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门疾病,一般来说患者在就诊后经过仔细的检查和诊断,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MRI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下面是肛瘘的MRI诊断报告,供参考。
MRI检查结果如下:
1. 患者位置:俯卧位
2. 检查部位:盆腔及肛周区域
3. 检查序列:常规T1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序列
4. 检查设备:1.5T/3.0T MRI
1. 外观和形态:盆腔及肛周区域显示明显异常信号,显示直肠肛管周围存在异常结构,形态呈蜿蜒不规则,推测为肛瘘。
2. T1加权序列:肛周区域显示低信号异常,提示局部组织疤痕形成。
3. T2加权序列:肛周区域显示高信号异常,提示存在瘘管或脓肿。
4. 脂肪抑制序列:肛周区域脂肪信号受抑制,显示异常信号区域边缘清晰。
5. 增强扫描序列:局部肛瘘区域未见异常强化信号,支持肛瘘的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和MRI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肛瘘并建议进一步治疗。
以上报告仅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后续检查。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是指直肠与肛管之外形成的异常连接管道。
肛瘘的主要症状包括肛门流脓、肛门
疼痛、肛门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明确肛瘘的位置和形态,常常需要进
行MRI检查。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在不需要手术切口的情况下获取患者内部组织和器官的高分辨率影像。
在肛瘘的MRI诊断中,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的内容:病因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病变形态诊断。
病因诊断:通过MRI可以明确肛瘘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性肛瘘和非感染性肛瘘两种。
感染性肛瘘通常是由肛周脓肿破溃而成,常见于肛周脓肿治疗不彻底或复发。
非感染性肛
瘘主要是由于直肠黏膜上皮向国板间隙蔓延而形成,常见于直肠炎症、结肠癌和直肠癌等
疾病。
病变部位诊断:MRI可以准确显示肛瘘的位置和走行,通过对肛瘘的三维成像可以明
确肛瘘与肛管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肛瘘类型包括直肠内口型、肛管内口型、直肠肛管周围
型和肛管下端型等。
直肠内口型肛瘘是肛瘘的最常见类型,位于肛管粘膜面上。
病变形态诊断:通过MRI可以评估肛瘘的形态特征,例如瘘管的长度、厚度、形态等。
还可以评估瘘管与直肠或肛管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裂孔、瘘管扩张和瘘管的分叉等
情况。
这些形态特征对于确定肛瘘的复杂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肛瘘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分析

肛瘘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肛瘘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对临床56例肛瘘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进行分析诊断。
结果:56例患者应用改良三腔管成功插管,肛管直肠扩张充分,扫描获得图像良好,50例诊断为复杂性肛瘘进行手术治疗,2例诊断为骶前囊肿行经骶尾部骶前囊肿切除术,4例诊断为直肠周围占位性病变,局部活检为黏液腺癌。
所有患者MRI诊断结果与手术后诊断结果均一致。
结论:肛周脓肿行 MRI可无创、方便、准确进行诊断,清晰显示脓肿与肛管结构的解剖关系。
为手术提供了理想的解剖学依据,证实MRI对肛瘘内口诊断的准确率和对主管、支管和脓腔的准确率明显优于术前直肠指检的检出率。
【关键词】肛瘘;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040-02肛瘘是肛肠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磁共振检查对于复杂性肛瘘,必要时可行磁共振检查,确定瘘管的走行和方向,并与其他疾病鉴别[1]。
磁共振成像对肛提肌上下区域的瘘管确诊率极高,有应用价值。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56例肛瘘患得临床磁共振检查诊断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肛瘘患者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龄9~68岁,平均年龄42±3.5岁。
临床表现为肛周疼痛,并肛会近瘘口中及脓性血性粘性分泌物等。
