行修正。这个因子叫做辐射权 重因子 。(用于对不同种类和能量的辐射 进行修正)。用辐射权重因子修正吸收剂量叫 当量剂量。
原子核衰变数的物理量,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核 衰变数目越多,这种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就越强。 ➢ 在给定时间,处于一给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 的活度A定义为:
A dN dt
➢ 式中,dN是在时间间隔dt内该核素从该能态发生自发核 跃迁数目的期望值。通俗的讲,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 活度A,是单位时间内该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核衰变的次 数。

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用到的辐射量和单位

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用到的辐射量和单位

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用到的辐射量和单位一、放射性活度度量放射性的量称为放射性活度。

活度A被定义为:在给定时刻、处在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活度A是dN除以dt所得的商,即A=dN/dt式中,dN—在该时间间隔dt内、该核素从该能态发生自发核跃迁数的期望值,单位为贝可,符号是Bq。

由此可导出:质量活度和体积(放射性)活度。

二、质量活度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的(放射性)活度,单位为贝可/千克,符号是Bq/Kg。

三、体积(放射性)活度某物质的活度A除以该物质的体积V而得的商,即A v=A/V式中:λ是原子核的衰变常数,单位为贝可/升,符号是Bq/L。

四、比释动能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最主要的标志是给物质传递能量,这是产生辐射效应的依据。

比释动能是描述不带电粒子在物质中转移能量的第一阶段的一个辐射量。

比释动能(Kerma)K是d tr除以dm所得的商,d tr是由不带电粒子在质量为dm的无限小体积内释放出来的所有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之和(即转移能)。

K=d tr/dm比释动能K的单位是J·kg-1,其专用名称是戈[瑞](gray),符号是Gy:1Gy=1 J·kg-1过去使用的,如今仍暂时与Gy并用的一个单位叫拉德(rad):1rad=10-2Gy五、照射量电离是电离辐射最重要的特点,根据电离电荷测量电离辐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

照射量就是根据光子对空气的电离能力来度量光子辐射场的一个物理量,它也是最早期被应用的一个剂量学量。

照射量X(exposure)是dQ除以dm所得的商,dQ是当光子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释放的全部电子(包括负电子和正电子)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

X=dQ/dm照射量的单位是库仑每千克,符号为C·kg-1。

过去照射量用伦琴( roentgen)作单位,其符号为R,二者的换算关系为1R=2.58×10-4C·kg-1当介质为空气时,1伦琴相当于0.873拉德。

电离辐射的点滴知识

电离辐射的点滴知识

电离辐射一、基本概念电离辐辐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如生产上测料位用的料位仪、X射线探伤及测厚仪、测水份用的中子射线、医学上用的X射线诊断机、γ射线治疗机、核医学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试剂。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α射线、β射线、质子等带电荷,可以直接引起物质电离;X射线、γ光子和中子等不带电荷,但是在与物质作用时产生“次级粒子”从而使物质电离。

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等也称辐射,但不是“电离辐射”。

1、射线的性能所有致电离粒子都具有穿透、荧光、干涉、衍射、折射和反射性能,其中工业探伤应用的是射线的穿透、感光性能;医院透视用的是射线的穿透、荧光性能;同位素仪表用的是射线的穿透、电离性能;化学成分分析则应用的是其衍射性能等。

2、电离辐射剂量和单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会引起人体的某些变化。

人们为了研究这种影响,借用了医药中“剂量”一词,称电离辐射剂量,用以度量电离辐射的程度。

随着辐射防护科学的发展,“剂量”一词的含义语来愈丰富。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概念。

1)、照射(剂)量,指X射线、γ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作用的能力大小。

以前的或者说人们习惯的专用单位是伦琴,简称伦,符号为R 。

2)、照射(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里的照射(剂)量,常常以伦/小时、微伦/秒表示,符号分别为R/h 与μR/S,或者写作Rh-1与μRS –1。

现在现场使用的测量“照射量率”的仪表,其单位是μGy h-1读作“微戈瑞每小时”。

照射(剂)量率通常是指场所X射线、γ射线的辐射强度,而不是人体受照射剂量。

3)、吸收剂量,这可以指人体受到电离辐射后吸收了多少能量。

其专用单位是“戈瑞”,简称戈,符号为Gy;或毫戈瑞、微戈瑞。

4)、当量剂量。

人体吸收剂量产生的效应,除了与剂量多少有关外,还与其它因素(比如辐射类型、射线能量大小和照射条件)有关,因此要根据其它因素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叫“当量剂量”。

电离辐射量

电离辐射量

电离辐射量
电离辐射量即指物质中电离产生的辐射能量或粒子数,可用来描述辐射对物质产生的电离效应。

常用的单位是库仑每千克
(C/kg)或克瓦每千克(Gy/kg)。

电离辐射量与所受辐射的
能量和辐射类型有关,包括电离辐射如X射线、伽马射线等,以及带电粒子辐射如质子、电子等。

根据国际放射量学委员会(ICRP)的定义,电离辐射量可分
为电离辐射量与等效剂量两个概念。

电离辐射量是指电离辐射在物质中产生的总电离电荷量,常用单位是库仑每千克
(C/kg);等效剂量则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辐射对人体的不同影响,将电离辐射量进行修正,常用单位是西弗特(Sv)。

