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文化》读后感导语:读了《数学文化》一书后,各位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吧。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数学文化》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文化》读后感近几年来,“数学文化”一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起,尤其是在2007年观摩了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之后,对“数学文化”更觉其神奇,也就更加期待,直至今年11月份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在徐师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之后,期待之情更加浓郁,急于想要揭开“数学文化”的面纱,可因前段时间的培训及紧张的赶课和复习迎考,就将其暂时搁置了,直至今日终于有空坐下来进行学习了。
前几日现在网上邮购了一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顾沛老师主编的《数学文化》一书,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我希望通过该书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自己的数学视野,加强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希望能帮助自己为课堂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些许帮助。
新学年我的个人发展规划就是希望能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文化实施方案。
“数学文化”与一般的数学课是有重大区别的,它特别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精神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实践、探索之路应该是漫长的,但也一定是有意义的,我将为之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归纳,不断总结!《数学文化》读后感在大学初学《数学史》时,我便对数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爱上了数学这一学科。
工作后,我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
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够把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来,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数学文化》一书,获益颇多。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
关于数学的读书报告

数学读书报告——《中国数学简史》一、先秦萌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就已出现。
据《易·系辞》记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著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二、汉唐初创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2)测太阳高等。
此外,还有较复杂的开方问题和分数运算等。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补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1

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读书报告第 1 页 共 3 页读《数学史》之三次数学危机有感读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
数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华丽,我们这一本厚厚的书籍中蕴含着多少前人的探索。
数学不仅是计算之学,也是艺术之学,其美之理性,令人深思,其美之深邃,让人陶醉。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
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
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
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更是一部充满犹豫、徘徊,经历艰难曲折的情景剧。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毕达哥拉斯曾创立了一个合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神秘主义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
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
而“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
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却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信仰的“掘墓人”。
毕达哥拉斯定理提出后,其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帕索斯考虑了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他发现 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希帕的出现,却在当时的数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风暴。
它直接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
实际上,这一伟大发现不但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致命打击。
对于当时所有古希腊人的观念这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这一结论的悖论性表现在它与常识的冲突上:任何量,在任何精确度的范围内都可以表示成有理数。
这不但在希腊当时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就是在今天,测量技术已经高度发展时,这个断言也毫无例外是正确的!可是为我们的经验所确信的,完全符合常识的论断居然被小小的的存在而推翻了!这应该是多么违反常识,多么荒谬的事!它简直把以前所知道的事情根本推翻了。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11041531 张鹏鹏电子信息工程这学期选了李承家和王国卯老师的数学文化课,让我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为每天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作业,而其中数学作业尤为繁重,数学是一座压在我头上12年的山!然而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其实很有趣,数学是一门美丽的学科。
我认为数学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数学知识体系的发展美。
如数系的发展。
对数的发明。
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
微积分的发展等。
(二)众多天才数学家留下的许多有趣的故事,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们为其折服和心悦。
数学知识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宏伟的数学体系。
就数域而言,经过数次扩充,形成了有理数,无理数,复数,四元数,超复数域。
没有什么比数学家的轶事更能激起我的兴趣了。
听听他们的趣事真的可以说得上是一件享受了。
他们的趣事为数学的发展添上了有趣多彩的一笔,没有他们,数学的美就会大打折扣。
在16周的学习过程中,最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李承家老师所讲的有关分形几何学的那节课。
尽管没完全听懂,但是总算是大开眼界了!李承家老师所给我们展示的分形的图片,可谓是多彩绚丽,我被这些美丽图片深深地迷住了。
我知道了分形是以非整数维形式充填空间的形态特征。
分形可以说是来自于一种思维上的理论存在。
1973年,曼德勃罗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维和分形几何的设想。
分形一词,是曼德勃罗创造出来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
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分形几何从整体上看,分形几何图形是处处不规则的。
例如,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远距离观察,其形状是极不规则的。
