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实验环境的使用

合集下载

环境试验资料

环境试验资料

环境试验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环境的控制和试验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试验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更好地理解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环境试验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环境试验的意义
环境试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和验证假设,揭示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

通过环境试验,研究人员可以探索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提高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理解。

环境试验的方法
基础设施
进行环境试验需要构建相应的基础设施,如恒温恒湿箱、生物培养箱、光照器等。

这些设施可以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为试验提供必要的支持。

实验设计
在进行环境试验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确定实验变量、控制变量和
观测指标。

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环境试验的应用
农业领域
在农业领域,环境试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作物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

生态学研究
在生态学研究中,环境试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
应策略和生态位分布。

通过模拟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条件,可以揭示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结语
环境试验是现代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解决
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懈努力和精心设计,环境试验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自然界的奥秘和真相。

高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探讨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水草、水槽、水管、水泵、日光灯、水肥、水温计、PH计、测量尺等。

实验步骤:
1. 将水草分别放置在三个不同的水槽中,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并确保水草可以生长。

2. 将第一个水槽放在室内,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每天向水槽中添加适量的水肥。

3. 将第二个水槽放在室外,暴露在自然光下,不添加任何水肥。

4. 将第三个水槽放在室外,用日光灯照射,每天向水槽中添加适量的水肥。

5. 每天记录水槽中水草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

6. 每隔一段时间对水质参数进行检测,包括水温、PH值等。

7. 比较三个水槽中水草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水草生长的影响。

实验评价:通过观察水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延伸实验: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质、光照强度等。

也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方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仿真技术》实验报告姓名:李傲班级:14050Z01学号: 1405024239实验一:Systemview操作环境的认识与操作1、实验目的:熟悉systemview软件的基本环境,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熟悉基本操作,并使用其做出第一个自己的project,并截图2、实验内容:1>按照实验指导书的1.7进行练习2>正弦信号(频率为学号*10,幅度为(1+学号*0.1)V)、及其平方谱分析;并讨论定时窗口的设计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3、实验仿真:图1系统连结图(实验图中标注参数,并对参数设置、仿真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结论输出信号底部有微弱的失真,调节输入的频率的以及平方器的参数,可以改变输入信号的波形失真,对于频域而言,sin信号平方之后,其频率变为原来的二倍,这一点可有三角函数的化简公式证明实验二:滤波器使用及参数设计1、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SYSTEMVIEW 中的线性系统图符。

2、掌握典型FIR 滤波器参数和模拟滤波器参数的设置过程。

3、按滤波要求对典型滤波器进行参数设计。

实验原理:2、实验内容:参考实验指导书,设计出一个低通滤波器,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截图,要求在所截取的图片上用便笺的形式标注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

学号统一使用序号3、实验仿真:系统框架图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图输入输出信号的频谱图4、实验结论对于试验中低通滤波器的参数设置不太容易确定,在输入完通带宽度、截止频率和截止点的衰落系数等滤波器参数后,如果选择让SystemView 自动估计抽头,则可以选择“Elanix Auto Optimizer”项中的“Enabled”按钮,再单击“Finish”按钮退出即可。

此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最合适的抽头数通常抽头数设置得越大,滤波器的精度就越实验三、模拟线性调制系统仿真(AM)(1学时)1、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SYSTEMVIEW 构建简单的仿真系统。

3、掌握模拟幅度调制的基本原理。

大一计算机windows实验报告

大一计算机windows实验报告

标题:大一计算机Windows实验报告引言:本实验旨在帮助大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学会使用各种常见的应用程序。

实验环境:本实验使用的硬件为一台配置较高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并且安装了Microsoft Office套件以及其他必要的工具软件。

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启动计算机并登录到Windows操作系统。

2.接下来,我们熟悉桌面界面和任务栏的布局,了解如何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

3.我们学会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浏览计算机文件和文件夹的层次结构,并掌握复制、剪切和粘贴文件的方法。

