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红染色PDCA
病理科免疫组化染色PDCA

宁夏人民医院病理科 王平
问题描述
2018年1-5月,每月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优 良率统计均符合三级甲等医院要求(优秀 率≥90%;优良率≥98%),而6月份统计数 据显示该月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明显下降且 低于规范要求(优秀率76%;优良率 80%),已经严重影响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和 准确性。
• 3.其它试剂因素排查:6月9日,张涛负责配制 新的修复液及BUFF并用试纸测定其PH值是否 在实验规范要求范围。
• 4.制度和规范因素排查:6月8-11日,实验室主 任和专业组长一起核查免疫组化所涉及的方法 学及仪器设备SOP的书写和操作步骤规定是否 存在错误和不当,如有不当和错误则进行全员 讨论并进行更正(贺海燕、王平、宋小萍)。
效果评价(CHECK)
• 于6月12-29日(共计6批次)连续对每日所 有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评分并统计切 片优秀率和优良率。
改进前后染色对比
表三
图四
100 99 98 97 96 95 94 批次1 批次2 批次3 批次4 批次5 批次6
优秀率 优良率
评价结论
• 从表三及图四数据可知共计六批次免疫组 化染色结果均达到规范要求,说明此次改 进措施是及时有效的,已经达到预期目 标。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表一
• 3.SOP核查:经贺海燕主任和王平对技术组免 疫组化自动染色仪操作规范、免疫组化自动修 复仪操作规范及相关涉及的查检表和记录表格 进行核查,各规范均符合实验室要求,各表格 填写均规范、真实、及时;仪器设备的日常维 护保养均按要求进行并记录。
刚果红染色原理

刚果红染色原理刚果红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染色剂,它在生物学实验和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那么,刚果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刚果红染色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刚果红的化学结构。
刚果红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4-(二甲氨基)苯基-3,3-二甲基-(1-苯基-5-吡咯烷基)-2-吡唑啉酮。
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苯基、吡咯烷基和吡唑啉酮等基团,这些基团赋予了刚果红特殊的染色性质。
刚果红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与细胞内的核酸发生作用。
在生物学实验中,刚果红通常用于染色细胞核和染色体。
刚果红分子中的苯基和吡唑啉酮基团可以与DNA的碱基发生氢键作用,从而使DNA分子与刚果红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的颜色,从而使细胞核和染色体清晰可见。
除了与DNA发生作用外,刚果红还可以与其他细胞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如与细胞膜脂质发生结合。
这使得刚果红在细胞的染色过程中能够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研究人员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
在临床诊断中,刚果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刚果红可以用于染色肿瘤组织,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此外,刚果红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染色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有助于鉴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
总的来说,刚果红染色的原理是通过与细胞内的核酸和其他细胞组分发生作用,从而实现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染色和观察。
它在生物学实验和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科研人员和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促进了细胞学和病理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刚果红染色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理解这一生物染色剂的作用机制,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pdca提高血标本采集合格率

pdca提高血标本采集合格率PDCA(Plan-Do-Check-Act)是一个质量管理循环工具,被广泛用于改进和持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医疗领域,PDCA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以确保准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PDCA循环来提高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
1. 计划阶段(Plan)在计划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
首先,我们要确定目标,例如提高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至少10%。
然后,我们需要识别关键问题,如采集过程中的错误率、操作规范的不一致等。
接下来,制定行动计划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提供培训、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等。
2. 执行阶段(Do)在执行阶段,我们要根据行动计划实施相关措施。
这可能包括培训工作人员,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血标本采集方法和操作规范。
此外,还可以制定一份清晰简明的操作指南,以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按照统一的标准采集血标本。
3. 检查阶段(Check)在检查阶段,我们要评估实施行动计划的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血标本采集的数据来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记录每个步骤的错误率、合格标本的数量等指标。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改进措施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计划。
4. 行动阶段(Act)在行动阶段,我们要根据检查阶段的结果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如果实施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新的标准,并继续巩固和改善。
如果措施无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到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持续地评估和改进是PDCA循环的核心。
通过PDCA循环方法,我们可以不断地改善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
该方法强调了持续改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减少错误率和提高采样的准确性。
同时,合格率的提高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总结起来,通过PDCA循环可以提高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
需要明确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执行相关措施,然后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检查效果,并根据结果采取行动。
高中生物 专题二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区别 新人教版选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优点
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1)由于在纤维素粉、琼脂和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
(2)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长时间培养会降解刚果红,从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这些微生物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二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区别 新人教版选修1
方法一
方法二
过程
培养基经涂布培养长出菌落→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L的CR溶液 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NaCl溶液 倒掉NaCl溶液→出现透明圈
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CR溶液→灭菌→按照每200 mL培养基加入1 mL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匀→倒平板→接种后培养→出现透明圈
刚果红平板染色道理[精华]
![刚果红平板染色道理[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54bc08d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2.png)
问:我先后做了两批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接种后,发现第一批能产生红色水解圈,而第二批能产透明圈.这两批培养基的配方完全相同,我想请教一下,到底应该产生什么效果?