所有患者均经MRI检查后进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取仰卧位,采用盆腔或相控阵线圈及l.5T场强成像,这是当前盆底MRI技术的现状。
采用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可精确评价盆底形态学。
通过采用腔内(直肠内、阴道内、尿道内)线圈使空间分辨率得以提高。
结合T2加权FSE序列,腔内线圈还可以提供高信噪比(sNR)和高分辨率图像。
然而,腔内线圈的缺点是视野有限,这些线圈只能为紧邻线圈的结构提供充足的信号。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是指直肠黏膜下固有层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连接管道。
它通常是由于肛周腺体感染导致,使感染物穿透直肠壁并形成通道。
肛瘘的MRI诊断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瘘管的位置、长度和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复发或并发症。
MRI可以提供关于瘘管的周围组织的信息。
通过MRI图像,医生可以看到瘘管与肛周皮肤、肛黏膜、直肠壁和术中靶点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手术前的规划和操作非常重要。
MRI还可以显示瘘管与周围血管、神经和肛门括约肌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MRI可以确定瘘管的长度和形态。
通过MRI图像上的截面和三维重建,医生可以测量瘘管的长度并确定瘘口的位置。
MRI还能够显示瘘管的形态,包括是否存在分支、扩张或炎症等。
MRI还可以评估瘘管的活动性和排脓情况。
瘘管活动性的评估是判断瘘管是否封闭的重要指标,活动性的瘘管通常有较强的信号,而封闭或已愈合的瘘管信号较弱。
MRI还可以检测瘘管是否存在积脓,通过显示积脓的范围和程度,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MRI还可以评估肛瘘的复发情况。
术后复发是肛瘘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MRI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后瘘管的闭合情况,并判断是否存在残余的瘘管或新的瘘管形成,以及可能导致复发的原因。
MRI诊断对于肛瘘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确定瘘管的位置、长度和形态,评估瘘管的活动性和排脓情况,以及评估肛瘘的复发情况,可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肛瘘的MRI诊断

T1WI轴位 T2WI抑脂
增强扫描
对比剂:
钆喷酸葡胺
扫描方法:DCE-MRI 对比剂剂量、速度:10ml对比剂+10ml生理盐水 2ml/s
扫描序列: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
T1WI、T2WI压脂
瘘管造影 将4ml对比剂与16ml生理盐水均匀混合后经瘘道外口注入并充
满瘘道
横断位 冠状位 T1WI T1WI-vibe (1mm薄层扫描)
耻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肉 耻骨前列腺肌(或耻骨阴道肌)
尾骨肌(坐骨尾骨肌)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以上和以下间 隙 肛提肌以上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2个)
直肠后间隙
直肠粘膜下间隙 肛提肌以下间隙 肛门周围间隙 坐骨直肠周围间隙(2个) 肛门皮下间隙
分支型瘘管自主瘘管在体腔内向周围延伸,肛门腺体分泌的黏液引
流出体外受阻形成,包括末端是盲端或达肛周及会阴部皮肤表面的 内径小于1cm的条状、管状或线状异常分支;还有内径超过1cm的呈
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脓肿。
肛瘘的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 a.对于分型帮助不大
b. 术后复发难以摸清楚
2.直肠超声 侵入性检查, 继发感染的患者难以耐受,对操作者依赖
临床表现: 反复!
肛周脓肿和肛瘘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脓肿是肛瘘的早期
阶段,是急性发作期;肛瘘是肛门周围脓肿的后期,是炎症的慢性
化阶段。
瘘管
瘘管包括主瘘道及分支瘘道
主瘘道为肛周或会阴部皮肤至肛管直肠或其邻近位置的管状结构,
两端各有一个开口,内口位于肛管上皮粘膜,外口连于肛周皮肤
与增强T1WI序列相比,DWI不需要使用对比剂,特别适用于对比剂过 敏的患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比于DCE-MRI,DWI序列能够利用ADC图精准量化评价体内水分子运 动受限的程度,计算方便省时,不需要特殊软件进行后处理;而且不 需要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
肛瘘的MRI诊断完整版本

个功能单元。此三层向上与耻骨直肠肌及肛 提肌相延续(如图)。