4.然后,我们深入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置选项,包括个性化设置、网络连接设置和安全设置等。

5.我们尝试使用Windows自带的文本编辑器编写简单的文档,并保存到指定位置。

6.进一步,我们学习如何使用Microsoft Office中的Word处理程序创建和格式化文档。

7.在Microsoft Excel中,我们探索如何创建表格、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生成图表。

8.最后,我们使用Windows自带的邮件应用程序设置邮箱,并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成功地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我熟悉了桌面界面、任务栏布局,学会了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

我能够轻松浏览计算机文件和文件夹,并使用复制、剪切和粘贴功能进行文件操作。

此外,我还学会了个性化设置、网络连接设置和安全设置等重要选项。

在Microsoft Office套件中,我能够熟练地使用Word处理程序编写和格式化文档,以及在Excel 中创建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生成图表。

最后,我成功地设置了邮箱,并能够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分析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文件操作时出现了拷贝错误和命名错误。

MATLAB实验指导书

MATLAB实验指导书

MATLAB实验指导书皖西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一 MATLAB编程环境及简单命令的执行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编程环境二、实验环境1.计算机2.MATLAB7.0集成环境三、实验说明1.首先应熟悉MATLAB7.0运行环境,正确操作2.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实验内容(1)命令窗口的使用。

(2)工作空间窗口的使用。

(3)工作目录、搜索路径的设置。

(4)命令历史记录窗口的使用。

(5)帮助系统的使用。

(6)了解各菜单的功能。

2.实验步骤(1)启动MATLAB,熟悉MATLAB的桌面。

(2)进入MATLAB7.0集成环境。

(3)在命令窗口执行命令完成以下运算,观察workspace的变化,记录运算结果。

1) (365-52⨯2-70)÷3 2) >>area=pi*2.5^23) 已知x=3,y=4,在MATLAB 中求z :()232y x y x z -= 4) 将下面的矩阵赋值给变量m1,在workspace 中察看m1在内存中占用的字节数。

m1=⎥⎥⎥⎥⎦⎤⎢⎢⎢⎢⎣⎡11514412679810115133216 执行以下命令 >>m1( 2 , 3 ) >>m1( 11 ) >>m1( : , 3 )>>m1( 2 : 3 , 1 : 3 )>>m1( 1 ,4 ) + m1( 2 ,3 ) + m1( 3 ,2 ) + m1( 4 ,1) 5) 执行命令>>help abs查看函数abs 的用法及用途,计算abs( 3 + 4i ) 6) 执行命令>>x=0:0.1:6*pi; >>y=5*sin(x); >>plot(x,y)7) 运行MATLAB 的演示程序,>>demo ,以便对MATLAB 有一个总体了解。

五、思考题1、以下变量名是否合法?为什么? (1)x2 (2)3col (3)_row (4)for2、求以下变量的值,并在MATLAB 中验证。

C语言上机实验指导

C语言上机实验指导

实验要求:上机实验一般经历上机前的准备(编程)、上机调试运行和实验后的总结三个步骤。

1.上机前的准备根据问题,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算法并编写程序。

上机前一定要仔细检查程序(称为静态检查)直到找不到错误(包括语法和逻辑错误)。

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准备几组测试程序的数据和预期的正确结果,以便发现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上机前没有充分的准备,到上机时临时拼凑一个错误百出的程序,宝贵的上机时间白白浪费了;如果抄写或复制一个别人编写的程序,到头来自己一无所获。

2.上机输入和编辑程序,并调试运行程序首先调用C语言集成开发环境,输入并编辑事先准备好的源程序;然后调用编译程序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查找语法错误,若存在语法错误,重新进入编辑环境,改正后再进行编译,直到通过编译,得到目标程序(扩展名为OBJ)。

