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生平事考

合集下载

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

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

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

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郭嵩焘生平简介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道光十五年(1835)中秀才,两年后中举。

道光二十七年(1847)会试,得中二甲第三十九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咸丰二年(1852)底,太平军攻克武昌,浩荡东下,咸丰帝饬令丁忧在藉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数辞不允,郭嵩焘几度登门,曾国藩终为所动,创办湘军,罗致郭嵩焘于幕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咸丰三年(1853)五月,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

经实战观察,郭嵩焘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多赖水军,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忠源韪之,令其疏请敕湖南北、四川制战船百余艘”。

此举使湘军由劣势转为优势,郭嵩焘因功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三年,受曾国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处筹饷,曾途经上海,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咸丰八年(1858),郭嵩焘离开曾国藩幕府,入值上书房。

次年,英法军舰屯集天津大沽口外,郭嵩焘受命前往协助僧格林沁布置防务。

临行前,郭嵩焘将多年来对西方事务的思考具疏上奏,认为要“制御远夷”,首先要了解外国情况,建议从广东、上海、恰克图、库伦等地选派通晓外国语言的人才入京转相传司,并在天津设局,仿制西式战舰以制夷。

咸丰帝对此大感兴趣,立即召见询问具体方略。

至大沽口后,因反对僧格林沁撤防北塘而辞去。

同治元年(1862),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次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五年(1866),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而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光绪元年(1875)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

洋务先知郭嵩焘

洋务先知郭嵩焘

洋务先知郭嵩焘洋务先知郭嵩焘:中国需三百年才能走出秦制2016年05月11日来源:凤凰网综合作者:孟泽最初知道郭嵩焘,是差不多30年前,湖南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里,收录了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我读下来,既怦然心动,又瞠目结舌。

2007年,湖南教育电视台开办“湖湘讲堂”,请我讲一个湖南的历史人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嵩焘,此时我对郭嵩焘已经有较多了解,惊讶于他的见识,同情他的遭遇。

我曾随电视台的编导去了郭嵩焘老家湘阴。

与左宗棠得到格外重视不同,郭嵩焘在湘阴几乎找不到“遗迹”。

我跟当地的朋友讲,50年之后,郭嵩焘的名望会高于左宗棠。

为什么这么说?我当然也喜欢左宗棠,多能耐的一个人,英雄。

但是,我想告诉诸位,这种英雄哪朝哪代都有,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水土里,而类似郭嵩焘这种能够提供新的“世界观”,新的文化视界的人,却不多见,这样的人往往被我们忽略甚至敌视,因为他提供的是一种与既成观念和秩序有所冲突的事实与道理,这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焦虑和不安。

求解郭嵩焘,意味着我们需要正视传统文明在近代的困境,正视与我们自身的作为息息相关的累累伤痕。

历史其实联系着偶然的人事,并不是一个纯粹宿命的过程,也只有看到历史的偶然性,我们才会去反思历史,去发现历史的复杂与诡异,去理解历史与我们自身的关联。

通过郭嵩焘,我们会看到,近代中国,也许有着不止一种可能的方向与命运,如果他的思想能够成为晚清社会的主流思想,如果可以按照郭嵩焘的见识去调整自我、面对西方,会怎么样呢?这虽然有点“事后诸葛亮”,但正本清源,返回历史的现场,正是作为人文学者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也是不应该逃避的责任和使命。

郭嵩焘生平大概郭嵩焘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阴。

湘阴在清代属于长沙府,是湘江在洞庭湖的出口,一个通达之地。

郭嵩焘家曾经“富甲一方”,到他父亲一代,家道中落。

郭嵩焘“进学”后,到岳麓书院读书,与曾国藩、刘蓉一见如故,结为金兰,他们的亲近跟性情有关,更跟抱负有关,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有志青年,郭嵩焘临终前作《枕上诗》,说他们“笑谈都与圣贤邻”,当然就是要比肩圣贤。

