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临床治疗及常用药物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低分子肝素则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在临床实践中,这两种药物常常联合使用,以期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也能够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协同作用。
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因脑动脉短暂性或暂时性缺血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突发的脑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4小时,但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1小时内自行消失。
TIA是脑卒中的前兆,也被称为“卒中的预警信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临床上对TIA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前人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对TIA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TIA患者的再发率和脑卒中风险。
本文旨在对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1. 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机制阿托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时增加肝细胞上的LDL受体表达,促进对血浆中LDL的清除。
具有显著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
2.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反应中的活化凝血因子Xa,而达到抗凝血作用。
它主要作用于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也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1.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脑梗死再发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新的动脉生成,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等途径发挥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作用。
而低分子肝素则可以抑制血栓形成,减少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有效预防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发生。
慢性脑缺血疾病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丁苯酞等改善脑循环治疗用药、致病因素治疗用药和对症治疗注意要点

慢性脑缺血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尼莫地平、丁苯酞、尼麦角林等改善脑循环治疗用药、针对其他致病因素对因治疗用药和对症治疗用药注意要点慢性脑缺血称为慢性脑低灌注、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症等。
CCH是指整个脑组织的供血呈现出减少趋势而不是局灶性脑缺血,脑血流量为25-45ml/100g·min。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除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狭窄外,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在影像学上无异常表现。
60岁以上人群CCH发病率约占70%,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CCH易引起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和慢性进行性痴呆等致残、致死性脑血管病,对CCH积极治疗是防治脑血管病一线、有效的必要措施。
治疗上应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而选择不同的方案,如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改善血管条件,根据头晕、情绪变化、记忆力下降等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等。
主要病理机制为脑灌注减低,因此治疗多以改善脑循环为主。
改善脑循环治疗用药长春西汀。
被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可以有效地扩张脑血管,同时促进氧及葡萄糖摄取来增加神经元细胞中腺苷三磷酸的产生,而改善脑组织代谢,进而增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伤的抵抗力,改善脑血流状态,还可减少炎性介质释放而减轻脑组织炎症。
长春西汀可减轻脑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CCH大鼠认知功能。
尼莫地平。
能够增加脑循环血流量,还能对认知功能进行调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尼莫地平可以增加脑部缺血区域血流灌注量,从而进一步减少局部的缺血缺氧,有效保护已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临床常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产生脑保护作用。
尼莫地平预先给药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术后认知功能,机制与抑制钙超载引起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丁苯酞。
丁苯酞是大脑保护剂,可以通过保护线粒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微血管痉挛等增加脑局部血流量,将脑组织损伤进一步降低,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恢复脑神经的功能,可以通过减少血栓的形成和缓解血管收缩而增加局部的血流量,减轻脑细胞损伤。
脑供血不足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治疗方法1 首先去除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戒烟、禁止过度饮酒,2 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
3 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相同,都可以使血液畅通,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脑缺血的发作。
4 手术治疗:如颈动脉有严重狭窄(超过70%),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状。
脑供血不足的注意事项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如快走等;一定要吃早餐,吃饭清淡为好,不要油腻辛辣。
建议脑供血不足者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
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
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
日常锻炼方法行走锻炼:体态、呼吸、意念:行走时脚跟先落地,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呼吸时采用体呼吸,即吸气时,意想宇宙中真气通过全身的毛细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通过全身的毛细血管射出去,射透天边,呼吸要与走路的速度相结合,不宜快行。
功效:练出自然换气的功能,脚跟先落地,可以调动肾经,故有强肾固本的作用。
跑步锻炼:体态:慢跑,呼吸、意念:体呼吸,即吸气时,意想宇宙中真气通过全身的毛细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通过全身的毛细血管射出去,呼吸要与跑步的速度相结合,不宜太快。
脑供血不足的饮食疗法睡前一杯水脑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里主要介绍脑动脉硬化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家庭调养。
1、食用大蒜:大蒜有降血脂、降血压、健脑功能,因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与维生素B1合成"蒜胺",而"蒜胺"的作用比维生素B1的作用强2-4倍,所以在有足够的葡萄糖和维生素B1的情况下,食用大蒜,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更多的能量供应大脑所需,缓解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脑血管常用药物一览表

脑血管常用药物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脑部动静脉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各种临床疾病。
简述
急性发作时即通常所指的脑中风(称脑卒中),临床上以意识改变、口眼歪斜、肢体偏瘫、言语困难、大小便失禁为主要表现。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
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药须知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外伤、脑手术后遗症等脑损伤性疾病。
对这些疾病的治疗还无特效办法,有些经治疗后遗留下来一些后遗症。
此次介绍的脑血管病用药,目的是在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氧供应,以便帮助恢复或缓解脑血流障碍所造成的症状,如头昏、头痛、耳鸣、血管性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等。
