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合集下载

原创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创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四分五裂的政局阻碍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3.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5.教皇兜售赎罪券 (直接原因)
问题二:马丁• 路德的改革主 要有哪些内容?
因信称义
• 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 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 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本人对上帝的 信仰得到拯救。
问题一: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爆发?
材料一: 德意志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 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 不得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 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 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 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 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 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 行赎罪券。
教会阻碍德意志的统一;教会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完 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与意大利、法国比较,德 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受到了欧 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 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 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罗马教会对 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 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德文
1534年的德文《圣经》
路德《圣经》翻译手稿
《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促进了德 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人教版选修一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共26张PPT)

人教版选修一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共26张PPT)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上帝
上帝
神职人员
信徒
信徒
路德新教“因信称义”,个人在信仰 问题上具有自由性,在教义解释上也有 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平等和个人主 义因素,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凡知道自己不适合独身生活的人应 该赶快做些功夫,奉上帝的名赶快结 婚,男孩子最晚二十岁﹑女孩子在十五 岁到十八岁之间就应该结婚,这是他们 正健康而适合结婚的年龄。
教会 组织
影响 冲击天主教会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 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罗马教会的腐朽统治激起了德意志各个阶层强烈 不满,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 焦点
导火线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德国四分五裂分裂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原始积累的需要
3)国家权力应当高于教否定权了并教且皇支和配教教会权作为,上帝 停止向教廷纳贡,取代消言教人廷的的特最权高地宗位;教司反映 法权,建立民族教会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
政治要求,客观上有反封建 4)将《圣经》译为德文的。作有用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 ,促进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课件5: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件5: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 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一、“九十五条论纲” 1.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归纳为什么宗 教改革会在德意志爆发?
材料一 :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 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 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德意志 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 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 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 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 的勒索和搜刮。
1.“因信称义”
路德理直气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 (我不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 误,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 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 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 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郑重宣布 :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帝帮助,阿们”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历史小故事
一年夏季马丁·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 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 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 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 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 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 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 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 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 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 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 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 《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 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及“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德国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②现实因素:天主教会长期对德国进行搜刮与控制,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

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

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

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

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个人因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改革人物春秋: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

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2.概况(1)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课件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件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袖珍国家——梵蒂冈, 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 圣彼得大教堂。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 德把名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 论》(即“九十五条纲”)贴在 维登堡大教堂门上。
背景3 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 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本课小结
•在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下,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
社 会
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激化了社会矛
背 盾。
马 景 •人文主义在德意志的传播,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
路 主 •因信称义:信仰即得救
德要 宗内 教容
•《圣经》至上:人人皆祭司 •建立本民族教会:王权高于教权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革影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响 冲击天主教会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神学诞生
本课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思考】通过材料,分析德意 志地区民众反教会的斗争带来 什么结果?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
《奥斯堡和约》
新教的传播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掀起了德意志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 的反封建斗争。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4、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神学诞生。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直接原因)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第5单元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含详解)

第5单元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含详解)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封建主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C.封建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答案 D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B.教会C.《圣经》D.教皇答案 C3.马丁·路德提出的“九十五条论纲”()。

A.系统阐述了“因信称义”的理论B.成为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C.揭露了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荒谬无耻D.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说答案 C4.下列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B.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C.《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D.主张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从而获救解析人人只要信仰上帝便可得救,《圣经》是惟一的神圣权威,人人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不必尊崇教皇和教会,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答案 D5.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世俗政权和世俗权力的地位,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否定教皇地位。

答案 D6.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宗教仪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①②③④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6世纪的德意志,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

但是政治上仍然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因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也就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应时代的感召,马丁·路德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

[探究的主要问题]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要概念]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新教“九十五条论纲”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是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不过,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教会不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拥有领地,德意志7个大诸侯国的君主中有3个本身就是大主教。

教会不仅征收什一税,还常常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年收入还多好几倍。

德意志因此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历史纵横]中世纪的德意志,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全国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自由市,它们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己的军队、法律和货币。

皇帝无权干涉这些诸侯国的事务,他自己也是从七个大诸侯国君主中选举产生的。

帝国既无军队也没有财政。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十分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它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

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 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 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4.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教皇出售赎罪券 B.分裂割据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势力在德意志比较强大
1. 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 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
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2.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于 A.1518年 B.1517年 C.1519年 D.1527年 3.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
路德新教“因信称义”,个人在信 仰问题上具有自由性,在教义解释上也 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平等和个人 主义因素,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2.推动了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闵采尔农民起义)
3.促进了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
4.打开天主教神权体系的缺口,为欧洲 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③改革家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品质
马克思论_路__德__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的确,路__德__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
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 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 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 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 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 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 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在洗礼派影响下,宗教改革迅速发展为人 民运动。1521年维滕贝格出现群众破坏教堂、 捣毁圣像等行动,路德连续8天讲道,反对以 暴力改革教会。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后,路德投 入诸侯的怀抱。同年12月,路德又发表《劝基 督徒毋从事叛乱书》,宣传教皇将自行灭亡, 上帝禁止暴动。1522年3月,路德返回维滕贝 格,多次讲道,攻击群众行为过火。1523年发 表《论俗世权力》,歌颂诸侯政权,号召人民 尊敬服从。当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时,他攻击 闵采尔“草率行事”、“违反福音”,甚至告 密于市政当局,污蔑闵采尔是“魔鬼”,请予 以武力镇压。1525年,德意志农民战争进入高 潮,他公然叫喊要像“打死疯狗一样”,“反 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 。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 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 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 出《九十五条论纲》, 痛斥了“赎罪券”的欺 诈,提出了“信仰耶稣 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 就此开始。
“这是我的立场”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国家统一,
但教会阻挠统一
(根本原因)
2.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4.教皇兜售赎罪券 (直接原因)
5.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序幕:
1.开始的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2.《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 揭露赎罪券的荒谬 3.《九十五条论纲》的影响:
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 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 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材料 : 德意志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 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 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 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 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 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 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 “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 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问题一: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 德意志爆发?
历史小故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 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路德在 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 火球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 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 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 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 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 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 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

③人人在上帝与பைடு நூலகம்圣经》面前平等
---体现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④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⑤俗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也能得

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⑥建立本民族教会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 有什么关系?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 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不 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误, 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 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 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 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 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 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 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改革的推 动往往在于领袖人物的付出。尽管教会改革 的行动不是始自马丁·路德,但他是第一位 成功者。他有何成功的秘诀?
①是德意志和欧洲社会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 (历史潮流)
②宗教改革顺应了人民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的需要(群众基础)
⑴激起反对教廷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⑵……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⑶……与教皇决裂……;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要内容:
1.提出的文章:《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
---否定罗马教会的教皇的作用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惟一神圣权威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