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新加坡则是一个小而精的城邦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秩序意识,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和国家认同。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和新加坡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学生被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要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五、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

论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论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加 坡人 ” 具有 以下 品 质 : 家意 识 、 确 价值 观 、 要 国 正 有 皮书》 经过讨论 , , 将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定为“ 国家至 理想 、 有道 德 修 养 、 辨 是 非 、 抗 拒 西 方 颓 废 思 潮 上 , 会为 先 ; 庭 为 根 , 会 为 本 ; 会 关 怀 , 重 明 能 社 家 社 社 尊
摘 要: 新加坡 高 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 的 目 主要 包 : “ 校 标 括 培养 新加坡人” 意识 、 树立“ 同价值 观” 培 养道德认知 和判 共 、 断能 力和培 养适应 国家现代 化和 国际化发展 的优 秀品质 。新加坡 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 的 内容 主要 包括 : 国家意识 教
义。
新 加坡 高 校思 想政治 教 育课 程 目标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目标是根据新加 坡 政府 提 出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总 目标 和新 加 坡 高 校 的 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来制定 的, 分为总 目标 和具体 目 标。 1 新加 坡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课 程 的 总 目标 . 19 98年 , 新加 坡教 育部发表 了《 理想 的教育 成 果》 提 出了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课 程 的培养 目标 , , 即 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应培 养 大学生具 备 以下品德 素
思想 政治 教育课 程 目标 与 内容 是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养 , 即①品德高尚, 深厚 的文化素养 , 尊重差异 , 对国 课 程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课程 目标 是 思 对家对社群尽 责。②笃 守多元 种族及精英原 则 , 深
想政治教育 目的和教学 目标 的具体化 , 反映了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规 划者 预设 的学生 学 习的取 向或结 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内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 程目 标从人类的经验体 系中选择 出来 , 并按 照一定 的逻辑序列组织安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 目标与课程 内容之间具有 内在 的逻辑 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目标是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 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内容的 合理性程度又反过来制约着其教育 目标 和课程 目标 的实 现 。新 加坡 高 校思 想 政 治 教育 课 程 具 有 明确 的 目标和具体 的内容 , 究新加坡高校 的思想政 治教 研 育课 程 目标 与 课 程 内容 , 我 国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对 课程 目标与内容的制定有重要 的启示 价值 和借鉴意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敬业乐群,勤劳进群,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东方价值观
“八德”教育。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共同价值观
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家庭价值观
亲爱关怀 互敬互重 孝顺尊长 忠诚承诺 和谐沟通
1959-1965 归属于马来西亚联邦 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 华校开设伦理课和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打好学生的性格发展基 础,成为有自尊心的人, 成为“好公民”
独立后的公民道德教育阶段
1965-1979 国家完全独立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推行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 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 进行母语教学
新加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良 好的、有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公民,使年青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良好 的发展,因此德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公民。
8 / 43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②都市化进程加快,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发生动摇 ③西方价值观与风尚的侵入 ④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正在走向失落,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反思与选择之结果:东西方文化交汇地;世界种族文化的百花园
“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多宗教”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
5 / 43
9 / 43ຫໍສະໝຸດ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日常行为准则教育 德育课及各科渗透的课堂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的教育

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的的公民教育

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的的公民教育
第一、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共同 价值 第二、建构以儒家思想道德为基本内 容的公民教育体系
可编辑ppt
8
二、民主性的追求
一)印度的民主与人权教育 1.民主价值观与民主技能教育 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意识,赋予学生 民主的公民职责,培养学生作为公民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性格,包括尊重 体力劳动、正义和领导能力等品质。
可编辑ppt
5
初中的“道德”课: (1)“个人生活” ; (2)“家庭、邻里、学校生活” (3)“社会生活” ; (4)“国家、民族生活”
可编辑ppt
6
高中的国民伦理课: (1)国民伦理教育 (2)现代生活伦理 (3)经济生活伦理 (4)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
可编辑ppt
7
(三)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教育
(三)新加坡的民主教育
目前中学《公民与道德》课的内容 也包括民主的内容,涉及公民权的 概念、公民责任、公民的法律职责 和生活在民主社会中的责任。
可编辑ppt
20
、世界性的拓展
如印度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指出: “印度一直坚持为和平和各国之间的理解 而努力,视整个世界为一个大家庭。为了 忠实于这一悠久的传统,教育就必须加强 这种世界观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国际合作 及和平共处。”
可编辑ppt
2
(一)印度民族性的建构
1.重视道德价值教育
82种道德价值,即节制、欣赏其他文化价值、反不可接触、公 民资格、考虑他人、关心他人、合作、清洁、热情、共同事业、 共同利益、勇气、礼貌、好奇、民主决策、奉献、个人尊严、体 力劳动的尊严、义务、纪律、忍耐、平等、友好、信赖、同胞感、 自由、向前看、优雅、绅士风度、感恩、诚实、助人、仁慈、卫 生、首创精神、完美、正义、亲切、关心动物、忠诚、领导能力、 国家意识、国家完整、国家统一、非暴力、服从、爱国主义、和 平、时间效率、守时、贞洁、求知、规则性、机智、尊重他人、 敬畏老人、世俗主义和尊重宗教、自信、自我控制、自律、自责、 自助、独立、自尊、自我约速、自励、好坏的鉴别力、社会责任 感、简朴、真诚、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社会服务、人类团结、 探究精神、同情、团队工作、宽容、坦率、善良、普遍真理、爱 护国家和公民财产。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新加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新加坡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向不同领域覆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结构。