需要注意的是,电离辐射量只是描述了辐射对物质的直接作用,对于不同辐射类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还需要考虑不同的修正因子,如线性能量传输系数、质量因子等。

因此,单纯的电离辐射量并不能完全描述辐射对人体的风险,还需结合不同类型的辐射和吸收剂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辐射量和单位撰写时间:2012-6-8 文章作者:质检总局计量司文章来源:《我们身边的电离辐射》在人类发现和认识电离辐射的过程中,如何定义适当的物理量用以正确表述对电离辐射量的测量,一直是电离辐射计量学的重要任务。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很快付诸医学应用开始,伴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度量X射线。

直到1925年第一届国际放射学大会,产生了第一个关于辐射测量和标准化的专业组织“国际辐射单位委员会”(ICRU)。

后来,在该组织的名称中又强调并且加入了测量,确定为“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简称ICRU未变)。

ICRU的成立,为全球电离辐射量和单位的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历经50年的技术发展,ICRU在不断完善科学定义的基础上于1974年提出建议,并于1975年通过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确定(1)对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s-1采用专名贝可勒尔(Becguerd),记号为 Bq,1Bq=1s-1;(2)对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焦·千克-1],采用专名“戈瑞”(Gray),记号为Gy。

从此,开始了全世界范围内辐射量和单位的国际制单位推行工作。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统一单位制的工作。

早在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单位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

1977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在第三条中明确规定“逐步采用国际制单位”。

1978年8月原国家标准计量局设立“国际单位制办公室”。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1984年 6月9日原国家计量局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1985年9月6日颁布的《计量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强调“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受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使得国际制单位的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旧的、应被淘汰的单位还在使用,甚至流行,新旧单位制混用,单位制表示不严格、不规范等现象还普遍存在。

ICRU是世界公认的电离辐射计量量和单位方面的权威机构。

在ICRU建议下,1975年5月27日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关于在电离辐射领域采用国际制单位的决议。

但是后来ICRU不断修改、规范、定义有关量和单位。

1980年,ICRU在第19、25号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版了专门论述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的第33号报告《辐射量和单位》。

第33号报告全部采用国际制单位,以取代以前出版的第19号报告,此后ICRU又接连发表了第39、42、47、60号报告。

电离辐射自发现至今仅仅百余年,和常用的物理、化学量相比,其国际制单位的完善还在不断进行中。

在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些量的定义和单位存在某些问题,并且不断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但是从计量学的角度,保持量和单位的相对稳定还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国对于电离辐射计量领域的改制工作相当谨慎。

1982年7月26日原国家标准局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标准GB3102.10-1982《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1993年我国根据国际单位制的变化,修订了国家标准量和单位的系列标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际标准保持了一致。

在推行国际制单位的工作中,把核反应与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编排在一起。

但是在电离辐射领域采用国际制单位的工作并未真正实施。

直到2004年1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持召开了全国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改制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才真正开始了我国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改制的实施。

为了让大家对电离辐射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将以ICRU第60号报告中的量为基础,介绍它的国际制单位,附带介绍一些重要量和单位的演变。

考虑到让广大读者了解有关方面的技术进展,在附录中将ICRU 60号报告中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1. 概述辐射量按描述某种特性和变化规律分为5个类型:1) 描述原子核的自发转变现象的量(活度、衰变常数);2) 描述辐射场性质的量(注量、注量率、能注量、能注量率);3)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转换关系的量(相互作用系数、截面等);4)描述辐射场与实际效应间相互关系的量(照射量、吸收剂量、比释动能等);5)辐射防护领域使用的量(剂量当量、周围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和个人剂量当量等)。

⑴描述原子核自发转变现象的量电离辐射可以由放射性物质产生。

放射性物质的数量按照一定的规律减少,因此,有了描述放射性核素发生衰变的量——活度A;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规律的量——衰变常数λ;描述发射γ光子的放射核素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Γδ。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国标GB3102.10—1993中没有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Γδ这个量,而在ICRU报告(19号、33号和60号)中这个量一直做为通用量存在,并被广泛使用。

⑵描述辐射场性质的量辐射测量和辐射效应研究要求不同程度描述(感兴趣)观测点处的辐射场,由此产生了描述辐射场特性的量。

辐射场的特性用辐射学量表征,这些量既用于自由空间也用于材料中。

用来表征辐射场的量归纳为两类,一类涉及粒子数,一类涉及粒子输运的能量,这些量主要有10个,分别是:①辐射能ER;②粒子注量Φ;③粒子注量率;④能注量Ψ;⑤能注量率;⑥粒子流密度J(s);⑦粒子数密度n;⑧总中子源密度S;⑨粒子辐射度P;⑩能量辐射度γ。

