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医学专题三曹和建安风骨

医学专题三曹和建安风骨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建安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真实 地反映了这一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 灾难图。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 学批评专论作品。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gōngyè),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 盛大事业。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 了
• 2、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 。
风格上: 抒情直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第七iè)
姓名:曹操
字: 孟德
性别:男 尊称:大魏武皇帝
地位: 汉朝丞相。中
国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shīrén)
小名:阿瞒、吉利
第八页,共三十一页。
2、诗歌的主要内容:
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 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
贫贱(pínjiàn)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 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liúchuán)后世而 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 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 (liúchuán),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 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 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liúchuán)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
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三曹与建安七子建安诗风

三曹与建安七子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 与 建安诗风
《论诗三十首之一》
(金)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 不教横槊建安中。
《论诗三十首》
建安: 东汉末年汉 献帝的年号 ,公元196— 220年。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 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 俊爽刚健风格。
• 盛唐气象:指盛唐 时期诗歌的总体 风貌特征。
七步诗
甄氏 《洛神赋》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阮瑀
徐干 应玚
刘桢
“建安风骨” “邺下风流”
“西园之会”
曹丕《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一、曹操
• 钟嵘《诗品》评价曹操的诗:“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曹操诗歌类型:
•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 《苦寒行》:“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短歌行》创作背景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 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 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 慷慨而歌。
二、曹植
• 谢灵运评曹植:“天下才总共只有一石,曹植有 八斗,我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是天下人共有。 ”曹操妻子 卞氏Fra bibliotek倡优优伶
“尚刑名” :主张循名 责实,慎赏 明罚。 “尚通脱” :放达而不 受礼法和世 俗偏见的束 缚。
“唯才是举”
• 《三国志·武帝纪》: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 、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列为名将。” 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 兵之术”的人。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 华屋”。

三曹和建安风骨

三曹和建安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建安风骨与三曹七子

建安风骨与三曹七子

赠白马王彪并序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 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 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 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 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 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 篇。

• • • •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粱。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 • •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 • • • •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 • • • •
文心雕龙· 明诗
•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 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 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 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 其所同也。
汉魏之际的文学变化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 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 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 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侻;侻 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献帝之初, 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 端于此。三也。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 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 •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 • • • •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首诗历叙了思妇一天的生活和心境,绘 声绘色,娓娓动人。我们仿佛感到了秋天的清 凉,仿佛听到了那如泣如诉的琴音,仿佛看到 了那皎皎的月色,我们也更深地了解了人间别 离中最感伤的一幕。
三、曹 植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 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活的熏陶,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
▪ 琳:“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五十三岁,北征乌丸,奏凯尔还,写下《步 出夏门行》组诗。大河南北尽归国家版图, 决心一匡天下。
步出夏门行


▪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 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与 曹丕一样比较优裕。由于曹植自幼聪慧,积 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曾得到曹操的偏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简倨,任性而行, 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终使曹操不满而 失宠。但受其父影响,对功名理想的追求却 贯注终身。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讨伐的情况:联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军内部矛盾重重,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自相残杀,力量
涣散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战争的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危害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本诗以纪实手法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 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 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 关怀和个人的宏伟抱负。此诗被人誉为“汉 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冬十月
▪ ▪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 鵾(kūn)鸡晨鸣,鸿雁南飞, ▪ 鸷(zhì)鸟潜藏,熊罴(pí)窟栖。 ▪ 钱镈(bó)停置,农收积场。 ▪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 流澌(sī)浮漂,舟船行难。 ▪ 锥不入地,蘴(fēng)藾(lài)深奥。 ▪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五十四岁,孙刘结盟,兵败赤壁; ▪ 五十六岁,颁布《求贤令》、《让县自明本
志令》;
▪ 六十四岁,西征刘备; ▪ 六十五岁,与孙权联手,关羽兵败被杀; ▪ 六十六岁,在雒阳去世。
挟天子以令诸侯 ;
▪ 四十六岁,官渡之战,奠定了强者地位;
▪ 陈琳 “讨操檄文 ”:
▪ 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 徐璜并作妖孽,饕餮tāo tiè放横,伤化虐民。 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 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 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
▪ 操:“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 曹丕在《典论 ·自叙》中说曹操“雅好诗 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 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 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 成乐章。”
▪ 建立了一个文学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交代背景: 群凶作乱 义士讨伐 形势大好
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二十岁,举孝廉,进入仕途。 ▪ 《后汉书》: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
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 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
▪ 三十岁,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出任济南相; ▪ 三十四岁,晋升为汉末新军西园军的典军校尉。 ▪ 三十六岁,随袁绍讨伐董卓; ▪ 四十二岁,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
三曹与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
(196-219),其时掌握政权的实际是曹操,
建安年代并包括在这稍前及稍后一段时期的
文学,习惯上统称为“建安文学”。
▪ 名词:建安风骨
▪ 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 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 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代 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二、曹丕
▪ 生平思想 ▪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 建安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 (220)代汉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死 后谥为魏文帝。
▪ 曹彰 “黄须儿” “好为将”
▪ 曹丕:上马知骑射、下马诵诗文
▪ 曹植:谢灵运 “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 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

曹丕
曹植

五官中郎将
平原侯
▪ 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任性而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曹丕
曹植
▪ 诗赋对抗 败

▪ 智谋对抗 胜

▪ 亲情对抗 胜

▪ 应变力对抗 败

▪ 《三国志曹植传》:“植尝乘车行驰道中, 开司马门出。”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 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