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1.形象)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超级讲义)——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学一站通关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古代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
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古代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古代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方法突破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语言篇

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例组1:织简答析案下三面要这首点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 、
•
1、当明年确万诗里中觅的封侯诉形,衷象匹情是马什戍么梁陆;州游。关河梦断何处,
形 •尘2暗、旧结貂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象 鉴 赏
• 3、胡指未明灭形,象鬓的先秋意,义泪是空什流么。(此生思谁想料内,容心和在观天山, 身 注点:老态沧沧度洲洲,。)水作边者,的古情时感隐、者所理居想之、地追。求陆、游品晚年性居等于)
、 形 象 鉴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情节。(鉴赏依据)
赏
·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人
诉衷情 陆游
物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
•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 快清新,有如民歌。通过自问自答
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
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 船家女形象。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自然特点
寓意
象征意义
曾柳
未黄而狂 飞花蔽天
仗势狂傲 遮天蔽日
倚势猖狂 得志一时的小人
曾逐春风 美好快乐 自伤迟暮 李柳 秋蝉斜阳 肃杀凄凉 老来沉沦
古代诗词鉴赏角度和方法

二、评价思想内容
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
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了解有关历史 时期的时代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意境,弄清 借景所抒之“情”,托物所言之“志”,
把握风格,分清流派
风格:是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 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 的格调、气质、趣味和创作特色。如:自然、雄 奇、奔放、悲慨、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 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唐 诗中有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边塞诗派 (如:高適、岑参));宋词中有豪放派(如: 辛弃疾)、婉约派(如:李清照)。能了解并分 清这些风格流派,有助于对诗词进行准确的分析 和评价。
重点和难点
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把握风格,分清流派。 咀嚼语言,领会精要。 学会比较,明辨手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思乡怀念亲人
送别类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古代诗词鉴赏角 度和方法
梁静
一、诗歌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 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 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 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 “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 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 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 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实用课件)(52张PPT)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 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例②读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 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 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 萧索的氛围;
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 (意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咏物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 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并规范组织答案。
分类别,明特征。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 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 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 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 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 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 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1景物形象