这类用药通常用量大、疗程长、见效慢,患者及其家庭应有耐心地坚持用药,但是,这些用药毕竟是辅助治疗,因此为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除用药外,患者还要注意生活规律,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保持情绪稳定,戒除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酒等。
相关药品
甘露醇注射液、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注射液、曲克芦丁、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栓通注射液、疏血通、舒血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脉络宁、天麻素、长春西丁、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必存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奥拉西坦注射液、吡拉西坦注射液、胞磷胆碱钠。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学艳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
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
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
①颈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
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
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怎样治疗?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治疗方法,治疗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应该吃什么药。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针对TCIA发作形式及病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偶尔发作或只发作1次在血压不太高的情况下可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ASA),50~100mg/d,1次/d;双嘧达莫(潘生丁)25~50mg/次,3次/d;或噻氯匹定(噻氯吡啶)0.25g,1次/d。
ASA的应用时间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需应用2~5年,如无明显副作用出现,可延长使用时间,如有致TCIA 的危险因素存在时,服用ASA的时间应更长。
噻氯匹定(噻氯吡啶)服用期间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同时应服用防止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尼莫地平20~40mg/次,3次/d;或尼莫地平(尼莫同)30mg/次,3次/d,也可服用烟酸肌醇酯50~100mg/次,3次/d。
2.频繁发作即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的应作为神经科的急症来处理。
TCIA发作频繁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近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防止脑梗死发生,其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①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②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双嘧达莫(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定(噻氯吡啶)等。
③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④扩血管药物:如罂粟碱、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
如果脑CT扫描有微小脑梗死病灶的,应按脑梗死治疗。
发作时或短暂症状发作后做脑CT扫描排除了出血,可给予抗凝治疗及针对病因治疗。
近年来,许多人都提出了运用抗凝法治疗TCIA的治疗方案,由于阻抗了血管内的凝血机制,特别是在新药不断开发的今天,抗凝法治疗TCIA的确有相当的疗效,它可以阻断、减缓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而溶栓药物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已经形成的小栓子的溶解过程,使血栓形成的基质减少或消失。
对比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48128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与临床·对比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刘浪(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湖北 咸宁 437000)0 引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 )属于临床一组常见脑梗死前期表现,伴有早期卒中发生风险,特别在发病7 d 左右,卒中发生率高达10%左右[1]。
药物仍是当前治疗TIA 的主要手段,代表药物主要为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两种,但就二者具体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2]。
本文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TI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低分子肝素钠在治疗TIA 的治疗中疗效更优,现将其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TI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病例入院均行头颅CT 、MRI 等检查确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无颅内出血病史、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等患者;本组病例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48-60岁,平均(52.36±3.41)岁,病程7-25 h ,平均(20.20±5.46)h ;依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2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3]。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均给予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药物,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给予对症干预;对照组执行氯吡格雷(生产厂家: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75.00 mg/次,每日1次,口服治疗,连续治疗1周;分析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生产企业: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制药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246)4100 U/次,行皮下注射,每日2次,治疗1周。
短暂性脑血管病(TIA)的药物治疗讲诉

新 定 义
是否有 组织学 损伤
无时间 限定
脑,脊 髓或视 网膜发 生梗死
鼓励使 用神经 影像学 观察有 无组织 学损伤 。
暗示可 以引起 严重的 神经功 能缺损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 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促成的 临床综合征。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微栓子学说。 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 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 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 量增高也与TIA的发生有关。无名动脉或锁骨下 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 也可引发TIA。
Thank you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物 需要抗凝的患者,可于出血稳定后7-10天 开始抗栓治疗 对于再发血栓风险小,全身情况差,改用 抗血小板药物。
癫痫
发生率2-33% 建议:不推荐预防使用抗癫痫药物 孤立一次或者急性期发作控制后,不建议 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 脑卒中2-3月再发的,建议癫痫常规治疗, 脑卒中后癫痫持续状态,按癫痫持续状态 处理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 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 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 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 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 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因子кB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 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кB (Nuclear FactorкB, NF-кB) 是指能与某 些基因的增强子上кB位点结合、启动相应基因转 录、具有多向性调节的蛋白质分子。NF-кB的活 化过程主要通过其抑制物—IкB的降解来实现。 NF-кB调节的基因数量众多,它既能做为促凋亡 又能做为抑凋亡的调节因子。目前,对于NF-кB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很清楚。
4.热休克蛋白表达紊乱 .
