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读懂诗歌并非易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懂一首诗歌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每一首诗歌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诗人的个人经历、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都会对诗歌的创作产生影响。
比如,杜甫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不了解那段历史,就很难深刻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样,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诗歌的情感基调。
例如,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未酬,了解这些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中那种豪迈与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往往高度凝练,常常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灵巧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来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深刻。
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这些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
同时,诗歌的意象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具体形象。
比如,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梅花常代表着坚韧、高洁;杨柳则常寓意着离别、不舍。
当我们在诗歌中看到这些意象时,要结合诗歌的整体语境来理解其象征意义。
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这一意象就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者,要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宁静。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有时候,诗人会直抒胸臆,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有时候,诗人则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景物或事物来间接表达情感。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描绘边疆大漠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
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
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是诗歌“为什么这样写”。
要想快速读懂诗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
一、看题目,观解释诗人作诗,最重诗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富含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22年四川卷《秋暮吟望》从题目看点明了时间(秋暮)、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诗词的内容。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就读懂了该诗。
看懂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看懂诗歌的方法与技巧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解诗歌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一些看懂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
首先,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歌通常由韵脚、节奏、节奏和形象等元素构成。
韵脚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可以是完全押韵或近似押韵。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音乐感和韵律感,它可以通过重复、变奏和对比等手法来表达。
形象是指诗歌中的生动和具体的描写,通过形象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了解这些基本元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感受。
其次,注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诗歌通常使用较为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凝练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象征等,这些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诗歌还常常使用隐喻和意象等艺术手法,通过意象的交织和隐喻的延伸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应该留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再次,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
诗歌往往是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因此,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李白的诗歌常常反映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而王维的诗歌则常常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文化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要善于品味和感受诗歌的美。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因此,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应该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去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诗歌创作和朗诵等方式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美。
综上所述,看懂诗歌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帮助你读懂古诗的方法:
1. 了解诗人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其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主题:古诗主题广泛,包括山水、友情、离别、爱情、政治等。
理解诗歌主题,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 解读诗歌语言:古诗语言简练、含蓄,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需要仔细解读诗歌语言,理解其深层含义。
4. 体会诗歌意境:古诗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需要用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其美的力量。
5. 关注诗歌结构:古诗结构严谨,往往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关注诗歌结构,有助于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美感。
6. 结合注释和典故:很多古诗涉及到历史典故和背景知识,需要结合注释和典故来理解。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7. 多读多背:读古诗需要多读多背,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8. 借助工具书:遇到生僻字词或典故时,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阅相关解释和用途。
总之,读懂古诗需要不断积累和努力。
通过了解诗人背景、理解诗歌主题、解读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关注诗歌结构、结合注释和典故以及多读多背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一、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文如其人”,“诗言志”。
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三、抓“意象”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
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读懂诗歌的基本⽅法
1、借助题⽬、作者、注释
题⽬是切⼊点。
古诗的题⽬很讲究,它往往能揭⽰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点。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分析语⾔、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创作作品的氛围。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
就内容⽽⾔,⼤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对提⾼诗歌赏能⼒有很⼤帮助。
3、借助背景
这⾥的背景包括诗⼈所处的社会时代、⽣平遭遇、思想主张等⽅⾯的内容。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歌⼀般篇幅短⼩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的篇章,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们⼀般能注意到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忽视了对作品进⾏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在某些时候不能全⾯客观的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要⽤想象和联想的⼿法理解诗歌的语⾔
7、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
(1)点化前⼈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的语句消化后⽤⾃⼰的话写出。
(2)明写历史故事
在引⽤历史故事时,明⽩地指出是何⼈何事,这是明⽤。
(3)暗⽤历史故事
⽐明⽤隐蔽,因为没有明⽩的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歌;反之,便要⼤伤脑筋。
(4)反⽤历史故事
明⽤和暗⽤历史故事,都是正⽤其意,反⽤历史故事则是反⽤其意。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一、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1、注意诗的题目。
2、抓住关键词(句)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
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
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5、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
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7、诗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要注意识别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
有效读懂诗歌之八-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1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3