新加坡还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取得了巨大成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但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达140年,直到1965年才正式独立建国,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人种、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

在多元社会框架内构建和谐社会,新加坡是颇富成就的。

新加坡加强公民对本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不断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从多个层面上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中、小学层次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受教育者的心身发展状况出发,又要遵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必然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1]。

新加坡政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学是学生的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其可塑性最强。

新加坡政府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从1992年起,将新《好公民》作为小学德育的指定教材,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该教材层次突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递进规律,从个人出发继而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领域。

由于小学生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所以在教材之中,新加坡将道德观念是蕴含于具体的故事之中,如龟兔赛跑等。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培养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观,强调团队合作、创新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影响和培养目标。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也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注重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观。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建设的历史、多元种族的融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未来愿景等。

学生在学习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会接触到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了解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并且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人文素养。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国际化的视野,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即通过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灌输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观念。

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内容较为集中、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学生的角色往往是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潜能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

家意识 , 使人 民产生归属感 和认同感 , 不但在形式上 而且在 心理上都要由“ 我是一个华人 者马来人 、 印度人 )转变为 ”
“ 我是一个新加坡人 ”认 同新生 的国家。1 8 年 , , 9 1 总理李光 耀提 出了“ 一个 民族、 一个 国家 、 一个新加坡 ” 口号 。他指 的
本课题 为 20 年度教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 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建设研究》的子课题 。项 目编号 :
0 JD 06 3Z 0 3

1 8・ 7
维普资讯
问题 ,如国立 大学哲 学系 《 道德哲学 》 《 、政治 中的伦理与道 德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 、 伦理与社会责任》 这些课程有一 等。 个鲜 明的特色就是与 时代生 活极 为贴 近 , 不是形而上学式 的 泛泛空谈 ,而是针对现实生活 中的伦 理道德 问题展 开讨论 ,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伦理道德知识 , 实际解决生活中道德
两难 问题 的 能力 。
二 、 程 内容 课
来 而努力奋斗 。如新加坡 国立 大学历史系开设了《 新加坡 建
国史 》 课程 , 通过讲述新加坡艰 难而 困苦 的建国史 , 告诫大学
生 不忘 过去 , 希望他们 继承先 辈遗志 , 为新加坡 的美好 未来 继续奋斗 。儒家文化教 育主要 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

课 程 目标
新加坡高 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 程的 目标主要包 括以下几
个方 面:
导儒 家伦 理。新加坡人认识 到 , 加强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 的东 方价值观教育 , 是抵御西 方腐 朽价值 观 的侵蚀 , 保证新 加坡 现代 化建设沿着正确方 向发展 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 新加

新加坡以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新加坡以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新 加坡 位 于 马来 半 岛 南端 ,面 积 仅 6 0多平 方 公 里 ,人 口近 3 0万 ,其 中华 人 占 7 %以上 ,其 0 0 0
余 为 马来人 、印度 人 、斯 里 兰卡 人 等 ,宗 教 信仰 多 种多 样 ,有 佛 教 、印度 教 、泰米 尔 教 、伊 斯 兰 教 、 基 督 教等 。历 史上 ,新加 坡 沦 为殖 民地 达 1 0年 之 久 ,1 5 4 9 9年 脱离 英 国殖 民统 治宣 布 自治 。16 9 2年 成 为 马来 西 亚 的一 个州 ,16 9 5年 正式 独 立 。新 加坡 国小 民寡 ,资 源贫 乏 。曾有 人 断言 “ 独立 的新 加 坡 是 没有前 途 的 ” 。但 多 年来 ,新 加 坡不 仅 经济增 长 迅 速 ,迈 入现 代 化 国家 之列 ,而且 在 精 神 文 明建
维普资讯
他 山之 石
资料通讯 20 0 6年第 1 期
新 加坡 以 思想 政 治教 育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口 李 英 田
内容 提 要 :新 加 坡 可谓 是 以 思想 政治 教 育推 动 社会 和 谐 方 面的 典 范。 本 文从 三 个 方
面介 绍 了其 以思 想政 治教 育 来促 进和 谐社 会 建设 的具体 实践 :倡 导 “ 和谐 ” 的共 同价 值 :

