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本词,了解词中的意象,把握感情基调。

2. 通过重点品析上片,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3.通过分析下片,了解衬托手法,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重点】1. 诵读本词,了解词中的意象,把握感情基调。

2. 通过重点品析上片,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下片,了解衬托手法,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歌呢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描写雪的诗句。

(过渡语:描写雪的那些诗句都很美,那描写雪的词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伟人毛泽东所创作的《沁园春·雪》,看看他笔下的雪到底有什么震撼人心之处。

)二、诵读本词1. 知识小卡片意象: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知的)意境: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

(抽象的、虚化的)感情基调: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取向或情感态度。

(悲哀、忧愁、寂寞、深沉、闲适、欢快、喜悦、热烈、奔放、昂扬)2. 诵读指导发音准确清晰:保持清晰的发音和良好的音质。

把握节奏和韵律:将诗歌的句子和词语有机地连接起来。

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准确传达。

3.字词学习1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成吉思汗( hán ) 稍逊风骚( xùn )还看( huán ) 今朝( zhāo )4.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附点评).doc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附点评).doc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附点评)《沁园春#8226;雪》课堂实录(附点评)执教:王秀娟整理:贾厚明导入显示《沁园春#8226;雪》书法作品,播放殷秀梅唱词。

待课。

师: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一只只高举的手。

让我们都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吧!显示毛泽东画像。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生齐说)。

他既是一位伟人,有胆有识,力挽狂澜,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六十多首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8226;雪》(板书)。

点评:唱词的播放、简洁、扼要的背景介绍,把学生带入了亢奋、欲学的状态。

第一乐章:诵读感悟(一)读得正确流畅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

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生读。

师:嗯,声音响亮,正确流畅。

你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谢谢你!3.师:有两个字的读音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留心一下:竞折腰,读zhé;稍逊,这个字读shāo。

同学们把它在课文中注一下。

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读词语。

4.师: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生:读出感情。

生:读出节奏。

生:读准字音。

生:读得流畅。

点评:这个问题其实为下面的读出“音韵美”、读出“豪迈情”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的方向引导很有必要,它能节省很多时间,让课堂沿着一个方向发展,从而为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种可能。

这样的引导很“给力”学生。

学生处于独立的主体,然处于学的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然处于教的位置,不是吗?(二)读出音韵美1.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节奏,的确是这样,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生散说。

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课堂实录《沁园春.雪》

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课堂实录《沁园春.雪》

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诗人毛泽东--《沁园春雪》课堂实录授课:王益民一、检查预习及导入(课前:播放歌唱家刘秉义的歌曲《沁园春雪》,配以毛泽东各个时期相片和诗词书法)(行礼毕,出示课题:沁园春雪毛泽东)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生:《沁园春雪》师:这是一首词,“沁园春”是--生:词牌名师:“雪”是--生:题目。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读音,请大家齐读一下,每个词两遍:“莽莽、一代天骄、风骚、蜡象、分外、竞折腰、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读)师:“一代天骄”的“骄”是马字旁,注意与“江山如此多娇”的“娇”的区别;“天骄”,“天之骄子”缩称,我们可以这样区分,汉人称匈奴人为“天之骄子”,匈奴是个马上民族,是马字旁,“多娇”的“娇”是“娇美”的意思,是女字旁。

这是一个形近字。

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生:多音字。

师:“竞折腰”的“折”还有两个读音。

生:一个是zhē,还有一个是shé师:组词。

生:折断、折腾。

师:这首词的作者是--生:毛泽东。

师:关于毛泽东大家了解哪些?生: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sháo)山人。

师: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一位政治家诗人,一位诗人政治家。

他一生创作的诗词并不多,七十来首,这一首首诗词是播撒在毛泽东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

(出示资料,生读)毛泽东诗词,特别是其豪放雄浑的思想感情真切的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

“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体现其“气魄大”风格的一首,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课堂实录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沁园春·雪》,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雪》,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意象,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其他描写雪的诗词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学会从历史背景、作者思想等方面来解读诗歌。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沁园春·雪》。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雪景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沁园春·雪》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艺术特色。

(3)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的字词认读练习。

(2)让学生分析其他诗词,对比《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课堂实录(文字稿)

