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述评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姓名:侯杰学号:201150010042财政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即重商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形成并走向确立的阶段。

作为理论上的反映,重商主义的政策反映了西欧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并且其分析工具主要是一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政策主张,即主要是便业务和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英国的托马斯·曼(1571—1641年)是重商主义著名的代表,他所写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

他所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代的产物。

法国的柯尔培尔(1619-1683年)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认为征税就像“拔鹅毛”——“即要尽可能多地拔鹅毛,又要让鹅不叫”。

英国的威廉·配第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

面对英国财政税收混乱的状况,威廉·配第提出了财政税制的改革意见。

他力图阐明“王土、租税赋课、关税、户别税、富笺、恩赐金税、罚金、独占、官职、什一税、提高币制、灶税、物品消费税等”的性质和方法(《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并且意识到攫取剩余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贡赋制”。

他还在《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提出了“公平”、“确定”、“简便”、“节省”的赋税四原则。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即古典经济学阶段。

这个时期开始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且认为财政理论是经济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年)第一次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肯定了财政是经济范畴,认定了财政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分配,他关于国家职能和财政作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和《关于司法、警察、岁入和军备》中。

金融学简史

金融学简史

金融学是研究金融系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金融学的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
古代金融: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都有记录的金融交易。

古代的金融活动主要涉及贷款、汇率、交易和债券。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如富商银行、信用机构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成为金融中心,金融工具如汇票和支票也开始出现。

17世纪和18世纪:荷兰和英国崛起为金融强国,发展了股票交易所。

股票和债券市场开始兴起,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金融理论。

19世纪:19世纪见证了铁路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政府加强对金融监管。

20世纪:20世纪是金融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

出现了现代金融理论,如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等。

也涌现了金融市场和工具的创新,如股票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等。

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包括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国际金融等。

21世纪:21世纪金融学继续发展,但也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如金融危机、市场波动性、数字金融技术的兴起等。

金融学家不断研究新的金融工具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总之,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反映了金融领域的演变和创新,从古代的贷款到现代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学一直在不断演进,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金融风险、优化投资和资本配置。

金融学的发展对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3章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需求)

3章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需求)
1 M = 2 2bY r
这个公式表明:人们具有适量的交易性货 币需求,其量的确定原则是使现金存量的成本 降到最低限度。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立方根定律——惠伦对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修正。 惠伦对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修正。 ( 三 ) 立方根定律 惠伦对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修正
惠伦研究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变动的关系, 同样发现预防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并提 出立方根定律论证了二者呈反方向变动。立方根 定律的公式为: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4.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 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比率、存款通货比率。若以H、D/R、 D/C分别代表上述三个因素,以M表示货币供 给量,弗里德曼一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为:
D D (1 + ) C M =H× R D D + R C
2 1
+ B
1
B = p(N = N
2
+ B )
+ D
= qM
于是,货币供给量为:
G M = n (1 − q ) [1 − p (1 − m ) ] + L q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2)第二种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对其所有 负债保持相同比例的黄金准备——货币供给量 的决定。 L = m , 在这种银行制度下,由于 设 L = m = L ' ,于是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即货币供给 量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 变量?还是由经济内在因素决定的内生 变量?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3.3货币均衡理论的发展
3.3.1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理论 经济均衡的关键在于货币均衡,而要实现货 币均衡需要三个条件: (1)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威克塞尔将金融 市场上存在的借贷利率称为货币利率,将实物 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相一致时的利率称为自然利 率); (2)资本的供求平衡,即储蓄等于投资; (3)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稳定不变。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20世纪初,经济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周期和货币问题展开的。

在美国,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海耶克、罗宾逊和克鲁格曼等人也各有贡献。

下面将从美国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回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铁路和石油工业的推动,但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也开始频繁出现,这种经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引起了凯恩斯的反思,他致力于研究萧条的原因和治疗。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和通缩的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巨著,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凯恩斯主张,国家需要适度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控制,来维持市场的稳定。

他的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华尔街和道琼斯指数也开始兴起,在这个时期,宏观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点从高失业率转向了物价稳定。

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量理论,即通货膨胀始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

并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政府尝试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失业率。

