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法国文学
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

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摘要:1.19 世纪法国文学的背景和特点2.19 世纪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3.19 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19 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正文:19 世纪法国文学的背景和特点19 世纪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 世纪法国文学是在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作品,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还是风格上,都表现出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强调个性和自由,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19 世纪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19 世纪法国文学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浪漫主义是19 世纪初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其特点是强调情感、个性和想象力,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和美。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雨果、夏多洛·德·拉克洛和阿尔弗雷德·德·维尼等,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last of the Mohicans》和《采珠人》等。
现实主义是19 世纪中叶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其特点是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暴露社会问题,倡导社会改革。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狄更斯和莫泊桑等,代表作品有《人间喜剧》、《羊脂球》和《项链》等。
自然主义是19 世纪末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其特点是强调科学精神和理性思考,追求客观和真实的描写。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左拉、普罗斯佩·梅里美和居伊·德·莫泊桑等,代表作品有《卢贡- 马卡尔家族》、《卡门》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19 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9 世纪法国文学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其中,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莫泊桑的《羊脂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左拉的《卢贡- 马卡尔家族》和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卡门》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文风分析

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文风分析自然主义文学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它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和揭示社会及人类的本质,强调揭示潜在的生物和社会结构。
在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是艾米尔·左拉和皮埃尔·洛第。
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探讨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文风,其中包括风格和主要特征。
自然主义文学运动起源于法国。
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文学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思想潮流,这便是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但更具有科学性。
它强调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描写,并力图将人类放置到自然环境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对社会进行精确的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深入分析人们的思想、个性和人类社会,以及其不同的经验和生活方式,并通过这些探究人类本源。
洛第在其小说《日常生活》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生病的、迷茫的、虚弱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黑暗的、苦涩的和绝望的,像是社会的囚徒。
而洛第将这些社会现象放在文学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自然主义文学通常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
自然主义追随的是科学和逻辑,其文字应该是有科学知识的,并遵守逻辑。
艾米尔·左拉在《累》这部作品中也实践了这一特征。
《累》展示了一个女性逐渐沉沦且最终被杀的过程。
文学角度来讲,它们是作为女性的代表来揭露贫困,社会对性别的歧视和对社会阶层的掌控交替出现的。
自然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对环境和自然的高度关注。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中,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夏尔·波德莱尔的小说《玛丽∙劳克罗伊的命运》是一个很好的示例。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女孩在19世纪农村的长大过程。
小说中描绘了大自然对于女孩人生的影响。
夏尔·波德莱尔通过自然对女孩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太监现象,揭示了农民、下层众生的苦难。
自然主义文学认为人是受条件影响的生物。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之雨果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一)一:雨果兼谈巴尔扎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浪漫主义执牛耳之人,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1802年——1885年),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镜子的两面构成完整的世界,浪漫主义、雨果是镜子的“里”;镜子的“外”面是批评现实主义,是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巴氏比雨果早生三年,多体验人生疾苦,雨果晚巴氏五年死,死后入先贤祠,受全法国人民爱戴。
对比着说,雨果的人生处处是正确的,是镜中的完美,巴氏的人生处处是错误的,是境外的残缺。
我尤爱残缺的人生甚于完美的人生(此观点不适用于文学,只因福楼拜和卡夫卡我都挚爱),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生命妊娠着文学,裂痕是破腹时的那道隐隐约约的痕迹。
所谓差异并非是说艺术分道扬镳,虽雨果与巴氏分属不同的门派,然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终究不过是文学史的把戏,伟大的作家的书写的皆不过是从生命中探究共性,从共性中发现特性的行为(凡艺术皆是如此,区别于表现的方式的不同而已)。
雨果与巴氏皆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前者《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后者更有恢弘瑰丽的《人间喜剧》,堪称伟大。
所谓的“正确”与“错误”,不过是其体验生活方式的别名。
但就其人生来说,雨果少年成名,诗文获奖,受文学前辈赏识,文学之路上春风得意马蹄奔疾,少年人的浪漫到底就是主义了;巴尔扎克的旅途艰难坎坷,既不可走马亦不可观花,生活慌张,文学匆忙,债台高筑的《人间喜剧》,望眼过去竟处处都是人间悲剧。
若不见此处,雨果与巴氏竟何其相似,两人皆是从小立志从事文学;巴尔扎克以秋毫之眼冷观世界,雨果虽居庙堂,仍心忧天下;两人亦崇拜拿破仑,视其为偶像。
只是前者成为了“文学的拿破仑”,后者成为了“法国的莎士比亚”。
“拿破仑”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雨果一旦被并列起来就会引发对比(张国荣谭咏麟如是),后人揣测似的问着孰高孰低呢?我的观点是,一部作品创作完成后,便非作者主导了(T.S.艾略特用比作品还厚的注释来主导作品,不算高明),读者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期待决定着一部作品的表现厚度。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

关于现实主义的其它代表作品
