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电离辐射基本知识

质量转化为能量
中子能量在物质中的 转移和吸收
中子不带电 它只与物质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 作用过程有两类:
散射和吸收
散射: 弹性散射(n;n’),中子部分动 能向与其碰撞的原子核转移,自身则
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越轻,
得到的能量越多。氢核易受弹性散射, 得到的能量最多。
散射: 非弹性散射(n;γ, n’),中子损 失部分能量,使原子核变成激发态,退
A N A0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0 e
0.693 T1/ 2
半衰期 (T 1 / 2 ): 放射性核素的数目减少至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
辐射基本知识
No = 100
100 80 60
T1/2 = 5 d
40
20 0
0
5
Time (days)
10
15
辐射基本知识
核素
232Th 238U 235U 137Cs 60Co 125I 131I 99Tcm 18F
23 V 41 Nb 73 Ta 105 Db
24 Cr 42 Mo 74 W 106 Sg
25 Mn 43 Tc 75 Re 107 Bh
26 Fe 44 Ru 76 Os
27 Co 45 Rh 77 Ir
28 Ni
29 Cu
46 47 Pd Ag 78 Pt 79 Au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Hs Mt 66 Dy 98 Cf 67 68 69 70 Ho Er Tm Yb 99 100 101 102 Es Fm Md No 71 Lu 103 Lr
4 Bi 12 Mg IIIB IVB 20 Ca 38 Sr 56 Ba 88 Ra 21 Sc 39 Y 57 La 89 Ac 22 Ti 40 Zr 72 Hf 104 Rf
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 核子数 元素符号 质子带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当,分 别约等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子 统称为核子,数目以 A表示, A称为核子数或 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为 Z,中子数记为 N。 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
I0 I
dI
x dx
带电粒子能量损失方式之二---辐射损失 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 使入射带电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 着发射电磁辐射—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 它是X射线的一种,具有连续的能量分布。
射程
射程(Range)的定义带电粒子沿入射方向所行 径的最大距离,称为入射粒子在该物质中的射程R。 入射粒子在物质中行径的实际轨迹的长度称作路程 (Path)。
g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在核的库仑场 作用下,g光子转化成为正负电子对。
1) 正负电子对的能量:
Ee Ee h 2m0c
2
所以,只有当 g 射线 能量大于 2m0c 2 1.022MeV 才可能发生电子对效应。
三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物质对g射线的吸收
窄束X、g射线的吸收P47 g为光子与吸收物质作用的截面; N为吸收物质单位体积的原子数; I0为g射线入射强度; D D为吸收物质厚度。
7/2+
137Cs
β93.5%
6.5%
11/2m 2.552分 0.662
3/2+
137Ba
0
铯-137衰变纲图
131I
β1.6% 6.9% 90.4% 0.6% 11/2+ 1/2+ 3/2+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基础

电离辐射的发现和利用过程
钋、镭的发现
1898年,物理学家居里夫人(1867-1934)在寻找比铀 的放射性更强的物质的过程中,先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 元素,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其名命为“钋”。 居里夫妇又花了4年时间,发现了镭,并在极端艰苦的 条件下,从几吨沥清铀矿渣中分离出0.12克纯氯化镭,后 又测出其原子量为225,其发出的射线比铀强200多万倍。 贝克勒尔与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荣获1903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另外,居里夫人因此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γ射线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一样,也是一 种电磁辐射,能量较高,穿透本领强,要比β射线大50~100倍, 比α射线大10,000倍。
不同射线的穿透能力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半衰期 (T1/2) 定义: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至原来 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时间 t (T1/2 ) 放射性原 子核数目 0 N0 1 2 3 N0 /16 4 N0 /32 5 N0 /64 n N0 /2n
卢瑟福、索迪——元素衰变
以后,卢瑟福和索迪等人进一步研究放射 性元素递次变化(即衰变链系)的线索,发 现如下衰变链:
U T1 / 2 几百万年 Ra T1 / 2 1000多年 Rn Po Bi Po Pb
索迪因此及对同位素起源和性质研究获 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 元素衰变理论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人们相 信的原子永远是不生不灭的传统观念,而认 为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 子。
探测器
传送带上的物品
源
核子秤
传送带称重仪器
物位测量仪
Level Gauges
通常一个或多个仪器和探测器被用作“开/关”,用来控制料箱或料斗中物料 的位置等,大、厚壁容器可能使用GBq的 60Co 。
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知识

6、辐射对人体的照射途径
7、射线对人体的作用(辐射生物效应 )
根据目前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类 有益的: 人类生存条件之一; 天然辐射提高免疫力、刺激作用。
18F、40K、99mTc、115In、129I、232Th、235U、238U 气态核素:3H(元素)、3H(氚水)、35SO2、 41Ar、85Kr、133Xe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 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 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 污染,其浓度或比活度大于审管机构确定的清洁 解控水平,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弃物。 GB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9、常见的电离辐射
辐射 组 成
质量 电荷 速度
2 质子+2 中子 相对较重
2+
慢
电子
相对较轻
1- < 3×108 m/s
n
中子
中等
不带电
不1+
不定
高能光子
X
高能光子
极小 极小
不带电 3×108 m/s 不带电 3×108 m/s
10、射线的穿透能力
α β
吸收剂量率:指单位时间(t)内的吸收剂量。
.