郭嵩焘:清朝第一位驻外公使

郭嵩焘:清朝第一位驻外公使

僧 格林 沁 办 理军 务 ,因为 两人 在 海 防上 观 点不 一 , 的接触 和理 解 ,逐 渐 形成 了具 有独 特见 解 的洋务 观 。
根据贵州知府胡林翼 的极力推荐 ,在赶赴长沙就任 一 同奔赴前线 ,连续几场作 战湘军均告失利 。郭嵩焘
途 中 ,特 地派 人 携带 重 金 ,邀请 左 宗 棠 出 山守 卫 长 观察发现,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实力相差甚远,致使
沙 。然 而 ,心 高 气傲 的左宗 棠 却摆 出名士 架 子 ,没 湘 军 同时要 应 对 陆路 和水 路 的进 攻 、腹背 受敌 ,于
到湖 南 、浙 江等 处筹 集 粮 饷 ,当起 了湘 军 的 “粮 草 二 品顶戴 ,但在 左 宗 棠持 续 4次 奏 劾 下 ,郭 却 依 然
官 ”。他 曾担 任 湖南 劝捐 大员 ,大力 推行 厘捐 制度 , 只能署 理 广东 巡抚 。当年 6月 ,郭嵩 焘被 免职 , “诏
对 所有 经 过 本地 关 卡 的商 品进 行 征税 ,以税 收 来 维 命 来 京 ,另候 补 用 ” ,但 功名 利禄 、朋友 情 谊 均告
有 答应 。郭嵩 焘 带着 众 人前 来 劝说 : “公 卿不 下 士 是建议湘 军大力兴办水 师 。曾国藩 听取 了他 的建议 ,
久 矣 ,张 公 此举 ,宜有 以成 其 美 。” 在郭 的极 力 劝 把水师作为建设重点 ,逐步赢得水上作战的主动权。
说之下 ,左宗棠最终决定 临危受命 。l0月 8日,左
对 于 团练武 装来 说 ,因为 不在 清朝 官 方平 军重 重 围困 的长沙 城 , 内 ,没有 固定 的军饷 供 给 ,经 费筹 措始 终是 个 大问
69
各 界 _l雌 已【叫眸
题 。1853年 至 1856年 期 间 ,郭嵩 焘受 曾国藩 派遣 , 下嘉 应 州 ,彻底 歼 灭 了南 方 太平 军 ,郭 嵩焘 也 获 赏

郭嵩焘:一个被唾弃的先行者

郭嵩焘:一个被唾弃的先行者

郭嵩焘:一个被唾弃的先行者9月22日,我途经南安普顿。

这里是英国最大的邮轮港之一。

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这里曾是英国最繁荣的港口。

1912年,当年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正是从南安普顿出发,在驶向美国的途中不幸沉没。

那是异常阴冷的一天,先是绵绵细雨,飘洒无着。

我们沿着港口慢行,雨水渐渐阔大起来。

风从烟灰色大海吹来阵阵寒气,钻入人的心里。

这样奇冷入骨,若是没有一杯热茶驱寒,简直无可名状。

141年前,正值隆冬,南安普顿应当比9月份冷多了。

正是在那一年,一个中国老人从这里登陆,开始他两年多的外交官生涯。

一郭嵩焘承受的恶意,比南安普顿的凄风冷雨还要令人畏惧。

这位年届六十的老人,被选定作为致歉使团公使。

他将代表大清帝国,为上海领事馆翻译员马嘉理在云南被杀一案,向维多利亚女王致歉,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大清派遣的首任常驻公使,将开启一个历史性的局面。

1866年,两份重要的文件由总理衙门上奏天听,随后由皇帝下旨分发到各省级大员,征求他们的意见。

其中一份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说贴《局外旁观论》,和英国驻华公使馆文化参赞威妥玛的备忘录《新议略论》。