答:利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的原理是:
1、刚果红可以跟大分子多糖牢固结合。
2、纤维素是大分子多糖,跟刚果红牢固结合。
3、纤维素酶降解平板中的纤维素成小分子糖,那么刚果红无法与小分子糖结合,就被洗脱下来,呈现透明圈。
4、在通常的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的程序中,先用含有纤维素的平板培养菌,等菌长出来后,把菌体刮离,然后加入刚果红染色10-15分钟,再用NaCl冲洗2-3次,产生透明圈的就是能水解纤维素的菌。
也可以把刚果红直接加到平板中,菌在生长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透明圈,不过前面的方法更为灵敏。
那么为什么会有红色水解圈,而第二批能产透明圈呢?实际上,这个纤维素的降解透明圈应该是淡黄色的,而如果随着多糖的分子量的变化,刚果红结合程度就会发生变化,导致颜色从深红色到淡黄色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批染色有不同结果。
不同刚果红染色及观察方法对肾脏淀粉样变病诊断的研究

色效果有 区别 , 以S t o k e s 等改 良的 染色法效果最佳 。普通光 学显微镜检查淀粉样蛋 白沉积部位呈砖红 色; 偏振光显微镜检 查
仅 在 淀粉 样 蛋 白沉 积 较 多的部 位 见 到绿 色双 折 光 , 敏感性较差 ; 荧 光 显 微 镜 检 查 淀 粉 样 蛋 白沉 积 部 位 呈 红 色 强 荧 光 , 敏 感性
S t o k e s a n d c o l l e a g u e s h a d t h e b e s t e f f e c t .Un d e r L M t h e a my l o i d d e p o s i t s s h o w e d b r i c k—r e d c o / o r ;t u l d e r P L M t h e a p p l e—g r e e n b i —
远较普 通光镜 高。结论 : 采用 刚果红染 色法诊断 肾脏淀粉样 变病 时, 宜首选 S t o k e s 等 的改良染色法 刚果红染 色可用普通 光
学显 微 镜 、 偏振 光 显 微镜 及 荧 光 显微 镜 进 行 观 察 , 荧光 显 微 镜 观 察 的 敏 感 性 最 高 , 值 得 稚 广 [ 关键 词] 淀 粉 样 变病 肾脏 刚 果 红 染 色 偏 振 光 显 微 镜 荧光 显 微 镜
Co n g o r e d s t a i n i n g a l l c o u l d s t a i n a my l o i d,b u t t h e i r s t a i n i n g e l f  ̄ c t s w e r e v a r i o u s a n d a mo n g t h e m t h e s t a i n i n g me t h o d mo d i f i e d b y
刚果红染色法[整理版]
![刚果红染色法[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79b1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b.png)
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这一步所需要的仪器有:无菌培养皿、涂布器、1mL移液管,装有9mL无菌水的20mL大试管,温箱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在500mL三角瓶中装入200mL培养基,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倒平板操作: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熔化,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倒入15~20mL培养基,凝固后待用。
制备菌悬液:按照本专题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稀释最大倍数至106。
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滴加在平板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均匀,在30℃倒置培养,至菌落长出。
每个稀释度下需涂布3个平板,并注意设置对照。
刚果红染色法: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方法一在长出茵落的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I。
的CR溶液,10~15 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I。
