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文学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理性至上: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主张作家以理性去理解世界,并用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认为理性是文学价值和光芒的源泉。
2.遵循不变的原则:古典主义认为在变幻无常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和关于“美”的绝对概念。
作家的重要使命是表达这种绝对概念,体现不变的原则。
3.类型化创作:古典主义文学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是关注一般性的类型,力求塑造典型的文学形象。
4.摹仿自然:古典主义号召作家“摹仿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而非客观世界。
古典主义文学主要描述人性,关注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5.道德说教: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通过作品劝善惩恶,弘扬社会正气。
6.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尊崇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作为文学创作的典范。
7.严格的文学体裁界限:古典主义文学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古典主义文学倡导简洁、
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的写作风格。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文学以理性至上为核心,强调不变的原则、类型化创作、摹仿自然、道德说教、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严格的文学体裁界限以及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
这些特征使得古典主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背景。
古典主义文学

熙 德
贺拉斯
全盛时期(17世纪50-70年代)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理论家, 被称为“巴那斯山的立法者”。他的《诗的艺术》 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拉辛:悲剧作家。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和 《费德尔》。另外他的《昂朵马格》是一部标准的 古典主义悲剧。 莫里哀:喜剧家。代表作《伪君子》等。 拉.封丹:寓言家。代表作《寓言诗》。 衰落时期 (80年代至十八世纪初)
4、在塑造人物上,要以贵族为主人公,表现贵族的 “宁静的单纯,高贵的肃穆”。 5、在创作原则上,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 剧), 要遵循“三· 一律”原则,即一事一地一日内完成。
6、在创作体裁上,以戏剧为主,戏剧中又以悲剧为主。
7、在创作语言上,追求典雅、雕饰、铺张、华丽,富 有宫廷趣味。 8、在创作风格上追求崇高美。
马克思所指出:“路易十四时期的 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思的那种 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 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 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 要来理解希腊人的” 。
评价
把三一律作为一种戏剧结构的方式,有助于使剧本 的结构集中、严谨,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也造就了不少 成功的剧作。但由于它把一些本来合理的东西变成清 规戒律,就束缚了自己。同时,又把作品作为抽象理 性的代言人,失去了文学最重要的因素——感情,限 制了文学的发展。另外,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只重共 性而轻视个性,或者只求突出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特 点,而忽视对人物作生动、具体、全面的描写。因此 这些人物缺少感情,不是血肉丰满的典型,而只是一 些美德或恶行的化身。所以,19世纪,古典主义被浪 漫主义所取代。
德国
德国的约翰· 克里斯托弗· 高特舍特的《批 判诗学试论》推崇理性,倡导“三一律”, 对德国民族语言的规范和剧坛的整顿起过作 用。他的理论有助于启蒙精神的发扬。后期 的代表作家:晚年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 席勒《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歌德 《葛兹 冯伯里欣根》《少年维特的烦恼》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它的成长时期,于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它要求符合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古典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奥比尼亚克、布瓦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人,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影响全欧乃至全世界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基本特征,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
主张“三一律”。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虽 然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 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坛获得声誉。他尽管一言九鼎,却不愿强加一行字给文学。 他深知天才与顺从不相调和,甚至容许作家有某种抨击社会的独立性。他并不喜欢拉封丹,但他的报复只局限于 推迟这位寓言家入选学士院。这个热衷于荣耀的君主明白,后世会赞赏他,因为他是文学艺术的明智保护人。
人物塑造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 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 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 起的一次挑战。沙尔·贝洛(1628—1703)等人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 变革和摆脱桎梏。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文学特点
特色。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的《致外省人书简》(1656—1657) 为受压制的让森教派辩护。《思想录》(1670年发表)阐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 的《克莱芙王妃》(1678)被看作欧洲第一部较有成就的心理小说。让·德·拉布吕耶尔(1645—1696)的《品 性论》(1688—1694)以人物素描、格言警句、故事寓言等等,描绘了17世纪下半叶的社会风俗,尤以宫廷贵族 和暴发户的人物肖像最为出色。弗朗索瓦·德·费纳龙(1651—1715)的《忒勒马科斯历险记》(1699)主要取 材于《奥德修纪》第四章,从中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主张。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1 魏玛时期魏玛时期,是指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1919年到1933年,主要是指德国的政治和文化领域。