这种做法被称为“新吉尔斯政策”,但是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赤字。

这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强化了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对于货币需求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这一时期,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但是经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古根汉姆主张美国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种经济政策思路,成为了美国的“里根主义”。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即降低对外贸易的壁垒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一)金融体系概述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

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

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

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

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国际货币体系是指由各个国家之间所建立的,用于进行货币交换和清算的一套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和变革,本文将介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金本位时代20世纪初期,世界货币体系使用的主要是黄金作为储备货币。

这个时期被称为金本位时代。

按照金本位货币制度,各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会随着各国之间黄金储备量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在这个时期,英镑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它是全球经济的中心。

然而,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借入了大量资金,导致英国的黄金储备不足,英镑汇率也开始下跌。

为了保持英镑的稳定,英国政府最终于1925年宣布将英镑等同于黄金,并且承诺任何人都可以凭这些英镑向英国政府兑换黄金。

但由于经济危机和二战的影响,金本位货币制度终于在1960年代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一场历史性的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的一个度假村举行,会议上各国首脑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根据协定,美元被定为国际储备货币,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与黄金挂钩。

每个国家可以凭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由于美国在二战后拥有的黄金储备量最多,美元自然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货币。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0年代末期受到了油价飙升和美国对越战的大规模开支等因素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不足以支撑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

结果,各国开始增加持有黄金的比例,从而导致美国黄金储备不足。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三、浮动汇率制在1970年代初期,全球各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

根据这个制度,各国货币的价值会随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浮动汇率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反映市场供需情况,让货币市场更加理性,同时降低政府的干预度。

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缺陷。

首先,由于国家之间的汇率变化比较大,需要进行货币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和普通人的负担。

西方金融理论

西方金融理论

第一章传统西方金融理论概述1.货币本质理论了解1)货币金属论:货币就是贵金属,是一种商品,一种财富;它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由其内涵的金属价值决定的。

2)货币名目论:完全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具有实质的价值,认为货币不过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票券,是一种筹码,是一个名目上的存在。

⒉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反应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

即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1)甘末尔的学说-—理论渊源。

(最早正式研讨了信用对物价的影响)⑴数量论公式:M 流通中的货币总量R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商品的平均价格N交易的商品总量E商品的平均交易次数⑵一般物价与货币量的变动呈正比例变动关系。

2)现金交易数量论——交易方程式⑴费雪交易方程式: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T商品的交易数量物价水平P⑵结论:M与P之间存在着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且M是主动的,P是被动的。

3)现金余额数量论——剑桥方程式(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不注重货币流通速度)⑴马歇尔观点:由实质余额(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决定的现金余额(根据这种实质余额的价值以保持相应的通货数额)是影响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即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越小,则货币价值越小,而物价就越高。

⑵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①M是名义货币供应量R是以一定量小麦代表的社会总资源或总财富π是以小麦价格所代表的单位货币的价值( π=1/P)K是总资源或总财富中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的比例②结论:单位货币的价值决定于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率。

短期,KR已定,价格水平P(=1/π)与名义货币供应量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⒊魏克赛尔的理论(货币经济理论)1)利率理论。

将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金融市场借贷活动中实际形成并用以计算借款人应付利息的利息率)与自然利率(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恰恰一致时的利率,大致相当于新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利率)。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思考1前言1.1思想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伴随着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从经济研究方法的沿革来看,凯恩斯开创了以“收入”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总产出、消费和投资、总就业、物价、工资水平等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考查的对象。

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P.A.)评价说,“宏观经济学是他的创造”。

货币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自己也认为,是他把传统的货币理论推回到总产量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和动态化,最后到对这一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这就是由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组成的凯恩斯货币思想发展的三部曲(Patinkin,197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掌握和了解,并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方位、系统性评价。

我们不仅要从近期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充分认识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的渊源,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同时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作品主要研究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实践的渊源,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科学方法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渊源及其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回眸・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述评Brief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Con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ies in the20th Century王广谦WAN G Guang-qian(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摘 要]20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如此。

随着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迅速上升,经济学家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并且成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柱。

