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19世纪各国现实主义文学总结

19世纪各国现实主义文学总结

艺术成就
• 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写 出了人物性格,写出了人物性格和环境的
关系。
• 善于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来刻画他们 的性格,描写极为出色。 • 叙述风格简约明快,语言精确质朴,自然 流畅,同时还有生动的戏剧性场面的刻画 。
第三节
(1799-1850)
巴尔扎克
罗丹雕塑 巴尔扎克
• 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
三、《红与黑》
• 《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
《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题词为
“给少数幸福的人”。这部作品的发表标志着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于连
“就是死上一千次也 要飞黄腾达。” ——于连
“人类的相貌无计其数,各不相同,但是具有 惊人的个性而与众不同的相貌,也许除了他再也不 会有了。” ——《红与黑》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 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
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
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
• 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 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法庭答辩
• 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 量,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 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 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 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 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 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悲剧
伪。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法国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法国文学)

• 艺术特点:
–第一、追求艺术真实,强调客观真实反映 生活。 (“真实美学”) –第二、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塑造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三、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第四、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尤为突 出,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达到高度成熟与 繁荣的程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807—1870):具有浪漫主义艺
·
3.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 思想特点:
– 第一、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 描写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深刻的社 会认识价值。 – 第二、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揭露与 批判社会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 社会改良。 – 第三、关注社会文明发展中人的生存处境问 题,深切表达出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红与黑》( Le Rouge et le Noir )
• 小说内容:
于连 德· 瑞那市长夫人 玛蒂尔德
于连形象
• (1)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 青年一代奋斗者的典型。 • (2)于连是一个摆脱了信仰主义的现代个人主 义者和相对主义者,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 形象,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变化, 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热情、反抗和虚伪、妥 协。 • (3)于连是人类奋斗的原型。
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高龙巴》(1840)、 《嘉尔曼》(歌剧《卡门》)(1845) 等。
• 小仲马(1824—1895):代表作《茶花女》(1848)。 • 都德(1840—1897):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
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1868)、 《周一故事集》(1873,《最后一课》)等。
在她身影完全消失以后,他的第二个想法是什么呢?她 说必须这两个字时用的那种命令口气冒犯了他。······“终 于我,”他大声叫起来,情绪激动得无法控制了,“我 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妇人的爱情的表白!”“我 要把这封决定命运的信装在一个用火漆封好的小包里, · · · · · · 送到富凯那儿去。” “我要是让自己受到引诱,爱 上这个金黄头发、高个儿的玩偶,那才未免有点儿太傻 了。”“怎么!我被一个人家收留,作为对我受到的殷 勤接待的报答,作为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的报 答,我印了一本小册子,公布在这个人家发生的事!我 攻击妇女们的荣誉!啊,无论如何不行,宁可让我们受 到捉弄!”(《红与黑》,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番--一个超群的青年, 22岁,仪表不错,一双精神充沛的眼睛, 充满了炽热的光辉。”
3、世界观充满矛盾: 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家庭 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
4、矛盾背后的深刻性: a、人的物化: 真正的“英雄”是把灵魂交给了金钱的人 被金钱煽起的情欲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b、对“恶”的崇拜与恐惧:社会是个人私欲的竞技场 人类的恶欲展现出巨大的驱动力
+ 结 论:法国复辟时期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
德瑞那夫人:
俄狄浦斯情结 出身贵族,无贵族的坏习气; 具有极大的同情心; 恪守道德,不轻浮;深深忏悔
——道德高尚、容貌美丽、性格动人、爱情坚贞的完美女性
玛蒂尔德:
性格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性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
由此造成她的爱情走向极端 ——集自私、冷漠、骄傲、施虐与被虐的深层 心理于一身
自己,主张“作家退出作品”
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
心情(与巴尔扎克的最大区别) 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
《包法利夫人》
人物与故事: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医生 地主鲁尔道夫 情人莱昂 高利贷者郝尔
时代背景:模糊化,“虚无” 主 题:时代;爱情
包法利夫人
前期: 少女时代单纯、活泼、率直;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
后期: 婚姻生活的乏味、沉闷; 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渴望改变;
情场的失利(受鲁尔道夫的欺骗;
被莱昂始乱终弃); 最终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原因
自身原因—— 强烈的内心渴望 & 压抑的社会环境 “追求浪漫”?
“爱慕虚荣”?
——“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 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福楼拜)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时间: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也早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成就;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等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反映社会时代,描绘生活风俗,再现社会历史。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侧重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作家侧重表现外部社会形态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前期:19世纪30-60年代,中心在法国(发源地)、英国;后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

法国现实主义:(一)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时代的依恋。

奠基人:司汤达、巴尔扎克。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现实主义文学(Realism)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学流派,尤其在法国得到广泛发展。

它对话剧、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客观描述的文学创作方法。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揭示,并且注重通过其作品展现普通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在其中的处境和命运。

以下是一些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真实性(Verisimilitude):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它追求创作物与现实世界的相似之处,使读者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感到真实可信。