热休克蛋白是在多种应激原的作用下生成 的分子量为7-200KD的蛋白大家族,但研究 的较多的是HSP70,有报道称CA1区神经 细胞能表达大量的Hsp70mRNA,而脑缺血 再灌注后CA1神经细胞Hsp70表达受到严重 抑制。此外,Hsp70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并不 只出现在预处理之后,许多其它基因的表 达水平也相继发生变化。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 性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表现为突然出现的 短暂、反复发作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常见言语、运动或感觉障碍, 具可逆性,在数秒、数分、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 不留任何后遗症。
急性
脑血管病
慢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 脑血栓形成 59.8% 脑栓塞 高血压性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39.3% 脑动脉硬化症 血管性痴呆
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最敏感: 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最敏感:
6秒 神经元代谢即受影响 2分 脑电活动停止
血流完全阻断
5分 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即遭破坏 5-10分 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害
NO 与CIR
NO毒性方面的机制有:①与超氧阴离子形成过氧 化亚硝酸(ONOO-),灭活线粒体MnSOD,促进大 量自由基生成,介导氧化损伤。②抑制甘油酰-3磷酸脱氢酶、肌酸激酶、顺乌头酸酶、NADPH辅酶Q和琥珀酸氧化还原酶等,减弱氧化磷酸化 过程从而阻止能量合成。还可抑制核糖核酸还原 酶,引发碱基脱氨导致DNA损伤,继之活化 PARS,使细胞能量耗竭而死亡。③介导细胞凋 亡。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吸烟饮酒,多量食盐摄入 ☆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
治疗药物: 治疗药物:
阿司匹林 首剂 300mg 第2天起,每月40~100mg(平均50mg),连服 12~24m 噻氯匹啶 tidopidine 250mg/d×12~24m 与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 集
(1)兴奋性氨基酸(EAA)→释放→脑外EAA↑→突触后EAA 受体过度激活→Na+、Cl-和H2O被动进入脑内→神经细胞 急性肿胀、坏死 (2)Ca内流和内Ca释放↑→脑内Ca↑→干扰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影响能量产生→脑血管吸收→梗死灶扩大 (3)氧自由基和炎性因子产生→炎症反应→直接损伤脑细胞 (4)激活细胞凋亡过程
HMG-CoA HMG-CoA还原酶 甲羟戊酸→胆固醇 (-) 他汀类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对脑卒中高度危险患者,无论是否存在胆固醇血症 或冠心病,都应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
第二节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和 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
再灌注数天后出现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DND),DND常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4日, 主要发生在海马、纹状体及皮质区域, DND需要数日时间、有新蛋白质合成的、 需要消耗能量的、为无水肿的细胞自杀过 程,称之为细胞凋亡(PCD)。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1.基因活化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出现大量基因表达,大约 有374种基因出现变化,绝大多数基因与凋亡有 关,其中57种基因的蛋白表达是缺血前的 1.7 57 1.7倍, 而34种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下降,均发生在4小时 到 72小时, 包括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促凋亡 基因,抑凋亡基因和损伤反应基因变化等,这些 基因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DND的发生
二、抗凝血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
针对血栓形成应用 抗凝药:肝素 低分子肝素 类肝素 水蛭素 纤溶药: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阿替普酶)第二代溶栓药 链激酶↘ 尿激酶→第一代溶栓药 蛇毒酶类 纤维蛋白溶酶 蚓激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博洛克
生化分离
蚯蚓 蛋白水解酶(多组分酶制剂)→直接溶解 纤维蛋白→高粘血症改善
3.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 .
① 作用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 ② 诱导DNA、RNA、多糖和氨基酸等大分子物质交联, 交联后的大分子则失去原来的活性或功能降低。 ③ 促使多糖分子聚合和降解。 自由基可广泛攻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神经膜与血管,引 发脂质过氧化瀑布效应(oxygen burst),蛋白质变性,多 核苷酸链断裂,碱基重新修饰,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破坏, 膜的通透性、离子转运、膜屏障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从 而导致细胞死亡。自由基还能导致EAA释放增加,促使脑 缺血后DND发生。
5.线粒体功能障碍 .
