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环境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环境

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环境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环境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记录了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然而,一个成功的实验报告不仅仅要关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还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是指实验进行时所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它对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实验中必须要控制的因素之一。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样品的性质和反应速率。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可能导致反应速率的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人员需要仔细测量和记录实验室的温湿度,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其次,实验环境的洁净度也是实验报告中必须要关注的因素之一。
实验室中的空气中可能存在微尘、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污染物,它们可能对实验样品的性质和反应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人员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彻底的清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实验环境的洁净度。
此外,实验环境的光照条件也是实验报告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光照的强度和波长可以影响到实验样品的光敏性和反应速率。
在某些实验中,实验人员可能需要对实验室进行遮光处理,以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而在其他实验中,实验人员可能需要提供特定的光照条件,以促进实验样品的反应。
最后,实验环境中的噪音和振动也是实验报告中需要关注的因素之一。
噪音和振动可能会对实验样品的性质和反应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人员需要评估实验室的噪音和振动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小其对实验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验环境在实验报告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光照条件、噪音和振动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实验人员需要仔细考虑和控制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可靠的实验结果,并撰写出优秀的实验报告。
作业环境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检测作业环境的质量,评估其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为优化作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良好的作业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了解作业环境的质量,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某高校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材料:便携式噪声检测仪、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等。
3. 实验步骤:(1)收集实验数据: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作业环境进行噪声、温度、湿度、光照等指标的检测。
(2)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作业环境质量差异。
(3)评估作业环境质量: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噪声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作业环境的噪声水平普遍低于对照组,平均噪声值分别为55dB和65dB。
根据国家标准,教室内噪声应控制在50dB以下,实验组噪声指标符合标准,而对照组噪声指标则超标。
2. 温度指标:实验组作业环境的平均温度为24℃,对照组为26℃。
根据国家标准,教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8℃之间,两组实验数据均符合标准。
3. 湿度指标:实验组作业环境的平均湿度为50%,对照组为45%。
根据国家标准,教室内湿度应控制在40%-70%之间,两组实验数据均符合标准。
4. 光照指标:实验组作业环境的平均光照度为300lx,对照组为250lx。
根据国家标准,教室内光照度应控制在300lx以上,两组实验数据均符合标准。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组作业环境质量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噪声指标方面。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次实验表明,良好的作业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实验组作业环境质量优于对照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 建议:(1)加强噪声治理,降低教室、宿舍等作业环境的噪声水平。
环境科学大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我们开展了本次大型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探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环境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模拟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实验技术。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4. 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水、土壤、植物种子、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2. 实验设备:实验室培养箱、显微镜、pH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正常环境,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污染物。
2.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水、土壤、植物种子和污染物。
2. 将植物种子在正常环境下培养至一定生长阶段。