2. 触角文学(Naturalist literature):触角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演变形式,它进一步拓宽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

触角文学强调对环境、遗传和社会因素对人性的影响,描绘了生存条件恶劣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3. 社会批判(Social critique):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

通过反映社会不公正、阶级分化和压迫等问题,现实主义作品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4. 叙述者(Narrator):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叙述者通常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呈现故事,以客观、中立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

5. 主观准则(Subjective criterion):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客观准则,即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

现实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客观的描写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构现实世界。

6.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这是现实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个体的行为和性格是由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它强调社会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以揭示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对人的命运的影响。

7. 古罗马演说家(Roman orators):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现实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来改变社会。

7-1第七章现实主义文学(法)

7-1第七章现实主义文学(法)

• 马拉美(1842-1898) • 诗人、作家。 代表作 诗集《徜徉集》。长 诗《希罗狄亚德》《 牧神的午后》(德彪 西改成前奏曲) 最为 著名。 • 诗歌特点:幽晦、神 秘,将世态的坎坷、 变故转化成飘逸的语 言,心灵甘苦演变成 音韵意趣。
• 魏尔伦(1844-1896) • 象征派“诗人之王”, 具有叛逆特征。1871年 结识兰波,创作《无言 的浪漫曲》。作品注重 音乐性,将诗歌的情、 景、乐完美融合。 • 1881年、1894年出版 诗集《智慧》、《死后 书》,通过一个豪饮者 的形象,表达苦闷难言 的主题。
使作家声名显赫的音乐家比才
•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7—1880) •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65)。通过主人 公不幸的婚姻、爱情经历,揭示了一个充满 激情的灵魂之所以毁灭的社会原因,同时揭 示了丧失进步意义的市民阶层,自私、鄙俗 、狭隘空虚的精神世界。 • 其它创作:《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 (1869)和《三故事》(1877)等作品。 • 严格写实,谨严的结构,细腻的描写,精致 的文本,在平静的叙述中展示人物不平静的 心灵,构成了作家独特的风格。
• 二是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歌颂法国人 民的斗争精神。 • 如《米隆老爹》、《两个朋友》,皆充满了 爱国激情。 • 莫泊桑的长篇共有6部,《一生》、《俊友 》、《温泉》、《皮埃尔和若望》、《象死 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1890)前两部 作品最为有名。
•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 • 17岁发表诗集《女恋人》,1870年普法战争 爆发,作家应征入伍,并获得宝贵的人生经 历。战后与左拉、龚古尔兄弟等交往甚密, 受他们的影响及支持开始长篇小说创作。 • 共有13部作品,著名的有《雅克》(1876) 《萨福》(1884)、《小东西》(1968)《 达拉斯贡的达达兰》(1867)等。 • 都德短篇小说最为成功,代表作为短篇集《 模仿信札》(1886)和《星期一的故事》( 1873)。

外国文学史下册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下册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复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 :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属于资产阶级文学范畴。

特征:真实性(生活、历史、细节);批判性(社会、内部心灵);典型性(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1、法国是欧洲19c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a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宣言书)“反映当代生活”;b《红与黑》奠基之作。

2、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分期:1850前,脱胎于浪漫主义小说,带有其痕迹(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 1850后,福楼拜:如实反映平庸时代里平庸的人和平庸的事,叙事上重大革新。

3、《红与黑》 * ;(1)书名的意义:a从生活道路看,红代表军服,黑象征教士道袍,于连谋取前程的两种道路;b历史背景,红-拿破仑时代,黑-封建统治,于连活在两者交接的时代;c创作意图,两个预言性场面:血红的圣水和写有“第一部”的纸片。

2)解读:a历史小说b政治小说—副标题【1830年纪事】c爱情小说d命运小说(一平民青年奋斗史)。

3)于连悲剧:平民出身、才华横溢——封建复辟,性格特征—平民意识、矛盾、反抗、激情、傲骨。

4)艺术成就:a心理描写,心理独白:以冷漠态度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着力表现人物内心挣扎和对外部社会的态度;b人物塑造,性格鲜明:例如乞丐收容所所长瓦勒诺从外貌到品行的塑造都非常鲜明,身居急需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却有着虚伪贪婪的特质;c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继承《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又向“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时间地点迅速变化,人物若隐若现,呈现现代因素。

