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

合集下载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的演变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的演变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的演变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2002.4.1研究生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位级别:导师姓名、职称:课题来源: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的演变曹欢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与认识硕士赵建军教授自选摘要:本论文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历史观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的演变,认为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二个阶段:逻辑理性、历史理性、历史的逻辑理性。

’逻辑理性以逻辑分折的方式将科学命题清晰化,使它和经验相对照,即使观聚陈述与理论陈述相符合,其典型特征是把科学看作是由逻辑理性重建的某种普遍的规范性方法论原则所决定的东西。

逻辑理性以牺牲科学的历史性为代价去追求科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历史理性以“历史”的方式去再现科学的动态的现实发展过程,其典型特征是把决定科学发展的因素扩展到社会和心理等更广泛的领域。

历史理性zf认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和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具有强烈的相对主义倾向。

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分别着重于考察科学的静态的横断面的逻辑结构和科学的动态的纵断面的历史结构。

历史的逻辑理性则将二者统一起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找逻辑的确定性和规范性,消除神秘主义和模糊性乃至相对主义。

正确把握历史的逻辑理性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

历史既是外在的客观的认识对象,也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人类实践。

而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历史的本质是实践的。

从实践的意义上理解历t妲,一切历史、传统决非~成不变的僵死的怪物,更非某种固定不变的定律的例证,而是可以不断重新塑造的对象。

人的思维和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的逻辑理性虽在理论上还处于萌芽时期,但它是“看”科学的新视角,并已成为、也将是科学哲学理论发展的增长点。

厂关键词:科学哲学理性、逻辑理性历史理性历史的逻辑理性TheEvolvementofTheModernWestPhilosophyofScienceRationalityAbstract:Mainlyusingthesightofpractice,viewofhistoryandthemethodofunityofhistoryandlogicinMarxist,thisthesisverifiestheevolvementofthemodemwestphilosophyofsciencerationalitysystematicallyandconsidersthewestmodernphilosophyofsciencerationalityprocessesthreephases:logicrationality,historyrationality,historicallogicrationality.Logicrationalityclearssciencepropositionbylogicalanalysisandmakesthemfaceexperience,thatistOsay,makestheoreticalpropositioncoincidewithobservationalproposition,itstypicalcharacteristoregardscienceassomethingdeterminedbysomelHli、,。

试析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逻辑

试析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逻辑

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概述西方科学哲学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变,由科学知识的逻辑模型到科学理论的历史模型的转变。

代表这种历史发展的三个主要流派是:以孔德为创始人的实证主义;以波普尔为创始人的证伪主义和以库恩为创始人的历史主义。

(一)实证主义的缘起与演进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派别,主张以经验论传统为认识基础,反对形而上学,并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实证主义: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

”第二代实证主义: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实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马赫接受并改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进一步反对形而上学。

把“科学的任务看作是对事实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释,并把人的经验看成中立的感觉要素,一切研究都是探知这些要素的联结方式,强调除感觉经验之外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第三代实证主义:20世纪初,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诞生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使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经验论传统与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一方面,继承了马赫的经验论原则,更为彻底的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认为:“只有数学和逻辑的命题、经验科学的命题才算有意义的,而形而上学的命题是一些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

”另一方面,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通过归纳逻辑,得到被经验证实而具有较高概率的命题和理论。

这种累进式积累的机制是: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

(二)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1.证伪主义对实证主义的超越。

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是在同逻辑实证主义争论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流派。

哲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语言学转向

哲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语言学转向






历史主义学派
继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而兴起的是历史主义学派。历史主 义学派接受了奎因的整体主义和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 的思想,是一种后实证主义的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一个由许多命题、定律、原理有机构 成的统一整体,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构成了理论的核心部分,称之为“范式”。“范式”是 整个理论的基础。他认为范式是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因 为科学家们可以修改或调整理论的其他部分,以保护范 式,而使整个理论不受反驳。 至于历史上经常出现理论的兴衰和更替,库恩认为这不 是经验证实和证伪的理论,而是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变化 的结果。根据这种理论,库恩还提出了科学语言(范式) “不可通约”的观点,认为,由于范式是非理性的信念 的产物,而不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因而不同范式的语言 之间是不相通约或不可比的,正如不同宗教的语言之间 是不相通、不可比的一样。这样,他就否定了不同科学 共同体之间的语言交流的可能性。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海德格尔以“此在”代替胡塞尔的“先验的自 我”,并以此反对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倾 向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并不真正属于反逻各 斯中心主义。因为德里达指出海德格尔的“此在” 哲学不过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变体。
把人本主义真正变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化的是 德里达。德里达力图以他的解构主义消解一切二 元对立,其中包括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然 而其结果是消解了哲学中的一切确定性,而使哲 学沦落为一种游移不定,怎么都行的消闲哲学或 游戏哲学。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影 响了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使科学主义与人本 主义两大思潮,在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旗下汇 合起来,成了一种引人瞩目的两大思潮合流的哲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

