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率的计算方法
离职率的计算方法

离职率的计算方法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来正确的计算员工离职率呢?目前,企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离职率:方法一: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方法二: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100%;方法三: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100%;方法四: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方法五: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当月新进人数)×100%;(月离职率)哪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呢?我们不妨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试算一下。
下表是某公司上半年的人员流动情况表: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期初人数50 18 33 47 55 52录用人数 3 35 20 13 0 3离职人数35 20 6 5 3 1期末人数18 33 47 55 52 54方法一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这显然不合事实,因为1月份并没有出现全部离职的情况;方法二计算结果,2月份和6月份的离职率也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三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四出现负数,更不合理;方法五的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员工离职情况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合理计算离职率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员工流失情况,评估人才流动风险,并为制定员工留任和招聘策略提供参考。
以下是正确计算离职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确定时间范围:计算离职率需要明确统计的时间范围。
通常,月度、季度和年度是较常用的统计周期,可以根据公司的情况自行选择。
2.确定离职员工数量:在统计周期内,需要确定离职的员工数量。
这包括主动离职、被裁员和合同到期未续签等情况。
3.计算离职率: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离职率:离职率=(离职员工数量÷上期员工总数)×100%4.确定上期员工总数:在计算离职率时,需要确定上期员工总数。
上期员工总数可以是统计周期的起始时点的员工数量。
5.注意分类计算:离职率的计算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属性和位置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计算不同部门、不同职级、不同劳动力类型(全职或兼职)的离职率。
这样可以更具体地了解离职情况,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6.识别离职原因:计算离职率的同时,了解离职原因也很重要。
通过调查离职员工和分析离职原因,可以帮助公司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离职。
7.分析长期趋势:离职率的计算不仅需要关注单个统计周期的数据,还需要比较不同周期的离职率,以了解长期趋势。
比较不同周期有助于发现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员工流动情况。
8.与行业对比:将自己公司的离职率与同行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对比也是一种衡量离职状况的方法。
如果自己公司的离职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改善。
9.特殊情况的调整:在计算离职率时,需要注意特殊情况的调整。
例如,如果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或重组,这些员工的离职应被单独统计和分析。
总结起来,正确计算离职率需要确定统计的时间范围、离职员工数量和上期员工总数,并通过分类计算、识别离职原因、分析长期趋势、与行业对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也需要注意特殊情况的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整年离职率的正确计算公式

整年离职率的正确计算公式离职率是一个组织内部人员离职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或组织来说,了解离职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的满意程度。
通过计算离职率,公司可以找出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体验,从而减少离职率。
整年离职率的正确计算公式是:离职率 = (离职员工数 / 平均在职员工数)× 100%。
在这个公式中,离职员工数是指在一年内离开公司的员工数量,平均在职员工数是指在整个年度内公司的平均员工数量。
通过这个公式,公司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离职率,从而了解员工的流失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整年离职率可能会有一些复杂性,因为公司的员工数量可能会有所变化,特别是在一年之内。
因此,为了得到准确的离职率,公司需要进行一些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首先,公司需要确定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一年,然后记录在这段时间内离职的员工数量。
这可以通过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或员工数据库来进行记录。
同时,公司还需要记录每个月的在职员工数量,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整年的平均在职员工数。
接下来,公司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公式来计算整年的离职率。
通过这个计算,公司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离职率,从而了解员工的流失情况。
如果离职率较高,公司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体验,减少员工的流失。
除了计算整年离职率,公司还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其他时间段的离职率,例如季度离职率或月度离职率。
这可以帮助公司更及时地了解员工的流失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总之,离职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员工的流失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体验。
通过正确计算整年离职率,公司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离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的员工比例。
正确计算离职率是企业管理者了解员工离职情况、招聘和留员工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
首先,需要明确定义离职率的计算公式。
离职率的计算公式一般为:离职率=(离职员工数÷平均在岗员工数)×100%。
其中,离职员工数是指在给定时期内离职的员工总人数,平均在岗员工数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在职员工总人数。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周期。
离职率的计算周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确定,比如按年度、季度、月度等进行统计。
不同的周期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离职趋势和原因,有利于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接下来,需要准确获取离职员工数。
离职员工数可以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事记录进行获取。
企业可以通过人事档案、离职登记表、绩效考核记录等渠道,统计其中一时期内离职的员工总人数。
然后,需要确定平均在岗员工数。
平均在岗员工数可以通过其中一时期的在职员工总人数进行计算。
在职员工总人数可以通过员工花名册、人事统计报表等渠道获取。
接下来,进行离职率的计算。
将离职员工数除以平均在岗员工数,再乘以100%即可得到离职率。
最后,应该按照计算周期进行离职率的分析和比较,以了解离职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除了上述方法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离职情况。
比如可以按照不同部门、岗位、劳动合同类型、员工级别等维度进行离职率的分析,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来说,正确计算离职率是企业了解员工流动情况、制定人才管理策略的关键。
通过明确定义计算公式、选择合适的计算周期、准确获取离职员工数和平均在岗员工数,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准确的离职率数据,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有关离职率计算的官方说法