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
上述的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近距离观察,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相似,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
数学文化赏析读后感

《数学文化赏析》读后感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大概对数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首先还是得对数学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可以对其内涵有个基本概念,以下是我从书上摘抄的权威内容:数学文化的内涵(一)文化的含义文化问题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兴起才受到人们的重视的.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现在的文化定义也许有上百种.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或对象看成文化;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即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二)数学文化的含义1.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可以说是数学观的“现在时态",但若是因为数学与宗教有关,数学像哲学,数学与逻辑是孪生姐妹,数学美具有艺术美的特征等缘故,而给数学贴上文化的标签,这未免太牵强附会了,那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考察人类文明史,数学与文化曾有过三次结合紧密的鼎盛时期,第- -次是以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学派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第二次是以达.芬奇(Da Vinei)为代表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一体化、系统化,以及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文化讨论热,数学与文化的关系受到人们相当的关注。
然而,如果据此把数学说成是一种文化,还未免有点牵强,我们必须从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方面阐释论证.数学作为一种量化模式,显然是描述客观世界的,相对于认识的主体而言,数学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但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数学是一种人为的约定的规则系统。
为了描绘世界,数学家总是在发明新的描述形式,同时,数学家发明的量化模式,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外,同样具有精神领域的效用。
数学文化读后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数学文化读后感《数学文化》是一本关于数学的著作,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数学这门学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
首先,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数学的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到现代的数学大师,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事例,将数学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数学的起源是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比如统计、计算和测量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分支和理论。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对数学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其次,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中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比如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跳绳的速度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往往需要我们动脑筋去思考。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逐渐领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即通过抽象、逻辑和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维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无论是金融、工程、医学还是通信等领域,数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数学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数学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揭示其中的规律;数学也可以用来建立模型和预测未来的趋势,以及优化问题求解等。
这些应用展示了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让我对数学充满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阅读《数学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数学不仅仅是解题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文化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文化》的感想最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张楚延著的《数学文化》,全书从数学美学、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哲学、数学与语言、数学与其他五个章节来阐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收获颇多。
我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主要还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和其它文化相区别的地方,拥有了这种文化,人类自然就会变得理性。
这种文化对社会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常讲:掌握科学文化的人也应该掌握社会文化,这样才能走得很远,但反过来呢?是不是一个掌握社会文化的人也该掌握科学文化呢?否则是不是也会很难走远呢?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再三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但当我们看到每年高考文科考生快速增多的现象时,我们会感叹,有时也会很堪忧。
事实上,有不少的学生因为数学这只“拦路虎”而充其量只念完了九年书,而另一些人进入高中后,因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不好。
而被迫进入“文科班”,由于高考要考还得硬着头皮学,此时或针对高考时文科数学试题的特点去展开题海战,或者尽可能以提高其它科目的分数来弥补数学考试的塌方。
一旦上了大学,也就出了苦海,从此告别数学。
代表着真善美的数学在他们年青的心灵里却留下了另一番景象。
若干年后,我们又面对一幅须要宽容对待的历史卷面,然而,损失与落后(特别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落后)会与这个历史有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数学太难,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出了问题?好象都有原因。
事实上,如果我们整天把数学只当作数学来教学或者更直白地当做逻辑来教学,数学肯定会被教难,学生放弃数学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如果我们注意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把教数学当作一种文化的传播,情况会不会好得多呢?当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科技与经济的需要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这没有错;如果还因为人自身发展的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了,那也许是把握了更根本的东西。
