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这一阶段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接着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代哲学,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即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讲,在经院哲学后期,唯名论彻底颠覆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地位,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和神学观念的权威,大量作品怀疑权威呼唤关注人性此岸的幸福,主体性觉醒得到发展,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朱宝信河南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价值论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
笔者以为,就其弥补原有教科书之空白来说,价值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刻的进步。
但是,对于有些同志的过高评价,笔者不敢苟同。
比如有的同志说,1978年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大成就或最大突破是价值论研究。
其理由是:我们过去只把哲学功能看成是认识客观规律,而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价值论的研究弥补了这一重大缺陷。
(见《哲学动态》)1995年第8期)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从认识论(确切地应该说是从认知论或知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深刻的进步。
(见《哲学动态》1995年第5期)事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未必尽然。
下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中国当代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也就是举国上下的现代化建设热潮。
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认识论的还是价值论的?毫无疑问,这一问题带有价值论因素,即科学技术的社会目的是什么?然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壮大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则基本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价值论已经确定的今天,更重要的,应是对科学技术之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认识论研究。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认识论和价值论至少有两个十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
其一,认识论是逻辑性的,价值论是情感性的。
即是说,对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和社会应用的研究,需要进行严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而价值取向则来源于人的主观偏好,它是情感的,而非逻辑的。
其二,认识论是实证的,价值论是空悬的。
即是说,对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和社会应用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观察、实验和实际实施,在实证中求真理、求发展;而价值取向则立足于人的主观偏好,它是人的情感好恶的产物,它需要的是激情和热情。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确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目的之后,就要充分发挥认识论之逻辑性和实证性两大特征的功能,若一味喧嚷价值论,则其情感性和空悬特征就有可能冲淡、削弱认识论之两大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认识论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哲学类近代哲学

康德: 康德:
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自在之物或物自体不 可知, 可知,即宇宙的本质 不可知。 不可知。
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和 绝对精神的外化、 复归:逻辑阶段——自然 复归:逻辑阶段——自然 阶段——精神阶段 阶段——精神阶段
(二)中国近代哲学
李大钊 陈独秀 李 达
四、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 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P34-35) P34-35) 实践论》《矛盾论》 》《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人 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湖南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 浏阳人): 浏阳人): “故道,用也;器,体也。体立 故道,用也; 体也。 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 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自学者不 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 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而 果何物邪? 短书》 果何物邪?”(《短书》)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 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 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 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 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 而色,耳不得而声, 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 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 是出。 仁学》 是出。”(《仁学》)
自 然 科 学 及 其 三 大 发 现 之 一
细胞学说的创立人——施莱登及施旺 施莱登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P13-15)“实践性” P13-15) 实践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 (2)创立科学实践观和从实践理解 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 基础, 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主线
黑格尔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③虽然都使用了“真理”一词,但显然近代哲学和古希腊
哲学所指的真理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④关于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写道:“因为如果认识 是我们占有绝对本质所用的工具,那么我们立刺就能看到,使
用一种工具于一个事物,不是让这个事物保持它原来的样子,
而是要使这个事物发生形象上变化的。……如果认识不是我
们活动所用的工具。而是真理之光赖以传达到我们面前来的 一种消极的媒介物,那么我们所获得的事物也不是像它自在
存在着的那个样子而是它在媒介物里的样子。”(详见黑楂尔
‘著<精神现象学>,贺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r7年版,第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象自身也相应发生变化,因为这一对象
黑格尔的哲学有着很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历史感,他不 是把他的哲学看作自己的独创,而是将其看作整个哲学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他把他的哲学看作整个哲学史的概 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格尔哲学不仅是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还标志着以近代哲学为典型的古典形而上学的终 结。黑格尔哲学的提出,使得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 久的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也引领着整个现代哲学的兴起,产 生了巨大的转折性意义。对黑格尔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应 该更加深入下去。不仅因为他在哲学史上的巨人地位,还因 为,在面向问题本身时,黑格尔是无法忽略也不可能忽略的一 个地标!