两位英国人表达了对中国问题的基本看法。

他们敦促大清尽快移动,朝着西方人所推崇的进步方向。

在兴办商务、开办铁路电报等之外,两人都提到了当前最急迫的问题之一,建议尽快派出驻外公使。

赫德爵士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赫德深信:“我认为在国外设立公使馆是一件同进步本身同等重要的事,我将之视为中国藉以保存自由与独立的最不讨厌的办法,不惟此,它还会使中国与西方紧密联系起来,并将确定无疑地使这个国家取得进步而绝不可能出现倒退。

”威妥玛也从大清自身的利益出发劝诱:“惟遇设若某国大臣所定,中国之意不同,中国既无大臣驻扎伊国,只由该大臣自向本国辩驳,何人在彼能代设辩?”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认同这份建言,在他看来,威妥玛劝说中国派遣对外公使,是“以富强夸耀于我”,让中国人知道轮船、电线的便利,进而效仿,对于中国亦有益处。

祭郭嵩焘诞辰200周年

祭郭嵩焘诞辰200周年

祭郭嵩焘诞辰200周年南湘阴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

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出国外交大臣。

郭嵩焘三题其谓一题名字,二题封谥,三题自铭。

适逢晚清重臣郭公诞辰200周年之际,重阅了其一生业绩,令人感佩不已。

世之评论甚多,容予从小处发之笔端。

一题名字见诸史册的,郭公有九个名字:龄儿、先杞、嵩焘、伯琛、筠仙、云仙、筠轩、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龄儿、先杞,应该是父母居三井头孩子出生地所取。

郭公生于1818年湖南省的湘阴县城西。

郭氏祖籍系吴越一支发脉。

曾祖郭熊是湘阴的富商,且是贡生。

祖父郭铨世继续祖业,经营田地、盐业和钱庄。

其父郭家彪精通医术,矜贫恤独,经常施药乡里,深受乡邻尊重。

郭家世代既经商又读书,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为孩子取名颇有讲究。

为何取齡儿?内涵玄机。

郭家祖人寿命都不过60左右。

望儿长寿,仕进长远。

郭公的老家虽在湘阴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头,但已在长沙开有商铺,寻找了一个吉祥的街道,名寿星街嵩焘其名,亦有寿字内涵。

家人常以崧(焘)龄呼唤,可见父子心中的勾画。

郭公晚年赋诗中有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寓意精神长寿,千秋不朽。

先杞之名是入学名,即家族排行名。

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排行诗中。

杞,本名枸杞,养生延寿药物(注意:父亲从医出身)。

又有杞人忧天一说。

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

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详解】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②黄海海战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④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主要的抵抗行动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②③④D项正确;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在康熙时代,不是中国近代,①错误,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2022·1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郭嵩焘: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奠基者

郭嵩焘: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奠基者

郭嵩焘的改革科举 制度的思想,对于 推动中国教育近代 化进程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 时的中国具有前瞻 性和开创性,为后 来的教育改革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和参 考。
建立师范教育体系
郭嵩焘在教育领 域的贡献之一是 建立师范教育体 系,旨在培养更 多合格教师,提 高教育质量。
他主张设立师范 学校,注重教师 的专业素养和道 德品质的培养, 为中国近代师范 教育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添加标题
对外开放:郭嵩焘主张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郭嵩焘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的科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科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 想基础。
郭嵩焘的实践经验对后世的科技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来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
02
郭嵩焘在科技领域的成就
引进西方科技
郭嵩焘在科技领域的成就:积极引进西方科技,推动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具体措施: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知识,建立翻译机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意义: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影响:郭嵩焘的引进西方科技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留学教育
郭嵩焘主张派遣留学生赴西方 学习先进科技知识
他在担任驻英公使期间,积极 促成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计划
郭嵩焘认为留学教育对于国家 发展至关重要,并为此付出努 力
他的推动为后来的留学热潮奠 定了基础
改革科举制度
郭嵩焘主张废除八 股文,改革科举制 度,提倡实学。
他认为科举制度是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 方的根源之一,主 张废除八股文,改 革科举制度,提倡 实学。

