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孔明借箭作业设计语文S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i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i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8 孔明借箭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2.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你觉得文言文与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引导学生以“借箭”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8 孔明借箭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2.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你觉得文言文与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引导学生以“借箭”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i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i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8孔明借箭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一)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喜爱。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孔明借箭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词: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初读情况:相机比较生字:晌——响(展示课件第四屏)1. 读读词语,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o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o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8孔明借箭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一)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喜爱。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孔明借箭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词: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初读情况:相机比较生字:晌——响(展示课件第四屏)1. 读读词语,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l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l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8孔明借箭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一)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喜爱。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孔明借箭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词: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初读情况:相机比较生字:晌——响(展示课件第四屏)1. 读读词语,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p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p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8孔明借箭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一)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喜爱。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孔明借箭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词: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初读情况:相机比较生字:晌——响(展示课件第四屏)1. 读读词语,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孔明借箭 作业设计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孔明借箭 作业设计语文S版

孔明借箭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ī wúnàhǎn qī zhà()()()zhǔ tuō léi ɡǔ cáo cāo()()()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 )2.推迟。

( )3.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 )4.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周瑜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

(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2.孔明和诸葛亮一同向曹操借箭。

(修改病句)3.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改成陈述句)四、课文回放。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周瑜为了除掉孔明,是怎样设下计谋的?2.面对周瑜的诡计,孔明是怎样应对的呢?3.“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

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答案一、略二、1.神机妙算 2.延迟 3.军令状 4.妒忌三、1.周瑜把五百军差在江边等候搬箭。

五百军被周瑜差在江边等候搬箭。

2.将“孔明”或“诸葛亮”换成“鲁肃”。

3.三日内不能造得十万箭。

四、1. 请诸葛亮议事,先问计于诸葛亮——引诸葛亮上当;然后让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再定下十天的期限;最后吩咐公匠故意迟延,物件也不齐备。

2. 诸葛亮用立下军令状的方法来麻痹对方,使周瑜自以为得计,为草船借箭的顺利减少了麻烦。

3. 这句话说明周瑜对除掉诸葛亮信心十足。

也说明周瑜过于自负,对自己设下的计谋没有丝毫的怀疑。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p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1p

妙算的人吗?
6.感情朗读句子,读出周瑜的吃惊与感慨。 中的重点字进行理解,也可以 二、抓住“神机妙算” , 品析人物性格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一)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 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 子,并写下你的体会。 (二)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知天文
小学高 段的教 学应 明借箭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文:28 孔明借箭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用 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 动的。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 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 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事, 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联系上下文,从哪里看出三天后会有 大
朗读指导:假如你是孔明,你会怎样 读 7.练读、指名读。 8.学生评价。
雾?
5.
这段话?
9.齐读。 10. 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写出了 明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了其神机妙

算。
11. 因为孔明知天文,所以周瑜慨叹——
(展示课件第七屏) ( 生读) 晓地理 句 子 二 ( 展 示 课 件 第 八 屏 ) 1.引导学生看诸葛亮的示意图,体会回来 顺风顺水。 2.诸葛亮通晓地理,那在借箭过程中,又 是如何巧妙安排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8孔明借箭作业设计语文S版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ī wúnàhǎn qī zhà
()()()
zhǔ tuō léi ɡǔ cáo cāo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 )
2.推迟。

( )
3.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 )
4.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周瑜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

(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孔明和诸葛亮一同向曹操借箭。

(修改病句)
3.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改成陈述句)
四、课文回放。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周瑜为了除掉孔明,是怎样设下计谋的?
2.面对周瑜的诡计,孔明是怎样应对的呢?
3.“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

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答案
一、略
二、1.神机妙算 2.延迟 3.军令状 4.妒忌
三、1.周瑜把五百军差在江边等候搬箭。

五百军被周瑜差在江边等候搬箭。

2.将“孔明”或“诸葛亮”换成“鲁肃”。

3.三日内不能造得十万箭。

四、1. 请诸葛亮议事,先问计于诸葛亮——引诸葛亮上当;然后让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再定下十天的期限;最后吩咐公匠故意迟延,物件也不齐备。

2. 诸葛亮用立下军令状的方法来麻痹对方,使周瑜自以为得计,为草船借箭的顺利减少了麻烦。

3. 这句话说明周瑜对除掉诸葛亮信心十足。

也说明周瑜过于自负,对自己设下的计谋没有
丝毫的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