法国:梅丽美《嘉尔曼》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
莫泊桑《羊脂球》项链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 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或实 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 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三、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 致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文学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开始形成并获得 初步的发展,从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继 浪漫主义之后,成为欧洲文学的主要潮流。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 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 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 高成就。此外,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 都德、小仲马以及罗曼· 罗兰等人,都带着闪耀着批 判现实主义锋芒的小说涌上文坛,形成了十九世纪 批判现实主义波澜壮阔的艺术洪流。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产生条件
特点: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 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寻求人的 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 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性格
产生的条件: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 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 了进一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欧 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 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 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9世纪文学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文学发展状况: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文学: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
德国工人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加入“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
恩格斯称他“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批判现实主义:一法国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梅里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灵”发掘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生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二英国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法国文学)

• 艺术特点:
–第一、追求艺术真实,强调客观真实反映 生活。 (“真实美学”) –第二、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塑造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三、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第四、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尤为突 出,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达到高度成熟与 繁荣的程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807—1870):具有浪漫主义艺
·
3.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 思想特点:
– 第一、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 描写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深刻的社 会认识价值。 – 第二、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揭露与 批判社会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 社会改良。 – 第三、关注社会文明发展中人的生存处境问 题,深切表达出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红与黑》( Le Rouge et le Noir )
• 小说内容:
于连 德· 瑞那市长夫人 玛蒂尔德
于连形象
• (1)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 青年一代奋斗者的典型。 • (2)于连是一个摆脱了信仰主义的现代个人主 义者和相对主义者,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 形象,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变化, 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热情、反抗和虚伪、妥 协。 • (3)于连是人类奋斗的原型。
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高龙巴》(1840)、 《嘉尔曼》(歌剧《卡门》)(1845) 等。
• 小仲马(1824—1895):代表作《茶花女》(1848)。 • 都德(1840—1897):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
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1868)、 《周一故事集》(1873,《最后一课》)等。
在她身影完全消失以后,他的第二个想法是什么呢?她 说必须这两个字时用的那种命令口气冒犯了他。······“终 于我,”他大声叫起来,情绪激动得无法控制了,“我 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妇人的爱情的表白!”“我 要把这封决定命运的信装在一个用火漆封好的小包里, · · · · · · 送到富凯那儿去。” “我要是让自己受到引诱,爱 上这个金黄头发、高个儿的玩偶,那才未免有点儿太傻 了。”“怎么!我被一个人家收留,作为对我受到的殷 勤接待的报答,作为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的报 答,我印了一本小册子,公布在这个人家发生的事!我 攻击妇女们的荣誉!啊,无论如何不行,宁可让我们受 到捉弄!”(《红与黑》,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雨果的生平与创作 —— 雨果和《悲惨世界》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在诗歌、 戏剧、小说理论等方面硕果累累,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 19 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历史事 件。
雨果 1802 年 2 月 26 日生于贝尚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雨果曾跟随父亲游历意大利、西班牙并在 此接受小学教育。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重返巴黎。雨果 青少年时期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1851 年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 19 年。1870 年, 拿破仑三世倒台后,雨果结束了流浪生活,凯旋回国,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雨果参加国民自卫军, 反对普鲁士入侵并捐赠大炮。此外,雨果还支持巴黎公社革命,保护被迫害的公社成员,开放作家的住宅作为避难所。 1885 年 5 月 22 日,雨果在巴黎病逝,享年 83 岁,法兰西举国致哀,200 万人为其送行,后被安葬在先贤祠。莫洛亚说: 一个国家把给帝王的荣誉给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830 年 2 月 25 日,雨果的剧作《欧那尼》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之 为“《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写的是 16 世纪西班牙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表现了强烈的反 封建倾向。