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

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

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

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笛卡尔认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一、引言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认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认识论领域,西方哲学经历了多次转向和演变,每一次转向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过程及其思路,以期对这一主题有全面的理解。

二、古希腊哲学时期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对知识和认识的见解。

柏拉图认为真知识来自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通过感觉获得经验和知识。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本质,试图寻找认识的根源。

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认识论的影响开始显现。

神学家们试图将宗教信仰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形成了以信仰为基础的认识观。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运动,推动了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重视和追求。

哲学家们开始强调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路。

四、现代哲学时期在现代哲学时期,认识论开始向新的方向和思路发展。

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能力。

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对认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先验认识和辩证法等理论。

他们强调了理性的能动性和思维的自主性,认为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当代哲学时期在当代哲学时期,认识论的转向更加明显。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认识论的更新和重构。

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认识的文化、语言和社会性,强调了认识是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的产物。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新思潮也给认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反思,进一步丰富了认识论的思路和内容。

六、总结与展望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当代哲学时期,认识论的转向经历了多次变革,推动了哲学的不断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认识论的转向也将继续,哲学家们将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个人认为,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选择,也为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论提供了可能性。

西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实质及其意义

西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实质及其意义

西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实质及其意义【摘要】: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深化,科学哲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逻辑经验主义注重科学理论本身,围绕经验证实和逻辑分析展开它们的理论。

它们的理论由于脱离了科学所受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而受到历史主义学派的批判。

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的发展问题仅仅靠科学理论自身是无法解决的,而必须从社会、文化中寻找根源。

它们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外在的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导致相对主义。

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强调科学家的认知因素在科学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力图克服以往科学哲学理论中出现的困境,促进科学哲学的新发展。

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把科学看作一种认知现象,从科学家的认知能力出发考察科学活动,强调科学家的内在认知因素对科学理论的影响。

作为科学哲学的第四次转向,它吸收了科学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的合理因素,用新的视角理解科学。

它从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心智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最新发展中找到了理论基础。

这一转向为我们重新考察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范式的转化、科学信念的改变、科学理论的发现等科学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将对21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分类号】:N02【目录】:导言8-10一.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修辞学转向10-171语言学转向:科学问题的语言解释10-112解释学转向:科学问题的社会解释11-133修辞学转向:科学问题的艺术论证13-144认知转向:科学问题的认知解释14-155前三次转向对认知转向的影响15-17二.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外部原因17-211认知心理学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影响17-182人工智能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影响18-193心智哲学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影响19-204科学社会学对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影响20-21三.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作用21-281科学哲学走出困境的新思路21-222科学知识本质的新认识22-233科学发现问题的新视角23-254科学进步问题的新模式25-275科学理论评价的新标准27-28四.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意义28-331推进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29-302为科学哲学寻找到新的研究源30-313适应科学的新发展31-33结束语33-34参考文献34-39后记3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现代西方哲学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刘放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整个近代西方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有了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演进态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永葆青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对此予以密切关注和深入考察,从中汲取营养,推动自身的不断创新。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来龙去脉作宏观把握,无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

从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西方近代哲学通常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这一时期的哲学,从整体上说属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其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派别的对立,但它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不应以“神”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而且应当凭借本身固有的理性能力(包括经验感知和理性反思)去认知世界。

这种理性精神既含有一种以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又与当时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相一致。

通过对理性的倡导,当时的哲学家们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客体)的世界明确区分开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被提到哲学的首位,西方哲学发展由此出现了所谓认识论的转向。

