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最新】《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4页)

【最新】《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一)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国》。

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

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

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

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

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

北至长江,南至大海。

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

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

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

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

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

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

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

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

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

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

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

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

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

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

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

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1.人都是逼出来的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

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

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

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

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

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

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

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

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

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品三国读书笔记

品三国读书笔记

《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教授《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谈的第三个人物是窦婴,名字是《窦婴与外戚》。

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我详细阅读了《史记》中的《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还仔细读完了王立群教授《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

读完这些资料后,掩卷长思,一个问题总在脑子中困扰着我,怎样评价这个人,从他的身上又能汲取些什么样的做人的经验与教训呢?先说说外戚是怎么回事儿吧。

一个人,他一般这样几门亲戚,父族、母族和妻族。

父族,即兄弟、叔、伯辈及其亲属,母族则是母亲的娘家人,如舅、外公等,妻族则是自己的妻子的娘家人,如岳父、小舅子,乃至于连襟(妻的秭妹的丈夫)。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在古代,一个男人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但妾的娘家与自己是不存在亲戚关系的,这就看出来,古代的妾的身份是很低的。

其原因可能是,古代讲究嫡庶之分的缘故,即夫人生的孩子与妾生的孩子的待遇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想想,《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贾宝玉与赵姨娘、贾环的境况,就很明了。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妾的娘家人与夫家也算亲戚,那就是皇家,即皇帝的嫔妃的娘家人仍然是国戚。

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皇家的亲戚。

父族,都有着皇族的血统,都是龙子凤孙,千金之躯,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的政治待遇却不高。

为什么?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因为他们都有着做皇帝的可能,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地也会这样想。

譬如,汉惠帝死后,却无后,在平定了诸吕后,周勃和陈平就迎立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儿子代王刘恒做了皇帝,也就后来的汉文帝。

又譬如,明成祖朱棣,本来他是燕王,但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时,朱棣就反了,自己做了皇帝。

这一点,历代皇帝都明白,所以他们一旦继位,对自己的兄弟、堂兄弟们都会有所顾忌的,必要的时候,皇帝们是会大义灭亲的,会痛下杀手,以维护皇权不会旁落。

母族,是与自己是有着血缘关系,妻族,则与自己仅有姻缘关系,虽然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却不会对自己的皇权构成威胁。

为什么呢?因为,母族、妻族他们没有做皇帝的资格,不是皇族血统,他们一旦篡位,譬如,王莽篡柆,那是属于谋反,是大逆不道,会遭到众人群起而攻之的。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关于品三国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必须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一样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貌吗?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可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所以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仅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1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2今天,我们先从一句话开始:“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是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可是曹操到底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读完《品三国》我终于有了答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

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

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

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

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

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

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

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

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

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今天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回目,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章节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

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

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

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

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

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

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

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

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

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

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

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想法
洪泽外国语中学丁家海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经常听爷爷讲三国的故事,三国里的英雄。

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读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

自从06年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好感,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不喜欢他在央视上面的做作,所以也只是很少的看了一点点。

今年暑假曾经坐过两次长途火车,为了消磨时间就简单的拿来看看,突然发现他讲得很对我的胃口.虽然骂他的人很多,说他好的人也不少.一时板砖四处飞.好歹也是厦大出了个这么风云人物啊。

在看《品三国》的时候首先在我的心里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该不该把历史通俗化?
学者们不屑他的论三国. 咱们不过也是老百姓,文学造诣很一般。

坛子上关于易中天我比较赞许这种说法.
转贴:你可以批评易中天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天价版权《品三国》出版之际,成为各路人马讨伐易中天之时。

一时间,博客和BBS上唾沫四溅,板砖横飞,大有把这位年近六旬一炮走红的教授批臭、批倒的气势。

讨伐大军里多是作家和学者。

他们的“批易”文章或不屑一
顾,或义正严辞,或鞭辟入里,或头头是道。

言外之意却大多只有一个:易中天品读历史系列的火爆,不是他学问有多高,讲得有多好,而是听他的讲座读他的书的老百姓太俗太无知,欣赏水平太低。

易中天以堂堂教授之尊,居然向这样的老百姓抛媚眼,媚他们的俗,迎合他们低人一等的欣赏水平,实在不应该!他这是在把严肃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粗鄙化”!
初中就看过《三国演义》,至今没有什么大众熟悉的作品的丁天丁大作家,更是在博客上义愤填膺地表示“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看《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我就有种强烈感觉,此人毫无文化”。

按理说,易中天如今是公众人物,刚拿了140万元的版税,被人说三道四,甚至被人骂几句都是他应该付出的代价。

但是,你批他什么都可以,绝对不能说他没文化!因为,按这样的逻辑来推断,深受群众喜欢的大学教授易中天都被你说成“毫无文化”,我等普通老百姓在你眼中还不成了文盲?
《疯狂的石头》里,道哥骂谢小萌:“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在这里,我认为,丁天丁大作家先是侮辱了易教授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大众的智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于一名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说他“毫无文化”更耻辱的了。

丁大作家公开批评易中天“毫无文化”,无疑算是在侮
辱易教授的人格。

其次,对大众而言,连他们眼中的饱学之士、堂堂大学教授易中天都“毫无文化”,言外之意,不是在侮辱大众的智商是什么?更别说丁大作家还狠狠地掷出过“易中天的偷机是你们的耻辱”这样的话。

易中天的走红难道真是大众的耻辱?鄙人虽然不才,但对这样的荒谬论断却万万不能认同。

作为一名观众、一名读者你可以不喜欢他,可以批评他的讲学风格,但绝不能说他没文化。

大众喜欢的历史讲述方式难道就是没文化?没有这个道理。

这些天来,一直在读易先生的的《品三国》刚刚读完,许多都已经不太记得了,我写的是我记得的部分,就算全记得了也不敢妄加断言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和人物,因为任何断言都是极其无知和武断的表现,但是我还是说出某些自己的喜恶,纵然,我将说的将是我完全主观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

因为我相信会有和我抱有同样看法的人存在。

还是先说说易先生的《品三国》吧!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能让人正确的认识历史,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一本好书这么评价这本书自己感觉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内心实在很喜欢这本书,并且本人从书中受益匪浅,但是所能概括和想起的就是上面两句话,也许是词语贫乏吧!但我更愿归结为内心的感情比重占据的太大反而在语言表达中不那么自然,这有为自己辩
解之嫌疑,不管怎样,我都很欣赏,这部书的语言文字.不光让人在认知历史上得到教育,同时可以完全当作文学著作体会语言的精辟和简洁.
以前我本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完全是建立在“演义”“演说”上的,也就是说我看了很几遍《三国演义》和听了很多关于“三国”的评书.也接触不少包括现在看来很让人恼火的“戏说”。

当时,也并不怎么感觉反感,相反还很津津乐道。

当然在“戏说”的人当中,也有好的和纯无聊的,这个很难说清楚。

况且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不做评论只能建议大家,要多多看看“正史”不要被“演义演说戏说”所迷惑,里面所说的东西90%和实际情况没什么联系或者说有极大的出入。

易先生的《品三国》完全可以成为您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最好书籍。

因为里面他很少断言,或者是凭借他主观的想法做出论断,而是把很多史料上的记载列出来,供读者了解并作出自己的推测。

而且作者本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就我本人来说,我很赞同,他的绝大部分的看法,不敢苟同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和自己主观的想法。

没有什么根据,这样好象在给这本书做广告。

哈哈,如果能起到效果,也不枉我写这么多废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