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合集下载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

审 美 重 构之 路 。 城 市 英雄 主 义 是 1 世 纪 拿破 仑 精 神 的 革 命 遗 留 , 学 主 义 、 俗 世 界 与 历 史 真 实 , 其 对 抗 “ 9 科 凡 是 物
化 ” 实 的三 个 维度 。 现
[ 键 词 ]法 国现 实 主 义 ; 市扩 张 ;城 市英 雄 主 义 关 城 [ 图 分 类 号 7 5 中 G 0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6 16 7 (0 10 —0 30 文 1 7-9 3 2 1 )30 5—5
的诞 生 。然 而 , 大城 市 ” 不 意 味着 几 个 “ 城 市 ” “ 并 小


从 城 市扩 张 到 审 美重 构
量 的叠加 , 如恩 格 斯所 指 出的 ,这 种 大 规模 的集 正 “ 中 ,5 2 0万 人这 样集 中在一 个地 方 , 使这 2 0万 人 的 5
G EN G Bo
( l g fLiea t ,Co Col eo b rlArs e mmu iain Unv riyo h n ,B in 0 0 4,Chn ) nc t ie st fC ia ej g 1 0 2 o i ia
Ab ta t 9t e u y c p t ls iyse pa i r a e her a t ra ia i n a hea i n to s r c :1 h c nt r a ia itct ' x nson c e t d t e lma e ilz to nd t le a i n
o h r c e . Th e o u i n r h o y o a x s , b i g a l o s a e t e c t l ia f a a tr c e r v l t a y t e r f M r im o e n b e t h k h iy S Po i c l& t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记录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记录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巴黎与法国的文化象征 (2)2. 阅读《巴黎传 (3)二、巴黎的城市风貌 (4)1. 城市历史沿革 (5)2. 主要景点介绍 (7)埃菲尔铁塔 (8)卢浮宫博物馆 (9)巴黎圣母院 (10)凯旋门 (11)3. 巴黎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13)哥特式建筑 (14)罗曼式建筑 (15)巴洛克式建筑 (16)4. 巴黎的地理与气候 (17)地理位置 (19)气候特点 (19)三、巴黎的人文风情 (20)1. 法国人的生活方式 (22)2. 艺术与文化 (22)3. 时尚与美食 (24)时尚产业 (25)餐饮文化 (26)四、巴黎的历史事件 (28)1. 法国大革命 (29)2. 政治变革与国家统一 (31)3. 巴黎公社运动 (32)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33)5. 其他重要历史事件 (35)五、巴黎的现代发展 (36)1. 经济发展 (37)2. 科技创新 (38)3. 城市规划与建设 (39)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0)六、结语 (41)1. 巴黎传记对法兰西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42)2. 阅读随笔的感悟与思考 (44)一、内容简述《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法国历史与文化读物,作者以巴黎为窗口,细腻地描绘了法兰西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以及名人轶事。

书中不仅展现了巴黎作为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还深刻反映了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特点。

在内容简述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从巴黎的城市历史出发,介绍那些见证城市兴衰的建筑、街道和广场,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我们将领略巴黎的建筑风格,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现代主义等,欣赏这些建筑如何反映出法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还将通过巴黎的节日庆典、美食、艺术和音乐等方面,感受这座城市的浪漫与多元。

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姓名:段祥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麦永雄20070101摘要“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

为了揭示现代性体验,本雅明把研究的视野定位于巴黎“拱廊街”的研究,从“拱廊街”现象出发将视点落在了闲逛者这一现代社会特有的族群身上。

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问世之后,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用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

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

闲逛者意象在后现代性消费空间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全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章。

引言主要是对国内梳理和综述本雅明研究现状。

旨在说明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设想、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意义。

第一章从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的理论视野,审视19世纪巴黎街头“闲逛者”这一意象。

论述在资本主义语境下的闲逛者具有的深层文化意蕴:作为“闲逛者”的文人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任何都市里的艺术家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兴起后商品阴影的笼罩。

第二章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阐释、批判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呈现出的现代性的辐辏与多重关联域,重点探讨闲逛者与拱廊街、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闲逛者所体现的孤独的美学症候,闲逛者的性别构成等现代性问题。

第三章将把本雅明笔下“闲逛者”意象置入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就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关联性进行探讨,特别拓展了它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的研究。