在现今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扫除“数学盲”的任务已经替代了昔日扫除“文盲”的任务而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
数学文化读本的读后感

数学文化的读后感(三篇)第一篇数学文化,一种看似冷酷无情的逻辑世界,却在我深入探索后,发现了它深藏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首先,我对数学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解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数学培养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让我们能理性地看待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这种思维能力让人赞叹。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书中提到的斐波那契数列,它的美丽与神奇让我惊叹不已。
还有,数学家们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这种跨学科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数学的无限可能。
此外,我对数学文化的态度和看法也有了新的提升。
我认识到,数学并非只有冷酷无情的逻辑,更有一种严谨而深沉的美学。
这种美学超越了一般的形式美,它来自数学的内在逻辑和严谨性,它是那么的吸引人,那么的让人着迷。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感到,数学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创新思考的力量。
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总的来说,阅读《数学文化》是一次深刻的思考旅程。
我深入理解了数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数学并非只是冷酷无情的逻辑,而是一种深邃的思考方式,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数学的思考方式,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数学文化,让它在我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数学文化》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首先,数学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我深感震撼。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解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其次,数学文化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也让我深感敬畏。
在书中,我了解到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精确性,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都有其严格的定义和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一)数学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正如科学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等问题一样,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就是说不清楚,不仅是我们这种学了十几年数学的新手说不上来,就连那学了几十年的老学者也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数学的高深可见一斑。
①有人说,从工作领域来看,数学是技术,数学是逻辑,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文化;有人说,从数学的对象来看,数学研究计算,数学研究数和量,数学研究模型,数学研究无穷;还有人说,从社会价值看,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框架,数学是符号游戏……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没有一个观点可以充分说明现代数学研究的全部特点。
②数学源自于古希腊,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
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③按照大卫·希尔伯特的观点:1.数学是研究抽象形式与关系的领域;2.数学对象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该来自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然而,从一开始,抽象及推广两种有效的方法就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是由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3.数学同时是“在”(being)的科学也是“为”(doing)的科学;4.数学的不朽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数学本身的特质是唯一的,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二)数学之美“数学,如果正确的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罗素说。
数学—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的学问,它是智慧的积累、知识的升华、技巧的创新,其中也自然不乏美。
因为数学正是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发展的。
诚然,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晶。
数学之美到底美在哪里?④数学的和谐之美。
高尔泰说,“所谓‘数学的和谐’不仅是宇宙的特点,原子的特点,也是生命的特点、人的特点。
”数学的严谨自然流露出它的和谐,为了追求严谨、追求和谐,数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消除其中不和谐的东西。
比如悖论,它是指一个自相矛盾或与广泛认同的见解相反的命题或结论(一个反例),一种误解,或看似正确的错误命题及看似错误的正确结论。
在很大程度上讲,悖论对数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史上被称作“数学危机”的现象,正是由于某些数学理论不和谐所致。
对消除这些不和谐问题的研究,反过来却导致数学本身的和谐而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这正如数学家贝尔和戴维斯指出的那样:数学过去的错误和未解决的困难为它未来的发展提供契机。
数学的形式美。
艺术家追求的美中,形式是特别重要的,比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黄河的蜿蜒、长江的浩瀚……常常是艺术家们渲染它们美的不同的形式与角度。
数学家也十分注重数学的形式美,尽管有时它们的含义更加深邃,比如整齐简练的数学方程、匀称规则的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一种形式美,这是与自然规律的外在表述有关的一种美。
寻求最适合表现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法,是对科学理论形式美的一种追求。
比如杨辉三角、运用割圆术所得的图形、矩阵、级数、还有黄金分割等都具有令人震撼的形式美,尤其是我们人体的许多部位的比例、埃及著名的金字塔的设计比例等都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的这一事实,更加印证了,数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耐人寻味的、源源不断的形式之美。
⑤数学的奇异之美。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匀称中有着某种奇特”,他又说,“美在于奇特而令人惊异。
数学处处充满着令人惊叹的奇异之美”。
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不定方程3x*x-y*y=2有无数组有理数解,但方程x*x-3y*y=2却没有有理数解;任给一个自然数,若它为偶数则将它除以2,若它为奇数,则将它乘以3后再加1,……,如此下去经有限步骤后其结果必为1。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与其说数学的奇异性是偶然产生的,不如说是数学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自身产生奇异性的必然性。
数学的简洁之美。
上小学时,碰到说明性的题目,我们会老老实实长篇大论地写“因为……所以……”;到了中学,老师教我们在证明题中“因为”可以用倒三角的三个顶点来表示,“所以”可以用正三角的三个顶点来表示;到了大学,又学会了数理逻辑中“任意”、“存在”的表示方法,记住了多个数字求和可以用求和符号E,多个数连乘可以用π等符号,还有集合的交、并、绝对补、对称差、求幂集等符号,微积分的积分、求导、极限符号,命题中的合取、析取、蕴含、等价符号,二元关系中的定义域、值域、等价关系、偏序集等符号,代数系统中的群、格等。