下一步是调用连接程序,产生可执行程序(扩展名为EXE)。

使用预先准备的测试数据运行程序,观察是否得到预期的正确结果。

若有问题,则仔细调试,排除各种错误,直到得到正确结果。

在调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 语言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调试手段和工具,例如单步跟踪、设置断点、监视变量值的变化等。

整个过程应自己独立完成。

不要一点小问题就找老师,学会独立思考,勤于分析,通过自己实践得到的经验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3.整理上机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整理实验结果并认真分析和总结,根据教师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⑴实验内容实验题目与要求。

⑵算法说明用文字或流程图说明。

⑶程序清单⑷运行结果原始数据、相应的运行结果和必要的说明。

⑸分析与思考调试过程及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调试程序的心得与体会;其他算法的存在与实践等。

若最终未完成调试,要认真找出错误并分析原因等。

实验一C语言运行环境一、实验目的1.了解TC环境的组成。

2.学习TC环境的使用方法。

3.了解C语言程序从编辑、编译、连接到运行并得到运行结果的过程。

实验一 有机实验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仪器认领、洗涤、使用

实验一 有机实验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仪器认领、洗涤、使用

实验一有机实验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仪器认领、洗涤、使用实验目的:了解实验规则、安全知识,认识仪器及仪器的使用一实验室应遵守的规则如下:1.上实验课不准迟到、早退、缺课,一次无故缺课扣平时成绩30分,一次迟到扣5分,一次早退扣10分。

2.每次实验课前必须上交本实验的预习报告及上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3.做实验期间,不准乱跑,不准大声说话,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规律及现象,思考相关问题。

4.实验完后,应向老师汇报实验结果,上交相关数据。

5.每位学生应爱护自己的实验仪器及一切公共设施。

对于公共设施应严格按照要求使用。

6.实验期间应讲究实验卫生,不能向水槽中乱倒沸石及破玻璃仪器,不能向地上乱倒药品。

离开实验室前应清洗相关仪器及桌面、地上。

7.每位学生在实验课上应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虚报实验现象及结果。

8.实验期间应注意安全。

实验步骤应按老师要求做,不能私自乱用药品及改变实验操作方法。

药品使用后应及时盖上。

9.仪器的保养应遵守一定的规则。

比如:带活塞的仪器应将活塞包扎纸后存放,否则时间久了,活塞会打不开。

实验二熔点测定实验目的:了解测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1.熔点的定义:就是在常压下某化合物固-液两态平衡共存时的温度。

2.熔程与化合物纯度的关系是:纯净化合物的熔程短(约0.5~1℃),混合物的熔程较长。

3.测熔点的意义:a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的纯度b可以估计化合物质的种类实验步骤:(利用毛细管法测熔点)实验装置图如下:1.安装测熔点的装置:注意事项:a铁夹位置b 酒精灯位置c橡皮圈位置d样品部分紧靠水银球e水银球位置2.填装样品:注意事项:a表面皿干净b研细样品,装样结实c少装多次的方式d样品高度约2mm3.加热测熔点a每种样品测两次,先粗测,后精测(换新的熔点管)。

b控制加热速度。

样品1 样品2始熔末熔实验三蒸馏以及沸点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测沸点的意义2.掌握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原理:1.沸点的定义:一个化合物受热其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加大,当蒸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时,有大量气泡不断从液体内部逸出,液体开始沸腾,这时液体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沸点。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环境及上机步骤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环境及上机步骤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环境及上机步骤一、实验环境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环境如下:1.硬件环境微型计算机(Intel x86系列CPU)一台2.软件环境⏹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任意一种文本编辑器(EDIT、NOTEPAD(记事本)、UltraEDIT等)⏹汇编程序(MASM.EXE或TASM.EXE)⏹连接程序(LINK.EXE或TLINK.EXE)⏹调试程序(DEBUG.EXE或TD.EXE)文本编辑器建议使用EDIT或NOTEPAD,汇编程序建议使用MASM.EXE,连接程序建议使用LINK.EXE,调试程序建议使用TD.EXE。

