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朱宝信河南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价值论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

笔者以为,就其弥补原有教科书之空白来说,价值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刻的进步。

但是,对于有些同志的过高评价,笔者不敢苟同。

比如有的同志说,1978年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大成就或最大突破是价值论研究。

其理由是:我们过去只把哲学功能看成是认识客观规律,而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价值论的研究弥补了这一重大缺陷。

(见《哲学动态》)1995年第8期)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从认识论(确切地应该说是从认知论或知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深刻的进步。

(见《哲学动态》1995年第5期)事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未必尽然。

下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中国当代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也就是举国上下的现代化建设热潮。

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认识论的还是价值论的?毫无疑问,这一问题带有价值论因素,即科学技术的社会目的是什么?然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壮大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则基本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价值论已经确定的今天,更重要的,应是对科学技术之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认识论研究。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认识论和价值论至少有两个十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

其一,认识论是逻辑性的,价值论是情感性的。

即是说,对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和社会应用的研究,需要进行严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而价值取向则来源于人的主观偏好,它是情感的,而非逻辑的。

其二,认识论是实证的,价值论是空悬的。

即是说,对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和社会应用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观察、实验和实际实施,在实证中求真理、求发展;而价值取向则立足于人的主观偏好,它是人的情感好恶的产物,它需要的是激情和热情。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确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目的之后,就要充分发挥认识论之逻辑性和实证性两大特征的功能,若一味喧嚷价值论,则其情感性和空悬特征就有可能冲淡、削弱认识论之两大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认识论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刘文洲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

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

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

”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

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

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

”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

”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2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当下,在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有两件事成为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

国内有很多人把这两件事视为代表“马克思当代思想复兴”和“马克思哲学世纪性凯旋”的标志性事件:一是英国BBC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在千年交汇时所做的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一是一向西方著名的思想家都在认真研究马克思,并写下了许多对马克思持积极立场的理论著作,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一、当代性问题提出的背景1、从现实层面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转向市场经济,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改革的任务。

当代资本主义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所谓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处于一个普遍交往的年代。

2、从理论层面上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都是局限在教科书哲学的视野内。

教科书哲学的缺陷表现在其建基于人与物质世界的外在分立的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上;在价值观上,它把现实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

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矛头所指的就是这种教科书哲学。

关于教科书:(1)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原理内部、分支学科、其他学科)(2)80年代的反思教科书的哲学改革(以体系代替体系)(3)90年代以后的后教科书哲学(根据:以现代化为根本问题)五大问题:元哲学、人的生存方式、发展、两大思潮、中西融合二、教科书哲学改革的深层根据要求对教科书哲学进行改革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其深层根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掀起了一次新的现代化高潮,这次现代化是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相辅相成的。

1、现代化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静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以一系列指标为根据的社会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现代化;一层是动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指一个时期内最为先进的社会状况,这种意义上的现代化没有一个固态的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一、引言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认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认识论领域,西方哲学经历了多次转向和演变,每一次转向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过程及其思路,以期对这一主题有全面的理解。

二、古希腊哲学时期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对知识和认识的见解。

柏拉图认为真知识来自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通过感觉获得经验和知识。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本质,试图寻找认识的根源。

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认识论的影响开始显现。

神学家们试图将宗教信仰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形成了以信仰为基础的认识观。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运动,推动了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重视和追求。

哲学家们开始强调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路。

四、现代哲学时期在现代哲学时期,认识论开始向新的方向和思路发展。

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能力。

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对认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先验认识和辩证法等理论。

他们强调了理性的能动性和思维的自主性,认为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当代哲学时期在当代哲学时期,认识论的转向更加明显。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认识论的更新和重构。

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认识的文化、语言和社会性,强调了认识是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的产物。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新思潮也给认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反思,进一步丰富了认识论的思路和内容。

六、总结与展望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当代哲学时期,认识论的转向经历了多次变革,推动了哲学的不断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认识论的转向也将继续,哲学家们将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个人认为,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选择,也为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论提供了可能性。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发展而来,源远流长。

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的转向。

西方哲学史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哲学家连续性地思考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的结果。

不管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异的结论,他们思考的对象却是共同的。

这一对象包含着三个不同的侧面:第一:个人面对的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作为个人反思对象的自我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沟通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媒介物,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语言以及蕴涵在语言中的语法、语义、语用和逻辑问题。

1,第一次转向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

色诺芬在那时就指出了苏格拉底与其他希腊哲学家在研究论题上的不同。

他说,苏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论辩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

”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作一些辩论,考究什么事是虔诚的,什么事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非正义的;”后来,罗马时代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更明确地把苏格拉底与早期希腊哲学家在研究旨趣上的区别概括为“天上”与“人间”之别。

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早年曾学习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对自然知识不感兴趣了,转而研究人,尽管他还是尊重自然知识的。

因此,学术界常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的转折性人物。

2,第二次转向通常认为笛卡儿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也是哲学史上的转折性人物。

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的东西。

换言之,从笛卡尔开始自我觉醒,从此,哲学家对自我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反思就上升为哲学思考的基础和主题。