所说的真理或绝对早巳超越了认识论层面:我们与绝对的同
・15・
真理的一部分,只是其内在的不完善性总是可能导向失败。 这样一个意识考察自身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这 里,我们尤其要注意到近代哲学中的自在真理在黑格尔的理 论中转变成为为意识的自在真理;注意到意识的构建性因素 对全部认识的影响;注意到在意识内部所可能做出的自在、自 为,也即概念和对象的划分,以及这二者如何地互相影响、辩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

蜂蜡这件东西本身无法感觉得到,因为它均等地 含蕴在蜂蜡对各种感官显示的一切现象之中。对 蜂蜡的知觉作用不是看、触、或想像,而是精神 的洞观。我没有看见蜂蜡,正如我若看见大街上 有帽子和外衣上身,不等于我看见街上有行人。 我纯凭位于我的精神中的判断力,理解我本以为 我用眼睛看见的东西。感官认识是混杂的,动物 一样也持有;但是现在我剥下了蜂蜡的衣裳,凭 精神感知它赤裸的本相。我通过感官看见蜂蜡, 由这件事确实断定我自己存在,但不能断定蜂蜡 存在。认识外界事物不可靠感官,必须凭精神。
归纳
凭这方法,他指望得到初步先具有最低级 普遍性的一般法则。 由许多这种法则,他希望求出有二级普遍 性的法则,等等依此类推。 如此提出的法则必须用到新情况下加以检 验;假如在新情况下也管用,在这个范围 内便得到证实。
培根的贡献
培根发展了一种科学认识的方法,把科学 的认识活动建立在通过实验完成的归纳推 理基础上,使西方哲学发生从古代到近代 的重大转折。 此后,英国哲学家大都沿着这条认识思路, 从经验事实出发,着眼于研究认识活动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由此形成了以强调经验 为特征的近代经验论传统。
(3)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 尼茨。
二、唯理论
2、唯理论的根据
(1)理性的基础性
理性的观念是天赋的、自明的,而且理性的这些性质 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怀疑方法获得确证的。这就是所谓 “我思,故我在”。
(2)理性的先天性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可能由经验导出,必然是 先天的,数学和逻辑知识就是最好的明证。
(3)理性的可靠性
数学的演绎证明就是最典型的可靠性工具之一。
二、唯理论
3、唯理论的贡献
(1)唯理论在认识论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 这无疑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推 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浅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进程

语言问题在哲学诞生之初就蕴含在哲学思想之中,哲学最初表现形式就是智者的对话。正如罗蒂所说,哲学本来的意义就是博学的爱好者、广泛涉猎者和各种话语间的苏格拉底式调解者所起的作用,[①a]当时人们关注的是语言所再现的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语言本身。这与当时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相联系,更主要的原因是宇宙、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最神秘的、也是人类最迫切认识的东西。
二、语言转向的过程及特点
哲学的语言转向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内容转向,语言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意识以及经验所占的中心位置;二是真正意义的语言转向,即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一种参照系,对过去的哲学问题和知识重新审视。转向过程中哲学家选取角度不同,其中有矛盾分歧,也有继承和发展。包括哲学家自身哲学体系的否定发展,如海德格尔前期思想向后期思想的转折,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哲学研究》对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思想的反动。另外,语言哲学转向继承性表现为同一哲学流派内部的发展,如语言哲学思潮从维特根斯坦开始,经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使语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更加多样化。而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承也是语言转向的一个重要特点,下面就现代西方哲学几个主要流派各自在哲学语言转向中的作用问题加以分析。
维特根斯坦是英美语言哲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他个人思想前后的变化,是哲学语言转向的缩微景观。在他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他承认语言和现实事态是一种对应关系,语言是世界的图画,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假定语言有一种本质,仍将语言与本质区别开来,并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框架。然而在他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却鲜明地表现出反本质的方法论特征,放弃前期的逻辑眼光,他说语词的意义就是它们在语言中的用法,根据意义即用法的观点,维特根斯坦把语词比喻为工具,它只有在使用中才发挥作用,即表现同一语言作用的差异性,语言活动如同语言游戏,没有本质,没有共同的特征,在活动中发挥不同的意义,同一语言广泛使用在不同的活动中,构成一个大家族,家族成员相似,但意义绝对不同。因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静态反映世界的镜子,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生活形式,正因为语言这种超验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认识对象。
认识论的转向与《哲学笔记》

中 图分 类 号 :0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2( 0 0)7— 3 5—0 17 0 9 2 1 0 0 3 1 义 和 主 观 盲 目性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根 源 。 3 不 仅 如 此 , 宁 还 分 析 ” ] 列 了唯 心 主 义 的 阶级 根 源 , 也就 抓 住 了社 会 根 源 。
一
过去我们对唯心 主义 的批判都 有简单化 的倾 向, 就是 把唯心 主义一 棍子打死 , 这种 办法既没有说服力也有失公正 , 但是 自从 列宁对认 识论的 根源进行了科学的分 析后 , 我们 开始辩证地审视唯心主义的价值和危害。
三 、 些 思 考 一 ( ) 证 法的 研 究 要 紧跟 时 代 步 伐 一 辩
主要问题。 认 识论 的 转 向促 成 了哲 学 发 展 的一 个 巨 大 飞跃 , 是 近 代 哲 学 家 只 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要不断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具有恒久的科学眭。 列 宁研 究 辩 证 法 是为 了适 应 革 命 的 需 要 , 是 对 自然 科 学 的 一种 主 也 动响应 。列 宁研究辩证法本身就有解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 危 机、 哲学 危 机 的需 要 。 时代 发 展 到今 天 , 学 的发 展 日新 月 异 , 研 究 的 很 多 问题 和 领域 已 科 其 经突破 了传统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问题 , 也超 出了传 统认识论 所关注 的层 面, 因此认识论 的研究也不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它必须 紧跟科学 的发 展
、
认 识 论 的 转 向 到 马 克 思 主 义认 识 论
在古代 , 哲学家面对 的主要是外在世界 , 因此他们首先思考 的 自然是 本体论问题 , 即对世界的统一性 是什么的 回答。哲学家们 发现有许 多超 出感觉经验的东西是无法把握 的, 在本体论追寻的最后 , 他们 不得不预设 个 不 可 见 的先 验 存 在 。 这 种分 裂 马 上 产 生 了 新 的 问题 , 自然 世 界 与 即 超 自然 世 界 、 性 世 界 与超 感 性 世 界 、 世 世 界 与 天 国 世 界 的 矛 盾 , 个 感 尘 这 问题 在 本 体 论 问题 还 没有 解 决 的情 况 下 又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问题 。 于是 近 代 哲学开始关注“ 主观世 界与客观世界 、 思维 与存 在的矛盾 , 它企 图通 过探 究 人 与 世 界 的 认识 关 系 , 过 对 人 的 认 识 、 的 思 维 与对 象 关 系 的批 判 性 通 人 反思 , 来化解古代存在论研究所遗留下来的两个世 界的对立 和分裂 , 解 来 决古代本体论研究所遗 留下 的理论 困难。 ” 这 就 是 近 代哲 学史 的认 识 论 转 向 问 题 , 此 认 识 论 问 题 成 为 哲 学 的 从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有一个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整个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演变过程。