充分挖掘闲逛者意象的当代消费文化意义。

结语基于全文的论述,得出如下的结论:我们不能仅仅把闲逛者理解为19世纪的一种社会类型和历史现象,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类型或文化现象来分析,即我们更应把它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和美学批判,一个呈现都市生活经验、表达商品与大众关系的意象,对它的分析构成了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特殊视角和方法论。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以包法利夫人这个女性角色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和不公平现象。

读完《包法利夫人》,我深受触动。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美丽、聪
明但命运坎坷的女人。

她原本是贫穷的农村妇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追求爱与幸福。

然而,社会的道德约束和对女性的束缚使得她最终沦为了一位妓女。

这让我感到
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

其次,小说通过包法利夫人的经历也暴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在那个时代,社会上的阶级差距很大,穷人难以摆脱贫困,而富人则享有特权。

福楼拜通过描写包
法利夫人与阿拉斯康勒这位富商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这种阶级差距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最后,在小说中,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思了爱情和追求幸福的
意义。

包法利夫人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作出了许多勇敢的决定,但最终却未能达到
自己的目标。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和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有时候我们必须付出
代价。

总的来说,读完《包法利夫人》,我对社会不公和女性压迫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福楼拜的描写和思考以及包法利夫人的命运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
小说引发了我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触动。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一、概述(一)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自然主义理论的确立开始于左拉。

理论主张在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看来,文学创作目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课题”,其理论主张具体体现在:1.作家要从生理学、遗传学角度来研究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发展。

2.创作要引入科学方法,进行扎实细致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

3.叙述要追求客观中立的风格,“不要夸张,不要强调,只要事实。

”创作特征1.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性和客观性(借鉴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原则)2.通过描写一段历史时期来反映整个社会历史3.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表现人,理解人的行动艺术特点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给人一种实物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3.淡化情节,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就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发展表现梅塘团体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

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

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

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

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巴那斯派(高蹈派)巴那斯派,又称“高蹈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诗歌方面的表现。

该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为名。

出自诗选《当代巴那斯》。

巴那斯派认为诗歌是纯粹的艺术,因而应注重形式,倡导诗歌客观化、科学化,反对浪漫派诗人过度抒情,主张态度客观、立论严谨、技艺完美,力图把个人感情隐藏在客观事物的背后,其创作内容最初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后转向神话、史诗、异域传说及古文化等。

【读书】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开启阅读新世界

【读书】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开启阅读新世界

【读书】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开启阅读新世界引言阅读是一种锻炼思维,拓展视野的重要方式。

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时,它能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开拓我们的思维,并且让我们领略到作者的智慧和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十本经典名著,希望与读者共同开启阅读的新世界。

1.《红与黑》- 受人欢迎的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杰作,被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一。

小说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农村青年试图通过社会爬升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这本书揭示了社会阶级的底层人民对于上层社会的渴望和追求,并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虚伪。

2.《傲慢与偏见》- 爱情与社会观察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小说通过对于社会等级、面子和爱情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风貌。

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主人公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以及社会对他们爱情的反对和挑战。

3.《东京奇谭》- 神秘的亚洲魅力《东京奇谭》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以日本的都市生活为背景,以一个年轻男人的视角,描绘了现代都市中人类孤独、迷茫和对真实世界向往的故事。

村上春树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感受。

4.《1984》- 给我们的警示《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虚构的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个由大政府完全控制的世界。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个人权利的剥夺、政府对人民的操控和真理的扭曲。

它是一个关于权力和自由的警示,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深思。

5.《麦田里的守望者》- 青少年的内心声音《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被广泛推崇的青少年文学经典。

这本书以一个叛逆的十几岁男孩霍尔顿的视角,深入剖析了青少年内心的迷茫、叛逆和渴望。

《悲惨世界》: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

《悲惨世界》: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

悲惨世界: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
概述:《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巨著。

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法国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群体所面对的贫困和苦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主题。

1. 法国19世纪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对法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
•政治和经济制度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影响
2. 贫穷与饥荒
•农村贫困和土地流失问题
•都市贫民窟和无家可归者
•饥荒、疾病和死亡率上升
3. 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
•工人阶级劳动条件及工资待遇恶劣
•妇女和儿童在劳动市场中受到剥削与虐待
•社会边缘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4. 教育和文化的限制
•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
•文化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平等
•文化形态对底层社会影响的反思
5. 维克多·雨果和《悲惨世界》
•雨果对贫困与苦难的关注和描写
•描述底层人民生活、道德难题以及社会变革的力量
•小说角色和情节展现底层生活的层面
6. 当代意义与启示
•当今社会中的贫困问题与历史背景对比
•关注底层群体权益并寻求公正与改变的必要性
•激发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
结论:《悲惨世界》通过描述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与苦难,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一主题引起了我们对于当代扶贫工作以及关注弱势群体权益的思考。