花
梅花
菊花 杨花/柳
絮 野花
落花
兰花
高洁(唐以后) 坚贞不屈,春天的含义
孤傲 离愁别绪,游子思归
不为人知,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青春易逝 姿态优美,清高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柳岸晓风残月。
独怜幽草涧边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 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14
【常见设问2】分析意象作用
返回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返回
江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
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4 分)
参考答案: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 相间的江上秋色图;(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反衬了诗人的孤 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铁骑:金国军队。 河洛:泛指中原。
诗中描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引用原文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
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
借助“四角度”,采用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 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 者、诗人等)的格式,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
结合具体诗句或抓重点词语,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 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关键词句,理解形象含义。
“云海相望”是兄弟两人天各一方,一在朝廷,一在杭州。“更沾巾” 是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第二步,用精炼语言,概括形象特征。
可以概括为:重情、旷达、洒脱。 ➢ 第三步,指出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 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 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3大角度命题:
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题思考4角度】
2.
赏景物(意象) ,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 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 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 ”“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 然的隐者形象”。“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描写边塞风光 ,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 之情。
【教考衔接(诗人自身形象)】
诗词鉴赏人物形象类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人物形象类答题技巧作者:吕永海来源:《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2016年第04期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的常考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词)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
而诗(词)人在诗词中塑造、刻画的形象,也往往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志向等。
预测2016年高考除了会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外,还会涉及对表现手法、写作特点等方面的考查,向“一题多能”型转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首先要做到“两个明确”: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设问方式。
如“诗(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词)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是要明确解题思路。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以及环境的烘托渲染等,再结合作者简介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理解、读懂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其次。
通过习题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曲[唐]周朴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
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诗中“有人行”的“人”是指什么人?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概括其形象特点。
【答题技巧】1.明确诗(词)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词)人之外的形象。
本诗中的人物显然不是诗人自己,应该属于诗人描写的客观形象,是在边关巡逻的士兵。
2.找出诗(词)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表现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特别是有哪些细节描写。
本首诗中写狂风吹沙,黄河结冰,旷野无人、三春不见花等就是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边关的奇寒、艰苦,而环境的烘托又是为了写人。
高考备考资料_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形象表达技巧(整理精校版)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形象表达技巧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形象\表达技巧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讲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二、教学重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三、教程:形象分类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以下三种:1.人物形象。
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自然景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咏物诗的“物”。
(一)、“人物形象”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步骤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什么形象)诗人通过记述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的遭遇。
(步骤二:形象的特征)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形象的意义)【答题思路】1、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明确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明确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对诗歌中形象的分析,答题步骤一般应该有三部分构成:①诗中塑造的形象是什么;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③通过形象的塑造,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意旨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形象解题要诀
1、试题类型:
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请简析xxxx 的形象)
2、解题格式:
A.什么形象(诗歌描写了一个xxxx的形象) ——总
B.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分
C.人物形象的意义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xxxx的感情) ——结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早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来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 将梅喻为白玉条, 错以为梅是未融化的雪,都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 玉洁的品质;“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开放。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 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解题格式
A、概括物象的特点(诗歌描绘了xxxx的形象) ——总 B、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歌所刻画的形象。 ——分 C、物象中蕴含的感情 ——结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所描绘的画眉鸟是什么样的形象?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1)答: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概括特点)鸟儿在绚丽的山花,浓密的树荫中宛转鸣 叫,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地飞翔(描摹形象)。 (2)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思想感情)。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 ,其特点是孤危, 挺拔, 上插云空, 下临飞流, 气压群楼, 气势 凌人。 (2) 颈联以几个名词平列,描写雁唳长空, 鱼潜 水底的江景,画面凄清寒凉。在全诗中,这一联 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 在构思上推进文章, 更 包含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 望青口帅张本。 (3) 诗人借环境勾勒, 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坚定威武的将军形象,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 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 表现了自 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一、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二)物象 (三)景象 (四)诗歌意象P109和意境P111的含义 常见诗歌意象集锦P109-110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意象:春风、花、清阴、陂路、园屋、鸟 意境:安闲静谧
(三)景象
1、试题类型:
A、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如: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这首诗描写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特点? B、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 思想。 如: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题格式
A、什么景象(诗歌描写了xxxx的景) B、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C、景象中蕴含的感情(这种xxxx景象表现了 xxxx的心情)
答案:里正是一个假公济私、蛮横霸道、狡诈贪婪、 惯于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小乡官。农民交租之后 他以官府的名义来收租,可见假公济私;“踉跄” 而来表现其流里流气,横行乡里;见到收据后转嗔 为喜说明他狡诈善变;赖着讨酒描绘他贪婪无耻; 农民迫不得已送钱还委婉陪礼道歉则从侧面表现了 他作威作福,蛮不讲理。作者通过塑造里正这一形 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官府欺压百姓 的不满和愤慨。
“摇首”二字是对“红尘”否定,“醒醉更无时节” , 可见词人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 ; 词人身披“绿蓑 青笠”,迎着霜雪,独钓寒江。可见其恬淡自适的惯常生 活状态。 词人借此形象表达了自己坚决放弃官场生活,享受恬淡自 适生活的安然心态。
《步步高》P108-109 常见人物形象表格
(二)物象
1、试题类型:
(1)第一联写了什么景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 ,其特点是孤危, (2) 颈联以几个名词平列,描写雁唳长空, 鱼潜 (3)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挺拔, 上插云空, 下临飞流, 气压群楼, 气势
凌人。 水底的江景,画面凄清寒凉。在全诗中,这一联 (3) 诗人借环境勾勒, 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 在构思上推进文章, 更 坚定威武的将军形象,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 包含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 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 表现了自 望青口帅张本。 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附:常见意象的感情内涵 思乡 1、月亮 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2、柳 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 3、菊花 坚强、不屈不挠 4、梅花 傲霜斗雪的典范 5、松 高洁品格、爱情 6、莲 P109~110常见意象及典故 凄凉悲伤 7、梧桐 凄凉、哀伤 8、杜鹃鸟 离愁别绪 羁旅伤感 9、鹧鸪鸟 孤苦漂泊 思乡怀亲 10、孤雁(断雁,孤鸿,断鸿) 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 11、落花(落红) 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 12、冰雪
凄冷寒凉 ——李清照 《声声慢》
诗歌意象鉴赏答题小结 1.人物形象 2.物象 3.景象 总+分+结 总+分+结 景+境+情
附:常见意境特点有:
一般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雄奇阔大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雄浑苍劲
——王维《使至塞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恬淡自然
淡泊静谧
——王维 《鸟鸣涧 》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好事近
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秦桧死后,朱敦儒罢官重归山林,过着全然的世外桃源生活,并创作了六首 调寄《好事近》的渔父词来记载这个时期的生活感受,本篇即是其中之一。
问:词人在全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词人借 此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答:词人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独钓寒江的渔夫形象。
山 馆
余 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③ ?残菊绕墙飞。
①远岫:远处的峰峦; ②畲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 的田地; ③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有亲友送酒上门,这里的 意思是,诗人的境遇不如陶渊明 。
(1)“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 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穿云翠”写出远处的青山峰峦连绵,高耸入云, “得雨肥”意味着田地肥料丰足。诗人描绘的这幅画面 美丽而生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反衬 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横波亭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一)人物形象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尔!”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注:①文书:农民交租后管府发给的收据。②营:谋求。 ③悭囊:存钱罐,能放不能取,用时敲破。
(1)诗中的里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 简要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 为念的高人逸士(隐士)。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 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两 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 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自 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12届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
2011-12
诗歌鉴赏专题:考纲解读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A.形象 B.语言 C.表达技巧 D.思想内容以及观点态度
一、鉴赏诗歌形象
A、诗中的XXXX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塑造了 XXX什么样的形象?诗人笔下XXX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B、诗人是如何借XXX来表现自己感情(展示自我形象)
C、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XXX”这一艺术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所描绘的画眉鸟是什么样的形象?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