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合集下载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纲要:改革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

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

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

”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

”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

”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

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

叶圣陶教育思想之阅读观

叶圣陶教育思想之阅读观

思。在预习中遇到不髓解决的同题,会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在课 堂上,教师也可节省夫量进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逐字逐句讲解的时问, 教师的答疑解惑和适时诱导与学生的质疑提问相结合。在教师的答疑解
惑和自己的消化领悟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
叶圣陶先生把学生应做的预习工作分为三步:“一是通读全文,二是认 识生字生语,三是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 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克,有疑难给与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
应对教师的考问”。第一项是“吟诵”。“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
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针对文言和白话语体,指出:“吟诵的语调
有客观规律。语调的差男q,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锄。所以 “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第二项是“参读相关 的文章“。叶薹陶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
本的“预习——讨论——练习”的基本模式,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的术语
区分,为现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作者单位:曲阜师 范大学) 注释: ①《<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年版第5 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叶圣陶先生指出“课内指导之后,
为求涵咀得深,研讨得熟,不能就此过去,还得有几项事情要做,把学 生应做的练习工作分项说明如下:1.吟诵;2.参读相关的文章;3.
⑦⑧⑨《<精读指导举隅>前-t),《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年
版第1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路翠萍(1989一)。性剐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学历,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之阅读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路翠萍 曲阜师范大学 金田 Jin Tian 2014(6)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叶圣陶是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学思想设计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入手,试图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有所启发。

一.阅读教学叶圣陶说:“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它容纳下去,完全消化了,化为我们的营养料,以产生我们的新血肉。

”【1】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施却并不完全科学,叶圣陶先生就阅读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相信会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大帮助。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多项交流过程。

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一边站着作者,一边站着读者,只有通过文字这座桥,作者和读者才能会面,读者才能了解到作者。

所以,作品的意义并不是文本自生的,而是读者通过“桥梁”与作者碰面、交流后产生的结果。

(二)生本对话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作者和作品是通过课文表述的,而读者则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当然,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后面的教学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那么,学生怎样有效的和文本对话呢?1.反复研读叶圣陶认为,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多揣摩,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不仅要读懂文章的表面含义,也要读出文本的包蕴之意、弦外之音,达到对文本的透彻思考、领悟。

2.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这就使阅读更有意义,阅读就是作者与读者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和人生哲理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充分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多做倾听者和帮助者,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领悟和思考。

除了学生的反复研读和积极的心理因素参与,教师同样也要深入做好备课工作,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高度。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其中,他的阅读教学观被认为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叶圣陶在阅读教学中强调“读书能力”的培养,他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
核心目标。

同时,他也强调阅读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的阅读教学观强调“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批判传统方面,叶圣陶指出,过去教师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解读文章的表层意义,而忽略了文章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他批判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模仿式阅读”,认为
这种方式只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往往忽略了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即“精神
体验”。

他认为,阅读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涉及到人的心灵和认知的层面,应
该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过程。

在继承传统方面,叶圣陶强调阅读教学应该融入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阅读中
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厚重。

同时,他也主张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字词、段落和文
章结构等基本要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的阅读教学观具有“大众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引导着教师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体验
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略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略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得 慢 些 。 “ 上部 分 ,这 两个 词在 朗读 时 可
的 日色 由于山林 幽 暗 ,似 乎 显得 阴冷 。 “ E l 色” 是 视 觉 意 象 ,诗人 却 用 触 觉 感 受 的 “ 冷 ” 来 形 容它 ,采 用通 感 的修 辞手 法使 视觉 向触觉转 移 。 “ 咽” “ 冷 ”两 字绘 声绘 色 、精练 传 神地显 示 出 山 中幽 静 孤 寂 的景 象 ( 意 境 ) ,也 映衬 出 了 作
柔 、缓 三者相 结合 ,朗读 才会 有 效果 。 “ 闪电 ”
的景 致 是 短 暂 的 ,读 时 却 不 能 急 ,再 往 下 读 到 “ 脉脉 ”的 “ 流水 ” ,感 情 渐渐趋 于 平 和 。 《 荷
不 必像 精读 指 导那 样纤 屑不 遗 、发 挥尽 净 ,只需 提 纲 挈领 ,期 其 自得 。此外 ,略读教 材往 往是 专
61
』 洼书 话 。 蠢
集名 著之 类 的整本 书 ,要学 生能 全部 掌握 ,并非
易事 ,如抓不 住要 点 ,平 均使 用力 量 ,收效 就不 大 。 因而叶圣 陶认 为 ,必须 指 导学 生运 用思 考与 判 断 ,认清 全 书的要 点 ,从 中吸 收知识 ,增 进 自
深入理 解选文 的内涵 ,认真 揣摩 选文 的写法 ,从 中
揣 摩法 作 为一种 精 读方 法 ,就是 要 潜心探 求 文字 里 蕴含 的深意 ,使 其符 合作 者 或文 章 的本意 。如 何 揣 摩 ? 主 要 靠 读 者 的推 敲 。 在 推 敲 字 词 的 时 候 ,揣 摩作 者 的用 意 、作 品 的内涵 。笔 者 以引导
映它 高 而美 的特 点 ,不要 把 感情 处 理得 太浓 ;读
“ 花 ” 时感情 色 彩开 始加 重 , “ 羞 涩 ”一词 应 极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叶圣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阅读教学观批判了传统的机械式阅读和灌输式教学方法,提出了阅读的“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并强调“阅读即思考,阅读即创造,阅读即生活”。

他的阅读教学观不仅有批判传统,还有继承和创新的元素。

首先,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批判了传统的机械式阅读和灌输式教学方法。

他认为,在过去,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教育界强调的是学生对书本的理解和记忆,并没有重视对学生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他强调,机械式阅读和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主动性的,只会让学生失去好奇心和创新力。

其次,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了读书人崇尚知识、明德、修身的优良传统。

他认为,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更是审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建立理想信念和塑造人格的途径。

他强调,阅读更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感,从而将阅读与生命融为一体。

最后,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强调阅读的“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学生阅读应该是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阅读应该是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学生不仅要理解信息,更要发掘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观点;阅读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阅读应该是创造性的,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创造新的事物和新的观点。

总之,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了文化传统的优秀精神,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创新思考。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的阅读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阅读与生命融为一体,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

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

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

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

”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

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

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

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

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

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

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

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

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5篇材料)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5篇材料)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5篇材料)第一篇: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写作教学观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明,一种享受。

惟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因而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教学上的观点和主张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种对生活与写作关系的独到见解之上的。

首先,在写作内容上,叶老主张‚求诚‛。

他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的经验‛。

叶圣陶的‚求诚‛观,主张学生‚我手写我口‛,或叙写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或述说自己内心的真情和实感。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写作时感到的‚无话可写‛的尴尬处境,使他们不仅感到有话可写,而且乐于去写。

其次,在写作教学目的上,叶圣陶先生认为应立足于‚应需‛。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故课内外作文的训练必须立足于‚应需‛。

他说:‚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

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

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

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

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

‛再次,在写作训练的方式上,叶圣陶认为应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

‚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若但读物得宜,便令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

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

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

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

”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

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

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

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

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

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

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

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

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

经过经常的练习,最终形成习惯。

其着眼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主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他从精读和略读的地位、效果、与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准确阐述: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所谓“主导”,叶老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

”简言之,即师“启发与指点”,使学生“自求得之”。

目的在于“就学生已有之能力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

”形成阅读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