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总是东征西讨,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
父母常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对雨果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童年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同情保皇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
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由于母亲接受的是自由教育,爱好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她的这一爱好对雨果的一生深有影响。
1809年,雨果和哥哥欧仁被母亲送到巴黎一家私塾,他们在那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雨果的想象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181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雨果兄弟俩在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了一年。
第二年雨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兄弟俩随母亲回到巴黎,这时他们不再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这一时期,雨果兄弟读了许多有益的书籍。
母亲酷爱读书,她对儿子的读书兴趣也十分放心,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
他们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连续博览了老胡野约尔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狄得罗、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等,不管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游记和惊险作品,无所不读。
书读多了,雨果也越来越想自己动笔写点什么,他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14岁时,他写了一部悲剧《伊尔塔敏纳》。
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要不就一事无成”的豪言壮语,少年的雨果敢于向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创立者提出挑战,显示出了雨果的勇气和魄力。
他写下这个誓言不久,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写了一首长篇《读书乐》,列举了历史上大量事例,雄辩地证明:在最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如何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文学巨匠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

文学巨匠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9世纪法国文学的巨匠,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深情诗意的情节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重点探讨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并解析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热衷于描绘浪漫的自然景观和城市风光,如《海上的钟声》中的海洋壮丽、《巴黎圣母院》中的巴黎古老街巷等。
这些描写充满诗意,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小说中,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其次,雨果善于塑造浪漫的英雄人物。
他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定的思想和执着的信仰,追求自由、正义和人道主义。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神父和埃斯梅拉达,《悲惨世界》中的让·瓦尔简和科赛特等,他们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雨果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对贫困、不公和社会问题的揭露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雨果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思考,他的作品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启迪和抚慰。
二、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绘了残酷的中世纪法国社会、流亡神父卡西莫多与吉卜赛少女埃斯梅拉达之间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浓烈的浪漫主义元素、对法国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使其成为雨果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悲惨世界》被公认为雨果的巅峰之作,它以法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为背景,通过对一系列角色的描写,展现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图景。
雨果通过对贫穷、压迫和人道主义的主题的深入探讨,呼唤着人们的正义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小说中深沉的情感、复杂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作。
雨果简介及作品介绍

雨果简介及作品介绍
雨果简介及作品介绍
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巨人”。
本文将从诗歌、小说、剧本三个方面介绍雨果的代表作品。
一、诗歌
雨果的诗歌作品以《悲怆集》为代表,这部诗集包含了他的成名作《孤独者》、《夜曲》等。
这些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表现了雨果对人生、自然、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其中,《孤独者》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小说
雨果的小说作品以《悲惨世界》为代表,这部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法国革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苦难和悲惨的社会,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的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动人,被誉为“人类悲剧的杰作”。
三、剧本
雨果的剧本作品以《诺曼底的莎士比亚》为代表,这部剧本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剧本以莎士比亚为主题,描绘了他在诺曼底的流亡生活和创作经历。
剧本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同时也表现了雨果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剧本语言优美,情节跌宕起伏,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剧场的代表作”。
总之,雨果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小说、剧本作品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语言优美动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名词解释

雨果的名词解释雨果(Hugo),这个名词源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其广博的才智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雨果的名词解释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涉及到雨果文学、雨果奖和雨果风潮等相关内容。
一、雨果文学1. 雨果文学的特点和影响雨果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豪情壮志、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独特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雨果作品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巨人传》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
这些作品涵盖了历史、人性和社会问题等多个层面,不仅展现了雨果的创作才华,也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雨果奖1. 雨果奖的历史和意义雨果奖是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由美国科幻媒体协会(WSFS)设立于1953年,以纪念维克多·雨果的名字。
该奖项旨在表彰科幻文学界对于科幻作品的贡献,是科幻文学领域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2. 雨果奖的奖项设置和评选程序雨果奖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最佳长篇小说、最佳中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最佳战争小说、最佳系列小说、最佳专业杂志等。
奖项的评选由科幻文学爱好者组成的会员投票选出,以保证公正和公开的评选结果。
三、雨果风潮1. 雨果风潮的兴起和背景随着雨果奖的设立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雨果风潮逐渐在科幻文学领域兴起。
这股风潮将科幻作品带入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推动了科幻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2. 雨果风潮的影响和争议雨果风潮带来了科幻文学的热潮,激发了更多创作者的潜力和创造力。
然而,雨果奖评选过程中的争议也不容忽视,包括政治偏见、票选操纵等问题。
这些争议对于雨果奖及其相关风潮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雨果这个名词解释涉及了雨果文学、雨果奖和雨果风潮等方面的内容。
维克多·雨果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和影响对于世界文学以及科幻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动了更多关于他本人和他名字所热潮的讨论和解读。
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第三节 雨果