雨果早期的小说受到当时通俗小说的影响,创作并不成熟,缺乏后期浪漫主义小说的磅礴气势和激昂情怀, 更侧重于情节的离奇性。《巴黎圣母院》(1831)是第一部兼具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 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夸张,巧妙地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正如他在美学论著《雨果论文学》中所写:“取一个在形体上丑怪得最 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 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然后在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中 植入一种天使般的色彩,通过美与丑的对比,“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 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可以说,雨果的 小说创作和他的美学理论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1、于连的性格特征
+ 反抗——妥协——反抗的心路变化:
初出茅庐:平民意识、自尊心 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关系 贝尚松神学院:野心虚伪路上的第一步 侯爵府秘书: 阴谋伪善的中心,仍保持一定清醒 监狱:反省、决裂
+ 双重人格: 反抗 & 妥协
自尊 & 自卑 雄心不已 & 野心勃勃 虚伪 & 正直
巴尔扎克的矛盾性
1、对金钱的既爱又恨:一生渴慕金钱、荣誉和地位 对金钱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理解
2、对贵夫人的追逐: “他那鬃鬣似的头发上厚厚的油泥,朽缺的牙齿,说话一快就唾星四射,
与他那总不刮的脸和总系不牢的鞋带,也都让人感到恶心。” “留神物色一下,是否能给我找到一个有财产的孀妇。并且替我吹嘘一
2)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A、追求艺术的真实,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 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福楼拜)
B、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C、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
内部心灵世界(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外部社会形态(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
第十六讲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 现实主义文学
1)定 义 19C30S初形成,在整个中后期占欧美文坛统治地位 继承和发展文学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传统
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主观幻想和抽象抗议
立足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
关注社会人生,对社会的丑恶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
——“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法国社会风俗史 注重从经济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 梅 里 美——善于描写异国风情,表现反现代道德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 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 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 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 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 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 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 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 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 之王”。
亚历山大· 仲马 Alexandre Dumas
阿尔弗莱· 德· 缪塞(1810—1857) Alfred de Musset
•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出 身贵族。早期受雨果影 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 社。缪塞的诗热情洋溢, 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 漫主义诗人更注重诗句 的形式美,语言丰富多 彩,形象生动,富有音 乐感。他是19世纪法国 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 一。
• 雨果在少年时曾发誓:“Je veux ê tre Chateaubriand ou rien ! ” (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 作品: 《阿达拉》Atala 《勒内》René 《基督教真谛》 Le Gé nie du Christianism 《墓畔回忆录》 Mé moires d’outre-tombe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 夏多布里昂可以说是浪 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 自身情感的抒发成为了 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榜 样。他首创的“情感浪 潮”的写作方法成为了 浪漫主义作家常用的滥 觞。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 十九世纪其它文学流派均源于浪漫主义。巴尔 扎克和斯汤达等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 们原来也是浪漫主义者。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 领袖左拉,他早期和晚期的小说中也有浪漫主 义的色彩。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由于有了浪漫 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文学流派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类的文化宝库中才留 下如此之多的不朽名著和精彩的诗章。
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 浪漫主义在选材方面转向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法国以及富有特色的异国风情。 • 浪漫主义宣扬感情至上,强调个性的发展, 与17世纪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和自然,主张 客观和平静相反,被认为是对法国古典主义 的直接反驳。 • 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本质特征:作品热情奔放,抒情色彩浓厚,具有很 强的主观性。 • 1、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 2、强调感情抒发,偏重理想追求,有很强的主 观性。 • 3、反对古典主义只注重描写历史题材和宫廷生 活,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纯朴生活,歌 颂和赞美大自然。 • 4、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 5、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
亚历山大· 小仲马( 1824-1895) Alexandre Dumas fils
• 亚历山大· 小仲马是法国著名小 说家大仲马当奥尔良公爵秘书 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 所生的私生子。《茶花女》是 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 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 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 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 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 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 普遍的欢迎。
Merci~
浪漫主义文学阶段
•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以1801年夏多勃里昂发表中 篇小说《阿达拉》为开始的标志,经历了两个发展 阶段。 前期浪漫主义:1801年至1830年为第一个阶段,主要 作家有斯塔尔夫人、拉马丁、维尼、雨果等。 后期浪漫主义:从1830年到40年代是法国浪漫主义文 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同第一个阶段相比,这个时 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的、民族的、社会 的主题,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乌托邦倾向。 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戏剧、诗歌、小说方面 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作家有雨果、缪塞、乔治· 桑 等。