课堂实录(文字稿)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他从韶山冲带着理想与希望走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带着豪情与世界告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同学们,老师说的是谁?生:毛泽东。

师:对,毛泽东。

他不但是伟人、领袖,还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首《沁园春·雪》(教师板书)师:这个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沁园春·雪》的书法作品。

那你看着这幅挥毫泼墨之作,你觉得毛泽东写得怎么样啊?生:字写得很潇洒、有飘逸。

师:潇洒、飘逸。

那对这首词我们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允许老师先来示范朗读,有请我的钢琴伴奏,郑展亿同学。

生鼓掌。

师伴乐朗诵。

生鼓掌。

师:谢谢郑展亿同学。

师:好啦那对老师的朗读,请同学点评一下,行吧。

来,这位同学。

生:老师您朗诵得很好,很豪迈。

师:好,谢谢。

“豪迈”,这个词很好。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气魄大,勇往直前。

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诵读”来感受这首词的“豪迈”;通过“品析”来解读这首词的“豪迈”。

二、诵读(一)把握节奏和重音师:要读好一首词,我们要读出词抑扬顿挫的节奏。

课前老师是不留预习作业了?让大家试着划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请大家拿出预习题篇来看看大屏幕当中这首词的朗读节奏划分,核对一下,适当的用红笔在上面修改。

生:(小组交流)师:好,自己划分的怎么样了?有点疏漏,是吧?不要紧,这回核对完了,我们清晰明确了。

师:好了,那明确了节奏呢,我们来齐读这首词,注意把握它的节奏。

《沁园春·雪》毛泽东,开始。

生:(齐读)师:那我让你们自己点评一下,你们觉得自己刚才朗读的怎么样?这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过于平淡。

师:过于平淡,大家有这样的感觉没?但是朗读节奏大家把握的挺好。

那么为什么过于平淡呢?师:原因是对于一些词语的重音大家没把握好。

那我们接下来明确这首词中的重音应该落在哪些词上。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你们想不想过一下当国王,当总统,主席的瘾啊?生:肯定啦。

师:如果有一台时光机器能让你回到过去,你想做哪一位帝王或者国家首脑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想做秦始皇,因为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生2:我想当唐太宗,因为连匈奴人都尊敬他,称他为“天可汗”。

生3:我想当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在她的那个时期,没人敢说“男尊女卑”。

不像现在的父母……生4:我想当拿破仑,因为他征服了整个欧洲,我最崇拜他。

师:看来你们“野心”还蛮大的嘛。

看看这句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谁写的啊?生齐说:毛泽东。

师:你们就没有谁想当毛泽东么?生5:我想当师:为什么呢?生6:因为他指挥千军万马解放中国,但他从来没有打过一粒子弹,这才是最厉害的人,你看我们的钱上都印着他的头像。

师:噢,原来你是喜欢钱啊。

全班:笑师:刚才的几位同学都过了一把皇帝,伟人瘾,没有过到的其他同学呢?不要犹豫,我们一起来在《沁园春·雪》体会伟人豪情壮志。

首先我们听老师读读。

师范读(学着毛主席的口音,生边听边笑,最后全体鼓掌)师:全诗给你们什么感觉生1:激情澎湃,满怀豪情师:对,毛主席向来就是有雄心壮志的人,读书的时候就能领导学生反对反动的校长。

生2:我的耳朵都震聋啦(笑)我觉得前面一部分有种飘渺,无边无际的空旷。

师(笑):恩,不错,把写雪景的部分体味出来啦。

赏析上片:师:他们都说的不错,现在我们来具体赏析。

诗有一种由景入情的规律,所谓情景交融。

我们可以看到《沁园春·雪》上片写景。

下片写情。

景,什么景呢?生1:北国雪景。

师:对啦,下面请齐读上片,之后在你们的作业本上画出诗中所描绘出的雪景——我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师(指着长城和大河):生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引言:《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冬季的景象和人们对自然的感受。

本文将记录一节关于《沁园春 ·雪》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老师提前准备了以下内容: - 诗歌原文《沁园春 ·雪》 -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学常识 - 教学课件和习题二、导入与问答环节教师首先进行导入,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询问学生对雪的印象及相关诗歌作品。