这一转向克服了古代哲学的素朴性和中世纪哲学的神秘性,对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科学反对宗教的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西方近代哲学同时又隐含了严重的片面性和深刻的矛盾。

这首先表现在原本丰富多彩的“理性”日益走向狭隘化、绝对化。

近代哲学家们用“理性”构建的哲学体系,往往成了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脱节的抽象形而上学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被当作“科学的科学”,而且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

其次,由于将主客、心物的区分绝对化,近代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二元论。

二元论在认识论上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由于二元论将主客分离,主客体的存在都被抽象化,成了纯粹的意识实体或自在的物质实体,由此出发建立的哲学要么是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要么是与人无关的机械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

西方方法论

西方方法论

第四讲现代西方方法论一、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转向及特征(一)转向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主编的《哲学主要趋向》认为,从上世纪中叶,特别是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可以归结为五个转向:1、反形而上学转向且不说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支配下,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通通都列为“颓废哲学”,也且不论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急先锋”——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把传统哲学当做一种“赘物”,要用奥康的“剃刀”加以铲除;就是存在主义、现象论,似乎也不例外。

他们虽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哲学,不过他们对以往形而上学强烈不满。

海德格尔说传统哲学是“无根本体论”,宣称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欧世界文明的开始,现在留下的只是思的任务。

当然,他说的哲学的终结,主要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而发的。

现代许多人本主义哲学家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追求抽象的、先验的实体,用普遍性、整体性压制个体性、多样性甚为反感。

2、非理性主义的转向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同时,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反对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反对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反对哲学“专制主义”,走向“无政府主义”;宣扬特殊性、多样性,否认普遍性、统一性;宣扬个体性,否认整体性等。

3、语言的转向通过“语言转向”动摇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通过“语言转向”,即哲学向语言的“转向”以及语言哲学本身的演进,打破了西方传统的现象和本质的二元模式。

这种语言转向的主要内容在于认定语言不再是到达本体和认识的工具,不再是思想的媒体,而是思想本身,是唯一的对象,就是世界。

因此,语言有自由性、自主性、自立性,语言的意义和使用都在语言体系内部。

我们只能用语言说明语言,而不能用非语言、超语言的东西来说明语言。

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是不谈本体、对象、世界、真理、社会、历史、人物,只谈语言、符号、文本与语意、关系、结构以及生成、转换、消解。

这样便消除了主客二分,消除了人和世界的对立。

也就是认为人类发明的符号,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关系,并非从与世界的指称关系中获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

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

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

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

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笛卡尔认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

笛卡尔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当我在怀疑一切时,我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这是清楚明白因而也是确实可靠的事实。

怀疑总是一种
思想活动,因而这个思想着、怀疑着的“我”是存在的。

“我”的本质就在于它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所以这个“我”并非指身心结合具有形体的“我”,而是指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

“我”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即怀疑、感觉、想像、理解等,“我”是与思想共存的,有“我”存在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我”存在。

敢于怀疑的精神,笛卡尔主张科学起始于怀疑,他认为必须怀疑被信以为真的和一般被当作真理的东西,但这种怀疑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保证认识的基础绝对可靠而没有错误,怀疑精神正是科学家们所需要的重要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们不断超越前人的成果。

笛卡尔倡导科学研究中的演绎法,他认为必须从几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一步步严格的推理,才能达到真理。

笛卡尔强调演绎看轻归纳,这显然是片面的,但在当时实验科学家普遍重视
培根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实际是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逻辑,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理论—归纳逻辑,提倡“观察、实验、经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的新三段思想方法。

培根认识到很多科学原理蕴藏着工匠的日常操作中,但他同时又认为,但凭经验还不能获取自然知识,还要对经验进行一定的加工。

他认为要形成“经验与理性职能的真正合法婚配”,同时强调经验和理性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了“三表法”这一重要的实验科学方法。

严肃的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强调了知识的力量,强调要用知识来把自然界变成人的“王国”。

对后人对知识的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近代哲学是从古旧的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在认识论的探讨过程中由笛卡尔提出了科学研究中的演绎法,也就是科学方法论中很重要的一种全新的理论,这种理论源于17世纪的怀疑精神和人们对于经验方法的探索。

笛卡尔诠释自己的演绎法并演绎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体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

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

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