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说三曹

合集下载

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 这首诗历叙了思妇一天的生活和心境,绘 声绘色,娓娓动人。我们仿佛感到了秋天的清 凉,仿佛听到了那如泣如诉的琴音,仿佛看到 了那皎皎的月色,我们也更深地了解了人间别 离中最感伤的一幕。
三、曹 植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 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活的熏陶,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
▪ 琳:“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五十三岁,北征乌丸,奏凯尔还,写下《步 出夏门行》组诗。大河南北尽归国家版图, 决心一匡天下。
步出夏门行


▪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 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与 曹丕一样比较优裕。由于曹植自幼聪慧,积 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曾得到曹操的偏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简倨,任性而行, 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终使曹操不满而 失宠。但受其父影响,对功名理想的追求却 贯注终身。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建安文学,三曹

建安文学,三曹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 的特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 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 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 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 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 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 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 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两 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 《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 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 (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 高飞”(阮瑀《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建安诗歌带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 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 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平原侯植诗序》), 王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刘 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

现存诗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反映汉 末社会动乱的经过,慷慨悲凉;散文则多切政 事,清峻通脱。他的诗对后代影响深远。原集 已散佚,今人重辑为《曹操集》。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梁〕钟嵘《诗 品》卷下) 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 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 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15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 53岁,曹丕21岁,曹植 16岁。
曹操大败乌桓,引兵还,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16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龟虽 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二章 最为著名。
40
10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4岁,曹丕12岁,曹植7岁。 曹操作《蒿里行》。
11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曹操杀杨修,曹植更 加不安。
2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 66岁,曹丕34岁,曹植29 岁
孙权传关羽首,操以诸侯 礼葬之。
曹操病,召曹彰,彰未至。 操卒,时年66.
十月,汉献帝禅位。 曹丕代汉称帝。
26
黄初二年,221,曹丕35岁,曹植30岁。 四月,刘备称帝于成都。 六月,曹丕赐夫人甄氏死。 黄初三年,222,曹丕36岁,曹植31岁。 四月,立曹植为鄄(juàn)城王。 曹植受诬告,获罪,诣京都,陈诬告之罪。诏令复国。 曹植归国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赋》。
12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三曹和建安风骨