通过学习并认识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改善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公正、平等和进步。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

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

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着作。

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察“颓废”的美学风格,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坐标。

如果说,“国民性”、乡土中国、左翼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均是我们熟悉的范畴,那么,《现代性的追求》提到的诸多问题显示了新的视域。

尽管这些问题已经在现代性研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问题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意义非凡。

当然,如同人们时常发现的那样,洞见与盲区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新的视域可能产生新的遮蔽。

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性的追求》也存在某些疑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这肯定将引起一系列后续的对话——这篇书评不妨视为对话之一。

自夏志清1961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来,海外汉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蔚为风潮”,而且能人辈出。

王德威曾指出:“在中坚一辈的学者中,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

” ①李欧梵的现代文学研究,一方面和王德威一样,重视晚清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力图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推向晚清;另一方面,他从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的“美学现代性”和“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性”的对立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在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视野中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特征,特别是“城市-颓废”文学、文化问题的提出,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以“五四”启蒙为分水岭、建立在“线性进化论”基础上的新/旧、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的常识框架,为重写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线索。

《现代性的追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李欧梵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真的恶声”两篇文章,分别讨论了印刷业和中国的现代性以及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问题;第二辑“浪漫的与颓废的”共六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所谓“五四浪漫个人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颓废”;第三辑则收入了两篇写作于70年代初的文章,这是他应《剑桥中国史》之邀而作的两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程的长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摘要: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包括了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这一系列光采夺目的名字,连同一大批长久以来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万读者的杰作。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肯定金钱。

因此,可以想象城市生活表面繁华,但实际金钱主义至上,都市生活腐朽不堪。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红与黑》《包法利夫人》都市生活
1871 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这个大事件,犹如希腊神话中地下巨人翻身,引起了历史强地震。

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切,都在这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

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当然概莫能外。

它作为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特有的形式,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幻、动荡与不安:“主义”频频易帜,流派异彩纷呈,思潮此伏彼起。

浪漫主义刚刚击溃古典主义而称雄于文坛,现实主义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之迅速崛起,接着,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纷纷登场,其间,还有巴黎公社的志士奏响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昂序曲。

它们或齐头并进,或你赶我追,在法国文学史上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华彩乐章,令人目不暇接。

但是,就影响之广,声誉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而言,在十九世纪法国云谲波翻的文学浪潮中,最强劲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在这个主流中,涌现出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上震古烁今的第一流大师,他们创作了《红与黑》、《人间喜剧》等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现实主义,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此后时起时落,直到现当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兴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与“冷静务实”的时代精神有关。

法国在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为统治社会的根本大法。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封建时代一切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清除;而且,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的理想、热情和英雄主义也都逐渐消散。

“天伦”的解体,“热情”的隐退,“过去”的消亡,“未来”的虚渺,使“冷静务实”之风成为时尚。

这个时代的法国,也因此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为“冷静务实的资产阶级社会”。

这样的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就导致了对浪漫主义的排斥和对现实主义的认同。

“真实”被当成文学的首要标准。

斯丹达尔要求小说成为如实反映现实的“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严格摹写真实”,稍后的现实主义名家福楼拜更提出文学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

所以,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正是资本主义秩序确立以后冷静务实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第四,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相关。

在欧洲文学中,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相当强大的。

中世纪市民文学就开了摹写人情世态的先河;十六世纪的短篇小说发扬了这一传统;十七世纪出现了莫里哀描写现实的卓越喜剧,这时期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也极为注重写实逼真;十八世纪先哲高扬的“理性”大旗,更进一步弘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描写人生,贴近真相”成为批判文学的重要准绳,这时期最富有远见的理论家狄德罗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所以,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正是这个源远流长、虽无定名却贯穿于古今文学实际的传统,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为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登上无限风光的顶峰开辟了道路。

在上述历史条件,社会心态,文化背景,文学传统的作用下,产生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形成了它的基本倾向:真实地反映现实,辛辣地批判现实,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注重情节与细节的真实性。

当然,这也是随之而起的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基本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