3. 将实验组植物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污染物环境中,对照组植物种子置于正常环境中。
4. 定期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并记录数据。
5. 使用pH计、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检测土壤、水体等环境指标。
6.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植物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植物生长状况逐渐恶化。
2. 环境指标变化:实验组土壤pH值、重金属含量等环境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污染物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3. 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污染物对植物的生长、生理和代谢产生了显著影响,如叶片变黄、生长缓慢、根系受损等。
六、结论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可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土壤环境恶化等问题。
2. 本实验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
3.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编程实验报告实验环境环境

编程实验报告实验环境环境编程实验报告:实验环境环境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编程实验的实验环境环境,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其他必要的工具和资源。
通过详细描述实验环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进行过程,并且为实验结果的验证提供参考依据。
1. 硬件环境实验所需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和相关的外围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配备有Intel Core i7处理器、16GB内存和512GB固态硬盘的台式电脑。
此外,还连接了一台打印机、一个显示器和一个键盘鼠标套装。
这些硬件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对于实验的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软件环境在软件环境方面,我们选择了Ubuntu 20.04操作系统作为实验的基本环境。
此外,我们还安装了Python 3.8编程语言和相关的开发工具包,用于实验中的编程任务。
另外,为了支持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还安装了Jupyter Notebook、Matplotlib和Pandas等数据分析工具。
这些软件环境的选择和配置对于实验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3. 其他工具和资源除了硬件和软件环境之外,实验还需要其他的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实验的进行。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Github作为代码版本管理工具,并且将实验的代码和文档进行了版本控制。
此外,我们还利用了一些开源的数据集和算法库,用于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这些工具和资源的使用为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提供了保障。
总结:实验环境环境是编程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实验的进行和结果的验证。
通过本实验报告对实验环境的详细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进行过程,并且为实验结果的验证提供参考依据。
希望本报告能够对读者在编程实验中的实验环境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环境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仪器与材料五、实验方法与步骤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七、实验结论八、实验讨论与改进九、参考文献一、实验名称(此处填写实验的具体名称,如: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 掌握环境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步骤;3. 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关注。
三、实验原理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导致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对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污染程度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探究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土壤pH计、显微镜等;2. 材料:植物种子、土壤、塑料薄膜、培养皿、蒸馏水、农药、化肥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选取生长状况良好、品种一致的植物种子,洗净后用蒸馏水浸泡24小时;2. 设置实验组别: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轻度污染组,C组为重度污染组;3. 处理污染环境:B组土壤加入适量农药,C组土壤加入适量农药和化肥,对照组土壤不进行处理;4. 培养植物:将处理好的种子分别播种在培养皿中,放入光照、温度、湿度适宜的温室中培养;5.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记录植株高度、叶片数、叶片颜色等指标;6. 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株高度: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对照组植株高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2. 叶片数:对照组叶片数最多,B组次之,C组最少;3. 叶片颜色:对照组叶片颜色鲜绿,B组叶片颜色略黄,C组叶片颜色发黄。
分析: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污染程度越高,影响越严重。
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加剧了污染程度,使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污染程度越高,影响越严重。
为保护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应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环境适应性实验报告

环境适应性实验报告引言:环境适应性实验旨在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态。