学生踊跃回答,讨论了如杜甫的《江雪》等著名诗句。

三、诗歌赏析与分析1. 诗歌背景介绍老师简要介绍了毛泽东以及《沁园春 ·雪》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2. 诗歌解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诗,注重音韵节奏的感受。

然后逐句解读诗意,涉及用词、修辞手法等内容。

学生积极思考,与老师一起分析。

3. 诗歌结构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韵脚和格律等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对诗歌形式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比较与对比教师将《沁园春 ·雪》与其他描写雪的诗歌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找出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这样的对比能够增加学生的审美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讨论与互动环节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主题、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五、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展开合作讨论与交流。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意义和感情表达,并形成小组报告。

六、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们的表现。

同时,要提醒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沁园春 ·雪》这首诗的风格、意境和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让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生(众):毛泽东。

师: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

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请大家看课下注释一,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生(众):1936年2月。

师:193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

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屏幕上的字音,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文,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师:让我们把屏幕上的字词朗读一遍。

(投影展示字词,生齐读,声音不够响亮。

)我们再来一遍,声音洪亮点。

(生再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一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注意了诗词的情感。

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

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

同学们知道朗读有哪些技巧呢?生1:要注意停顿、重音。

生2:还要注意语速、语调。

生3:抑扬顿挫。

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

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

(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

)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遍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

(生看屏幕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

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

“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

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

(生齐读。

)师:节奏和重音读出来了,但是情感还差点。

其实真正读出情感,还要结合诗词的内容来理解。

我想请同学说说,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词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生1:豪迈,慷慨激昂。

生2: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生3:淋漓酣畅。

师:“淋漓酣畅”这个词用得好。

生4:我认为还要读出“气吞山河”的气势。

师:不错,“气吞山河”的气势。

生5:我感觉还要通过后面的这一段读出自信。

师:好,总结一下,就是读出一种赞美,读出一种歌颂,读出一种豪迈,读出一种自信。

下面我们分成两大组,这一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这种总体感情基调下,上阕每一句话,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有这种情感。

另一组同学讨论下阕该怎么读,才能有这种情感。

一、三、五、七排同学向后转,小组讨论一下。

边读边议,边议边读。

(生分组讨论读法,师随机指导。

)师:首先请这一组同学说说上阕该怎么读。

生1:开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雪景,“千里”、“万里”要表现它的长,语音要拉长一点,表现雪景的美丽。

师:这个“长”,我们用另一个词来换一下,就是非常“开阔”。

生2:第四句的“望”要读出由近及远的眺望的感觉,要拖一点。

“莽莽”、“滔滔”展现了那种几千里地都被大雪覆盖的场景,所以要有激昂的感情。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试比高”一字一顿,就表现了能与天公比个高低的气势。

最后“分外妖娆”要读出一种委婉的感情。

师:“委婉”、“多姿多彩”是不是?很美的,那请你把上阕读一遍。

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美。

(生读,全场掌声。

)师:我听清了,我看见了。

我听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我看到了一幅北国壮美的雪景展现在老师的眼前。

对于上阕的语气语调的把握,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3:我是从整体分析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语调不要那么高,因为这是非常漂亮的景色,如果语调很高的话,感觉没那么优美。

“唯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应该稍低沉一些,反衬诗人内心的情怀,他敢与天公试比高,体现了他的自信。

到“须晴日”要读得舒缓一些,可以把“妖娆”读得很委婉。

师:不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人理解这首词,在总体情感把握的基础上,都有自己不同的体味,但是总体情感是不变的。

好,我们一起根据这两个同学的分析,把上阕读一遍。

(生齐读上阕。

)师:有一个地方,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特别到位,“欲与天公试比高”,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下。

(师示范读,生跟读。

)师:还有一句“妖娆”要美美地读,可不可以这样读呢?(师示范读,生跟读。

)读得婉转一点,读出那种艳丽多姿。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歌颂,带着自己的体味,走进北国的飘雪世界,美美地读上阕。