格雷勿方场
中心活动点之一的格雷勿方场位于塞纳河 右岸的巴黎市区。方场的一侧是绞台,另一 角是荷兰塔,塔底小黑屋住着女修士,“一 个窄小的尖穹窿的窗洞,开向方场”,女修 士在这里用眼光和声音“紧紧相随”着爱斯 梅哈尔达。方场的附近是乞丐广场,住着巴 黎下层人民,乞丐王国像“奔泻的水每天早 上从那儿流出”。甘果瓦“每天早晨离开乞 丐的大本营,常常是伴同着那吉卜赛女郎, 帮着她在所有的街上收集她所赚来的小银 币”。
惊世骇俗的民间语言
《欧那尼》的浪漫主义特点十分突出,有密室、 地道、乔装、假面、计谋、决斗、服毒、机关布 景等哥特气氛和奇情剧手法。剧本采用通俗的民 间口语,第一幕第一句台词是莎尔的老保姆所说: “这么早他就来了吗?(又有敲门声)不错,听 这声音,一定是从暗梯那儿来的。(第四次敲门 声)我得马上去开门才好。(她打开那扇秘密小 门)” 第二幕,国王问:“什么时候?” “我 来抢那位美人,你们去捉那强盗。”
从形式上看,人物的圆心结构是在围观 中形成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流 浪卖艺姑娘,她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以她 为中心的人物圆心结构是在她优美舞姿的旋 转中形成的。
爱斯美拉达在广场跳舞
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
作者描写道,“那个圆圈的人物很多”, 爱斯梅哈尔达“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 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她轻捷,又 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的旋转中,甘果 瓦被“灿烂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 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 使”;加西莫多“那样深深地专心看着”; 巴黎的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孚 罗诺“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子”;女修 士对她发出“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 法比“招手叫她去”。这种形式上的围观圈 子可以看作是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
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第三节 雨果

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
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独儿,一个奇 美,一个奇丑。仪貌美丑的强烈对照,卓绝 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一次是爱斯梅哈尔达 给加西莫多送水的情景,提示了爱斯梅哈尔 达以德报怨的美好心灵。第二次是加西莫多 救援爱斯梅哈尔达的情景,提示了加西莫多 心灵的觉醒。
后期创作(50-70年代)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诗人,诗歌贯穿
整个创作生涯。法国人视他为民族诗人。诗歌基
调是关怀祖国命运,向往自由解放,憎恨专制暴
政。代表作是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
共有98首诗。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
工》(1866)、《笑面人》(1869)、《九三年》
2.神奇的夸张
雨果的夸张主要用于人物塑造。对人物的夸张描写 到变形的地步。
加西莫多仪貌丑陋,集中了所有人的肢体残缺。驼 背、突胸、独眼、耳聋、嘴哑、脚跛。在愚人节被选为 愚人王。
3.奇特的想象
情节的想象: 爱斯梅哈尔达母女在绞刑台重逢。 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两人尸骨被分开, 化为灰尘。
自然景象的想象:
从形式上看,人物的圆心结构是在围观 中形成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流 浪卖艺姑娘,她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以她 为中心的人物圆心结构是在她优美舞姿的旋 转中形成的。
爱斯美拉达在广场跳舞
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
作者描写道,“那个圆圈的人物很多”, 爱斯梅哈尔达“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 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她轻捷,又 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的旋转中,甘果 瓦被“灿烂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 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 使”;加西莫多“那样深深地专心看着”; 巴黎的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孚 罗诺“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子”;女修 士对她发出“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 法比“招手叫她去”。这种形式上的围观圈 子可以看作是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
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雨果

