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及其外交思想

合集下载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郭嵩焘,名德杰,字嵩焘,江苏江阴人,生于1887年。

他是中国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外交官之一。

郭嵩焘早年留学日本,1910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院。

毕业后,他先后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秘书、参赞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

回国后,郭嵩焘被任命为外交部条约司条约翻译官,主要负责翻译国际条约。

他的外交工作让他深入了解了国际法律制度以及西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郭嵩焘对版权保护问题非常关注,认为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他在翻译国际条约的工作中特别留意有关版权保护的内容,并将这些理念引入到国内的法律制度中。

他在翻译日本与美国签订的《新同盟条约》时,将其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译为“专利法保护之”。

“专利法”一词在当时并不常见,正是郭嵩焘首次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

除了翻译工作,郭嵩焘还积极参与国际版权保护事务。

他曾代表中国参加1928年在欧洲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版权保护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版权和海关保护问题》的演讲。

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参加国际版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郭嵩焘将版权保护视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他不仅提出了相关理论,还将其付诸于实践。

他在任职期间,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版权保护领域的合作。

他还致力于在国内推动版权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为中国的版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郭嵩焘在外交界的功绩不仅仅局限于版权保护领域。

他还提出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外交理念,主张尊重国际法律和国际秩序,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他曾经担任中国驻英国公使以及驻法国大使,为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嵩焘作为中国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外交官之一,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时刻关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态,引进先进理念,推动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并在国内推动版权法律的完善。

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_林东梅

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_林东梅

第36卷 第5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5 2015年9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Sept. 2015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林东梅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000)摘 要: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是近代第一个正式领衔中国出使西洋带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人在中国由传统化外交向近代化外交转型的关键期郭嵩焘以其独到和极具远见的视角处理中外。

,关系他认真考察国情和夷情认为与西洋的外交应该秉持以。

“”“”,礼相待以理制胜的原则他提出的和平、,外交思想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认为中国的外交主线应该是循理在对外交往中要通情要达理。

“”,,,要知法要知己知彼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外交模式的转变进程由于时,,。

代局限其外交思想于当世未产生深远影响但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广为后世称颂和借鉴,,,。

关键词郭嵩焘外交思想形成背景思想精髓:;;;中图分类号:K 249.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21 文章编号:2096-059X (2015)05 0101 05郭嵩焘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城西光绪十七年,(1891年卒字伯)。

琛号筠仙曾经在玉池山躲避祸乱因此又有,,,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也有学者称其养知先、,生郭嵩焘在政治外交等领域造诣深厚是晚。

、,清时期蜚声国内外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论述。

及著作甚是丰硕已经刊行的有养知书屋文,《集十二卷史记札记五卷使西纪程》、《》、《》二卷玉池老人自叙一卷郭嵩焘日记、《》、《》四卷湘阴县图志三十四卷湘阴郭氏家、《》、《谱十卷等》。

近代学者对郭嵩焘的研究自其逝世开始但,真正以现代观点对郭嵩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时任南开大学教授的,蒋廷黻先生是最早以现代视角对郭嵩焘进行研究的学者蒋先生认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郭嵩。

郭嵩焘 晚清重臣的一生

郭嵩焘 晚清重臣的一生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

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

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

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

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到英、法等国以后,周咨详访,博览群书,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

他不仅认识到西方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

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

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当然,最为可贵的还是他在政体(国本)方面认识的进步。

他逐渐摆脱君权至上的束缚,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民主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

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之于民,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

上要议会政治,下要地方自治,这是清末立宪派在20世纪之初的政治纲领,而郭嵩焘在30年以前已经有此初步认识。

经过一段海外生活的实际体验,他逐渐认识到当时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1878年春,英国《泰晤士报》抨击政府近年授波斯国王勋章一事,认为“半文明国家不足以授勋”。

一个年逾花甲的人,读了大半辈子儒学经典,头脑里塞满了“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等“天朝”之类的旧观念,现在却敢于承认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而且承认得这样彻底,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勇气。

郭嵩焘曾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其中有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语。

他将书寄回中国后,呈总理衙门刊刻,一时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

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结果此书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

以“先知觉后知”自任的郭嵩焘

以“先知觉后知”自任的郭嵩焘
的认识,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本来论”。出使期间,郭嵩焘
认真地考察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即他
所谓的“政教”。与当时专注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派不同,他认
识到西方的“政”(政治、经济制度)和“教”(思想文化、社
会风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西方“立国之本”,也是
中国首先应多研究、学习的;至于“商贾”,乃是西方之“末”,
的重要资料。郭嵩焘一生除《日记》外,还有极为丰富的著述,
如《礼记质疑》》 4 9卷,《湘阴县图志》34卷,《使西纪程》2卷
《养知书屋遗集》55卷等。