应承认这种概括有一定理论依据,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某种解释力。
但是,任何普遍性的概括都不免以遗漏和牺牲具体性和差别性为代价,如果把上述哲学史演化模式绝对化,甚至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教条,那么就可能模糊哲学史的真实面貌,并遗漏重大的哲学问题。
在本文,我们将通过对"认识论转向"的具体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并列为两个独立发展阶段的观念是不严格和不准确的,相反,在所谓"认识论转向"后面,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本体论意蕴,"认识论"并没有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实现相对于本体论哲学的"根本转向",而是与本体论不可分割地内在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使用"认识论转向"来总结近代哲学并以之与"本体论"相区别时,我们应对这种概括的特定意义和理论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自觉,以免导致对复杂的思想史的简化和对重大哲学问题的误解。
一"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旨趣"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首先体现在"本体论"构成了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内在动机和深层旨趣。
众所周知,本体论是古代哲学的根本课题,它所要解决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根据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后面起支配作用的最为根本的原理与原因?用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古代哲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用的秉赋"(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从西方哲学总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之后经历近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与古典之争,再之后进入现代的碎片化的哲学。
其中从古罗马哲学到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演变过程。
世界的本体是古代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哲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统一于什么?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有的话又是什么?这种哲学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研究这个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万物由什么构成,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其中有水成说、火成说、土成说还有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非我们现今物理学上的原子,但其思考对如今仍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更加关注自然,后苏格拉底更加关注社会。
从苏格拉底开始注重研究人类社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等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事物。
但后苏格拉底哲学也研究了世
界的本质,如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
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每个人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的雕像的影子。
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科学陷入沉寂,但也在为之后的近代哲学做准备。
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几乎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奥古斯丁等哲学家试图用理性去论证神的存在,这样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得到发展。
到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目光从上帝移向了人类,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不再以神为中心,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近代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转而变为近代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为了把握本体,在可见世界后设置了超验的本体世界,把世界分为可见可感觉的和可知不可体验的两个世界。
古代哲学家断言的本体世界为何存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又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到达或者认识那个本体世界这些未解
决的问题被近代哲学讨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近代哲学认识到,无论是可见可感觉的现实世界和可知
不可体验的本体世界两个世界,都是处于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之中的存在。
即某物的存在总是进入人的意识领域由人所认识的某物,无论是可见世界还是本体世界,都不能脱离开这种与人的认识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世界只是一只蝴蝶的一场梦,在梦中根据梦呈现的世界讨论所谓真实的本质的世界岂不可笑。
所以会从本体论到认识论是因为哲学家发现在讨论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之前,要说明自己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即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
古代哲学默认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认为我们所看所感都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或者求助于宗教信仰——上帝。
近代哲学的早期也有把这个问题交给上帝的,如笛卡尔认为身心属于不同的世界,身体是经历的机器,心灵的本质在于思想,上帝是心物、身心统一的源泉。
近代哲学不再断言存在而是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近代哲学超出古代哲学的地方。
17、18世纪的哲学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真理性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流派,无论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
唯理论认为感官是不可靠的,必须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即可见世界都是表象,且是某绝对存在的表象,而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这个绝对的存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律。
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经验,即相当于否认了本体世界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的这个可见世界即是本体世界,人类可感的世界才是世界。
总之要解决本体问题,说明本体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就必须对人的认识进行反省思考,在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要先有关于认识的理论,并由这种认识论来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提供依据,从而证明其存在或否定其存在。
近代哲学意识到人的认识的重要意义,从而发生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G39324 999C 馜36560 8ED0 軐31286 7A36 稶Bo \20655 50AF 傯T40663 9ED7 黗27714 6C42 求25482 638A 掊26290 66B2 暲
AHA12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