二、上机实验步骤注:以下步骤适用于除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一到实验四外的所有实验(实验一到实验四仅使用TD.EXE)。

1.确定源程序的存放目录建议源程序存放的目录名为ASM(或MASM),并放在C盘或D盘的根目录下。

如果没有创建过此目录,请用如下方法创建:通过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找到C盘的根目录,在C盘的根目录窗口中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新建”→“文件夹”,并把新建的文件夹命名为ASM。

请把MASM.EXE、LINK.EXE、DENUG.EXE和TD.EXE都拷贝到此目录中。

2.建立ASM源程序建立ASM源程序可以使用EDIT或NOTEPAD(记事本)文本编辑器。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用EDIT文本编辑器来建立ASM源程序的步骤(假定要建立的源程序名为HELLO.ASM),用NOTEPAD(记事本)建立ASM源程序的步骤与此类似。

在Windows中点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选择“运行”→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 C:\ASM\HELLO.ASM”,屏幕上出现EDIT的编辑窗口,如图1所示。

图1 文本编辑器EDIT的编辑窗口窗口标题行显示了EDIT程序的完整路径名。

紧接着标题行下面的是菜单行,窗口最下面一行是提示行。

菜单可以用Alt键激活,然后用方向键选择菜单项,也可以直接用Alt-F打开File文件菜单,用Alt-E打开Edit编辑菜单,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程序设计语言实验报告图12、创建完毕后 OS Lab 会自动打开这个新建的项目。

在“项目管理器”窗口中,树的根节点表示项目,可以看到项目的名称是“console”,各个子节点是项目包含的文件夹或者文件。

此项目的源代码主要包含一个头文件“console.h”和一个C语言源文件“console.c”,如图2所示。

图22.2 生成项目在“生成”菜单中选择“生成项目”。

在项目的生成过程中,“输出”窗口会实时显示生成的进度和结果。

如果源代码中不包含语法错误,会在最后提示生成成功,如图3所示。

图32.3 执行项目在OS Lab中选择“调试”菜单中的“开始执行(不调试)”,就可以执行此控制台应用程序。

启动执行后会弹出一个Windows控制台窗口,显示控制台应用程序输出的内容。

按任意键即可关闭此控制台窗口,结果如图4。

图42.4 调试项目1、调试功能之前,对例子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步骤如下:(1)右键点击“项目管理器”窗口中的“源文件”文件夹节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中的“添加新文件”。

(2)在弹出的“添加新文件”对话框中选择“C 源文件”模板。

(3)在“名称”中输入文件名称“func”。

(4)点击“添加”按钮添加并自动打开文件func.c,此时的“项目管理器”窗口如图5所示。

图52、在 func.c 文件中添加函数:int Func (int n){n = n + 1;return n;}3、点击源代码编辑器上方的console.c标签,切换到console.c文件。

将 main 函数修改为:int main (int argc, char* argv[]){int Func (int n); // 声明Func函数int n = 0;n = Func(10);printf ("Hello World!\n");return 0;}4、代码修改完毕后按F7(“生成项目”功能的快捷键)。

注意查看“输出”窗口中的内容,如果代码中存在语法错误,就根据提示进行修改,直到成功生成项目,结果如图6所示。

图62.4.1 使用断点中断执行1、在main函数中定义变量n的代码行int n = 0;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删除断点”,如图7。

图72、在“调试”菜单中选择“启动调试”,Windows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始执行,随后OS Lab 窗口被自动激活,并且在刚刚添加断点的代码行左侧空白中显示了一个黄色箭头,表示程序已经在此行代码处中断执行,如图8。

图83、激活Windows控制台应用程序的窗口如图9,可以看到窗口中没有输出任何内容,因为printf函数还没有被执行。

图92.4.2 单步调试1、在OS Lab的“调试”菜单中选择“逐过程”,“逐过程”功能会执行黄色箭头当前指向的代码行,并将黄色箭头指向下一个要执行的代码行,如图10。