3 — 6
维普资讯
可 危 ,个 人 主义 流行一 时 ,新 加 坡 面临 全 盘西 化 的危 险 。进 入 7 O年 代 后 ,国家 的迅 速 工业 化 和 城 市
化 ,使 新加 坡 的物质 生 活条件 大 为改 善 ,西方 社会 的文化病 及 多种 问题 ,如吸 毒 、性 自由、色情 犯 罪 也 日渐突 出 。政府逐 步认 识到 ,西方 腐朽 和 颓废 的价 值观 ,将 须加 强思 想 政治 教 育 ,守住 新 加坡 的 “ ”— — “ 方 价 值 观” 根 东 ,推 动社 会 和 谐发 展 。 以李 光耀 为首 的新 加坡 领导 人开 始倡 导 “ 神文 明 ” 精 ,倡导 诚实 、节俭 ,对 长辈 和权 威尊 敬 、行 孝 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21世纪,新加坡佛教组织正努力使他们的组织结构和宗教仪式现代化,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人群的要求。

道教随着早期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定居而传入新加坡。

道教不崇拜专一的教主,而是崇拜众多的神。

新加坡的道教徒崇奉的神以大伯公、妈祖、关上圣母、关帝君最为普遍,其中妈祖神信仰最为盛行。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人于12世纪传入新加坡的。

20世纪初,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大批移人,新加坡的伊斯兰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加坡有多个穆斯林组织,其中成立于1968年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组织,是新加坡管理伊斯兰教事务的机关。

基督教是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而传入新加坡的。

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不久,一名英国传教士便进入新加坡,开始在新加坡传教。

新加坡基督教拥有强大而完善的组织,主要的组织有全国基督教理事会、中华基督教联合会等。

印度教是由印度移民带入新加坡的。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有新加坡后,从南印度贩运大批泰米尔人做苦役。

随着印度劳工和移民的进入,印度教传入新加坡。

新加坡有多座印度教神庙。

除了上述五大宗教外,新加坡还存在着一些信众较少、规模较小的宗教。

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天理教等信仰人数相对较少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踪迹。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都保留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构成了多元宗教的新加坡。

(三)、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前并不存在,其成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奋斗。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发现了新加坡。

因其地处航海的枢纽位置,可以作为开发东方贸易的战略要港和控制马来西亚、扼制荷兰的战略基地。

由此开始了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新加坡,日本战败,英殖民者卷土重来。

经历日本的残酷侵占和英军的无能统治,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脱离殖民地拯救新加坡之路。

1959年,新加坡终于由殖民地改为自治邦。

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建立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制,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国家机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经历了1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带有浓厚的原殖民过国的色彩,又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70年代初,还面临英军撤离后的经济衰退和政治不稳定,加之,新加坡的种族、宗教、文化的构成不仅多而且差异大。

他们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宗教系统,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政见和经济利益的分歧也特别大,有不易调和的特点,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阶级差别,新加坡的社会构成就更复杂了,所以新加坡社会实在是个极易分裂的社会。

为维系自身的存在,新加坡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经济,一方面需要强化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法律和道德对国民思想和行为的引领和凝聚的作用,以此实现对国家理想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制度和国家领袖的认同。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亟待建立国家认同的新生政权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建立崭新的国家意识,实现国家认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第一层次: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

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求移民及其后裔不仅要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传统,而且还要以认同之心看待同处这片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

这种队各民族、各文化的认识,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优劣性,而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处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

(二)、第二层次:树立亚洲人的观念。

新加坡领导人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危机有清醒的认识。

西方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但正像任何文化都存在缺陷一样,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的方面。

如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比较崇尚物质利益,拜金主义比较严重;在注重利益的同时,有时对道义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重利轻义和道德沦丧;着重强调人权和个人利益,人们缺少互帮互助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甚至强调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

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

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特别是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

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

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20 世纪70 年代末,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教育规划,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

90 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

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

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

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

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五)、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保障。

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

因此,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

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

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加坡学校德育坚持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相结合,即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中都贯彻德育的目标,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就像公民课实施细则中指出的:公民教育是对公民的品性、思想和行为的陶冶与训练,它不只是学识的灌输,还要使教学与训练相辅而行,利用一切校内外活动,及学生之所见、所闻来熏陶影响。

学校就是社会,教学就是生活。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途径1、生动的课堂教学具体分为道德课的课堂教学和各科德育渗透教学,其中以道德课教学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