【其一】
4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01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02
STEP3
STEP2
STEP1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仇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1分)。“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1分)“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1分)
5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6
诗中借杨贵妃吃荔枝的小事讽喻帝王荒淫误国,总结历史教训。可谓以小见大。
7
01
首句的结构作用:
03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05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
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
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谢冕
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8
鉴 赏 程 序
(走进诗歌)
看一看
抓一抓
辨一辨
9
看一看 找启示 题目、注释、诗序、作者、甚至标点……
合理地“想入非非”,理智地“适当发散”
唐人(所有诗人)作诗,最重诗题!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 事件、题材、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情、景二端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事 物(人)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最好是春风轻拂景色宜人的湖上亭,亭边柳条摇荡藤蔓 借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巧 攀牵撩惹着离情。 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 枝头黄莺在这里久住我们几乎相识,将要分别它向我频 恋之情。 频啼叫了四五声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情、景二端
孤 雁
杜甫
事 物(人)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 的同伴。 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想听到同伴 呼唤。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31
(6)山水田园诗 (如王维《山居秋暝》) 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 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然 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
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33
其他 边塞征战诗 (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赞美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 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 争的痛恨;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 胡马、黄河、长城、明月、大漠、飞雪。
• 移家别湖上亭⑴ • 戎昱yù • 好是春风湖上亭⑵,柳条藤蔓系离情。 • 黄莺久住浑相识⑶,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 ⑴移家:搬家。 • ⑵好是:一作“好去”。 • ⑶浑:简直,几乎。 • ⑷频啼:连续鸣叫。四五声:一作“三五声”。
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时,因对故居有着深厚感情,难以 割舍故居的一草一木,故有此作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
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兰溪棹(zhào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 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2) 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 凉月:新月。(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 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 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5)棹歌:渔 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特点: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人面去何处, 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
5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qī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罗径,昨与故人期。
有效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能力要求
E、鉴赏评价。指对诗歌的鉴别、赏析和评价。
鉴赏评价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 。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3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写出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 表达了对这美好人事的喜爱。 27
(2)托物言志诗(如李商隐《锦瑟》、贺知章《咏
柳》),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 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 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⑶陶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⑷遍绕:环绕 通过咏菊(抓住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 一遍。⑸篱( lí ):篱笆。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 表达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xiá。 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 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 更好的花了。 ⑺尽:完。⑻更(gèng):再
绝句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漫江碧波荡漾,白翎líng的水鸟,掠翅江 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 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灿烂! 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后两句诗人笔路陡转,慨而叹之,可惜岁月荏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 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 的感伤。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乡的日期?
14
词 的 分 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
•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是清代词人纳兰性 德的词作品。纳兰性德曾多次表达过他愿意追随 卢氏而去的心情,如这首《画堂春》表达了他和 卢氏虽不能同生,但却能同死的愿想。
• • • • • •
画堂春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 争教,怎教。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 药成句: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 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 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 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 饮牛津:传说中的天河边。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飞奔月宫。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 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4)咏史怀古诗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 往往通过自然景物的繁盛与人事的变迁之对比,
借景抒情。
读诗时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
哀思或借古讽今);
特征(意象):青草、繁花;空城等
30
(5)羁旅行役诗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
故乡的眺望,对自身际遇的感怀。 往往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 对自身际遇的感怀。 特征(意象):驿道、马、船(舟)、杜鹃、 鸿雁、客、浮萍、飞蓬、落日等。
注释 1. 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2. 补阙: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 3. 茅茨:(cí )茅屋。 4. 泉壑:这里指山水。生:升起 5.怜:喜欢 新雨:刚下过的雨。 6.山:即谷口。夕阳:傍晚的太阳。 7.迟:晚。 期:约定 8.家童:家里的小孩。 9.昨:先前。
山泉沟壑萦绕着这座茅屋书斋,云霞映衬墙头薜荔像五彩幔帷。 雨后新竹的姿彩多么叫人喜爱,更可爱晚山映照着夕阳的余辉。 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仆正辛勤地把萝径打扫干净,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会面日期。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19
• 孤雁 • 孤雁不饮啄①,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②? • 望尽似犹见③,哀多如更闻。 • 野鸦无意绪④,鸣噪自纷纷⑤。 注释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 •《孤雁》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 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 ③望尽:望尽天际。 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 • ④意绪:心绪,念头。 来象征诗人自己。 • ⑤鸣噪:野鸦啼叫。自:自己。一作“亦”苦伶仃的 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10
看一看 找启示 题目、注释、诗序、作者、甚至标点……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周密《夜归》
11
诗歌注解,帮助理解。内容、主旨若隐若现。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 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 归隐田园的情怀。
12
抓一抓 寻突破:抓语言的暗示。 抓写景(人、事、物)特点的词语; 抓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