的NaCI溶液,15 min后倒掉NaCl 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酶的茵落周围将会出现透明圈。
方法二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I。
的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 mI。
培养基加入1 mI。
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
等培养基上长出茵落后,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PDCA(戴明循环)及其案例

戴明循环或称PDCA循环、PDSA循环。
戴明循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先是有着“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雏形,后来有戴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这样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戴明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戴明循环有时也被为称戴明轮(Deming Wheel)或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
戴明循环与生产管理中的“改善”、“即时生产”紧密相关。
搜索一下“五同时”,“五同时”原则即企业各级领导或管理者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
就会发现戴明循环与“五同时”也是一致的,处置涵盖了总结评比。
用中国话来概括,循序渐进,泥古创新,一元复始也是滚动发展的意思。
[编辑]•适用于日常管理,且同时适用于个体管理与团队管理;•戴明循环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适用于项目管理;•有助于持续改进提高;•有助于供应商管理;•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新产品开发管理;•有助于流程测试管理。
[编辑]戴明循环的特点戴明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1、大环带小环。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戴明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戴明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
戴明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
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技术组特殊染色PDCA 循环
问题描述:
2018年4月诊断医师反应科室刚果红染色效果不佳影响疾病诊断,主要表现在淀粉样着色和纤维组织的着色不易区别,质控小组统计了上半年连续四个月特染结果数据(表一及图一 ),1-3月特染切片优良率统计均符合三级甲等医院要求(优秀率≥90%;优良率≥98%),而4月份统计数据显示该月特染质量明显下降且低于规范要求(优秀率84%;优良率90%),已经严重影响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表一
图一
75
80
85
90
95
100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优秀率优良率
原因分析:
对2018年4月所有特染切片染色项目构成和评分结果为乙、丙、丁的染色项目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影响特染优良率的主要因素是刚果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表二,图二),其中又主要是刚果红染色结果对优良率影响最大(表三,图三),因此最快时间内使优良率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可通过改进刚果红染色来实现。
表二. 图二
四月份染色项目构成
MASSON
PAS
PASM
刚果红
抗酸染色
表三图三
四月份乙丙级切片占比
MASSON
PAS
PASM
刚果红
抗酸染色
质控小组组织阅片医师及病理技师集体讨论和分析刚果红染色不合格的可能原因:
1.试剂原因:科室刚果红染色为手工染色法,所有试剂均为手工配制,由于标本量较小,染液用量不大且周期较长,很可能是刚果红染液近效期或过期导致试剂失效;
2.人员原因:该岗位人员是否依据SOP操作;责任心;实践及理论培训是否合格;