在这个时期,德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2 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是指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的欧洲文学的一种风格,主张恢复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精神。
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形式,遵循规则,融合古典主题和神话元素,以及对情感的抑制和理性的追求等。
3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背景魏玛古典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主要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和文化的崛起。
德国人民在这个时期开始反思人类的本质和文明的价值,开始重视对人性的探索和追求,这也为古典主义文学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4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家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家主要有歌德、席勒、海涅、托马斯·曼等。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注重形式和规则,同时又将古典主题和神话元素融合进去,并试图向读者传达理性和理智的思考方式。
5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主要包括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理性的力量》、海涅的《德国的歌》、托马斯·曼的《魔山》等。
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呈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和审美性。
6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在德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让德国文学重拾了古典文化和传统主义,同时也为德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欧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7 结语总之,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和风格,它呈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美学特征,作品对德国乃至欧洲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文学

• 哲学基础: • 笛卡者,
“我思故我在”。
• 强调理性与意志的力量,一切都要凭理性去做判 断。
• 鼓吹以意志战胜情感
古典主义戏剧
• 演出条件: • 演出活动频繁,大多为流动剧团。 • 巴黎有两大类演出:1.集市广场的简陋舞台上
表演闹剧。2.在剧院内上演的正规戏剧(勃艮 第剧场和玛莱剧场) • 剧院由网球场改建而成,长而窄,中央有平民 站立,两侧为包厢,1636年起有贵族专座。
古典主义戏剧
• 主要艺术特征: • 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从古典剧作中汲取题材。 • 悲喜严格区别,悲高喜低。 • 强调遵守艺术规范和标准(三一律)。 • 主张语言华丽典雅、准确精炼。 • 人物造型单一、类型化。
古典主义戏剧
• 主要思想特征: • 拥护王权,主张统一,歌颂英明君主,为君主
政治服务。 • 宣扬理性,贬抑情感。 • 批判封建贵族骄奢淫逸,也批判资产阶级的附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
• 时代背景: • 文艺复兴运动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人为的道
德水准下降和社会混乱局面,加上西欧的战争,让人 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 • 封建王权与资产阶级相互利用、相互妥协。 • 绝对王权重视科学,让文艺为己服务。 • 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社会应有的规范。 • 法国处于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莫里哀的创作
• 第一阶段(1645-1658)是创作奠 基时期。
• 开始写的是即兴闹剧,喜剧效果主 要通过丑角的滑稽动作来表现。
• 《冒失鬼》(1653)和《情仇》 (1656)已具有滑稽可笑的情节, 称为情节喜剧。
莫里哀的创作
• 第二阶段(1659-1663)古典主义戏剧开创时期。 • 主要写社会风俗喜剧。 •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 代表作: • 1659年 《可笑的女才子》 • 1661年 《丈夫学堂》 • 1662年 《太太学堂》 • 1663年 《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即兴》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受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的影响:古典主义文学追溯并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作品和风格,特别是希腊古典时期的悲剧和罗马诗歌。
它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模仿,并试图通过这种模仿来达到艺术的高度。
理性和秩序: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和秩序的追求,反对过度的感性和冲动。
它倡导思维的严谨和逻辑的合理性,并追求作品的结构和组织的完美。
艺术家们努力通过明确的形式、规范的结构和均衡的表达来创造稳定、有秩序感的作品。
古典三合一原则:古典主义文学遵循“古典三合一”原则,即真、善、美的统一。
作品要以真实、道德和美感相统一,要表达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通过美的表达方式来感动读者。
限制的题材和风格:古典主义文学对题材和风格有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它倾向于选择高尚和正面的题材,如神话、历史和英雄传说,而对低俗和庸俗的题材保持距离。
在诗歌和戏剧中,古典主义注重遵循特定的体裁和规则,如古典诗体的使用、戏剧的三一律和五幕结构。
艺术的目的和教育意义:古典主义文学认为艺术应该具有教育和启迪人们的作用。
它追求通过作品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使
读者获得美的享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面貌,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古典主义文学的价值观和创作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成为了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古典主义文学是指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强调规则、秩序和理性,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协调,而不再追求奇特和个性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与古典主义文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文艺复兴的延续,是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上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和整理。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要求艺术作品具有完美的形式和秩序。
2. 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诗歌的一种形式,它指的是诗句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音节数、重音数、韵脚类型相同。