郭嵩焘晚清被遗忘的先驱

郭嵩焘晚清被遗忘的先驱

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转型,社会和文化的震荡必然格外强烈,重重矛盾必然格外尖锐。

鸦片战争后头一个50年(1840-1890)的中国历史是用铁与火、血与泪写成的。

在这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潮中,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郭嵩焘(1818-1891)时时作为弄潮儿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又不时被大浪抛开,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

他从最初的理想抱负到最终的失望潦落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一生,当他答应出使英国之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的冷遇,在当时是不小的屈辱。

甚至到了代写论文20世纪80年代,也还有人认为:"郭嵩焘为虎作伥","为李鸿章对英妥协投降唱赞歌","丧心病狂","崇洋卖国",这当然与他个人落拓不羁的文人性情紧密相关,但更与时代的震荡和矛盾紧紧相连。

关键词:郭嵩焘;先驱者;悲剧人生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

他是晚清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饱满诗书,关注洋务1818年,郭嵩焘出生在湖南湘阴一户地主之家。

与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郭嵩焘从小就受传统教育,走科举功名的道路。

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但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走得并不顺利。

虽然他在1837年考中举人,但1838年、1840年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在1847年第5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而曾国藩却在1838年考中进士)。

同林则徐一样,郭嵩焘在反对贩卖和吸食鸦片一事上,态度非常坚决。

在出使期间,他与英国朝野人士积极联络推动英国禁止贩卖鸦片;与此同时,他于1877年3月、7月两次奏请朝廷设法严禁鸦片。

他晚年回到家乡,深知已无法指望政府在禁烟问题上有所作为,便联络友人组成禁烟公社,要求各人从推动乡党宗族做起,积极清除毒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湘阴人,我国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杰出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

派名先杞,乳名崧龄(亦称“龄儿”),字伯琮,号筠仙,或署云仙、筠轩、仁先。

曾号南岳老僧、南岳老人,又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

在长沙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

家族历史
据郭嵩焘自己主持编修的《湘阴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源自春秋时期的“虢”国,就是成语“假虞灭虢”中的“虢”。

虢郭二字相通。

虢国被晋灭亡,虢公丑奔京师,遂姓郭氏。

郭嵩焘的祖上原本居住江西信丰,后其中一支迁往广东南雄居住。

湘阴郭氏始迁祖称姚山公。

姚山公于明朝末年(万历或天启年间)由广东南雄迁往湘阴居住。

姚山公生有二子:有诚、有达。

自此,郭氏在湘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巨族”。

从姚山公算起,郭嵩焘算是郭氏在湘阴的第十四代人。

出生地与居住地
郭氏迁居湘阴,世代居住在县城南部。

郭嵩焘于“1818年4月11日(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初七),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西正街面榴轩。

”(《郭嵩焘全集·集部三·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当时的湘阴县城西正街约相当于今天湘阴县城的三井头地区。

咸丰二年(1852年),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兵灾,在家守制的郭嵩焘在县城以南周吉岭玉池山下盖宅,取名尉迟山庄。

这是郭嵩焘的第二个居住地。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左宗棠、郭嵩焘预感动乱即将来临。

为了避祸,二人相约到山间隐居,称“为山居结邻之约”。

(《年表》895页)后来,左宗棠选择在梓木洞筑室居住,郭嵩焘也参与其中,其时,左宗植、左宗棠兄弟和郭嵩焘、郭崑焘兄弟都在梓木洞居住。

咸丰三年,郭嵩焘赶赴江西帮助曾国藩,九
月二十六日(1853年10月28日),郭嵩焘告别江忠源,仍然回到湘阴梓木洞居住。

所以,梓木洞算是郭嵩焘的第三个居住地。

1866年(同治五年),郭嵩焘卸任署理广东巡抚,回到湖南,“赴长沙北乡沙坪罗汉庄,营建沙坪韩波塘新屋”(《年表》905页),这是郭嵩焘的第四个居住地。

1870年(同治九年),郭嵩焘举家迁往长沙,首先居住在“北门正街彭宅”(《年表》906页),“三月初九日(4月9日),购得长沙又一村六堆子一菜园,十一日即破土动工建新居”。