这里道理是十分简单的,既然哲学乃是思维,而思维发自自我,那么在自我本身被澄清之前,哲学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难道能获得其确定性吗?如果说古代哲学家致力于求存在论的原理,即求存在的终极原因、终极实体的话,那么笛卡儿的哲学所探讨的首先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根本原理,即为科学为知识的确定性寻求可靠的根据、基础,成为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

近代哲学的转向问题

近代哲学的转向问题

关于近代哲学的转向问题的些许看法在哲学界中,哲学转向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关于哲学如何转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例如:“存在论转向”、“本体论转向”、“生存论转向”等诸多话题。

而谈起近代哲学史上的重大哲学转向问题,则是由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中世纪哲学形态向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近代哲学的质和量的飞跃。

谈起基督教哲学,它是在继希腊哲学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形态。

而基督教哲学的产生则是伴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而同步进行着壮大,在中世纪基督教统一天下的时代中,哲学就是神学的婢女,所以中古哲学呈现的也始终处于一种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当中,不同于以往希腊哲学的乐观向上的悲剧精神和崇尚知识的理性主义、人文精神,基督教哲学以信仰和情感的角度切入人的内心,倡导一种超越有限性的方式——试图通过信仰上帝,以否定现实来谋求灵魂的救赎。

这种哲学形态的超验主义固然有不可取之处,但其同时打开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无限的精神世界得以开拓和丰富,在我看来,这种主张灵魂的得救故要求每个人灵魂在场的张扬内心精神的体现对近代哲学有一定的影响,如笛卡尔的对人的灵魂和实体区别的“心身问题”;同时在基督教哲学中贬斥自然和科学,这也在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上也开辟了道路。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中古哲学即开始于亦终结于理性主义的衰落和神秘主义的流行,在此期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表面打着“复古”的旗号,却是在为全新的近代哲学吟唱“序曲”。

在中古哲学之后,近代哲学在资本主义的伟大变革之中开创了新的时代精神,而这种开创则基于近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三个大“发现”。

所谓三大“发现”,则是地理大“发现”、人的“发现”、科学的“发现”。

在这三者的结合之中,近代哲学的完美转型揭开序幕,近代哲学故所以被近代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两栖动物”,确立起理性的权威也同时关注超验主义的精神世界。

通常认为笛卡尔是其开创者,他颠覆以往古代哲学的存在论的考究,探讨的首先是知识的根本原理。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认识论的转向等于是把哲学家观察世界的方法,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近代的“认识论”。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

认识论转向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哲学家们追求事物的本质,并以其本质建构各自的思想体系。

但是,一切本质都来自于哲学家的“所思”,于其说世界的“本质”,不如说是自我的“思”的本质,因此,在探讨世界本质之前,我们仍要批判这个“思”本身,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把握世界的本质。

早期哲学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万物本性上,试图搞清楚构成万物元素、宇宙发展动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没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说,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核心在于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

古代所谓水火和原子及虚空等元素本体论,都是基于猜测的独断论,用宗教话讲,所谓哲学本体论,就是论证上帝存在的理论,神学可以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学来讲义理和阐述教义。

最终是培根和笛卡尔把哲学从神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把哲学从天堂转向人间,使人的尊严与价值得到彰显。

认识论提出要解决本体问题,证明本体世界的合法性,就必须对人的认识先行进行反观自省,在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并由这种认识理论来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提供保证和合法性根据。

而正是这一点,使得近代哲学把哲学的反思层面推进了一种古代哲学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在哲学史第一次昭示了这一崭新的立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

培根将哲学的对象从上帝存在转向到了人类理智,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用怀疑来审视一切的存在与感官,认为思维最可靠,至此,哲学开始了认识论转向,不再关心世界因何存在等宗教性问题,而是把重点集中在理性究竟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知识起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改进认识能力等等科学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孙利天摘要:在改革开放之初,以高清海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解,开始了改革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尝试,实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

这一转向开启了哲学研究的学院化、学术化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由于认识论问题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即使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实践论和生存论转向之后,认识论转向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认识论转向哲学研究范式基金项目:本文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08JYJW023)作者简介: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研究中心教授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研究中心(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Marxist Philosophy——to Commemo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group of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professor Gao Qinghai put forth an epistemological understanding to Marxist philosophy, which initialed the attempt to reform traditional textbooks of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and achieved the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China's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turn had opened an academic and scholastic direction in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nd changed the research paradigms of Marxist philosophy. Even after the practical and existential turns in Marxist philosophy, the epistemological turn still bear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since the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are eternal and transcendent.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Epistemological Turn; research paradigms of philosophy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战略重点的转移,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腾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从西方哲学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这一阶段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接着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代哲学,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即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讲,在经院哲学后期,唯名论彻底颠覆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地位,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和神学观念的权威,大量作品怀疑权威呼唤关注人性此岸的幸福,主体性觉醒得到发展,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