统观念,肯定西方的“政教”,两相比较,前者为“有道”,后
者则是“无道”,从整体上讲,西方的资本主义优于中国的封建
主义;30多年中外交涉,“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因此,
中国当务之急,是应该学习西方这些长处,而不能象当时洋务派
那样“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这种本末观虽不无局限性,但在
湘阴县一个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他就不以八股“俗学”自拘,
注重经世致用。清道光末中进士,1853年力赞曾国藩办团练与太
平军对抗。1858年供职翰林院编修,后历任苏松粮道、两淮盐运
使、署理广东巡抚、兵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1876年道任驻英
公使(后兼驻法公使)。1891年7月18日病故,终年74岁。
统观念、习惯势力、官场作风、社会风气、国民心理等等。他集
中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守旧观念与官场“欺诬浮滥”的作风。他认
为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造旧的“人心风俗”,任何变革都只能
是徒具形式。因此,他在呼吁兴办近代企业与新式教育的同时,
特别强调“涤荡旧染”、“培养渐积”社风新风尚的必要性。在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新邵三中:王亚君郭嵩焘以近代著名外交家闻名于世,其外交思想在近代史学研究中褒贬不一。

偏重于他主和外交思想的,就会认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了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

如何客观评价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对于全面把握郭嵩焘思想的整体性极为重要。

一、超越“华夷界线”,主张开放,主张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观,指的就是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原则和方针。

千百年来,在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中生长起来的士大夫阶级,思想上一直把中国当成唯一的世界文明中心,而把边境以外的一切民族都称之为“夷狄”,一律予以轻视与排斥。

华夷之别、夷夏之辨成为中国传统的对外观念的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它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行程之中。

而中国封建士大夫们仍茫然无知,他们把传统的对外观念自然地转化为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视西方各国为“夷狄”、“野蛮”之邦,认为“天朝臣服中外,蕞尔夷邦,何得与中国并论”(注:嘉庆谕旨,见陈慕禄《中国近代史》。

)。

因此,必须“严夷夏之大防”,实行彻底隔绝;只能“用夏变夷”,而决不能“用夷变夏”。

郭嵩焘作为中国最早一位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不仅学习了解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心风俗等方面,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层次的认识。

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乃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变局,是势之使然。

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

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注:《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814~815页。

)何况近世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注:《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一。

),要封闭、隔绝恐怕也难以做到。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郭嵩焘是中国的外交家、学者,被誉为“中国版权保护事业之父”,他是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他不仅长期从事外交工作,还广泛涉猎文化、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研究,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和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郭嵩焘的才华早在青年时期就已展现出来,他十分善于学习与思考,21岁时就考取了南开大学的哲学系。

随后,他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深造,精进自己的外语和思维能力。

1946年,郭嵩焘被派往美国,担任中国政府驻美使馆一等秘书,后来担任第一任驻法国大使。

他的国外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使他开始关注知识产权问题。

20世纪60年代,受到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知识产权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郭嵩焘却在努力地保护和弘扬中国的文化与知识产权。

他在1970年代成为了中国政府的版权督查工作组组长,监管了大量版权违规行为。

1979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政府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版权工作的行政机构——国家版权局,这为中国的版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郭嵩焘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大力争取中国的合法权益。

他在六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上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确立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知识产权的基本权利宣言》。

该宣言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显示了中国在推动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事业上的重要地位。

郭嵩焘是中国版权保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努力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文化和知识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他的开创性工作下,中国的版权保护事业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地之一。

他的一生,始终坚守着对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不懈推动,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代表之一。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摘要】郭嵩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外交官之一。

本文从郭嵩焘早期的外交经历入手,探讨他对版权观念的认知和在推动版权保护方面的贡献。

他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外交事业中不可忽视,为中国的版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总结了郭嵩焘在中国外交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版权保护的意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郭嵩焘的先见之明和贡献为中国的版权事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中国外交官、外交经历、版权保护、贡献、影响力、地位、中国外交事业、意义、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郭嵩焘,生于一八七七年,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杰出外交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早期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人士之一。

他的一生奉献于中国外交事业,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背景介绍中要提及郭嵩焘生长的时代背景,出生于宁波的他成长于一个尊重知识的家庭。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知识界普遍缺乏对版权的意识,盗版和侵权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构成了阻碍。

尽管当时中国社会对版权意识的缺失普遍存在,但郭嵩焘却在早期就认识到了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在外交领域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执行。

他的努力为中国版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版权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探讨郭嵩焘在版权保护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外交事业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地位。

2. 正文2.1 郭嵩焘早期的外交经历郭嵩焘早期的外交经历可谓是丰富多彩,为他后来对版权观念的认知和推动版权保护方面的贡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郭嵩焘于1899年出生在山东省潍县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其父郭秉孚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外交官。