“七月十八日(8月14日),长沙又一村后六堆子新宅落成,取名养知书屋。

”(《年表》906页、907页)这是郭嵩焘的第五个居住地。

1879年(光绪四年)郭嵩焘交卸驻英法公使,首先经过湘阴,然后去长沙。

此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长沙,直至1891年7月18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在长沙病逝。

逝世后归葬于湘阴县东70里老冲坡之飘峰。

这个地方,是郭嵩焘的归宿地和永久居住地。

家世
据称,郭嵩焘的曾祖父郭熊以经营借贷(民间资本或放高利贷)为营生。

据老人讲,湘阴县城三井头外是湘江码头,从湘江、资江以及洞庭湖等地汇聚而来的船只停在这里,船老板和“水手”们便上岸来购物、休闲、消遣,所以这里的“旅游业”很是发达,餐饮、住宿、妓院、烟馆、赌场以及各式商铺一应俱全,生意异常红火。

郭嵩焘的曾祖父在这里经营“借贷”生意,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郭嵩焘的祖父名叫郭诠世,为人特别慷慨、豪爽。

这大概是经常跟“水手”们打交道的缘故,而且借贷生意本是一碗“江湖饭”,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是,郭诠世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就是让自己的儿子——郭嵩焘的父亲郭家彪去读了书,通过了“童子试”,成为“县学生”。

郭家彪同样为人豪爽,为了帮助别人常常不惜倾家荡产。

由于郭诠世、郭家彪父子两代慷慨、豪爽,所以,郭家的财力渐渐消耗殆尽,遇上灾年,家中往往不能举餐。

郭嵩焘的母亲姓张氏,是一位非常贤德的妇女。

曾国藩所撰《敕封儒林郎郭府君暨张安人墓志铭》写得清楚:郭嵩焘有三个弟弟,二弟崑焘,三弟芲焘,都有成就,并有著作传世。

四弟先樾年仅四岁夭亡。

但郭嵩焘自己主持编修的《湘阴郭氏家谱》又记载:家彪长子嵩焘、二子崑焘;“家暾子芲焘,派名先柏,字志诚,县学生员。

”这样说来,芲焘又不是郭嵩焘的亲弟弟。

《郭嵩焘全集·年表》称:(1835年,道光十五年,18岁)“季弟先樾生。

”按照“孟仲季”的说法,季弟,就是三弟,这样说起来,芲焘确实不在郭嵩焘兄弟之列。

其中是何缘故,尚待考证。

郭嵩焘主修《郭氏家谱》及曾国藩撰郭嵩焘父母墓志铭,都在早年。

其时,郭嵩焘才任翰林院编修,而曾国藩也还是兵部侍郎。

早期学业
由于父亲郭家彪是县学生,识得几个字,所以,郭嵩焘童年时期就跟着父亲读书。

直到11岁,父亲才把郭嵩焘送到善化(今长沙县)李选臣先生那里读书。

李选臣和郭家彪是挚友,所以,对郭嵩焘的教育极为认真。

13岁,郭嵩焘又回到湘阴,跟自己的堂伯父郭家瑞受学。

道光十五年(1835年),郭嵩焘和二弟郭崑焘一起考中秀才。

之后,郭嵩焘结婚,并进入湘阴县仰高书院读书。

这一年,郭嵩焘18岁。

道光十六年(1836年),郭嵩焘入长沙岳麓书院读书,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举人,此后四次参加会试,都未能得中。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郭嵩焘偕同仲弟崑焘一起抵达北京参加会试。

