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 (1)
如何读懂诗歌(详细)ppt课件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忧国爱国题材就 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 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 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并不断奋斗的精神。 人生迟暮、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南宋末年有了一些回复无望的悲凉、无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E、陆游:爱国、梦想收复中原却壮志 难酬,但他也有充满缠绵情思的作品 。
爱国诗人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惊雪 (唐)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再如:《天净沙·秋思》 《春夜喜雨》
(二)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 而鸣。
(三)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再如《次北固山下》、《旅夜书怀》
(四)题目暗示了诗歌的题材
二、读作者
①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主要经历、风格。知人 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高中段)第1讲快速读懂诗歌一超能补白

有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比较委婉,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怀古伤今, 或借古讽今……我们要熟悉诗人常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除此之外,诗人有时 或正话反说,或运用设问反问,使情感表达含蓄。例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 中归”一句中的“敢”应理解为“岂敢”;“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句 中的“敢”也应理解为“岂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 句中的“可堪”应理解为“不堪”;“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 句中“忍看”应理解为“不忍看”……考生平时要对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式进 行梳理,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以上括号中的问题,便是省略和跳跃所形成的“空白”所在,补充如下, 诗意就清晰了:
昨夜雨疏风骤,(我昨夜)浓睡(今晨)不消残酒。(我)试问卷帘人(窗外海棠 花如何),(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想:一夜风雨,海棠焉得依旧?于是急 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又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该诗首句说洛阳城里逢秋至,次句言欲作家书心潮翻滚,第三句(写好家 书之后此为诗意跳跃处)说担心话没说完,末句说临近带信人出发时又把信拆 开来看。应该说这首诗是很平易的。可是,不少考生由于不能看出第二句和 第三句之间有“写罢家书”这个跳跃,导致诗意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对所 问“本诗写了哪个细节”也就只好应之茫然。
不少考生对这首词理解不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未能联系作者所处时 代、时局来解读诗意,二是学生对辛词好用隐喻的特点不了解。在这首题为 “送人”的词中,作者不止抒发了离情别意,更隐喻性地表达了对“带雨云 埋一半山”(朝廷中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的时局的忧虑,含蓄地抒 发了对时局国事艰难(“风波恶”)的忧虑之情和对自己理想抱负难申(“行路 难”)的愤慨之情。因此,在读诗时我们应该能联想、补充关于时代和作者的 背景性知识,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诗(词)意内涵。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 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 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 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 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 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 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和尾句,明感情主旨。
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 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 作者的思乡之情。
(2021年整理)四看一品读懂诗歌

四看一品读懂诗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看一品读懂诗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看一品读懂诗歌的全部内容。
四看一品,快速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诗歌鉴赏中,有两个考点在鉴赏命题中最为常见: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
完全可以说,这两点是必考点。
写作技巧范围很广,对技巧的考查主要还在于识别。
我们读诗,起码做到两点,一是知道它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等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容,这是建立在对诗歌语言的基本理解上的。
二是领会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鉴赏的前提,这也就无怪乎命题者对思想情感考查的重视了。
读懂诗歌,才能正确评价思想感情。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毕生心愿-—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1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1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章“诗歌阅读与欣赏”,第一节《如何读懂诗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诗歌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然后提问:“你们听到这首诗歌时,有什么感受?能描绘一下你们心中的画面吗?”2. 讲解诗歌阅读方法: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然后讲解如何通过分析这些方面来读懂诗歌。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静夜思》,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并解释这些元素在诗歌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主分析,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5. 课堂互动: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何读懂诗歌:1. 分析意象2. 理解情感3. 把握节奏4. 感受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写出诗歌的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2. 答案:(答案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异,只需体现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掌握了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读懂诗歌-完整版课件

要赏析一首诗歌,需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 括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等 信息。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歌通常采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如象征、比喻、拟人等,通过对这些艺术手法的 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主题是诗歌的核心,通过把握主题可以更好地理 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要关注诗歌 所呈现的情感状态。
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如《水调歌头》 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诗歌的情感表达
喜悦之情
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 畅快淋漓的情感。
悲伤之情
如《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诗人 的失落与痛苦。
思念之情
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深深思念。
04
诗歌的阅读与理解
诗歌的阅读技巧
注重诗歌的细节
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诗歌中 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可以提 供诗歌的背景、情感和意境。
把握节奏韵律
诗歌通常具有节奏韵律,这些节 奏韵律可以体现诗歌的情感和美 感,因此阅读诗歌时需要把握节 奏韵律的变化。
深入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呈现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深入分析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感怀之情
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表达了诗人对春 雨的赞美与感慨。
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
指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景象、意象等,如《青玉案·元夕》中 的“花千树,星如雨”,营造了欢乐的氛围。
象征
指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情感,如《鹤林寺 》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青青的草色比喻对爱情 的渴望与向往。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43张))-优秀课件