不难发现很多用汉字表述起来很复杂的概念,数学都可以用其特定的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组合直接表示出来。
数学之美是现实的、具体的,以致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然而,数学之美又是浩瀚的、朦胧的,以致于我们耗尽毕生心血也无法完全看清它、把握它。
这就是数学的独具魅力之处,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畏艰辛与困苦,为了数学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
(三)数学推动科学发展、社会进步⑥不管怎么说,数学最大的社会功能是推动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在理论思维中,数学思维占有重要地位,它使物理概念精密化、定量化,它以自己特有的思想—不变性、对称性、极大或极小(变分原理)得出新物理量以及守恒律等数学规律。
而在实验观测中,使用先进的方法推算结果以及数据处理和揭示经验规律也都是重要的数学手段,数学就这样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维以及科学对社会进步造成的巨大冲击,反过来也发展了数学。
数学与物理科学。
众所周知,在行程问题中,v=△s/△t,但是这个v是物体在△t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即它只能反映物体在△t时间内物体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的平均快慢程度。
若要求该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我们必须考察在△t趋近于无穷小的时候,相应的△s与△t的比值,即求△t—>0时,△s/△t的极限值。
为了解决这个物理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微积分的思想,可见,物理高度发展的前提是作为其发展工具的数学必须有高度的发展,就像高中物理老师说过的话,“数学学得好的同学,物理不一定好,但是物理学得好的人,数学一定好。
”数学与生物科学。
对于生物内在的或外表的,个体的或群体的,器官的或细胞的,直到分子水平的各种表现性状,人的肉眼只能观测到一个大概的状态,如果要精确反映出生物的各种特性,我们必须依据性状本身的生物学意义,用适当的数值予以描述,这也就是所谓的量化。
比如反映一个培养皿中的细菌的繁殖状况,我们会应用坐标系讲培养皿的温度分布状况、营养分布状况、细菌生成状况等描绘出来,进而找到影响细菌繁殖的各种外界因素,以便快速培养、快速繁殖,这跟人体组织、器官的培养是相似的。
又比如,高中生物学里遗传问题,我们需要用概率的知识计算出小孩患病与否的概率,长出的豌豆是褶皱的还是圆滑的概率等等,这些研究离开数学也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数学与社会科学。
对于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经常会遇到求最优方案问题,于是便要用到线性规划相关的数学方法求最大、最小值;对于社会学,人口统计问题、城市规划问题、交通问题、医疗问题等,还是要大量用到数理统计的内容,并用数学的眼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的分析,进而对质做出判断。
⑦数学与人文学。
音乐方面,自古以来数学就已经渗入到艺术家的精神之中。
从毕达哥拉斯时代起,乐理已经是数学的一部分。
他把音乐解释为宇宙的普遍和谐,这种和谐同样适用于数学及天文学。
开普勒从音乐与行星之间找到对应关系,莱布尼茨首先从心理学来分析音乐,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无意识的数学运算”,这更是直接把音乐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在绘画与雕塑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绘画与数学平行发展,许多艺术家也对数学感兴趣,他们深入探索透视法的数学原理等等。
这些强有力的事实,再次印证了数学自身的强大魅力及巨大推动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而数学又是推动理论革新、科技发展的有力工具,可以说数学发展决定社会进步。
(四)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社会角度看,18世纪以来,先后有美国、法国、德国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了国内生产力,使得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事业迅速繁荣,与工业革命之前相比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推动英、美、法、德迅速成为世界强国的同时,也推进了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进程,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数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便有更多的数学工作者投入到数学研究之中,与此同时,发展了的数学理论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进而促进社会更加发展,如此循环下去,数学愈加发展,社会愈加进步。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数学发展,就没有社会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数学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如何计算1+1=2,更重要的是激励我们思考,为什么1+1=2,在普通的加法运算中是等于2,但是在离散数学中1+1=2就不一定成立了;数学不仅仅是让我们求一个积分求一个导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用数学的手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求一个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圆盘的质量、求t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流量、做功问题等;数学不仅仅是让我们玩“因为p所以q”、“a等价于b”这样的文字游戏,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一种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好比我们要去做一个演讲,要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对于别人的观点,我们该如何做到有力、有序的反驳等……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学校大多数专业都要求学数学,为什么高考中要强调“数学、英语”极其优异的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为什么企业更加宁愿招聘数学专业出身的学生,这都说明了,数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
综上所述,数学无论是对于社会的进步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数学学习是极其必要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学、科技水平已经领先我们好几十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数学来推动我国的进步,我国与他们的差距将会日益增大,中华民族大伟大复兴也就遥遥无期了。
时代在召唤,我们的使命空前沉重。
不要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而懒懒散散地搞学习、搞数学,不要再因为数学严谨的证明、深奥的过程而对数学畏畏缩缩、蜷缩不前。
少一分浮躁,多一分踏实,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淡薄名利,踏实做人,低调做事,从自己的数学修养做起,从自己的个人素养做起。
让我们共同播种承载中华儿女复兴梦想的希望之种,辛勤耕耘,翘首以盼,我们终将共同见证,它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傲然撑起中华民族的广阔天空!参考书目:①《数学与社会》胡作玄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②《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美] R·柯朗,H·罗宾著,I·斯图尔特修订,左平,张饴慈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③《数学是什么?》胡作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④《品数学》吴振奎,吴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⑤《数学赏析》向隆万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4⑥《数学与科学进步》叶立军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⑦《数学与文化》齐民友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