图102、按F10(“逐过程”功能的快捷键),黄色箭头就指向了调用printf函数的代码行。

查看控制台应用程序窗口,仍然没有任何输出,如图11。

图113、再次按F10执行printf函数,查看控制台应用程序窗口,可以看到已经打印出了内容,如图12。

图124、仔细体会“逐过程”调试功能后,在“调试”菜单中选择“停止调试”,结束此次调试。

5、按照下面的步骤练习使用“逐语句”功能和“跳出”功能:(1)按F5(“启动调试”功能的快捷键),仍然会在之前设置的断点处中断。

(2)按F10逐过程调试,此时黄色箭头指向了调用函数Func的代码行。

(3)在“调试”菜单中选择“逐语句”,可以发现黄色箭头指向了函数Func中,说明“逐语句”功能可以进入函数来调试函数中的语句。

(4)选择“调试”菜单中的“跳出”,会跳出Func函数,返回到上级函数中继续调试(Func函数已经执行完毕)。

(5)按SHIFT+F5(“停止调试”功能的快捷键),结束此次调试。

2.4.3 查看变量的值1、在调试的过程中,OS Lab提供了三种查看变量值的方法,按照下面的步骤练习这些方法:(1)按F5启动调试,仍然会在之前设置的断点处中断。

(2)将鼠标移动到源代码编辑器中变量n的名称上,此时会弹出一个窗口显示出变量n 当前的值(由于此时还没有给变量n赋值,所以是一个随机值)。

(3)在源代码编辑器中变量n的名称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快速监视”,可以使用“快速监视”对话框查看变量n的值。

点击“关闭”按钮关闭“快速监视”对话框,如图13。

图132、在源代码编辑器中变量n的名称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监视”,变量n就被添加到了“监视”窗口中。

使用“监视”窗口可以随时查看变量的值和类型。

此时按F10进行一次单步调试,可以看到“监视”窗口中变量n的值会变为0,如图14-15:如图14如图152.4.4 调用堆栈使用“调用堆栈”窗口可以在调试的过程中查看当前堆栈上的函数,帮助理解函数的调用层次和调用过程。

按照下面的步骤练习使用“调用堆栈”窗口:(1)按F5启动调试,仍然会在之前设置的断点处中断。

(2)选择“调试”菜单“窗口”中的“调用堆栈”,激活“调用堆栈”窗口。

可以看到当前“调用堆栈”窗口中只有一个main函数,如图16。

图16(3)按F11调试进入Func函数,查看“调用堆栈”窗口可以发现在堆栈上有两个函数Func和main,其中当前正在调试的Func函数在栈顶位置,main函数在栈底位置。

说明是在main函数中调用了Func函数。

在“调用堆栈”窗口中双击main函数所在的行,会有一个绿色箭头指向main函数所在的行,表示此函数是当前调用堆栈中的活动函数。

同时会将main函数所在的源代码文件打开,并也使用一个绿色箭头指向Func函数返回后的位置,如图17。

图17(4)在“调用堆栈”窗口中双击Func函数所在的行,可以重新激活此堆栈帧,并显示对应的源代码。

(5)反复双击“调用堆栈”窗口中Func函数和main函数所在的行,查看“监视”窗口中变量n的值,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堆栈帧被激活时,OS Lab调试器会自动更新“监视”窗口中的数据,显示出对应于当前活动堆栈帧的信息。

(6)结束此次调试。

3 EOS内核的编译和调试之前练习了对Windows控制台应用程序项目的各项操作,对EOS内核项目的各项操作(包括新建、生成和各种调试功能等)与对Windows控制台项目的操作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下面实验内容的重点不再是各种操作的具体步骤,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对EOS操作系统内核项目的理解上。

3.1 新建EOS内核项目1、新建一个EOS内核项目的步骤如下:(1)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新建”,然后单击“项目”。