(1)《咏素蝶诗》
(2)《征人怨》
(3)《春日秦国怀古》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参考答案:(1)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
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3)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
• 1、读不懂诗歌。 • 2、答题思路不清晰。 • 3、答题不规范。
诗歌怎么读
掌握3步阅读法,理解诗歌不偏差。
抓标题
(一)把握标题信息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 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 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 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 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 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 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 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 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 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 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读懂始大家好,我是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高中语文老师顾燕能,今晚和大家交流的是高考诗歌怎么读懂的问题,这个只是借鉴了网络资料编成的一个课时教案,不是讲座,可能耽误大家宝贵时间。
好多高三老师也许已经上过该内容,本人期待可以现场通过交流完善一下。
江苏省语文高考诗歌10或11分,省均分经常不到4分,应该说提升空间还很大。
怎么提升其实不外乎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所有的阅读理解都有这样的的三步曲。
在教学之初大家最重视的往往是第三步,最简单的是第二步,最忽略的正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其实是最重要也是学生始终觉得最难解决的,所以这读懂文本的问题现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
下面就关于诗歌读懂文本的问题我分步和大家交流。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
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
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一)看诗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五)看情语(六)看手法(七)看尾句(八)看题干(九)看题材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2004《征人怨》(1)诗歌类别:边塞诗(2)暗示作者情感:怨(3)引发联想:怨什么?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1)诗歌类别:怀人诗(2)交代写作缘由和内容:倚窗闻风(3)暗示作者情感:对友人的思念(4)由“竹窗”二字猜想:可能是个隐士可看江苏省近几年来的诗歌标题,几乎都能从标题上辨别出题材来。
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怀人诗2007 鹧鸪天·送人送别诗2008 登金陵凤凰台怀古诗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怀古诗2010 送魏二送别诗2011 春日忆李白怀人诗2012 梦江南闺怨诗2013 醉眠山水诗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歌从标题可以判断是一首送别诗,可是内容好像只是在西湖的美景。
难道这首诗歌“文不对题”?,诗人将西湖六月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风光作了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六月中旬是西湖的莲叶长得最茂盛,荷花开得最艳丽的时刻。
六月中旬是西湖一年中风景最动人最美丽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对林子方的不舍之情,而是希望用美景将他挽留。
后两句更是把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比作与天相接无穷无尽的莲叶。
由此,我们就可以读出诗歌隐藏在美丽景色背后的惜别之情了。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1、时间是中夜(半夜),2、地点是西园,3、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据此,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读诗歌。
1、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2、“望”到了什么?3、除了“望”,还有什么呢?4、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第三联是“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作者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最好花时间整理一批诗人的生平介绍,可以师生合作完成。
如果考查的诗歌作者是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那么就只能通过注释和正文来把握了。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和难懂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注释的主要作用有二。
一、降低难度;二、暗示情感。
如介绍作者是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若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怀乡思人之情;若介绍作者是南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大家特别注意注释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这个地名的注释在理解本诗内容上是否没起作用?学生很可能一带而过,忽视了这个注释的作用。
明确:根据第三联注释中送别朋友的地点在成都白马江畔,可以推知宜昌之西的黄牛峡是想象友人去江东探亲时经过的地点,属于虚写,这个地名貌似无用其实告知学生这里运用的手法。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例如(2014四川卷)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圈画出诗中所有意象,写出意象特点,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秋暮吟望赵执信从圈划的一系列悲秋意象可以推知诗歌首联的一点儿也不为秋天悲伤只是诗人自己故作旷达之语罢了。
提示:1、常见意象的内涵要搜集整理,学生一定要熟悉。
2、在读诗歌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圈划意象的阅读习惯,并且简单写出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情感词是反映作者情感的最直接体现。
不仅要看作者直接抒发的情感,而且一些意象的修饰词也应该属于情感词范畴。
举例(2014湖北卷)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圈画出诗歌中的“情语”,及“变相”的情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孤离独愁客漂泊之苦羁旅之愁顿现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
纵观十年江苏高考,对于手法的考查并不复杂。
通过训练,培养出学生对于手法的敏感度。
一些常见的手法在读诗时,就能(10年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找出诗歌中所有的手法。
1借事抒情(醉别)2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里感觉3衬托4双关5虚写手法方面不同资料往往分类不一,简单而言,注意几个角度,空间角度,感官角度,修辞角度,结合角度,抒情角度,大概就好记,否则一直混淆不清。
其中该区别清楚的另外和学生细说即可。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
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其实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当然还有其他不等。
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花心思,导致我们的命题者也不得不在尾句上动点脑筋了。
(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读】尾句用最简洁的笔触去企盼最典型的场景(以场景作结):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
自食其力,共乐天伦。
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
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有时候,诗歌上面的总题干也含有有效信息,不能忽视。
如,“阅读下面一首晚唐诗”,可能就包含了哀叹唐王朝式微,痛恨统治者荒淫无道等情感。
如,“阅读下面一首南宋词”,可能就包含了抗金报国的豪情,国土沦丧的悲痛等感情。
(11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3)明确:1首先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高度评价2接着“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3最后表达与有人重新相见重轮诗文的愿望。
此答案前两点就是结合前两个思考题本身的题干来解决的。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