(生投入地自读。

)师:我们再请同学说说下阕怎么读?生1:我认为下阕主要是作者对一些古代骄子的惋惜,因为作者说到的帝王虽然都是一代骄子,但他们不都是文武双全的。

所以要读出惋惜之情,读出对现代风流人物的赞赏之意。

生1:我认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要读出惋惜的感觉。

后面几句要读出自信、豪迈。

师:是从总体把握的,情感把握比较准确,理解比较透彻。

那么还有谁想从具体的地方说说呢?生2:我觉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还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要读出惋惜,因为他们都有一点点缺憾。

“只识弯弓射大雕”要读出瞧不起古代帝王的意思,因为他们只建立自己的王朝,而没有想到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是那样的美丽,不应该忽略这么美的景色,不顾人民的感受而一味地发生战争。

师:这位同学有一颗仁慈博爱之心,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体会。

她说“只是”要读出一种轻蔑,非常到位。

生3:我觉得前面要读得惋惜,后面要读得越来越高昂。

古人的不足今人可以弥补。

师:很有思想,今人胜过古人。

生4:我觉得要把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山河的气势读出来,作者非常自信。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要读出惋惜;“只识弯弓射大雕”要读出轻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读出气吞山河的气势。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下阕,读出这种情感,看看谁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慨?(生举手,师随机请一生读。

)师:很好,注意到了气势和语态,最后几句应该要高亢一点,我们一起把下阕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老师也心潮澎湃,也想把全词读一遍。

请大家看屏幕,边听边领略这壮美的风光。

(课件展示祖国风光图片,师配乐诵读,生鼓掌。

)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演读这首词,要带着情感,读出情感,展现作者的情怀。

(投影展示课文,分老师、男生、女生、全体分部演读。

)师:整体上很流畅,注重了情感,只是有一点瑕疵。

我们女同学稍有点儿羞涩。

不过,接下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

通过朗读,大家对诗词的内容都非常熟悉了,请同学们快速思考,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看谁最先体会出来。

生1:上阕写祖国大好河山,对河山的感慨和赞美,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师:准确,那么下阕呢?生2:觉得下阕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评论古代人物,对当代英雄人物的佩服。

师:老师也作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读出来。

(投影展示小结,生读。

)师:这首词,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那么在上阕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1:我最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它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宏大的气势,让我们想象出祖国最美丽的风光。

生2: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气势磅礴,令人感到振奋。

生3:我也喜欢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比作蜡象在奔跑,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情感。

师:这句除了比喻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4: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得很有生机,所以大家喜欢。

生5:我喜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它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表现了那种美妙多姿的景象。

师:雪后天晴,美妙多姿。

生6:上阕我都喜欢,我喜欢那种无与伦比的豪迈的情感。

(生笑。

)师:行,老师体会到了你说的无与伦比的情感,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那么在下阕当中提到了哪些英雄人物?从“惜”字上你能看出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快速思考。

生1:提到的古代英雄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

我觉得表达了他对古代帝王很惋惜的态度。

因为古代帝王都是一些只会武功、略输文采的人,都没有文武双全的,他感觉自己就比这些人好多了。

生2:除了惋惜之情,也有批判,我是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知道的。

“只识”语气较重,说明成吉思汗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政治思想,有批判的意思。

师:理解很深刻,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情感有惋惜、轻蔑。

那么在作者眼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生1:我觉得在作者的眼中,抗日战争年代的人们是真正的英雄。

文采、谋略方面完美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2:我觉得作者眼中的英雄人物应该是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人们,无论是老百姓、学生,还是军人。

生3:我觉得我们的“神六”英雄聂海胜是今天的风流人物。

因为上天是有危险的,但他为了国家毫不犹豫地飞上天。

师:有“献身为国”的精神。

生4:我觉得是“嫦娥一号”登月卫星的工作者,因为他们终于实现了我们华夏几千年的登月梦想,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师:实现了华夏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生1:我觉得是我们,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生2:我觉得我们将来会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的成绩,我们班的同学都会是风流人物。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学习伟人的胸襟、伟人的抱负、伟人的气魄,我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投影配乐,生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并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读到深处情正浓唐荷平《沁园春雪》是我参加湖北省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的参赛课,这节课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

课后静心回想,收获较大,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

一、在课堂上,有一种爱叫作“放手”教书十多年来,和身边的同行们对语文课堂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迫于升学压力,不敢放手,很大程度上还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总怕遗漏了某一点知识,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淡化了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苦口婆心”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