⑶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转换关系的量相互作用系数是描述辐射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

因此,这些系数一般都是针对指定的辐射类型、指定的能量、指定的材料以及确定的作用条件与作用类型等。

它们包括了:①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作用几率),即截面的概念;②某种物质对不带电粒子的各类衰减系数;③物质对带电粒子的各类阻止本领;④各类射程和各种电离以及形成每对离子平均损失的能量;⑤线能量转移;⑥辐射化学产额等11个量。

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系数的定义以及引用时,必须认真注意其对各种因素的依赖关系。

⑷描述辐射场与实际效应间相互关系的量描述辐射场与实际效应间相互关系的量是剂量学量。

这些量是为了提供辐射场与实在或潜在效应间相互关系的物理估量。

包括了授予能、比(授予)能、吸收剂量、比释动能、照射量等。

剂量学量是为了对有关辐射的真实效应或潜在效应提供一种物理学上的度量,因此,这些量实质上是描述辐射特性的量(如注量、能注量)与相互作用系数的乘积。

尽管剂量学量本身可以用这种乘积计算,但在实际使用中剂量学量通常是被测量出来的。

⑸辐射防护领域使用的量辐射防护领域使用的量包括剂量当量、周围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以及个人剂量当量等。

在我国国家标准中,这部分涉及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共计68个。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涉及和使用到的量主要有9个,这里不包括描述辐射特性的量和相互作用系数有关的量。

因为描述辐射特性的量主要涉及的是粒子数与粒子输运的能量,而相互作用系数有关的量大都表示的相互作用几率。

常用电离辐射量和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表如表3。

表3 常用电离辐射量和单位一览2 衰变常数l s-1——3 照射量X C/kg —R 1 R=2.58×10-4C/kg4 吸收剂量D J/kg Gy rad 1 rad=10-2 Gy5 比释动能K J/kg Gy rad 1 rad=10-2 Gy6 剂量当量H J/kg Sv rem 1 rem=10-2Sv7周围剂量当量H*(d) J/kg Sv rem 1 rem=10-2Sv8定向剂量当量H′(d,Ω) J/kg Sv rem 1 rem=10-2Sv9个人剂量当量Hp(d) J/kg Sv rem 1 rem=10-2Sv2. 电离辐射量的定义电离辐射量的定义与定名经历了辐射物理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与定名。

单位制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对一个物理量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科学、不断严格的过程。

这部分主要按照常用的9个电离辐射量和单位进行介绍。

⑴(放射性)活度①定义在给定时间特定能态的放射性核素总量的活度A是dN除以dt所得的商,即其中:dN是从给定能态在时间间隔dt自发核转变的数量。

单位:s-1。

活度单位的专名是贝可勒尔(becquerel),符号是Bq。

活度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居里(Ci)已废止使用。

1 Ci = 3.7×1010Bq。

根据活度A的定义和此后讲到的衰变常数λ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放射性核素的活度A 决定于核素的性质即衰变常数l(或半衰期T1∕2)和存在于特定能态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即在实际应用中,还常常采用比活度Am,用以表示样品中单位质量物质中的放射性活度,其单位为Bq/kg。

例如:环境样品与建筑材料样品检测结果中,226Ra、232Th和40K的含量常用比活度Bq/kg 表示,还有的表示为单位体积中的活度值Bq/m3和Bq/L,例如氡浓度测量结果一般表示为Bq/m3,国外有些仪器表示为Bq/L。

活度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诊断检测、环境保护监测、同位素生产研究、放射生物学、放射毒理学、地质、冶金、建筑材料等工业、农业、国防各个领域,是用于描述辐射源的量。

它是电离辐射计量学的基本量。

②活度的历史演化活度是表征放射性核素特征的一个物理量,这个量及单位经过多次变化。

自从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可勒尔观察到铀的放射性现象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原子核发生放射性衰变时,发射出的辐射可能包含α、β和γ辐射中的一种或几种。

由于这种复杂情况,我们在研究放射性的时候,要注意单位时间内的核衰变数和发射的粒子数可能不同(即一次衰变可能放出多个粒子)。

居里单位最早是在1910年提出的,1居里表示与1克镭相平衡的氡的数量(约为标准状况下0.66mm3的氡气),根据当时的测量数据相当于3.4~3.72×1010蜕变∕秒,并建议把居里单位推广应用到铀族的其他衰变产物。

1946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建议采用“卢瑟福(rd)”单位,1卢瑟福=106蜕变∕秒,这个单位没有通行。

1950年,国际标准、单位及常数委员会规定:1居里=3.7×1010蜕变∕秒,适用于任何放射性物质。

除了“居里”表示放射性活度外,历史上还曾用过“克镭当量”表示过g辐射源的放射性活度,但它从未被有关国际组织所认可。

1962年,ICRU规定居里为放射性活度的专用单位,1Ci=3.7×1010s-1。

1975年,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在它所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决议: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s-1]采用专名贝可勒尔(Becquerel),记号为Bq,1Bq=1s-1。

这是为了纪念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者、杰出的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