可编辑课件PPT
4
可编辑课件PPT
5
耻骨直肠肌起源于耻骨联合两侧,形成“吊环”环绕肛门 直肠部。
可编辑课件PPT
6
耻骨直肠肌休息时收缩,使直肠肛门交界区形成80度角。排便时舒 张。
可编辑课件PPT
7
在轴位和冠状位MR图上,肛门括约肌各层及周围结构显 示清晰。
可编辑课件PPT
8
肛瘘
• 肛瘘是肛管粘膜上皮与皮肤间的异常连接。
• 肛瘘的原因:
• 原发性
• 肛门腺管阻塞致排泄障碍并感染,脓肿形成,肛瘘 形成(最常见原因)
• 继发性
• 医源性(痔疮手术) • 肠管炎性疾病(克隆氏病较大肠炎性溃疡多见) • 感染性(病毒,真菌或结核) • 恶性肿瘤)
可编辑课件PPT
18
冠状位图瘘走向尾侧皮肤,与外括约肌分界清。
可编辑课件PPT
19
另一例
可编辑课件PPT
20
经括约肌型瘘 瘘管在6点钟方向通过内、外括约肌,脂肪抑制图显示更清晰。
可编辑课件PPT
21
经括约肌型瘘,开口于11点钟方向。
可编辑课件PPT
22
括约肌上型瘘,在坐骨肛门区,可见两个道,右侧道走行于耻骨直 肠肌(星)上方,粘膜开口位于齿状线水平(黑箭)
可编辑课件PPT
31
鉴别诊断
可编辑课件PPT
32
藏毛窦炎 臀上小脓肿。 与括约肌丛无关。
可编辑课件PPT
33
直肠炎 自诉肛周不适,未见瘘口,MRI示由于直肠炎所致弥漫性直肠粘膜增 厚
肛瘘的MRI诊断

与其他检查比较: 相较于其他影像 学检查,MRI在 肛瘘诊断中具有 更高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
临床意义:准 确的肛瘘诊断 有助于制定合 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影 响MRI 诊 断 准 确 性 的 因 素
肛瘘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肛瘘在MRI上的表现不同,影响诊断准确性。 肛瘘的严重程度:肛瘘的严重程度不同,MRI表现也不同,影响诊断准确性。
疑难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肛瘘MRI诊断在疑难病例中的优势:能够清晰显示瘘管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准确诊断 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肛瘘MRI可与克罗恩病、结核等其他肛肠疾病进行鉴别,有助于避免误诊和漏诊
病例分享:分享一些典型或特殊的肛瘘病例,展示如何通过肛瘘MRI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未来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肛瘘MRI诊断在疑难病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瘘管的位置和走向
瘘管位置:肛瘘的瘘管位置通常位于肛门周围括约肌的深部或浅部
瘘管走向:肛瘘的瘘管走向通常与肛门括约肌的纤维方向一致,呈弯曲或不规则形状
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瘘管与括约肌的位置关系 瘘管对括约肌的影响 括约肌对瘘管的影响 瘘管与括约肌的形态特征
瘘管内液体信号特征
瘘管内液体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
位信息。
手术计划制定:根 据MRI的检查结果, 医生可以制定详细 的手术计划,包括 手术入路、瘘管处 理方式等,提高手 术的成功率和安全
性。
术后随访和疗效评估
术后随访:通过MRI对 肛瘘手术后的患者进行 定期随访,观察愈合情 况,及时发现复发或并 发症。
疗效评估:利用MRI 对肛瘘手术的效果进 行评估,判断治疗效 果,为后续治疗提供 依据。
强化专业培训: 提高诊断医师的 读片能力和经验, 使其能够准确识 别肛瘘的特征。
肛瘘的MRI诊断

肛瘘的MRI诊断
1. 扫描计划
对于肛瘘的MRI检查,通常需要患者采取空腹状态,并且使用肠道准备剂清洁结肠,以确保肛瘘周围没有粪便等物质影响成像质量。
通常使用1.5T或3T的磁共振设备进行成像,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并且在扫描时需要保持静止。
2. MRI表现
肛瘘的MRI成像通常包括了T1WI、T2WI序列以及增强扫描序列,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T1WI序列:在T1WI序列上,肛瘘通道呈低信号,周围脂肪组织呈高信号,形成了与周围组织的对比。
(2) T2WI序列:在T2WI序列上,肛瘘通道通常呈高信号,周围炎症和渗出物质也会表现为高信号,病变范围清晰可见。
(3)增强扫描序列:增强扫描通常用于显示肛瘘周围的炎症侵袭范围,病变区域呈现强化信号。
3. 诊断意义
通过MRI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肛瘘的位置、形态和范围,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并且评估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
MRI还可以明确肛瘘与肛瘘与肛裂之间的区别,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4. 临床应用