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雨果雨果(VictorHugo)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在自考外国文学作品中,雨果的代表作品被广泛收录,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备受推崇。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感性和情感。
其中最著名的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法国19世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贫穷工人,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不幸之后,最终变成了一位正义的斗士。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警察贝尔纳,在追捕让·瓦尔简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人性的复杂性。
《悲惨世界》不仅描绘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呈现了人性的光明面,使读者深受感动。
除了小说之外,雨果的诗歌也是他最为出色的创作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激情,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中最著名的诗歌之一是《自由颂》(Chant des Partisans),这首诗歌是为法国抵抗运动而写的。
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强烈渴求,激励人们为自由而奋斗。
另外,雨果的另一首著名诗歌《海上的人》(Les Djinns),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除了小说和诗歌,雨果的剧本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他的剧作《诺特丹的钟楼》(Notre-Dame de Paris)被誉为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这部戏剧讲述了中世纪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角色是卡西莫多,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聋哑人,最终在自己的善良和勇气的帮助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剧本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艾斯梅拉达,她是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孩,与卡西莫多之间的感情线也成为了这部剧作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雨果的作品在自考外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人类的命运和自由的追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概述雨果及其作品

概述雨果及其作品1.评价(1)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不但数量丰富,而且主题多样,形式完美,表现手法细致多彩。
他的小说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雨果的创作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雨果还是一位世界文明的捍卫者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他严辞谴责英法联军烧毁北京圆明园的罪*行,呼吁法国将掠夺的稀世珍宝悉数归还中国。
2.创作(1)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其序言却成了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宣言。
①认为“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文艺的真实“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
同时,雨果非常强调诗人在反映客观现实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强调为了形成强烈和鲜明的对照要求作家进行夸张,其结果便是描写不寻常的即非凡的现象。
②雨果要求文学表现“地方色彩”和有历史的具体性,从而否定了古典主义那种抽象地描写超历史超民族的人的做法。
③雨果主张使用丰富多彩的普通语言。
(2)《艾尔那尼》的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结果古典主义者遭到彻底的失败。
(3)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变幻莫测,戏剧性很强。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象征手法,反映了作家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同情。
(4)在小说《穷汉克洛德》中,作者探讨了工人贫困和由此造成犯*罪的问题,虽然谴责资产阶级法庭的黑暗F败,却只提出通过道德教育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5)流亡期间,雨果创作了《静观集》诗集,以及《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小说。
(6)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雨果回到了别离多年的祖国。
后发表诗集《凶年集》、长篇小说《九三年》,反映了雨果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阶级局限性。
(7)雨果晚年创作的《历代传说》,被认为是法国诗歌和世界文学中最丰富最完美的抒情史诗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摘要: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反复搏斗的过程中;同时,它也是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博弈与合理继承中诞生的。
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用经历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作墨,创作出了大量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成就了属于全世界的辉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雨果资产阶级大革命正文:何谓浪漫主义?翻开《辞海》,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个条目的解释: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
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各国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
如中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在各国浪漫主义浪潮中,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
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
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
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
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
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
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日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
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除了社会政治条件这个最基本的原因外,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当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
他们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
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有的哲学家甚至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
