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合集下载

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其邃远的心境、杰出的才干,诗词歌赋作风一洗前代文风,促成了“建安风骨”的衍生与聿兴。

同时,因为三人的政治地位与文学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巨大并长远的影响,故而后人合之称为“三曹”。

曹操——建安风骨的先锋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虽今存她的诗歌不足20篇,而就是乐府诗体,但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在曹操笔下的诗歌中仍可一览无遗。

曹操这一建安风骨先锋的今存诗歌中尤为著名的为《短歌行》,其主题非常明确,以沉稳而又抑扬顿挫的笔调,通过宴会的歌唱来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及统领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次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此外,曹操的诗歌形式就是十分创新的。

她尤擅写五言体与四言体。

《蒿里行》原就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

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与《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就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的诗歌以慷慨悲凉的特色开风气之先,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中国诗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奠定基础。

曹丕——建安风骨的主将曹丕(187-226),魏文帝,也就是魏文学家,曹操次子,曹植之兄。

人们一提“三曹”,只有曹操、曹植能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曹丕似乎在三曹中担当着一个尴尬的角色,似乎就是建安文学中的“边缘”人物。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 这首诗历叙了思妇一天的生活和心境,绘 声绘色,娓娓动人。我们仿佛感到了秋天的清 凉,仿佛听到了那如泣如诉的琴音,仿佛看到 了那皎皎的月色,我们也更深地了解了人间别 离中最感伤的一幕。
三、曹 植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 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活的熏陶,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
▪ 琳:“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五十三岁,北征乌丸,奏凯尔还,写下《步 出夏门行》组诗。大河南北尽归国家版图, 决心一匡天下。
步出夏门行


▪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 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与 曹丕一样比较优裕。由于曹植自幼聪慧,积 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曾得到曹操的偏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简倨,任性而行, 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终使曹操不满而 失宠。但受其父影响,对功名理想的追求却 贯注终身。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浅谈

浅谈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

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

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灵帝末至魏明帝初的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转折性巨变的年代。

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兴起,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文人的重视,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呕心沥血致力于诗赋并且风格各异、卓然成家的文学之士,呈现一派才俊云集、欣欣向荣的气象,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

“三曹”父子是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坛的杰出代表。

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风气之转变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父子三人对待文学之士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于过去的统治者,曹操搜罗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安置在身边形成文学集团,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曹丕、曹植兄弟也与文士相处极其欢洽,共同从事文学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活跃了创作气氛,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乐府诗尤其是五言诗的影响。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15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 53岁,曹丕21岁,曹植 16岁。
曹操大败乌桓,引兵还,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16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龟虽 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二章 最为著名。
40
10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4岁,曹丕12岁,曹植7岁。 曹操作《蒿里行》。
11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曹操杀杨修,曹植更 加不安。
2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 66岁,曹丕34岁,曹植29 岁
孙权传关羽首,操以诸侯 礼葬之。
曹操病,召曹彰,彰未至。 操卒,时年66.
十月,汉献帝禅位。 曹丕代汉称帝。
26
黄初二年,221,曹丕35岁,曹植30岁。 四月,刘备称帝于成都。 六月,曹丕赐夫人甄氏死。 黄初三年,222,曹丕36岁,曹植31岁。 四月,立曹植为鄄(juàn)城王。 曹植受诬告,获罪,诣京都,陈诬告之罪。诏令复国。 曹植归国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赋》。
12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三曹和建安风骨

三曹和建安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后来封为陈王,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曹植确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约九十多首,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慷慨悲壮的情怀,爽朗劲健的形象,凝炼秀美的语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了“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的独特风格。

他的散文和赋也写得很好,其中《洛神赋》尤为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