四月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时,郭嵩焘正好30岁。

婚姻
郭嵩焘一生有二妻四妾,婚姻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1835年,刚上18岁的郭嵩焘就迎娶了他的首任妻子陈隆瑞。

陈家与郭家是世交,郭嵩焘岳父名叫陈兴垲。

陈兴垲看着郭嵩焘长大,非常看好他,原本是要把自己的长女嫁给郭的,不料长女命薄早亡,于是就把小女儿陈隆瑞嫁给了郭嵩焘。

陈隆瑞温良贤淑,与郭嵩焘感情很好,在郭嵩焘32岁那年,为郭嵩焘生下长子郭立篪。

但陈氏体弱多病,不幸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初六日撒手西归。

同治二年(1863年),46岁的郭嵩焘出任两淮盐运使,紧接着又接到了署理广东巡抚的任命,春风得意,但是没有妻室,于是朋友们纷纷给他做媒。

这年的八月二十日,由冯桂芬、钱芝门等人做媒,郭嵩焘娶江苏太仓钱氏为继配。

迎娶当天,郭嵩焘就在日记里写道:“新人貌陋,而一切举止似非纯良。

”对钱氏印象极差。

根据郭嵩焘本人的记载,钱氏嫁过来之后,一直吵闹不休:“多言狂躁,终日叫呶,有类疯颠,貌更凶戾,眉目皆竖。

”嫁过来四日,就回了娘家。

后来跟着郭嵩焘到广东上任,在海轮上,钱氏也是一路吵闹,为了躲避钱氏,本来晕船的郭嵩焘不得不站到甲板上经受海风吹打。

到了广州后,钱氏吵闹得更凶了。

郭嵩焘认为钱氏是闹着要回娘家,于是就打发她回去了。

钱氏走后,郭嵩焘随即将钱氏的嫁妆一起寄回去,并附信一封,提出“分手”,从此两人不再相见。

钱氏嫁过来之后,并未与郭嵩焘“圆房”,此后,钱氏也没有再嫁,等于是为郭
嵩焘守了一辈子活寡。

郭嵩焘死后,钱氏才来到长沙,归入郭家。

据郭嵩焘本人的记载,此事过错全在钱氏。

但是,时人认为郭嵩焘本人也有责任,就连郭的至交好友曾国藩、李鸿章也曾为此事批评郭嵩焘,为钱氏抱屈。

由于陈氏夫人多病,郭嵩焘大概于咸丰七年娶邹氏为妾,帮忙照顾家里(这段时间郭嵩焘在京城供职)。

郭嵩焘非常喜爱邹氏,甚至钱氏吵闹,也是因为邹氏。

因为郭嵩焘和钱氏成婚那天,郭嵩焘让邹氏穿着“命服”坐在钱氏的上头。

钱氏大闹,或许因此而起。

钱氏走后,邹氏一直陪伴着郭嵩焘。

邹氏照顾郭嵩焘、料理郭氏一家尽心尽力,不辞劳苦,郭嵩焘很是感激,彼此感情深厚,难舍难离。

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廿二日,郭嵩焘在亲戚的一片反对声中将邹氏扶正。

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廿四日,邹氏病逝,郭嵩焘在其日记中用了“伤怆万状,吾将何以堪哉!”来描写心中的悲痛。

在送葬的时候,他坚持以夫人的规格来安葬邹氏,“率男媳曾氏以下易衰服”。

同治八年,郭嵩焘52岁,也就是在邹氏夫人病重期间——应该是扶正邹氏之时,纳婢女冯氏风儿为妾。

同治十年(1871年),郭嵩焘又纳梁氏为妾。

这位梁氏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婢女,后来作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夫人陪同郭嵩焘出使英法。

冯氏、梁氏都生有儿女。

郭嵩焘还曾纳李氏为妾。

李氏为何许人物,暂没有查到有关记载。

纵观郭嵩焘的婚姻,为郭嵩焘付出最多、郭嵩焘为其付出最多的是邹氏。

(作者系左宗棠书院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