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离开企业或组织的员工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
官方说法通常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统计数据和就业调查数据来计算离职率。
不同国家和机构可能有不同的离职率计算方法和定义。
一般来说,离职率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离职率 = (离职人数 / 平均在职人数)× 100%
离职人数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来获取,包括员工的离职登记记录、社保和劳动合同终止等信息。
平均在职人数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来获取,包括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企业或组织的员工人数。
官方统计机构通常会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数据和就业情况报告,其中包括离职率等指标的计算结果。
这些数据通常用于政策制定、经济分析和劳动力市场监测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离职率只是一个衡量员工流动性的指标,它没有涵盖员工流动的原因和背后的具体情况。
离职率的高低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状况、行业特点、组织管理和员工满意度等。
因此,在解读离职率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和分析,不能仅仅从一个指标上就做出全面的评判。
如何比较科学的计算离职率

如何比较科学的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来正确的计算员工离职率呢?目前,企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离职率:方法一: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方法二: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100%;方法三: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100%;方法四: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方法五: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当月新进人数)×100%=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哪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呢?我们不妨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试算一下。
下表是某公司上半年的人员流动情况表:一二三四五六期初人数501833475552录用人数33520130 3离职人数3520653 1期末人数18334755 5254方法一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这显然不合事实,因为1月份并没有出现全部离职的情况;方法二计算结果,2月份和6月份的离职率也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三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四出现负数,更不合理;方法五的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正确的离职率计算方法

正确的离职率计算方法正确的离职率计算方法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正确的离职率计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正确的离职率计算方法1、离职率计算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
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a)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b)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2、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计算方法: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
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离职率计算与分析的目的通常来说,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正确离职率的计算方法

正确离职率的计算方法
1.确定时间范围:首先要确定离职率的计算时间范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例如一年内的离职率。
2.收集离职数据:收集和记录离职员工的信息,包括员工姓名、离职日期、离职原因等。
3.计算员工总数:统计在计算时间范围内该企业、部门或团队的员工总数,包括全职、兼职、合同工等。
4.计算离职员工数:统计在计算时间范围内离职员工的数量。
5.计算正确离职率:用离职员工数除以员工总数,并乘以100%得到正确离职率。
例如,一个企业在2024年有800名员工,其中有80名员工在该年自愿离职。
那么: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情况中,离职率的计算可能会更复杂。
例如,有些离职可能是非自愿的,如公司主动解雇或合同到期等原因导致的离职,这些离职应该从计算中排除。
此外,针对不同的部门、职位、工作地点等进行分析也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计算正确离职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离职情况,并提供进一步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存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iWei 81重点借鉴文档】
离职率计算方法之我见
今天偶然接到一个同学发来的问题,问我员工离职率到底该如何计算?说计算出来的值尽然〉100%,这是怎么回事?
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该公司在一月份时跳槽员工的较多,故二、三月份开始大量招聘新员工,四、五、六月份员工的变动则较为平稳。
我们来讨论用不同的计算方
法来求离职率。
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合计
期初人数50 18 33 47 55 52
录用人数 3 35 20 13 0 3 74
离职人数35 20 6 5 3 1 70
期末人数18 33 47 55 52 54
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35/〔(50+18)/2〕X1OO%=1O3%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 ;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20/18 X100%=111%
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 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
如一月份的离职率:
离职率=35/18 X100%=194%
4•如果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
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
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
a)—月份离职率=35/(50+3) X100%=35/(35+18) X100%=66%
b)二月份离职率=20/(18+35) X100%=20/(20+33) X100%=37%
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
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二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X 100% ),这样求出的离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职率将更为科学。
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
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
因为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在用以上前三种方法计算的辞职率中无法表示出来,而新员工的流动往往对企业分析员工流动原因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呢?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是否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的平均呢?我们还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来讨论。
方法一,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70/(50+74) X100%=70/(54+70) X100%=56%
方法二,以离职率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
大部分的人事经理可能更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然而这种方法科学吗?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离职率的含义来看,离职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离职,如果以各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表示则无法显示离职率所代表的意义。
以该公司为例,用各月平均计算出的22%离职率代表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个员工中只有22个员工离职,而我们知道在该公司上半年其员工的离职人数达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显感到22%的离职率有失偏颇。
二、若以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
如以上所示的这家公司,若将该公司一月份的离职人数和二月份的离职人数互换,即一月份为20人,二月份为35人,每月入职的人数不变,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月份的离职率为38%,二月份为51%,上半年离职率平均为19%,比22%还低3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离职率反映的某一时间企业的人员流
动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动的静态的反映,它应和员工是否离职有关,而与离职
的时间无关。
所以我认为月平均的方法计算离职率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