3.方法学:本科室刚果红染色项目开展时间不长(2年),目前的方法学选择在当时并未经过严密的论证,且因为标本量很少,在阅片和染色两方面均没有积累太多经验,所以
不排除方法学本身的不足导致染色失败。
图四
预期改进目标:
制定改进计划措施并实施,在本年度5月底使特殊染色优良率≥98%,优秀率≥90。
改进计划(PLAN):
专业组全体人员就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不同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明确责任人和实施时间表:
1.制度和规范因素排查:5月3-4日,实验室主任和专业组长一起核查刚果红染色所涉及的方法学及仪器设备SOP的书写和操作步骤规定是否存在错误和不当,如有不当和错误则进行全员讨论并进行更正(XX、XX、XX)。
2.试剂因素排查:5月3-11日由XX、XX、XX通过查阅试剂配制记录表及现场查看对刚果红染色所涉及的试剂有效期进行确认;
3.环境及仪器因素排查:5月7-9日,XX、XX、XX通过查阅室内温湿度记录表排除环境因素;对试剂配制中用到的玻璃器皿,试管等按规范进行彻底清洗。
4.人员因素排查:5月14-18日由XX替代当班特染操作者XX进行刚果红染色;如结果无变化则重新更换所有液体两人同时对标本进行染色。
5.方法学因素排查:如以上各因素均排查完毕但染色结果无改进则应该考虑方法学本身的问题,5月14-18日,XX、XX、XX分别通过查阅电子文献、纸质版文献书籍及同行求教等方式确定新的刚果红染色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计划实施(DO):
1.人员因素:XX代替XX对标本进行刚果红染色,染色结果与之前相比没有改进,因
此操作人员因素可以排除;
2.试剂因素:XX、XX、XX通过查阅试剂配制记录表及现场查看对刚果红染色所涉及的试剂有效期进行确认,刚果红染液配制时间已超过一年,试剂否有效不能确定,更换所有试剂后二人对标本同时染色,染色结果相同且仍未改善,故试剂因素可以排除。
3.SOP核查:经XX主任和XX对技术组刚果红染色操作规范及相关涉及的查检表和记录表格进行核查,除试剂配制记录显示刚果红染液配制时间过久外,其它均符合实验室要求,各表格填写均规范、真实、及时。
4.XX、XX、XX查阅室内温湿度记录表显示温度及湿度均在可控范围内;试剂配制中用到的玻璃器皿,试管等未发现明显污渍,并且重新进行了彻底的清洗。
5.在以上因素排查完毕后刚果红染色结果仍然未见改善,XX、XX、XX分别通过查阅电子文献、纸质版文献书籍及同行求教等方式确定了新的刚果红染色方法(图五甲醇刚果红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图五
效果评价(CHECK)
1.甲醇刚果红染色法和蒸馏水刚果红法对相同标本切片进行刚果红染色,经质控小组成员阅片评分,一致认为甲醇刚果红染色法优于蒸馏水刚果红染色法。
图六
蒸馏水刚果红X4 蒸馏水刚果红X10
甲醇刚果红X4 甲醇刚果红X10
2.不同分化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建议分化时间为数秒-10S,参考相关文献中分化时间多为数秒,但是分化标准没有明确,甲醇刚果红法分化时间对比实验显示:分化标准以纤维间质成份呈淡粉红色为宜;常规组织3微米切片镜下分化10-20S 左右,肾穿组织需要5-6微米切片,镜下分化10S左右,以背景淡红色为宜。
图七
碱性乙醇分化10S X4 碱性乙醇分化30S X4
碱性乙醇分化10S X20碱性乙醇分化30S X20
3.5月起始淀粉样物质染色采用甲醇刚果红法,统计5月和6月病理科所有特染切片评分,数据显示切片优秀率和优良率均达到规范要求。
表四
图八
图九
持续改进(ACTION ):
1.实践表明此次刚果红染色的改进方案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今后的刚果红染色应该每例设置阳性对照,以便及时发现染色问题;建立淀粉样物质沉积病例病理库,在平时工作中积极不断积累阳性标本。
2.对甲醇刚果红染色法进行SOP 编写并组织学习和实践和考核,确保病理技师人人都熟练掌握该染色方法及质控要点。
3.在梳理刚果红染色失控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记录表格不按时填写甚至没有记录的情况,岗位人员缺乏质控意识,在质量失控后无法确定责任人和原因,导致改进工作效率低下,一直以来我们采取以批评教育为主的方式期望各项工作能得以落实,但实际上收效甚微,质控工作重在细节和真实数据积累,日常工作记录是基础,经质控小组讨论:技术组长牵头完善质控查检表,质控小组主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预计2018年底完成)。
75
808590951003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优秀率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