维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
• 文学特点:雨果在进入小说创作的成熟阶段之前, 他的初期作品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他双重的倾向, 即浪漫的倾向与现实的倾向;同时也有力地证实 了他的两重的才能,即主观想像、主观夸张、主 观渲染的才能与观察现实、把握现实、摹写现实 的才能。而雨果成熟时期的文学创作,从《巴黎 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 面人》与《九三年》,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跟现实 主义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乔治· 桑(1804~1876) George Sand
• 原名露西· 奥罗尔· 杜邦。 法国女小说家,是巴 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 最另类的小说家。她 凭借发表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安蒂亚娜》 (1832)而一举成名。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 Victor Hugo
• 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 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 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 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 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 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 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 歌、小说、剧本、各种散 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 影响力。
维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
•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 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 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 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 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 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 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 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雨果绘画的主题。
维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
• 重要生平介绍: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 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 的一个军官家庭。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了 长篇序言 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 1862年,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问世,书中揭露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 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 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 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
• 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 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 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 小说)等。
•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 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 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
• 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 困扰。 • 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阿达拉》描述的是北美洲印第安人部 落中发生的一桩爱情悲剧。作者旨在赞 美宗教、宣扬远离文明社会的思想,并 抒发了没落贵族那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阿达拉》是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 小说,问世后,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 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 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 族青年的爱情悲剧。 酋长的女儿阿达拉爱上了在战争中被 俘的印第安青年沙克达斯,曾两次冒着 生命危险解救他,并与他一起出逃。但 阿达拉因幼时体弱,母亲曾发誓女儿若 能成活,则将女儿奉献神灵。阿达拉不 愿违背母亲的誓言而服毒自杀。遵照阿 达拉的遗愿,沙克达斯皈依基督教。
社会背景
• 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与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 域产生猛烈碰撞 • 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 博爱”深入人心, 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极端 自由的强调, 成为了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 • 《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 形成了一种 社会心理,所有人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致富。耽于幻想, 成了普遍的心理状态。 • 对于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 于是,悲 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以及 对神秘彼岸的向往蔓延开来。对资产者和小资产者来说, 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 破灭了,不免使得他们苦闷,彷徨。
历史文化背景
• 从1789年起,社会一直动荡不安。 •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通过 宪法,夺取大权。 • 1815年:复辟王朝(路易十七统治, 查理十个世统 治, 路易菲利普的统治) • 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 • 1852年:拿破仑三世夺取政权 • 1870年9月4日: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 1871年巴黎人民起义,建立巴黎公社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Madame de Stael
• 主要作品有《论卢梭的性格与 作品》,赞扬卢梭思想;小说 《黛尔菲娜》和《柯丽娜》, 描写妇女渴求从家庭生活中获 得解放,揭露贵族的专横阴险; 论著《论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 系》,提出文学决定于社会和 政治生活的主张;《论德意志》 探讨德国文学的人文环境,其 中对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 机制的分析,对法国浪漫主义 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
La Litté rature franç aise du XIXe siè cle
历史文化背景
•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 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 件震撼了整个世界,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在这种环 境下,浪漫主义文学理所当然地全成为这 个时代的主流,因为它充满激情,表现理 想,崇尚英雄。
19世纪法国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起源 浪漫主义文学阶段 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