(2)在“新建项目”对话框中,选择项目模板“EOS Kernel”。

(3)在“名称”中输入新项目使用的文件夹名称“eos”。

(4)在“位置”中输入新项目保存在磁盘上的位置“C:\”。

(5)点击“确定”按钮,结果如图18。

图18此项目就是一个EOS操作系统内核项目,包含了EOS操作系统内核的所有源代码文件。

2、接下来在“项目管理器”窗口中查看EOS内核项目包含的文件夹和源代码文件,可以看到不同的文件夹包含了EOS操作系统不同模块的源代码文件,例如“mm”文件夹中包含了内存管理模块的源代码文件,“boot”文件夹中包含了软盘引导扇区程序和加载程序的源代码文件如图19。

图193.2 生成项目1、按F7生成项目,同时查看“输出”窗口中的内容,确认生成成功。

2、打开C:\eos\debug文件夹,查看生成的对象文件和目标文件。

找到boot.bin、loader.bin和kernel.dll三个二进制文件,这三个文件就是EOS操作系统在运行时需要的可执行文件。

OS Lab每次启动运行EOS操作系统之前,都会将这三个文件写入一个软盘镜像文件中,然后让虚拟机运行这个软盘镜像中的EOS(相当于将写有这三个二进制文件的软盘放入一个物理机的软盘驱动器中,然后按下开机按钮)。

找到libkernel.a文件,此文件是EOS内核文件kernel.dll对应的导入库文件如图20。

图203.3 调试项目1、在“项目管理器”窗口的ke文件夹中找到start.c文件节点,双击此文件节点使用源代码编辑器打开start.c文件如图21。

图21在start.c文件中KiSystemStartup函数的“KiInitializePic();”语句所在行(第61行)添加一个断点。

2、按F5启动调试,虚拟机开始运行软盘镜像中的EOS。

在虚拟机窗口中可以看到EOS启动的过程。

随后EOS会在刚刚添加的断点处中断执行,激活虚拟机窗口可以看到EOS也不再继续运行了。

各种调试功能(包括单步调试、查看变量的值和各个调试工具窗口)的使用方法与调试Windows控制台程序完全相同,可以自己练习。

3、按F5继续执行。

查看虚拟机窗口,显示EOS操作系统已经启动,并且EOS的控制台程序已经开始运行了。

4、在“调试”菜单中选择“停止调试”,调试被终止。

如图22。

图223.4 查看软盘镜像文件中的内容在“项目管理器”窗口中双击软盘镜像文件Floppy.img,就会使用FloppyImageEditor 工具打开此文件(在FloppyImageEditor工具中按F1可以查看此工具的帮助文件)。

在FloppyImageEditor工具的文件列表中可以找到loader.bin文件和kernel.dll文件,这两个文件都是在启动调试时被写入软盘镜像文件的(可以查看这两个文件的修改日期)。

boot.bin 文件在启动调试时被写入了软盘镜像的引导扇区中,不受软盘文件系统的管理,所以在文件列表中找不到此文件。

关闭FloppyImageEditor工具。

3.5 查看EOS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文件夹1、点击OS Lab工具栏上的“项目配置”下拉列表,选择下拉列表中的“Release”项目配置,“Release”项目配置被设置为新的活动项目配置(原来的活动项目配置是“Debug”)。

2、按F7使用Release配置生成项目。

如图23。

图233、生成完毕后,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打开C:\eos文件夹,可以发现在文件夹中多出了一个SDK文件夹,此文件夹就是在生成EOS Kernel项目的同时自动生成的如图24。

图244、SDK文件夹中提供了开发EOS应用程序需要的所有文件。

打开SDK文件夹中的bin文件夹,可以看到有两个名称分别为debug和release的文件夹如图25。

debug文件夹是在使用debug配置生成项目时生成的,其中存放了调试版本的EOS二进制文件。

release文件夹是在使用release配置生成项目时生成的,其中存放了发布版本的EOS二进制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