4、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时代历史的书记员;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特征——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5、《人间喜剧》1)名词解释: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90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包罗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画卷,标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于连的性格特征
+ 反抗——妥协——反抗的心路变化:
初出茅庐:平民意识、自尊心 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关系 贝尚松神学院:野心虚伪路上的第一步 侯爵府秘书: 阴谋伪善的中心,仍保持一定清醒 监狱:反省、决裂
+ 双重人格: 反抗 & 妥协
自尊 & 自卑 雄心不已 & 野心勃勃 虚伪 & 正直
巴尔扎克的矛盾性
1、对金钱的既爱又恨:一生渴慕金钱、荣誉和地位 对金钱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理解
2、对贵夫人的追逐: “他那鬃鬣似的头发上厚厚的油泥,朽缺的牙齿,说话一快就唾星四射,
与他那总不刮的脸和总系不牢的鞋带,也都让人感到恶心。” “留神物色一下,是否能给我找到一个有财产的孀妇。并且替我吹嘘一
2)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A、追求艺术的真实,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 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福楼拜)
B、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C、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
内部心灵世界(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外部社会形态(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
第十六讲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 现实主义文学
1)定 义 19C30S初形成,在整个中后期占欧美文坛统治地位 继承和发展文学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传统
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主观幻想和抽象抗议
立足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
关注社会人生,对社会的丑恶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
——“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法国社会风俗史 注重从经济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 梅 里 美——善于描写异国风情,表现反现代道德的主题
善于塑造淳朴真诚、剽悍粗犷的人物
《卡门》《高龙巴》
(2)后期( 19C50S——19世纪末):客观现实主义
福楼拜——法国后期现实主义领袖
D、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二、 19c.中后期欧美社会基本特点
1)政治态势: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晚期 确立:1830,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1832,英国议会改革
发展:1848,欧洲革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反对神圣同盟
19C60S,美国南北战争 1861,俄国废除农奴制
2)精神文化:崇尚物质与科学精神的时期
《红与黑》( Le Rouge et le Noir ,1830)
欧洲文坛上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副标题《1830年纪事》
——在现代,严肃的现实主义只能表现出人处于一种总体的、 其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在不断演变的现实范围中。 司汤达是开先河者。
故事简介: —— 于连:家庭教师,热衷仕途 德瑞那夫人:市长夫人,于连的情人 玛蒂尔德:侯爵小姐,于连的妻子
☆ 激情与感伤 ——冷静观察 & 科学思考
工业革命 实证主义哲学 自然科学发展
三、19世纪中后期法国文学
1)特点:实证色彩鲜明;主要成就现实主义小说
2)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19C70S前):现实主义是文坛主潮; 第二阶段(70-90S):对现实主义的继承,象征主义兴起
a、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的产生:
2、细致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性的方向:
多样化的心理描写显示出惊人的客观性
对“心理现实主义” 的产生和现代心理小说影响颇大
巴尔扎克
(1799-18பைடு நூலகம்0)
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欧 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巴尔扎克的一生: 对母亲的怨恨 爱情婚姻的曲折 从“文字垃圾”到“文坛国王”
番--一个超群的青年, 22岁,仪表不错,一双精神充沛的眼睛, 充满了炽热的光辉。”
3、世界观充满矛盾: 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家庭 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
4、矛盾背后的深刻性: a、人的物化: 真正的“英雄”是把灵魂交给了金钱的人 被金钱煽起的情欲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b、对“恶”的崇拜与恐惧:社会是个人私欲的竞技场 人类的恶欲展现出巨大的驱动力
+ 结 论:法国复辟时期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
德瑞那夫人:
俄狄浦斯情结 出身贵族,无贵族的坏习气; 具有极大的同情心; 恪守道德,不轻浮;深深忏悔
——道德高尚、容貌美丽、性格动人、爱情坚贞的完美女性
玛蒂尔德:
性格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性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
由此造成她的爱情走向极端 ——集自私、冷漠、骄傲、施虐与被虐的深层 心理于一身
2、《红与黑》的思想意义
等级制度—— 复辟王朝时期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贵族等级制对平民青年的压迫和摧残
政治斗争—— 王政复辟时期贵族、教会的黑暗统治和你争我斗
a、汝拉山区的小城维里埃尔——外省写照 b、贝尚松神学院——当时社会的缩影,充满虚伪和倾轧 c、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上层社会的写照
客观而无动于衷
《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法国后期现实主义重要作家,法国短篇小说之王
客观精美,篇幅小,容量大
深刻揭示人物内心神秘的短篇小说
短篇《羊脂球》,长篇小说《俊友》 小仲马——《茶花女》 都 德——描写生动自然
充满对小人物的同情
《最后一课》《小东西》
司汤达
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 19世纪法国杰出的小说家、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他是社会与人心的观察者, 又是军人、官员、学者和外交家
1823,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 1842,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体现了早期现实主义理论主张
1857,小说家尚弗勒里论文集《现实主义》
——正式提出现实主义旗号
b、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分期:
(1)前期(19C50S以前):理想现实主义
司 汤 达——注重从政治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复辟王权—— 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 揭示复辟王朝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3、《红与黑》的艺术风格
1、开启了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刻画的先河:
(1)于连的典型性格:
19C拿破仑时代到复辟王朝时期法国个人奋斗的典型
1830年法国复辟时期争取自由平等的平民个人奋斗者 (2)于连的三个典型环境:
维立耶尔城 贝尚松神学院 巴黎侯爵府
“在自然主义者巴尔扎克眼里,情欲和利己主义是世界的动力。” ——丹纳
巴尔扎克创作的三个阶段
1、20年代:主要写作商业小说,1825弃文从商,出版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