郭嵩焘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对外交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青年时期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夏威夷大学,深造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科。

在美国留学期间,郭嵩焘展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和领导力。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

郭嵩焘:最早认知版权观念的中国外交官郭嵩焘是一位中国外交官,他是中国最早具有认知版权观念的外交官之一。

郭嵩焘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对于版权保护问题的重视和努力在当时是非常突出和先进的。

郭嵩焘生于1878年,曾就读于北京京师大学堂,后赴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版权观念。

回国后,郭嵩焘进入了交涉部(外交部前身)任职,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郭嵩焘在外交部的任职期间,积极参与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谈判和交涉。

在处理一些涉及版权问题的外交事务时,他始终坚持维护中国的版权利益,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版权保护问题的重视和支持。

尤其是在中国与日本的版权纠纷中,郭嵩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当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肆盗版中国作品,严重侵犯了中国作家和创作者的版权。

面对这一情况,郭嵩焘坚决反对和抵制日本的盗版行为,并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和解释中国的版权观念,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版权问题的支持和帮助。

郭嵩焘在国际交往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版权保护的主张和方案。

他主张加强版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版权保护的认可和支持。

他还提出了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的倡议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版权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为中国的版权保护工作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资源。

郭嵩焘的认知版权观念和努力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外交界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他的工作为中国版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版权保护的重要进展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版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版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和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为中国最早具有认知版权观念的外交官,郭嵩焘的贡献和影响也值得我们铭记和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嵩焘及其外交思想
s陈翠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当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夷务0进行了艰苦探索,郭嵩焘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独特的/循理0外交思想形成于郭嵩焘之/耳闻目睹0,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一思想虽由于时代局限未在当世产生深刻影响,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关键词>郭嵩焘外交循理
郭嵩焘,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生于湖南湘阴县城西,卒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字伯琛,号筠仙。

其一生经历颇丰,涉及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思想文化等领域。

郭嵩焘著述丰富,现已刊行于世的有十五部:5使西纪程6二卷;5罪言存略6一卷;5礼记郑注质疑6四十九卷; 5大学章句质疑6一卷;5中庸章句质疑6二卷;5郭侍郎奏疏6十二卷; 5养知书屋文集6十二卷;5玉池老人自叙6一卷;5史记札记6(作于英国)五卷;5郭嵩焘日记6四卷;5禁烟公社条规6一卷;5湘阴县图志6三十四卷;5校订朱子家礼6五卷;5湘阴郭氏家谱6十卷;5罗忠杰公年谱6二卷。

已刊与人合著三种,未刊而有名序无底稿的五种,又未刊而有底稿的四种。

本文就其外交思想作一些肤浅的分析。

总体而言,郭嵩焘之外交思想以/循理0为核心原则,这在当时可谓是/负独醒之累0,而后人却誉之为洋务初期/最能了解西学0的人物。

下面我就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三方面对郭嵩焘的/循理0外交思想进行阐述,欲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循理0外交的形成
/循理0外交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段时期郭嵩焘的经历足以体现这个过程。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致使国内各种矛盾加剧,而此时西方国家如英、法等国,不仅建立了较封建制度先进资本主义制度,还陆续完成了产业革命。

各国国力大增,并将目光投向中国,企图全面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

而此时由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还暂时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英法等便采用鸦片这种罪恶贸易来扭转贸易逆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严重危害。

古老清帝国禁烟之声此起彼伏,于是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严禁鸦片0和/弛禁鸦片0之争。

19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将在广州缴获的鸦片于虎门集中销毁,举国一片欢腾。

正在湖南岳麓书院准备第二次会试的郭嵩焘亦对此予以关注,听闻林则徐在南疆与英开战,亦觉心中甚快。

此时的郭嵩焘仅把英法作为/边远蛮夷0。

然而时局骤变,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了对清政府的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毫无准备,加之统治者内部战和不定,最终失败。

在战争期间,郭嵩焘由于再次会试不第,由曾国藩牵线投奔浙江学政罗文俊。

或许是这次经历让一个书生真正体会到了国家的危难: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堪一击。

在这三年辗转中,郭嵩焘逐渐意识到由于清政府国力衰微,军队涣散,官场腐败,国门洞开已成定局。

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郭嵩焘感慨/杜偃蹇于时策,泪洒将军大食刀0。

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无奈,以及对清政府/天朝上国0地位遭到动摇的忧虑。

1843年,郭嵩焘/馆辰州,见张晓峰太守,语禁烟始末,恍然悟自古边患之兴,皆由措理失宜,无可易者0。

这可以说是郭嵩焘/循理0外交思想的缘起。

此后,他开始/读书观史0,通古今之变,探究/洋务0之要。

1856年(咸丰六年),郭嵩焘赴上海,为湘军购买洋枪炮,开始真正接触西方社会。

其实早在八年前,郭嵩焘阅徐继畲之5瀛环志略6并深为之/震诧0,这次耳闻目睹,惊悚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于是他通过阅读、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对西方社会作更全面的了解,这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极少见的。