三一律的特点是规整、平衡和富有节奏感。
3. 装饰修饰手法:古典主义文学倾向于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装饰文学作品。
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用以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典主义文学借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典主义文学试图通过研究和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化来恢复文学的经典与规范。
5. 宫廷诗人: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宫廷诗人的努力。
在宫廷中,诗人们与贵族和王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作品通常以赞美和讽刺宫廷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权力的方方面面。
6. 讽刺愤怒:古典主义文学中的讽刺愤怒(satire)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用于批评和嘲笑社会上的弊端和荒谬之处。
讽刺愤怒常常以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嘲笑来改变社会现象。
7. 规范主义:古典主义文学追求形式和规则的完美,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批评要求严谨而有条理。
规范主义主张学习和遵守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规范和经典著作,以此塑造和完善自己的文学才华。
8. 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学的后期出现了一种思潮的反对派,即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抨击了古典主义文学的规范和约束,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创造力的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自然和真实。
古典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持久而广泛。
它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文学史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是: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
不少作品直接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
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有的作家将吝啬、伪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横流,力求加以讽刺。
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古典主义作家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罪恶活动的不法分子和团体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
尤其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这是宫廷和贵族上层生活的折射。
其中,高乃依的悲剧排除了古代悲剧的灵魂——命运观念。
他笔下的英雄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不再屈服于超人的力量。
这种人物虽然不由自主地投入意料不到的事件中,但他能从自身吸取必要的力量,战胜巨大的困难。
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则接触到第三等级,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较之悲剧,喜剧、寓言和散文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思维也较为活跃。
喜剧描写到资产阶级、平民、学者、医生、戏子、仆人、厨师等等;寓言除了以动物写人外,也接触到同样多的人物;散文除了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外,还有人物特写,哲理沉思,善于思索人生的重大问题。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是: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这一点似乎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实际上存在不同之处。
就法国而言,人文主义者所做的工作是将淹没一千多年的古籍发掘出来;人文主义作家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东西,至于戏剧形式则可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说了。
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悲剧和喜剧已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已具备现代戏剧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达到了悲剧和喜剧的新高峰。
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这个主张在16世纪已有人提出。
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发展得更为明确: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
“三一律”的提出者断言,亚里斯多德的《诗艺》中谈到这些规则,其实,《诗艺》中根本没有提地点一致。
然而,古典主义者“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因而在达西埃和其他人向他们正确解释了亚理斯多德以后,他们还是长时期地坚持这种所谓‘古典’戏剧”。
“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
此外,古典主义对文学体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反映了一种贵族观念。
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最有代表性,它们都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高乃依的悲剧多一点雄健,拉辛的悲剧多一点柔情,但同样都有雅致的特点。
诗体同典雅有密切关系,因为诗歌语言精练,而且出于押韵的需要,表达较之散文要委婉曲折;诗体悲剧比起散文悲剧,情调自然高雅一些。
古典主义诗剧往往是完美的艺术品,它们不仅达到两千行左右这一精练的标准,而且诗句优美。
《熙德》获得了“像《熙德》一样美”的赞誉,这句颂词不仅指剧本的内容而言,而且还指它的语言美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高乃依的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崇高风格,他的诗句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遒劲有力的气势。
拉辛的语言则具有柔情缱绻、细腻动人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优雅风韵。
他开创了一种独到的描写心理的诗歌语言。
古典主义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
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
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
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局限性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一次挑战。
沙尔·贝洛(1628—1703)等人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变革和摆脱桎梏。