D
国际单位为戈瑞 / 秒(Gy / s)。
1 Gy / s=103mGy / s=106μGy / s=109nGy / s
当量剂量(HT) :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在60号 出版物中给出了新的辐射防护量:
电离辐射的点滴知识

1)事故照射:是指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非自愿接受的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其有效剂量超过0.1Sv者,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须的处理,并根据所受剂量,参照健康情况、年龄以及专门技能,对其今后能否从事放射工作及从事放射工作的水平,提出建议。
2).应急照射:是指核设施或核企业发生事故,为了制止事故扩大或进行抢修、抢救等,工作人员接受超剂量限值的照射。1次应急事故中全身照射不超过0.25Sv。并将当量剂量和医学观察结果记入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
5、辐射防护措施
(1)外照射辐射防护。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
缩短受照时间是简易而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在辐射场逗留,即使工作需要,也尽量缩短在辐射场逗留时间。例如,工作前应周密计划、充分准备、熟练快速操作。必须在强辐射内工作时,应采用轮流、替换等方法,控制个人的受照射时间。
1)、照射(剂)量,指X射线、γ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作用的能力大小。以前的或者说人们习惯的专用单位是伦琴,简称伦,符号为R。
2)、照射(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里的照射(剂)量,常常以伦/小时、微伦/秒表示,符号分别为R/h与μR/S,或者写作Rh-1与μRS-1。
现在现场使用的测量"照射量率"的仪表,其单位是μGy h-1读作"微戈瑞每小时"。
(1)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具有剂量阈值的效应,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因此,必须确保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电离辐射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各类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可以根据所积累的放射生物学资料来确定。对于肺、肝、肾、小肠、骨、皮肤等大多数器官的慢性长期照射,其阈值剂量均在20~30Gy以上。而对电离辐射敏感性腺、骨髓和眼晶状体的阈值剂量则很低。
电离辐射基本知识

辐射基本知识
辐射基本知识
辐射源:发射电离辐射或者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
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者实体。
放射源:辐射源中一பைடு நூலகம்源的称谓。除研究堆和核动力
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
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物质。
辐射基本知识
电离辐射源 天然辐射源 人工辐射源
宇 宙 射 线
宇 生 放 射 性 核 素
23 V 41 Nb 73 Ta 105 Db
24 Cr 42 Mo 74 W 106 Sg
25 Mn 43 Tc 75 Re 107 Bh
26 Fe 44 Ru 76 Os
27 Co 45 Rh 77 Ir
28 Ni
29 Cu
46 47 Pd Ag 78 Pt 79 Au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Hs Mt 66 Dy 98 Cf 67 68 69 70 Ho Er Tm Yb 99 100 101 102 Es Fm Md No 71 Lu 103 Lr
A N A0 e
A0 e
0.693 T1/ 2
半衰期 (T 1 / 2 ): 放射性核素的数目减少至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
辐射基本知识
No = 100
100 80 60
T1/2 = 5 d
40
20 0
0
5
Time (days)
10
15
辐射基本知识
核素
232Th 238U 235U 137Cs 60Co 125I 131I 99Tcm 18F
辐射基本知识
H 同位素
eeeP n n
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20
4、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方式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 是体外辐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而内照射是指进入体内 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前者主要由X、γ射线、 中子束、高能带电粒子束和β射线引起的;后者则主要因人 们通过吸入、食入、完好皮肤或皮肤伤口吸收了放射性核 素造成的。针对这两种照射方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防护 方法。
源,造成对人的照射和对环境的影响。
医疗照射:人们为了医学诊断和治疗而接受的辐射照射(受 照人员包括患者或受检者、陪护家属或亲友、生物医学研究的 志愿人员)
医疗照射是人工辐射中对人的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一项;可 以运用实践的正当性和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对医疗照射进行控 制,但剂量限值不适用于医疗照射。
医疗人员在实施医疗照射时应以GB18871-2019提供的指导 水平为指南,在保证疹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剂量。
•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目前我国电力供电频率为 50Hz,在导线或设备周边产生工频电磁环境,以电 磁感应为主。
• 射频电场、射频磁场: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 率,它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的简称。频率范围 从100KHz~300GHz之间(依据GB8702)。也有表 示为9KHz~300GHz之间(依据ITU-R,国际电信联 盟无线电通信组)
• 磁场强度(H)——磁场中某点磁感应强度与该 点磁导率的比值。 单位:A/m
• 功率密度(S)——单位时间内穿过垂直于
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能量。在远场区,S可以 表示为矢量E和H的乘积 。 单位:W/m2
电磁环境术语
• 1、电磁环境
• 指存在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一般有三种 典型存在形式:
αβγ 射线穿透 17 人体皮肤情况
辐射防护知识普及:电离辐射预防与保护方法

辐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而电离辐射则是其中一种具有较高能量的辐射形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电离辐射源,如X射线、γ射线等。
虽然电离辐射在医疗、科研和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了解电离辐射的预防和保护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离辐射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和保护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和来源:1. X射线:X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如X光检查和CT 扫描等。
2. 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辐射,通常与核反应或原子核衰变过程相关,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
3. α射线: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辐射,通常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其穿透能力较弱,但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较大。
4. β射线:β射线是一种高速电子或正电子,也是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辐射形式,穿透能力较强,但相对易受物质屏蔽。
二、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1. 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包括DNA的断裂、细胞突变等,长期暴露可能增加罹患癌症和遗传疾病的风险。
2. 短期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下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3. 妊娠期妇女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较大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对胎儿造成畸形、智力低下等影响。
三、电离辐射的预防与保护方法:1. 合理使用医疗影像学检查:在接受X光、CT等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应遵循医生建议,控制辐射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需要接触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铅背心、铅眼镜等,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3. 加强辐射监测:对潜在电离辐射源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
4. 保持安全距离:在可能接触到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尽量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照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指的是如X射线、g射线、a射 线、b射线等,本质都是辐射粒子。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是辐射探测的 基础,也是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手段。
这里讨论的对象为电离辐射。辐射 能量大于10eV,即可使探测介质的原子 发生电离的能量。
辐射: 带电粒子辐射 非带电粒子辐射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分类
带电粒子辐射
带电粒子能量损失方式之二---辐射损失 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 使入射带电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 着发射电磁辐射—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 它是X射线的一种,具有连续的能量分布。
射程
射程(Range)的定义带电粒子沿入射方向所行 径的最大距离,称为入射粒子在该物质中的射程R。 入射粒子在物质中行径的实际轨迹的长度称作路程 (Path)。
X Z
A Z
原子序数
XN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 系 ,所以用符号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中子、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与电荷
质量(u) 中子
mn 1.00866492 u
电荷(e) 0
质子
电子
m p 1.00727646 u
+1
-1
24
me (1 / 1836 )u
1u 1.66053873 10 g 19 1e 1.602176462 10 C
• 放射性活度仅仅是指单位时间内原子核 衰变的数目,而不是指在衰变过程中放 射出的粒子数目。 • 例如Cs-137有100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放 出 1.17MeV的电子有6个; 0.512MeV的电子有94个; 并伴随0.662MeV光子94个
共放出 194 个粒子,但活度是
100贝可。
(4)、比活度 (Specific Activity)
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 核子数 元素符号 质子带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当,分 别约等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子 统称为核子,数目以 A表示, A称为核子数或 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为 Z,中子数记为 N。 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
2).同位素(isotope)和同位素丰度
1 1
H
235 92
2 1
H
238 92
3 1
H
氢的三种同位素; 铀的二种同位素。
U
U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称为某元素的同位素。(即Z相同,N不同, 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具有基 本相同化学性质。)
表示方法:238U、U-238、铀-238
重带电粒子 快电子
不带电粒子辐射
中子
a , p, d , T , f
e
b
