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文中的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之动物类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一、植物的象征意义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杨花(柳絮)因其飘忽不定来比喻离愁别绪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寂寞、惆怅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叶:凋零、美人迟暮5.菊花坚强、清高脱俗、隐逸6.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高洁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梅花纯净洁白,诗人往往借梅花来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7.松柏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高洁的品质。

正直向上,有气节、坚贞高洁,8.竹虚心黍离(禾黍)表达昔盛国之悲。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0.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1.春草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先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此后的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恨。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12.丁香丁香结蕾,含苞未吐,像人的愁怀郁结,唐宋诗人多用以比喻愁思固结不解。

13.落花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青春易逝。

14.莲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5.兰高洁、美好、君子隐士的象征16.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17.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动物的象征意义1.鸿雁:(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2.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3.双鲤鲤鱼代指书信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孤寂、愁苦的感情。

5.杜鹃用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古诗中的动物及寓意

古诗中的动物及寓意

古诗中的动物及寓意蝉在古人看来,蝉是风餐露宿的,因此也象征了高洁的品格,例如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另外,蝉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生命短暂”,往往秋雨后不久就销声匿迹了,这也为蝉增添了悲凉之感,由于蝉会在秋后死去,因此古人多用“寒蝉”来表示凄凉之情,如柳永曾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当然,也有实际指蝉这种动物的,如清代袁枚《所见》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蟋蟀蟋蟀又称为“促织”,这是因为蟋蟀的叫声和织机所发出的声音很相似,这也赋予了蟋蟀思念故人的象征,同时蟋蟀也是秋天的昆虫,因此也带着秋思之情,进而象征了对故乡的思念。

如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鹧鸪鹧鸪也多用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往往是游子或者羁旅之人表达乡思的意象,例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杜鹃杜鹃又称为布谷鸟,在古人的诗句中也常以“子规”、“杜宇”等名称出现,杜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擅长”彻夜鸣叫,第二是口舌都为红色,因此古人认为杜鹃“彻夜啼哭至啼血”,这便增添了杜鹃悲凉凄苦的形象;杜鹃的鸣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再加之其“啼血”的形象也就引发了诸多古人对故乡的思念,因此杜鹃也逐渐成为了象征乡愁的意象。

如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青鸟青鸟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意象,它代表的是信使,这是有传说西王母曾有一只青鸟被选为信使向汉武帝传信。

如唐代李商隐《无题》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乌鸦与国外认为乌鸦是神秘的、绅士的相反的,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乌鸦并不是好的象征,人们总是将乌鸦与衰败联系在一起,例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古人除了将乌鸦与破败景象相联系之外,还会用之象征“小人”,总之乌鸦在古诗中往往象征着不好的人或事。

如“江南梦断雁不飞,空城夜夜乌鸦啼。

”鸿雁与青鸟类似的,鸿雁也象征着信使和书信,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古诗中常见意象——动物类

古诗中常见意象——动物类

古诗中常见意象——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h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一、地点类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竹:气节、积极向上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浮萍:漂泊不定三、动物类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及象征意义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文字和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其中,动物意象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并赋予作品深刻而生动的象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几个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 鸟类:鸟类经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诗歌中,并具有多重含义。

例如,自由飞翔、高昂姿态以及轻盈优雅是鸟类常被描绘为自由灵动之物。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鸟可能代表着逃避束缚或追求自由与幸福。

2. 狼:狼通常被描述为野性、勇敢和残忍之兽。

然而,在文学作品中,狼也具有其他不同寓意。

它可以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能力;同时也暗示了人性中隐藏的阴暗面或者欲望。

3. 虎:虎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而神圣的图腾。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用于象征着勇猛、威严和权力。

虎的形象也被用来代表最高统治者或英雄人物。

4. 蝴蝶:蝴蝶是一种美丽而轻盈的昆虫,常常在诗歌中被描绘为自由飞舞的化身。

它可以代表生命的转变与重生,以及个体内心追求美好事物之向往。

5. 鱼:鱼通常作为水域动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

鱼可以代表坚持不懈地前行、顺应环境并找到生存之道;同时也暗示着富裕和财运等积极寓意。

这些只是众多动物意象中的几个例子,每个动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还取决于其背后所处文化和历史背景。

此外,同一个动物在不同诗人笔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读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理解。

当我们阅读诗歌时,请记住作者选择特定动物意象时可能有自己独到而深思熟虑之处。

通过探索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丽与哲学。

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生活中动物及其特点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

总之,在诗词中,动物意象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还通过寓言般的方式增添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

透过这些动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符号或情感,我们能够得到对人类情感、思想以及自然界万物的深刻洞察,并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

古诗中常见意象——动物类

古诗中常见意象——动物类

古诗中常见意象——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h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中国古诗词中出现的动物有怎样的寓意

中国古诗词中出现的动物有怎样的寓意

中国古诗词中出现的动物有怎样的寓意中国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动物,在其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多种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猿猴:古诗中常常以猿猴来表达哀伤和凄凉之情。

这是因为猿猴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离群、孤寂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心中的无奈和无法融入社会的痛苦。

猿猴:山中猿复猿,相对复几声。

(《登鹳雀楼》王之涣)猿啼洞庭树,人在画图间。

(《登鹳雀楼》王之涣)2.杜鹃:杜鹃在古诗中往往用来象征着伤春和乡愁。

这是因为杜鹃的鸣声常常在春天,特别是在故乡陌生的环境中听到,使人们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杜鹃:杜鹃啼血照新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于谦)杜鹃声中一相思,百啭无人能解词。

(《绮怀诗》杜牧)3.寒蝉:寒蝉常常被用来表达凄凉之感。

寒蝉的鸣叫声在寒冷的秋天特别引人注目,它们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孤立和凌冽的感觉,也寓意了岁月无情和时光荏苒。

寒蝉: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灯回却寒蝉。

(《赤壁赋·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苏轼)4.鹰:鹰在古诗中往往被描绘为刚劲、自由、敢于拼搏的形象,代表着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鹰高飞于天际,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平凡的理想。

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里归船弄短箭。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遥望一闪一闪亮的星海知的鹰正领会着时间(《鹰歌行》马致远)5.鸡和狗:古诗中常常用鸡和狗来描绘田园生活中的生活气息,代表着安逸和宁静。

鸡和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亲近的动物,常常出现在乡村景象中,象征着平凡而真实的乡村生活。

鸡和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终南别业》王之涣)狂风凄凉雨,狗吠古城空。

(《夜泊牛渚怀古》杜甫)6.鸿雁:鸿雁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书信和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常常被认为能够传递信息和联系亲人,因此它们常常出现在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诗句中,代表着对家人和亲友的深深思恋之情。

鸿雁:关山鸿雁度,萧萧青草色。

(《登山临绝顶而作》李白)折纸作舟从此渡,萧然似鸿雁。

高考语文古诗词《动物类》常见意象解读

高考语文古诗词《动物类》常见意象解读

高考语文古诗词《动物类》常见意象解读杜鹃也叫子规。

古代传说中,蜀王杜宇(即望帝)禅位后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寒蝉秋后的蝉已活不了多久,一番秋雨之后,便剩下几声凄凉的哀鸣,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凄楚悲凉的同义词。

如柳永《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营造了一种悲凉的离愁别绪。

鸿雁雁在秋天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如赵嘏《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跟随西王母,并服侍在西王母身旁。

后来用青鸟指代传书的信使。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客远思归等联系了起来。

如杜甫《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猿猴其啼声为哀伤、凄厉的象征,如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鹧鸪鹧鸪的叫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