肛瘘的MRI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RI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肛瘘的具体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MRI还可以评估肛瘘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复杂病例,MRI还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全貌,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5. 注意事项
在进行肛瘘的MRI检查时,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呼吸方式,保持身体的相对静止。
由于肛瘘周围通常存在炎症和脓肿,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局部卫生,避免感染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
• 解剖学上:肛管自会阴皮肤延伸至齿状 线。 外科学上:肛管自会阴皮肤延伸至肛门 直肠环。 肛门指检摸到的环形上界为耻骨直肠肌。 肛管直肠环位于齿状线以上大约1-1.5厘 米。外科肛管的总长度约为4 - 5厘米。
解剖
肛门括约肌由三层组成:
• 内括约肌:连续的环状直肠平滑肌,休息时 不自由收缩,排便时舒张。 • 括约肌间隙。 • 外括约肌:自主性的横纹肌,分三层,为一 个功能单元。此三层向上与耻骨直肠肌及肛 提肌相延续(如图)。
• 继发性
• • • • 医源性(痔疮手术) 肠管炎性疾病(克隆氏病较大肠炎性溃疡多见) 感染性(病毒,真菌或结核) 恶性肿瘤)
分类
• 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法是Parks分类法,分成四 种: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及 括约肌外型。 • 最常见的瘘是括约肌间型和经括约肌型。 • 括约肌外型瘘不常见,仅见于多次手术患者。 这些病例中,原发瘘管与肠道间联系已消失。 • 表浅瘘是一种与括约肌或肛周腺体无关的瘘, 不包括于Parks分类之中。它们常由于克隆氏 病,或是肛门直肠手术如痔切除术或括约肌切 开术所致。
经括约肌型瘘,开口于11点钟方向。
括约肌上型瘘,在坐骨肛门区,可见两个道,右侧道走行于耻骨直 肠肌(星)上方,粘膜开口位于齿状线水平(黑箭)
括约肌外型瘘 左侧坐骨肛门窝可见小脓肿,瘘经过肛提肌,其位于括约肌丛和外 括约肌之上。
复杂瘘
• 左臀部两个道合成一个道(图1,2) 突破外括约肌(图4) 括约肌间隙又分为两个道(图5) • 括约肌间隙一个盲端(图6) 粘膜缺损位于1点钟方向。
该病例是括约肌间型,粘膜缺损在1点钟。瘘道可见线状低信号影,炎 臀上小脓肿。 与括约肌丛无关。
直肠炎 自诉肛周不适,未见瘘口,MRI示由于直肠炎所致弥漫性直肠粘膜增 厚
坐骨肛门间隙脓肿 右侧臀部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与括约肌丛无关。
直肠-肛管瘘
• Publicationdate January 21, 2009 • 肛周瘘,常简称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常因术中感染灶未清彻底清 除而复发。 • 术前MR能帮助防止复发。 本文重点讲述肛瘘的解剖、病理、分类及扫描方式。 • by Susanne Tonino and Robin Smithuis
耻骨直肠肌起源于耻骨联合两侧,形成“吊环”环绕肛门 直肠部。
耻骨直肠肌休息时收缩,使直肠肛门交界区形成80度角。排便时舒 张。
在轴位和冠状位MR图上,肛门括约肌各层及周围结构显 示清晰。
肛瘘
• 肛瘘是肛管粘膜上皮与皮肤间的异常连接。 • 肛瘘的原因: • 原发性
• 肛门腺管阻塞致排泄障碍并感染,脓肿形成,肛瘘 形成(最常见原因)
克隆氏病 克隆氏病合并肛瘘
肠壁增厚
轴位压脂序列示透壁炎症致肠系膜脂肪渗出
治疗
• 重点是消除原发和继发瘘管,防止复发,重获控 制排便的能力。治疗方式依据瘘管解剖,如果是 简单瘘,粘膜瘘口在手术室内可探及,确定瘘口 位于齿状线,则可以打开瘘管。这种方式仅用于 外括约肌未受累患者。 • 挂线疗法,用橡胶带或止血带穿过瘘管,每两周 紧一次,达到缺血坏死,这时,挂线缓慢通过肌 肉。其优点是肌肉被缓慢切割的同时,纤维组织 形成,从而尽可能减少对括约肌丛的损害。 • 若是括约肌外型瘘,则打开低部,直肠粘膜瘘口 用手术关闭。
扫述肛瘘时,以下几点很重要: • 轴位图粘膜开口位置(肛门钟) • 冠状位图上粘膜缺损至肛周皮肤的距离。 • 继发瘘管或脓肿。
肛瘘病例
括约肌间型瘘 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瘘位于6点钟方向。
冠状位图瘘走向尾侧皮肤,与外括约肌分界清。
另一例
经括约肌型瘘 瘘管在6点钟方向通过内、外括约肌,脂肪抑制图显示更清晰。
扫描方式和报告
• 扫描方式 • 需要三个方位定位像,以便于定位肛管 的轴位和冠状位T2序列。只要能正确显 示肛管,任意定位像都可以使用。我们 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西门子叫 做TRUE FISP(GE:FIESTA,菲利 浦:平衡FFE。)
很好显示解剖,T2压脂序列能很好显示瘘管。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