X射线和 g射线
带电粒子能量损失方式之一---电离损失 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 仑作用,使电子获得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 激发。
电离——核外层电子克服束 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成为 正离子。
激发——使核外层电子由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而使原子处于激发 状态,退激发光。
重带电粒子的质量大,与物质原子相互作用时, 其运动方向几乎不变。因此,重带电粒子的射程与其 路程相近。
g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特点:
g光子是通过次级效应与物质的原子或原 子核外电子作用
次级效应主要的方式有三种,即光电效 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
1.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
2.3 电子对生成效应:
• 获得能量: • 一是重核裂变,即一个重核分裂成 两个中等质量的核,人们依靠重核 裂变的原理制造出原子反应堆与原 子弹 • 一是轻核聚变。依靠轻核聚变的原 理制造出氢弹和人们正在探索的可 控聚变反应。
核衰变
• 1896年贝可勒尔(A.H.Becquerel) 发现了铀的放射现象,这是人类第 一次在实验室里观察到原子核现象。
I0 I
dI
x dx
天然辐射
宇生放射性核素
原生放射性核素
一般场所: 天然本底为 2.3mSv/a,
多为内照射 (222Rn, 60%)
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的年有效剂量
江苏省天然辐射所致居民剂量
年有效剂量当量(mSv) 辐射类型 室外 室内 合计 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 (104人· Sv)
陆地γ 辐射
宇宙射线
定义为:单位质量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 即:
a A/ m
单位为:Bq/g ,或 Bq/kg
比活度反映了放射源中放射性物质的
纯度。
电离辐射源
辐射主要包括:
1. 电离辐射(通常称放射性)
2. 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天然辐射是人类的主要辐射来源
一、天然本底照射
宇宙射线
(2)、半衰期 T1 2
半衰期:放射性核数衰变一半所需的时 间,记为 T1 2 。
即:
N T1 2 N 0e
T1
T1
2
1 N ( 0) 2
e
2
1 2
T1 2
ln 2
0.693
量纲为:[t],如s,h,d,a
放射性的活度和单位
• 一个放射源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放射性原 子核的数量的多少,还与这种核素的衰 变常数有关 • 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 子核数称为它的放射性活度,通常用符 号A表示
g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在核的库仑场 作用下,g光子转化成为正负电子对。
1) 正负电子对的能量:
Ee Ee h 2m0c
2
所以,只有当 g 射线 能量大于 2m0c 2 1.022MeV 才可能发生电子对效应。
三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物质对g射线的吸收
窄束X、g射线的吸收P47 g为光子与吸收物质作用的截面; N为吸收物质单位体积的原子数; I0为g射线入射强度; D D为吸收物质厚度。
0.09
0.07
0.39
0.16
0.48
0.23
3.0
1.5
天然贯穿辐射 0.16
0.55
0.71
4.5
注:室内\外居留因子取0.72/0.28,屏蔽因子取楼0.8/平0.9
人工辐射源
• 人工辐射源是由于人工生产活动产生的辐 射源。人工辐射源主要有核设施、核技术 应用的辐射源和核试验落下灰等。
电离辐射与物 质的相互作用
7/2+
137Cs
β93.5%
6.5%
11/2m 2.552分 0.662
3/2+
137Ba
0
铯-137衰变纲图
131I
β1.6% 6.9% 90.4% 0.6% 11/2+ 1/2+ 3/2+
131Xe
0.723 0.637 5/2+ 0.364
0
碘-131衰变纲图
实验发现:
加压、加热、加电磁场、机 械运动等物理或化学手段不能改 变指数衰减规律,也不能改变其 衰变常数λ 。放射性衰变是由 原子类型:
辐射类型
a, b, g衰变
穿透本领
电荷数/质量
a = 氦核
b electron or positron
+2q/4mp
–q/me 或 +q/me
纸片
几毫米金属
g = 高能光子
无
几厘米铅
此外,还有中子发射、质子发射、裂变等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 在无外界影响下,原子核自发地发生转 变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衰变,又叫放射 性衰变。 • 核衰变有多种形式,如α 衰变, β 衰变, γ 衰变,还有自发裂变及发射中子、质 子的蜕变过程。
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 子数百分比称为同位素丰度。
1 1
H
2 1
H
18
99.985%、0.015%
16
O
17
O
O
99.756%、0.039%、0.205%
原子核的结合能
• 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同时具有的两个属 性,任何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必须与一 定的能量相联系
• E=mc2
• 一个原子质量单位相联系的静止质量相 应的能量为 931.494013MeV
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采用居里(Ci)为 单位。 每秒钟有3.7×1010次核衰变定义为一个居 里,即 1Ci=3.7×1010/s 有毫居里 (1mCi=10-3Ci) 微居里(1μ Ci=10-6Ci)
• SI 单位是秒的倒数( s-1),叫贝可勒尔, 简称贝可,符号Bq。1Bq等于放射性物质 在 1 秒钟内有 1 个原子核发生衰变。其表 达式如下: • lBq=1次衰变/秒 • 1Bq=1/s • 显见, • 1Ci=3.7×1010Bq
X Z N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 A 系,所以用符号 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原子核的表示
质子数
A ZA
XN
中子数
原子的表示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 质子带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当,分 化学符号 别约等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子 统称为核子,数目以 A表示, A称为核子数或 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为 Z,中子数记为 N。 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