本文在对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Abstract:In the20th century,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 in the area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as well as theories researches.With the rising of importance of finance in economy develop2 ment,economists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the researches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ssues.Many important out2 comes were achieved.At the end of20th century,a comparatively sophisticated research system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ies was established,which became a backbone of the whole economics theories system and frame2 work.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esearches con2 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before and after1900,the essay reviews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2 es con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ies in the20th century.[关键词]货币金融 研究进展 回顾与述评K ey w ords:money and financ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review[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3)01-0001-0720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是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在20世纪结束之时,除极少数国家之外,金融已成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核心。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热情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翻开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可以发现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柱。

不仅如此,经过20世纪的发展,货币金融学科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已经奠定了其相对独立的发展基础,确立了重要的学科地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基本框架,指导着现实的经济运行。

为了较清晰地了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内涵,把握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并通过理论发展探寻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世纪之交回顾一下近百年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走过的历程,应该说是极为必要的。

一、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在回顾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之前,对该领域在历史上的发展及上一个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以简要概括,应该是逻辑的起点。

(一)货币金融理论逐步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在古代先贤哲人那里便已开始了,但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思想家内容丰富的著作中。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论》两部著作中,就曾对货币和高利贷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年)在他的《政治论》和《伦理学》著作中也曾多次讨论过货币和高利贷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古代思想家对货币、信用问题的分析在货币金融思想史中具有开端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在西方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大致是在15—16世纪,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时期。

在此之前,由其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经济学还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快速成长,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开始独立出来,自然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变,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各种方式在加速,社会生活中经济力量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中对经济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相对独立出来。

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开始走向相对独立的过程中,最初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是被称为重商主义的经济学。

重商主义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已不是像前人那样主要放在哲学和政治学著作中,而是把经济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来研究。

1615年,孟列克钦写作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

托马斯・孟于1664年出版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该书被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

虽然重商主义者开始把经济问题作为相对独立的范畴来研究,但真正确立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则是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古典经济学兴盛的时期是从17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在英国是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第。

最著名的著作有威廉・配第1662年发表的《赋税论》、布阿吉尔贝尔1695年的《法兰西详情》、大卫・休谟1752年的《政治论丛》、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李嘉图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西斯蒙第1819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威廉・配第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李嘉图则被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既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大师,又因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而被看作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

古典经济学兴盛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期,经济自由主义是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

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信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新式银行的出现,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使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对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问题的研究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9世纪70年代,以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了从各个市场分析供求的微观分析方法,也称均衡分析方法,他们提出了边际需求的概念,认为边际需求决定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决定市场均衡。

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边际主义理论发展的集大成者,该书的广泛使用使微观分析成为主流。

该书也是第一次放弃使用“政治经济学”而采用“经济学”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完全独立。

在边际主义兴起(有些学者称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之后,货币、资本市场开始成为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货币金融理论便在经济学科体系中快速发展起来,并随着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成为经济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在20世纪初期信用货币广泛流通和货币金融关系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之后,货币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上升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20世纪初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如前所述,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在古代先贤哲人那里即已开始,其思想体现在他们的哲学、政治学等著作中,所表达的主要是货币、信用问题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等方面。

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货币、信用、银行等方面。

其中,在货币理论方面,研究的主要范畴有:货币的起源、币材、价值形式,货币的性质与职能,铸币与可兑换银行券,货币发行权、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货币与财富的关系,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等;在信用理论方面,有信用的起源、信用形式,利息的本质、利息率的决定以及高利贷问题;在银行方面,有银行的产生、职能,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银行与货币兑换业和银钱业的关系,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等;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有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等。

这些内容就现在看来,有些已属于货币史、信用史、银行史的范畴,理论分析多有大致可以接受的结论,后来未有大的发展。

有些则成为后来研究的起点,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展丰富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产业革命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条件极大改善,经济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货币制度与货币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用货币广泛流通,经济的货币化趋势日益明显,货币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出来。

在这一时期,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极为突出:一方面,对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认识和发展;另一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微观分析法,形成了新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大大扩展。

关于前者,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关于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认识,是货币金融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

早期的思想家研究经济和货币金融问题,大都是从此开始的。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历史上大致有两种观点,即“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

货币金属观认为货币的本质是财富,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货币天然是贵金属,货币的职能便是储藏财富,交换的目的便是增加财富的储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