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合集下载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教师寄语:
•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自己不逼你 自己而已!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概念: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三)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 初侵染 概念: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

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 取决条件:初侵染量的多少
• 防治措施:只要集中力量消灭初侵
• 染源或防止初侵染的发生
• 例子:小麦黑穗病、棉花枯黄萎病

线虫病、丛矮病

• 概念: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

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
•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
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有些线 虫、真菌、菟丝子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 性种子植物。
•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进行农业活动中,常无意识
的帮助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种子、苗木、 接穗、植物产品及其包装材料,使用带有病残体 又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各种农事操作都能 传播多种病原物。这种人为传播帮助病原物克服 了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病区的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 3.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 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
• 4.病株残体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
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 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因此,在 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都有利于 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即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4.病状: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5.病征: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征。

6.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7.非生物因素:是指周围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不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

8.生物因素(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

9.非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10.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11.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12.多型现象: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

1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

14.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15.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16.专性寄生物: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最强,只有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能生存,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

(如植物病毒,植原体,部分真菌如霜霉菌、锈菌,大部分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一般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17.非专性寄生物:这类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引起全株性的感染(潜育期较长) ;如枯 黄萎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 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存活,或
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先存活在病残体上,当残体腐烂和分解后,再 散落在土壤中。
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真菌: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数由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由生物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种子可由鸟类、气流传播。
谢 谢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田间病株
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 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 :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黄瓜霜霉菌 )、自 生麦苗 、转主寄主等。
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一系列病变
寄主表现症状 病原开始传播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 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 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目录
1
侵入前期(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侵入前期(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渗物 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各种 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 阶段。
病害的侵染循环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由于受到病原
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 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 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植物这种偏离了正 常状态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要素: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
根结线虫病
菊花叶枯线虫病
牛松 墨 天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线虫一般以卵和幼虫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 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人为活动等传播, 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球根及花木的调运传播。
二、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受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
病状
病害症状
变色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
病症
霉状物 粉状物 粒状物 脓状物
1.变色(discoluration)
• 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 细胞并未死亡。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
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 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 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 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 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 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 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表真 皮菌 的孢 全子 过直 程接 穿 透 寄 主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
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 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 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 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 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 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 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 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 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 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嫁接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嫁接
松材线虫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 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 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 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 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 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 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 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 流行。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

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

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 • • • • 1.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5.比较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 谢谢观赏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主讲人:刘阳阳 课型:新授课
• • • • • •
教学目标: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5.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 • • • • • • •
教学难点: 1.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2.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教学重点 : 1.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 3.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 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
• 4.病株残体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
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 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因此,在 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都有利于 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 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病原物没有碰到感病的寄 主植物,病害就不会发生。因此感病寄主的数量 和分布是病害能否流性以及流行程度的基本因素 之一。大面积种植同一感病品种,容易造成病害 流行。即使是抗病品种,若长期单一大面积的种 植,也会因病原物小种的变异而造成病害流行。 因此,在制定种植计划时,要考虑到品种的合理 布局和品种轮换,以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
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有些线 虫、真菌、菟丝子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 性种子植物。
•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进行农业活动中,常无意识
的帮助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种子、苗木、 接穗、植物产品及其包装材料,使用带有病残体 又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各种农事操作都能 传播多种病原物。这种人为传播帮助病原物克服 了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病区的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 教师寄语:
•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自己不逼你 自己而已!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概念: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1)气流传播 这就是病原真菌传播的主要方
式。真菌孢子数量大,体积小,质量轻,容易随 气流传播。 • (2)雨水传播 雨水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但其传 播距离较近。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具有胶性的真 菌孢子必须经过雨水溶解后,才能散出或随水滴 的飞溅而传播。所以,雨水是这类病原物传播必 不可缺少的条件。
• 2.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 单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
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一类 病害。如小麦黑穗病、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 小麦黑粉病、丛矮病。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 的全株性病害。病害流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 越夏的初侵染菌量。这类病害发生的特点 是初次 发病后,田间发病率就基本稳定,病害潜育期长, 受环境田间的影响小。病原物的数量是逐年积累 的,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程度。因此,也称为 “积年流行病害”
• 5.肥料 不少病原物可随病残体或休眠组织混入
各种肥料中,若肥料未充分腐熟,病原物又可随 粪肥带到田间,成为初侵染源。所以,各类农家 肥必须先充分腐熟,再使用,以防止病原物在田 间造成危害。 • 6.传病介体 经昆虫等传病介体传播的持久性病害, 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越夏。
(二)病原物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感病寄主植物上, 才能发生初次侵染,植物发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 也要经过传播,才能引起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 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类。 • 1.主动传播 是病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传播。 如真菌游动孢子和有鞭毛的细菌可在水中游动。 这种传播距离和范围很有限,仅对病原物的传播 危害期一定的辅助作用。 • 2.被动传播 绝大多数的病原物借助外力进行传 播,即被动传播。被动传播的作用远远大于病原 物的主动传播。其传播的方式有:
• 多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
侵染而且有多次再侵染的一类病害。如稻瘟病、 小麦锈病、白粉病、软腐病等,这类病害主要由 气流和雨水传播。主要取决于初侵染菌量的多少 和再侵染的次数田间病害的发生有一个明显的由 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类病害的特点 是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受环境条 件影响很大,田间病害数量增长很快,可以在一 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因 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实际上就是寄主植物 收获后,病原物怎样度过寄主非生长季节, 并引起下季再度发病的问题。 • 一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就是下一生长 季节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源。了解病原物 的越冬越夏方式和场所,并及时消灭和减 少病原物,可减轻下一季节病害的严重发 生。
• 1.田间病株 两年生或多年生的病株不仅是当年
• 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前两个因素具备的前提下,
病害能否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是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 气象条件中以温度、湿度和光照对病害流行影响 很大;栽培条件中轮作或连作、肥水管理、品种 布局和病害流行的关系密切;土壤条件主要是土 壤温度、湿度和土壤特性对寄主植物的根系和土 壤中病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 强致性的病原物 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存在是病
害流行的先决条件。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即 新的生理小种的产生往往是引起病害流行的重要 因素。对于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其流 行程度取决于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对于有多 次再侵染的病害,其流行程度不仅取决于越冬越 夏的初侵染菌量,还取决于病原物的繁殖速度和 再侵染的次数,若病害潜育期短,病原物繁殖速 度快,积累多,再侵染次数多,病害就容易流行。
(三)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 初侵染 概念: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
• • • • • • 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取决条件:初侵染量的多少 防治措施:只要集中力量消灭初侵 染源或防止初侵染的发生 例子:小麦黑穗病、棉花枯黄萎病 线虫病、丛矮病


• • • • • • • • •
的病原物的来源,往往也是病原物休眠越冬的场 所。所以,处理田间病株、清洁田园、铲除杂草 等都是消灭病原物初侵染来源、控制发病的重要 措施。 • 2.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菌核、菟丝子的 种子、线虫的虫瘿混在种子中越冬、越夏;所以,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或进行苗木、种薯接穗消毒, 对控制病害的扩散十分重要。
概念: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 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 引起的侵染 再侵染 取决条件:再侵染的次数 防止措施:除了控制初侵染源外,在寄 主生长期还要根据田间病害 发生情况和环境条件,采取 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例子: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白粉病
(四)植物病害的流行
• 1.病害流行 • 概念: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 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 1.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 是由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侵染性病害流行的因素与植物病 害发生的因素基本一致,即有大量的感病寄主植 物、有强致性的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三者 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具备,病害就不可 能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