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
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成就弗朗索瓦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
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
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不主张运用古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化。
其次,在诗歌创作上,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的跨行、元音重复。
他用韵严格,规定了诗节的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认为诗歌要说理。
他的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的友人要节哀为内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有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1636)根据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喜剧《熙德的青年时代》写成,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
这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作。
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施曼娜的父亲因嫉妒罗德里克的父亲当上太子师傅,打了对方一记耳光)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德里克此时有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他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尽管强烈,最后还是向封建荣誉屈服了。
关键时刻他为国立功,击退摩尔人的入侵。
于是国王出面裁决,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国王是现实生活中阶级矛盾调停人的象征。
高乃依写过30多个剧本,较重要的还有《贺拉斯》(1640)、《西拿》(1642)、《波里厄克特》(1643)。
他的风格最突出之点是庄严崇高,这也是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美。
他的剧本题材和内容崇高庄严,他主张悲剧要写“著名的、非同寻常的、严峻的情节”,即指往昔史实或传说中有名的插曲,要写有关君王、统帅、圣人、英雄的故事,情节要激动人心,“其猛烈程度能与责任和血亲的法则相对抗”,它牵涉到“重大的国家利益,较之爱情更为崇高壮伟的激情”。
根据这些原则写成的剧本,风格必然崇高庄严。
他的语言也显示了这种特点。
人物道白雄辩有力,充满激情,严谨周密,像格言一样铿锵有声,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
让·拉辛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
他创作的《安德洛玛克》(1667)以女主人公为保全儿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为满足情欲而置国家利益和义务于不顾的人物,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情欲横流。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克在城邦被攻陷后,成了希腊爱庇尔王庇吕斯的女奴。
庇吕斯爱上了她,以处死她的儿子为要挟,迫使她屈服,并居然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的婚期。
公主指使自己的追求者希腊使节杀死庇吕斯,又因后悔而自杀。
剧中的国王为了满足情欲不顾民族利益,公主为了泄恨超越报复界限,希腊使节为了迎合意中人的愿望而违拗使命,甚至成了弑君凶手,他们都缺乏理性。
唯有安德洛玛克一心要保存复仇根苗,机智勇敢,富有高度理性。
《费得尔》(1677)的女主人公身为王后,却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她发现王子另有所爱后,便加害于他,最后悔恨交加而自杀。
她也是一个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人物。
拉辛的后期作品有《爱丝苔尔》(1689)、《阿塔莉》(1691)。
拉辛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和思想发展过程:安德洛玛克先是想洁身自爱,随后感到不能两全其美,便企图牺牲自己,保存儿子,假装允诺与国王结婚;费得尔对自己的感情开始时守口如瓶,一旦时机成熟,竟脱口而出,被拒绝后又感到羞愧,待到国王返回,则迫不及待将责任推诿于人,最后王子遇难,自知有责,终于坦白。
人物心理发展过程写得细针密缕。
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古典主义悲剧艺术发展到高峰。
他的剧本没有多余的场面和插曲,更重要的是,剧本一开始,矛盾就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田地。
《安德洛玛克》选取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时刻拉开帷幕,略去了矛盾的发展过程。
《费得尔》在女主人公吐露真情时开场,以前的故事不必赘述。
这样,总矛盾一下子爆发,在一天之内酿成悲剧便顺理成章。
另外,拉辛沿袭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认为命运像恶魔一样主宰着人物的行动,悲剧美由此而产生,所以他的剧本总是描绘导致悲剧的必然过程,不像高乃依的剧本,需要给人物制造一些障碍,因此拉辛的剧本更具悲剧性。
让·德·拉封丹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这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是它的舞台,人、神、兽、一切都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
拉封丹敢于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狮王的暴虐虚伪,大臣的逢迎拍马,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强暴荒淫,小民的无辜和受宰割,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在结构上,拉封丹力求将寓言写成压缩的剧本,有开场、发展、结局。
对话写得活泼自然,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韵律千变万化,诗句自由而朗朗上口。
他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尼古拉·布瓦洛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
《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他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模仿自然,自然指宫廷和城市生活;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创作经验是最高准则,必须遵守“三一律”;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
特色法国古典主义的散文创作也较有特色。
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的《致外省人书简》(1656—1657)为受压制的让森教派辩护。
《思想录》(1670年发表)阐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
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的《克莱芙王妃》(1678)被看作欧洲第一部较有成就的心理小说。
让·德·拉布吕耶尔(1645—1696)的《品性论》(1688—1694)以人物素描、格言警句、故事寓言等等,描绘了17世纪下半叶的社会风俗,尤以宫廷贵族和暴发户的人物肖像最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