再灌注早期免疫反应性减弱,其中在海马 CA1区最明显。 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mRNA的表达紊乱, 细胞能量产生进行性降低,ATP合成障碍, 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线粒体DNA的表达紊乱可引起能量产生进 行性衰竭,导致细胞死亡。
6. NO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胶质细胞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胶质细胞(gliacyte)对神经元起支持、 营养和保护等作用。目前认识到大脑在受 到缺血、高热、放射照射等应激原刺激下, 胶质细胞可出现iNOS、细胞因子、神经营 养因子、内皮素以及其它多种因子的表达, 这种表达受到内毒素和其它细胞因子的调 节,其中iNOS和一些其它毒性细胞因子的 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
尼莫地平 Nimodipine
第Ⅱ类钙通道阻滞药,第一个作为细胞保护药治疗脑卒中进行临床评价的Ca拮抗 剂 脂溶性高,易吸收,易透过BBB 作用:扩血管 神经元直接保护→梗死体积↓→神经功能改善→缺血性脑损伤↓→死亡率↓ 作用机制:阻滞血管平滑肌↘ 神经元→电压依赖型Ca通道→神经细胞内Ca↓ 对神经元二氢吡啶受体的亲和力高于硝本地平和尼群地平 对脑血管的选择性作用明显强于外周血管 对脑血管的收缩具有明显松弛作用 临床应用:脑血管痉挛 脑缺血(尤其中风早期使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 偏头痛 突发性耳聋 阿尔茨海黙病 脑外伤恢复期 冠心病,心绞痛,轻中度高血压 对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可优先选用 已成为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血管痉挛所产生的神经损伤的标准治疗 60mg qd 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作后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率 较大剂量效果不佳,可能由于大剂量使血压下降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指EAA受体活化而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是脑缺血 性损伤的重要触发物和介导物。 EAA可活化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触发缺血后致炎 基因表达。CA1区神经细胞分布着大量的EAA受 体,而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分布很小,这就为缺血 后的兴奋性毒性提供了基础。 CA1区较CA3区对缺血损伤敏感是由于其兴奋性 氨基酸受体的类型不同,CA1区以NMDA受体为 主,CA3区以KA受体为主,KA受体对缺血敏感性 较差,可能是造成DND发生的重要原因。
不可逆损害发生前,分秒必争地恢复血流供应是脑缺血治疗的关键。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 :脑缺血一定时间 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 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 .
CIR过程(简略)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缺血中心区死亡以细胞 坏死为主,缺血后5-7分钟内,细胞能量耗竭, K+ 通道受阻,膜电位降低,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 通过兴奋谷氨酸受体(包括NMDA 、AMPA和KA 受体)致使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引起 Ca2+超载,高Ca2+可激活NOS,使NO和氧自由 基的形成增加,引发脂质过氧化,引起膜结构和 DNA的损伤;Ca2+还可活化各种酶类,加剧细胞 损伤和能量障碍,引发缺血级联反应,结果细胞 水肿、细胞膜破裂,细胞内酶和炎性介质释放, 细胞坏死。
NO脑保护方面的机制有:①作用于血管平 滑肌,活化鸟氨酸环化酶产生GMP,钙依 赖性钾通道开放,产生舒张血管作用,抑 制粘附分子发挥抗血小板凝聚和白细胞粘 附功能,使脑血流得以维持和改善。②通 过巯基亚硝酸化及NMDA受体变构作用,限 制EAA的细胞毒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 消除OH,中断自由基的链式反应。
Caspase-3与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 与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
Caspase-3属于IL-1β转化酶家族。正常情况下, 胞质中的Caspase-3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细胞凋亡信号的出现可导致Caspase-3的活化。 Caspase-3的底物包括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 (PARP)、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ARP) DNA DNAPKCS、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等。这些底物 多数为细胞的功能蛋白质,参与DNA修复、 mRNA裂解、固醇合成和细胞骨架重建等, Caspase-3的活化能使上述生理机能破坏,可能 导致DND的发生。
三、脑血管扩张药全性脑梗死尚存争议) (脑梗死并发低血压或脑水肿时应慎 用脑血管扩张药) (一)钙通道阻滞药 不仅改善脑缺血 而且对神经元存在直接保护作用 作用环节: (1)抑制外Ca内流、内Ca释放→血管平滑肌松弛→脑血管扩张→脑血 流量↑→脑循环及脑代谢改善 (2)抑制血小板聚集,红细胞变形能力↑,血粘度↓ (3)对抗Ca超载造成的脑细胞损伤 应用:防止血栓形成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治疗
脑血管病定义: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的总称。 脑血管病定义: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的总称。
心脏病
三大致死性疾病
脑血管病(脑卒中,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 我国脑卒中发生率150万/年,死亡100万/年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