本次实验选择了几种常见的动植物,并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不同条件的环境中观察其生长发育和生物学特征。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其生态学意义。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和工具:- 植物:小麦种子、向日葵种子- 动物:蛙蛋、蜗牛- 实验容器:培养皿、鱼缸- 其他支持材料:水、土壤、日光灯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小麦种子放置于含水的培养皿中,并放置在室外阳光直射的地方;- 步骤二:将向日葵种子放置于干燥的培养皿中,置于室内;- 步骤三:将蛙蛋放置于充满水的鱼缸中,并提供适当的食物;- 步骤四:将蜗牛放置在含水的培养皿中,提供足够的食物。
实验结果:1. 对于小麦种子,放置在室外阳光直射的环境中,我们观察到种子在一周内发芽并生长得更加健康茂盛,叶片翠绿且长势良好。
2. 相比之下,置于室内干燥环境的向日葵种子,其生长速度显著较慢,茎叶也呈现出萎蔫的状态,叶片较小。
3. 蛙蛋在充满水的鱼缸中获得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我们观察到蛙蛋逐渐孵化,成长为蝌蚪,并进行游泳和觅食。
4. 蜗牛在含水的培养皿中表现出良好的生活状态,它们不断摄食,并能够正常缩进壳内,对环境变化敏感。
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了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植物对于阳光和适宜湿度的需求较高,有助于其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而动物对于水分和食物的供应更为关键,这直接影响了其生长和生存状态。
总结:通过本次环境适应性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生存状态。
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生物和环境的关注,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
附录:- 实验照片(可选)- 相关数据和观察记录(可选)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列表,如果有的话)注:本报告内容只为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写。
实验环境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环境的使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合理运用实验环境,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实验装置和材料1. 实验装置:- 实验室:具备稳定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保证实验环境稳定。
- 实验台:提供合适的工作空间,能够容纳所需的实验设备和试样。
- 实验设备:各种测量仪器、试验机等设备,用于对试样进行测试。
2. 实验材料:- 试样: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测试,如金属、塑料等材料。
- 试剂:根据实验要求提供合适的试剂,如溶液、酸碱等。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实验方案。
2. 准备实验环境:调节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状态,确保环境稳定。
3. 准备实验设备:校准和准备所需的测量仪器和试验机,确保其正常运行。
4. 准备试样:根据实验要求,准备试样,并保证其质量和状态的稳定性。
5. 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6. 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7. 清洁和存储:清洁实验设备和试样,妥善存放。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规范: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2. 实验精度:注意使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仪器,并根据标定要求对设备进行校准。
3. 实验环境稳定性: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状态应保持稳定,排除外界干扰。
4. 试样处理:对试样的处理应符合实验要求,避免外界因素对其影响。
5.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6. 结果分析:基于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使用不同的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其变化情况。
六、实验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对实验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不稳定的实验环境容易导致数据的波动和误差的产生。
2. 合理运用实验环境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得出可靠的结果。
环境保护实验报告

环境保护实验报告
为了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污染治理
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方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为环境保
护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偏远地区进行实验,以避免其他因素对结果
的影响。
然后,我们在该地区设置了几个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
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植被种植、污染物清理等,而对照组则不
做任何干预,以作为对比。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植被种植组:通过种植大量植被,我们发现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得
到改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明显。
2. 污染物清理组:经过清理污染物的实验组,我们观察到环境中有
害物质的浓度明显下降,水源质量得到改善,降低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环境污染程度更为严重,生态平
衡受到了破坏,也验证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明确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得出了以下建议:
1. 积极开展植被种植工作,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2. 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强化环境监控,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 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愿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环境的使用
一.实验概述
1.实验名称:实验环境的使用
2.实验目的:
1)熟悉操作系统集成实验环境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2)练习编译、调试EOS操作系统内核以及EOS应用程序。
3.实验类型:验证
4.实验内容:
1)准备实验,启动OS Lab;
2)学习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3)EOS内核项目的生成和调试;
4)EOS应用程序项目的生成和调试;
5)退出OS Lab;
6)保存EOS内核项目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
编译器:Tevalaton OS Lab
语言:C++
三.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
1)启动OS Lab,在启动后弹出的对话框中填入学号、姓名;
2)学习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使用OS Lab编写一个windows控制应用台应用程序,熟悉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新建项目、生成项目、调试项目等);
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新建项目,并选择项目模板“控制台应用程序”。
3)点击F5生成项目,并对结果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如果源代码中存在语法错误,“输出”窗口会输出相应的错误信息(包括错误所在文件的路径,错误在文件中的位置,以及错误原因),并在最后提示生成失败。
此时在“输出”窗口中双击错误信息所在的行,OS Lab 会使用源代码编辑器打开错误所在的文件,并自动定位到错误对应的代码行。
可以在源代码文件中故意输入一些错误的代码(例如删除一个代码行结尾的分号),然后再次生成项目,然后在“输出”窗口中双击错误信息来定位存在错误的代码行,将代码修改正确后再生成项目。
4)执行项目,在OS Lab 中选择“调试”菜单中的“开始执行(不调试)”,可以执行刚刚生成的Windows 控制台应用程序。
启动执行后会弹出一个Windows 控制台窗口,显示控制台应用程序输出的内容。
按任意键即可关闭此Windows 控制台窗口。
5)调试项目,点击“项目管理器”窗口中的“源文件”文件夹节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中的“添加新文件”,文件中的函数如下所示。
int test1(int n){
n++;
return n;}
6)将主函数进行修改。
7)使用断点中断执行,在main函数中定义变量n的代码行添加一个断点,在“调试”菜单中选择“启动调试”,Windows 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始执行,随后OS Lab 窗口被自动激活,并且在刚刚添加断点的代码行左侧空白中显示一个黄色箭头,表示程序已经在此行代码处中断执行(也就是说下一个要执行的就是此行代码)。
此时查看控制台应用程序的窗口,可以看到窗口中没有输出n的值。
8)选择逐过程调试,可以看到控制台应用程序窗口,已经打印了n的值,结束调试。
9)再次启动程序,程序依旧会在断点处中断,此时采用逐语句进行调试,可以发现黄色箭头指向了test1中的函数,选择“跳出”,会跳出test1函数,返回到上级函数中继续调试;
10)查看变量的值,将鼠标移动到源代码编辑器中变量n 的名称上,此时会弹出一个窗口显示出变量n 当前的值(由于此时还没有给变量n 赋值,所以是一个随机值)。
在源代码编辑器中变量n 的名称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快速监视”,可以使用“快速监视”对话框查看变量n 的值。
然后,可以点击“关闭”按钮关闭“快速监视”对话框。
11)调用堆栈,启动调试,会在之前设置的断点处中断,选择“调试”菜单“窗口”中的“调用堆栈”,激活“调用堆栈”窗口。
可以看到当前“调用堆栈”窗口中只有一个main 函数(显示的内容还包括了参数值和函数地址)。
采用逐过程调试,直到进入到test1函数,查看“调用堆栈”窗口可以发现在堆栈上有两个函数test1和main。
其中当前正在调试的test1函数在栈顶位置,main 函数在栈底位置。
说明是在main 函数中调用了test1函数。
在“调用堆栈”窗口中双击main 函数所在的行,会有一个绿色箭头指向main 函数所在的行,表示此函数是当前调用堆栈中的活动函数。
同时,会将main 函数所在的源代码文件打开,并也使用一个绿色箭头指向test1函数返回后的位置。
反复双击“调用堆栈”窗口中Func函数和main函数所在的行,查看“监视”窗口中变量n的值,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堆栈帧被激活时,OS Lab 调试器会自动更新“监视”窗口中的数据,显示出对应于当前活动堆栈帧的信息。
结束调试。
12)新建项目,选择项目模板“EOS Kernel”。
13)生成项目,打开C:\eos\debug 文件夹,查看生成的对象文件和目标文件。
找到boot.bin、loader.bin 和kernel.dll 三个二进制文件,这三个文件就是EOS 操作系统在运行时需要的可执行文件。
OS Lab 每次启动运行EOS 操作系统之前,都会将这三个文件写入一个软盘镜像文件中,然后让虚拟机运行这个软盘镜像中的EOS(相当于将写有这三个二进制文件的软盘放入一个物理机的软盘驱动器中,然后按下开机按钮)。
找到libkernel.a 文件,此文件是EOS 内核文件kernel.dll 对应的导入库文件。
14)在“项目管理器”窗口的文件夹中找到start.c文件节点,双击此文件节点使用源代码编辑器打开start.c文件。
在start.c 文件中KiSystemStartup函数的“KiInitializePic();”语句所在行添加一个断点,继续调试,熟悉各种调试功能的使用方法。
15)查看软盘镜像文件的内容,在“项目管理器”窗口中双击软盘镜像文件Floppy.img,就会使用FloppyImageEditor 工具打开此文件。
在FloppyImageEditor 工具的文件列表中可以找到loader.bin 文件和kernel.dll 文件,这两个文件都是在启动调
试时被写入软盘镜像文件的(可以查看这两个文件的修改日期)。
boot.bin 文件在启动调试时被写入了软盘镜像的引导扇区中,不受软盘文件系统的管理,所以在文件列表中找不到此文件。
关闭FloppyImageEditor工具。
16)点击OS Lab 工具栏上的“项目配置”下拉列表,选择下拉列表中的“Release”
项目配置,“Release”项目配置被设置为新的活动项目配置,生成项目。
17)SDK 文件夹中提供了开发EOS 应用程序需要的所有文件。
打开SDK 文件夹中的bin 文件夹,可以看到有两个名称分别为debug 和release 的文件夹。
debug 文件夹是在使用debug 配置生成项目时生成的,其中存放了调试版本的EOS 二进制文件。
release 文件夹是在使用release 配置生成项目时生成的,其中存放了发布版本的EOS 二进制文件(不包含调试信息)。
分别打开这两个文件夹查看其中包含的文件。
18)新建EOS应用程序项目,生成项目,打开C:\eosapp\debug 文件夹,查看生成的对象文件和目标文件。
其中的EOSApp.exe 就是EOS 应用程序的可执行文件。
OS Lab 每次启动执行EOS 应用程序时,都会将EOS 应用程序的可执行文件写入软盘镜像,并且会将SDK 文件夹中对应配置(Debug 或Release)的二进制文件写入软盘镜像,然后让虚拟机运行软盘镜像中的EOS,待EOS 启动后再自动执行EOS 应用程序。
19)调试项目,启动调试,。
OS Lab 会弹出一个调试异常对话框,选择“是”调试异常,EOS 应用程序会中断执行,黄色箭头指向下一个要执行的代码行,在EOSApp.c 的printf("Hello world!\n"); 代码行添加一个断点,继续调试,查看虚拟机窗口,EOS应用程序执行完毕。
20)将EOSApp文件重命名为MyApp,在“调试”菜单中“删除所有断点”,忽略异常,激活虚拟机窗口,可以到自动执行的可执行文件的名称为MyApp.exe。
21)退出OS Lab,在关闭时会弹出一个保存数据的对话框,核对学号和姓名后点击“保存”,OS Lab关闭。
四.实验体会
本次实验为初步了解实验平台的使用,通过一步步的操作,加深了在操作系统上对程序创建、调试程序的掌握,但对OS的相关知识还不是很了解。
在让输出框显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引入合适的标准库,编写代码时产生错误,最后通过添加#include<stdlib.h>完成对输出框的暂停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