在他们看来,“社会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一把它发现,它便能够以自身的力量去征服全世界。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了一些预测,但他们不了解人类解放的真实途径,企图通过空想的计划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失望和抗议,以及建立使他们真正取得解放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他们的理论是不成熟的,但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
他们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
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浪漫主义作家对大自然有强烈的爱。
雄伟奇异的大自然或远方异域往往是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
他们笔下的那些非凡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环境里。
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
很多浪漫主义作家是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者,更多的人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利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进行创作。
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民主倾向。
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而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他们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
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
这种语言风格同作品中非凡的人物和环境正相适应。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状况、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状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而且,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作家思想倾向和风格特点也各自不同。
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的是19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及其代表作品。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
他的一生占了19世纪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
雨果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军官,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
在政治上,青年时期的雨果同情保皇党,1826年开始从保皇主义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在文学上,他从创作歌颂王朝和天主教的诗歌(《颂歌和杂诗》,1822),从否认文坛上存在着古典主义同浪漫主义的分歧,到企图调解分歧(《新颂歌集》,1824),最后则完全站到新兴浪漫主义一边。
这一转变以1827年发表的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为标志。
剧本因为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未能演出。
但序言却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一篇重要宣言。
1829年发表《东方集》,表现出雨果对20年代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同情。
诗集除了歌颂希腊独立战争的主题以外,还描写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风土人情,但也有些诗和所谓东方主题无关。
1829年出版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呼吁废除死刑,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最早的体现。
1830年2月25日演出他的《欧那尼》。
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为父复仇、同国王抗争的故事,但是其中的反封建思想很不彻底。
剧中国王卡尔洛先是一个暴君,后来又成为开明皇帝;强盗欧那尼原来和国王势不两立,当面斥责他暴虐无道,后来又和他妥协,感恩戴德。
主要人物具有骑士精神,封建社会的荣誉观念在这里受到赞扬。
作者一方面对封建暴君,又一方面又赞扬封建道德,歌颂开明皇帝,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混乱。
正是这个时期雨果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的反映。
不过尽管如此,剧本所包含的反封建暴君的主题,仍然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反对复辟王朝斗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因而剧本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在表现形式方面,雨果一反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如乔装、密室、毒药、宝剑等,以加强舞台效果。
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欧那尼》都体现了《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艺术必须从古典主义“解放”出来这一原则。
雨果热情地迎接七月革命。
他在《致年轻的法兰西》(1830)中赞扬革命的胜利,又在《赞美诗》(1831)中歌颂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士。
1831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巴黎。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追逐吉卜赛卖技女子爱斯梅拉达,他的“爱”实际上是在道貌岸然的外表掩盖下的罪恶的情欲。
圣母院撞钟人驼背的伽西莫多也爱慕爱斯梅拉达,他虽然外形丑陋,他的爱却是“全心全意”的,雨果把伽西莫多写成一个“忠诚”、“勇敢”、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雨果在这里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造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同时也对中古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进行揭露。
孚罗洛一面宣扬禁欲主义,一面对爱斯梅拉达产生邪念,并因劫持未遂而加以陷害,将她置于死地。
既体现中古艺术成就、又体现中古基督教偏见的巴黎圣母院,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十五世纪巴黎的心脏,同时也是小说情节线索的集结点。
书中对教堂钟声所作的淋漓尽致的描绘,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钟声使全城活跃,使遭人唾弃的撞钟人伽西莫多暂时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
在小说中,作者还描写了巴黎无产者的武装暴动。
雨果看到,这一群被封建社会唾弃的人不仅是反对法官和领主、而且是反对国王路易十一本人的一支力量。
国王为法国的统一而同法官、领主作斗争,但又敌视人民群众。
小说虽然充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但较之剧本《欧那尼》,具有更为明确的反封建倾向。
讽刺的锋芒不只是指向封建贵族,也指向作为封建势力的重要支柱的天主教教会。
1831年,雨果发表《秋叶集》。
在这本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心情的诗集里,作者仍然写出了像《朋友,最后一言》这样的诗篇,肯定诗歌的战斗任务,宣称要用刚毅雄健的音调代替柔和平静的歌唱。
1832年演出剧本《逍遥王》,演完头一场即被禁止,因为剧本揭露了十六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宫廷的荒淫无耻。
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1834)是60年代完成的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的前奏,雨果在这里提出工人因贫困而犯罪的问题,幻想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