于是他自认为/仆于夷务甚浅,而颇考求古事,体察近今行事始末,以推知夷人之情状。

自谓十得二三0。

由此,郭嵩焘之/循理0外交思想基本形成。

二、郭嵩焘之/循理0外交之思想基础
郭嵩焘之/循理0外交并非空中楼阁,其形成于郭嵩焘的人生经历,还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以下主要叙述三点:
其一,肯定西方文明的思想。

这可谓是/循理0外交的必要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严守/夷夏之辨0的观念,清朝与西方人接触伊始,将此观念视为准则,于是有外国人曾记载:清朝/居官者有初视洋人以夷,待之如狗0。

政府亦颁布了类似/不准内地民人私住夷馆之处0等法令,举国上下处于闭关自守,/夷夏大防0的氛围中。

士大夫/坐井观天,视四夷为魑魅0。

就连当时比较热心了解夷情的林则徐亦称:/至岸上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一仆不能复起0。

而郭嵩焘却意识到这一历史时期已不同于三代/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0,他主张清除/夷夏大防0观念:/今人与奴隶盗贼同席,且惭且怒;审知其非奴隶也,即惭与怒立释0,平等对待西欧诸国。

其二,经世致用的思想。

郭嵩焘出生于一个农商世家,其曾祖郭熊善于放货,乐于施人,从而致巨富,使郭家富甲一邑。

祖父郭世铨继承祖业,经营土地、商业和银钱业,家业尚好。

到其父郭家彪一代,虽家道中落,但足使郭嵩焘继承郭家经商遗风,即务实的作风。

这种精神亦可从其所崇尚的先贤中得以体现。

郭嵩焘对以/经世致用0思想闻名于世的王船山(王夫之)赞誉有嘉:/生年践履笃实,造次必依理法,发强刚毅,大节懔然0。

并将其称之为/私心之契,旷世之师0,可见其思想对郭嵩焘是有影响的。

正是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使郭嵩焘毅然抛弃了/天朝上国0的虚妄自大的民族优越感,为其/循理0外交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以审时度势为要务。

前面我们提到,郭嵩焘在意识到清政府外交之不利现状实为处理不当时,便读书观史,欲求得对外之良策。

在/观史0过程中,他以为/中外之相制,强则拓地千里,可以战,可以守,而未始不可以和,汉之于匈奴,唐之于吐番回纥是也0,/而论控制夷狄之大,常一以守为本,计战与和二者,因时度势,存乎当国者之运量而已。

未有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如明以来持论之乖戾者也0。

也就是说在处理夷务时要把握好尺度,特别是要审时度势,国势衰弱时不可轻易言战。

三代以前,夷狄野蛮,故中国以有道伐之无道;秦汉时期,以中国之强制夷狄之弱;唐至北宋,于夷狄以和为主;而南宋偏安一隅,然不顾国势,韩侂伐金,遂至灭亡;明人虽强,张镐出战,国势亦不可为。

清政府恰恰步南宋、明之后尘,陷入了一个战和不定的怪圈:为大清尊严而战,却不得不因为衰微求和。

郭嵩焘为此甚为忧虑,以审时度势为基础提出了独到的/循理0外交思想。

/循理0外交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主张了解、学习西方。

第二,对外不可轻易言战,而应诚信、和平为准则。

参考文献:
[1]此句摘自严复在郭嵩焘去世后所作的一幅挽联,见5严复集6,第五册,原诗为/平身国士之知,而今鹤翅氋氃,激赏深渐羊叔子;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0转引汪祖荣:5走向世界的挫折6,第221-222页.
[2]梁启超: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
[3]郭嵩焘:5丰乐镇书壁六首6,5养知书屋诗集6.
[4]郭嵩焘:5罪言存略6,5养知书屋文集6.
[5]郭嵩焘:5郭嵩焘日记6,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6]5筹办洋务始末6(同治朝)卷十,第15页.
[7]王之春:5清朝柔远记6卷七,第165页.
[8]姚莹:5康輶纪行6卷五.
[9]5道光朝夷务始末6卷十四.
[10]郭嵩焘:5郭嵩焘日记6,第3册,第439页.
[11]郭嵩焘:5复姚嘉书6,见朱克敬:5柔远新书6卷十六.
[12]5郭嵩焘奏稿选辑6,第51页.
[13]郭嵩焘:5郭嵩焘日记6,咸丰十年八月初五日.
337
文化与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