三曹和建安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送应氏》共两首,是曹植早期的代 表作。应氏指应玚,建安七子之一。建安 十六年(211)初,草植被封为平原侯,应 玚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间,曹植随曹 操西征马超,应玚作为曹操的属僚,也当 随同在军。这次西征从邺城出发,取道洛 阳,并曾在那里做过短暂的停留。大约到 达洛阳未多久,应玚奉命为五官将文学, 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 留守在邺的五 官中郎将曹丕,曹植在送行之际,便写下 了这首表达别离友人的情意。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 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
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
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
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
为“陈王”或“陈思王”。
创作情况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 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 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 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 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有《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诗歌的贡献
发展了五言诗。
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 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 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 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 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 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现
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往往以
旧题表现新的内容,
有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抒写个
人宏大的抱负,情感深沉,风格苍
凉悲壮 。
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感 和对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怜悯之 情。 思考:“生民百遗一”这一句 同上下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上文从死亡之多著墨, 而这裏却从生者之少落笔, 两相对照,更见战争给人民 群众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对 社会生产力所造成的严重破 坏。 (2)从章法上看,这一句还 有为结句「念之断人肠」抒 发感情蓄势的作用。
这裏「淮南」、「北方」 并举,是因袁术割据淮南(今 安徽省六安、巢湖一带,汉初 为淮南国属地),袁绍屯兵淮 河以北的河内(今河南省武涉 县西南)。 诗人特以袁氏兄弟所作所 为为例,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他 们僭越行为的不满,另一方面 还因为他们是当时淮河南北两 个最大的军事豪强,他们给社 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更大。 通过两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 各怀异心。
回顾与思考
根据以前所学内 容,对曹操生平、诗 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简 单的回顾。
曹操(155—220),魏武帝东
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 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 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 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 之养子,故改姓曹.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 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背景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 东(函谷关以东)各州郡将领於 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春, 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推渤海太守 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打算, 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甚至互相残杀,以次扩充自己的 实力。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实为 题材。作者曹操对联军的自相残 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百姓 遭受战祸的悲惨景象,作了真实 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疾苦 表示了同情。
建 安 风 骨 说 三 曹
学习要点
1、了解建安风骨的含义, 2、了解曹操、曹植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 3、曹操《蒿里行》、曹植《送应氏》.
何谓“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主要指公元196年
到220年 ..在这一时期,国家动荡,天下剧变 。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滋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
此写关东诸郡将领联合起 兵之初的情景。作者的初衷, 是希望各路将领同心协力,扶 助汉室,铲除「群凶」。然而 事与愿违,诸郡将领各怀异心。 有的畏「卓兵强」;有的想保 存自己的实力,以致观望不前。
诗人一反联军将领迟疑不进的 消极态度,独自引兵而西,将据成 皋。可惜出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诗人自己也为流矢所中。而联军兵 十馀万,却天天「置酒高会,不图 进取」。诗人因而感慨万千。 「踌躇」从情状方面写出各 路将领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的样子。 「雁行」,指雁飞有序,或成「一」 字形,或成「人」字形,不能互相 超越。从行动方面侧写联军各路兵 马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出战。 「雁行」二字贴切而生动 。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
这两句写战争的频仍和残 酷。 上句以小见大,从戎旅写 起,通过战争中的一件生活 细事——连年争战战士身上 生了虮蝨,来反映烽火不断 兵士不得解甲。 下句从大处落笔,写百姓 的大量死亡,概括地反映出 战争的残酷。此两句在写战 争的频仍和残酷。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 建安时期文学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 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 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 朗刚健的风格。 称为建安风骨。
刘勰称为“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唐代陈子昂称之为“汉魏风骨”,
李白赋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 南宋严羽称之为“建安风骨”。 而这种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是 引领风气之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和儿子曹植就是建安文学的 灵魂人物。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 起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 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 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 百骨纍纍。这是一幅多麼令人 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 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
以「无鸡鸣」来写战争所造 成的无人区——那裏荒无人迹, 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句首再著 「千里」这样一个表示空间范围 的词语,更见战争所造成的後果 该是多麼严重!在如此广袤的地 区都荒无人烟,那社会生产力将 破坏到什麼程度,不就可想而知 了麼?此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诗的後半,一唱三叹,反 复咏叹死亡之多、生者之少以 及破坏之严重,决非夸大其辞, 而是历史事实。诗人在他後来 发布的<军谯qiá o令>中曾经 这样写道:「吾起义兵,为天 下除暴乱,旧土(指中原地区) 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 不见所识,使我凄怆伤怀」。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统治 者,曹操在「运筹演谋,鞭挞 宇内」、以战争手段兼并群雄、 统一北部中国的过程中,也屠 戮过无辜的百姓。因此,我们 历史地肯定他「念之断人肠」 这种哀悯生民涂炭的思想感情 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的阶级 局限。
其所作所为,引起朝野 人士,特别是关东诸郡军事 豪强的强烈不满,於是同时 起兵,各拥兵数万,推袁绍 为盟主,以勤王的名义共同 讨卓。先此,董卓曾表曹操 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曹操不肯与之沆瀣一气,率 先在已吾(河南省宁陵县) 起兵讨卓。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 省孟县南),曹操写了两个 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 王无道,周武王伐纣,会八 百诸侯于盟津,;另一个故 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 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 为王。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十句
写汉末以来军事豪强的混战和割据。这
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结 构
(1)前四句是第一层,首先,写当年关
东诸军联兵讨伐董卓和诗人参加讨卓联
军的心志。
(2)「军合」六句为第二层,再一抑,
转写诸郡起兵以後所出现的情况。
第二部分,诗末六句, 概括地描绘出军阀混乱所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抒发了 诗人伤时悯乱的思想感情。
(一)“ 汉末实录 ”
(二)“古直悲凉”
艺 术 特 色
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 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
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人。
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
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写原讨卓联军各路将领之间的 互相残杀和兼并。从历史角度来看, 以袁绍为盟主的讨卓诸将,其实也多 是雄据一方、残害百姓的军事豪强。 实际上是为了借以巩固和加强他们各 自的割据实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讨 卓联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