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_孙丰蕊

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_孙丰蕊

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

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内容也将受到限制”。

两方面研究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学术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3、佛经汉译在中印两国文学互相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却尚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应当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在内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正宗轨道。

5、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多个学派中,季先生说“我赞成比较文学直接影响的一派”,因为它讲的是实打实的东西,是用艰苦搜寻所得的资料来说服读者。

但他并不反对平行研究,“我只是想说,搞平行研究,必须深入搜索,细致分析,瞻前顾后,明确因果,然后从中抽绎出结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可靠的,我是拥护的。

”季先生在这里虽然坦率地承认这是他个人的偏好,而他着力倡导的要实打实,要作细致深入的分析等要求,却是对所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完全适用的优良学风。

正是以上几点激励和启迪着我从事比较故事学研究长达20余年。

我先后承担的四项有关民间故事的教育部和国家课题,从《比较故事学》到《中国民间故事史》,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到《汉译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大体上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学科范围之内。

我愿以做好这项研究的实打实业绩,来实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期待,并以此祝愿季老健康长寿。

注解【N o t e s】①季羡林:《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本文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书。

②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52。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陈富瑞)杰克·伦敦小说研究述评孙丰蕊内容提要: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国内外关于伦敦的研究成果众多,观点驳杂。

为理清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把握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野性的回归和张扬杰克伦敦及其《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野性的回归和张扬杰克伦敦及其《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野性的回归和张扬杰克伦敦及其《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野性的回归与张扬:杰克·伦敦及其《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杰克·伦敦,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边疆经历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创作出了《野性的呼唤》这部描绘动物本性与人类命运交织的传世之作。

自其问世以来,该作品便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描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历程,分析了不同译本对作品接受度的影响。

随后,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总结了《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包括主题研究、文学手法分析、比较文学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趋势,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以及文化研究的新视角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综述,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还可以发现中国学者在解读这部作品时所展现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

本文也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广阔的领域。

二、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杰克·伦敦(Jack London)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作品自20世纪初就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更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杰克·伦敦的作品就开始通过翻译进入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学革命的浪潮中,对于外国文学的需求旺盛。

杰克·伦敦的冒险故事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很快吸引了中国读者的目光。

《野性的呼唤》等作品在这一时期被译成中文,并开始在中国文学界引起关注。

浅析杰克伦敦短篇小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浅析杰克伦敦短篇小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浅析杰克伦敦短篇小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浅析杰克伦敦短篇小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伦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小说和太平洋岛故事,而且是从自然主义角度来分析的。

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也只是简单地分析写作特色。

虽然伦敦被称作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但他的社会问题小说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社会问题小说给予研究。

文章是对伦敦的两篇这类小说的分析,揭示了主人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黑暗腐朽的现实后,采取的不同形式的反抗,这正是伦敦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反抗的体现。

一、《叛逆》中的强尼消极逃避《叛逆》中的强尼从七岁起就被生活所迫到工厂做童工,忍受资本家的剥削与监工的鞭打。

一方面,工厂的条件很恶劣,童工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没有任何保障。

强尼八岁在一家连阳光也照不进去的工厂工作时,只有一盏煤气灯在他头上闪闪发亮。

当他到棉花厂工作时,嘴里吸进了充满棉花絮的又热又潮的空气。

为了把肺里的棉花絮排泄出来...他总是咳嗽。

另一方面,人类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可是不得不连续地重复简单的机械动作,它把人变成了一台机器。

杰克伦敦这样描述强尼他已经从一个熟练的工人变成了一部完善的机器。

强尼甚至在晚上做梦时也在不断地重复在工厂工作的动作。

工厂摧命的劳作简直就是强尼的地狱,再强健的身体也会被糟蹋殆尽,更何况强尼那只剩下骨头的羸弱的身体,最终强尼的身体垮了。

杰克伦敦这样描述生病的强尼,两只胳膊松驰地垂着,弓肩膀,狭胸膛,就像一只生病的猿猴。

生病在家期间,强尼开始思考他的工作,一个月就是整整一百万个动作年就是一千二百万个动作。

进了织布车间之后,我的动作加快了一倍。

...我像这样动了将近一百万年似的。

他的自述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在资本家的工厂中,自己每天只是不断重复简单相同的机械动作,几乎和机器没有区别。

他想要做出一些改变,于是强尼身体康复后,没有立刻回工厂工作,他觉得动作腻透了,再也不想做动作了。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杰克(写作提要)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杰克(写作提要)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在整个欧洲被翻译最多、读者最多的美国作家。

他的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后代作家的创作。

自然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现代工业文明的失望时常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成名作,也是经受住时间考验,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部极具经典性的作品。

自问世一百多年来,《野性的呼唤》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褒贬不一。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

生态批评是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视角。

生态整体主义哲学是其思想基础。

它通过探究人类思想、生产生活模式如何影响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其目的在于揭示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本文从生态审美、精神生态和回归自然等维度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对现代文明人的丑恶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动物美德、动物内在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对人类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哲学思考和探索,小说作者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才是人类最后的归宿。

本论文共由五章、引言及结论组成。

论文引言部分简述了杰克·伦敦的文学生涯、国内外学者对《野性的呼唤》的研究及本论文的立足点。

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批评的动态,及重要思想内容。

第二章讨论了小说作者在《野性的呼唤》中所体现的生态审美。

人类平等地对待自然中的生物和自然本身,必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人类若施暴于自然,则必将遭到惩罚。

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荒野有其生态价值。

第三章探讨了小说所体现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异化。

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

小说中人类社会不仅黑暗肮脏,甚至连狗的世界(自然)也深受其害,再所难逃。

第四章分析了杰克·伦敦对理想的人与动物相处方式的关注。

野性的回归和张扬_杰克_伦敦及其_野性的呼唤_在中国的研究综述_1997_200

野性的回归和张扬_杰克_伦敦及其_野性的呼唤_在中国的研究综述_1997_200

收稿日期:2008-04-16作者简介:蔡乾(1985-),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第25卷第1期2009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5 No .1January .2009野性的回归和张扬———杰克・伦敦及其《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综述(1997—2007)蔡 乾(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中国学者对《野性的呼唤》的研究中,经历了从研究方法到研究视角和不同侧重点的转变,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蕴藏在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特征。

当中国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文化取向和情感习惯对之研究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中国式的,并且这些结论还会随着中国的时代演变而改变。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中国;研究状况;梳理中图分类号:I 10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1-0046-03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一1916),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文学家,勤奋多产,在短暂的18年创作生涯中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我国对杰克・伦敦及作品的介绍与翻译、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30年代达到高潮。

《野性的呼唤》是最先被翻译到中国的杰克・伦敦的作品之一[1],作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以后80余年的历史中被学者反复的翻译和研究,可见它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在前人对杰克・伦敦的研究中不得不提到并应该加以仔细研究的已有成果是:11国外资料译介据笔者了解到的最早翻译到中国的有关杰克・伦敦的传记是美国欧文・斯通(Irving St one )著、董秋斯先生于1948年翻译的《杰克・伦敦传———马背上的水手》[2](P115)。

另外由天虹辑翻译、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3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书末附有《杰克・伦敦自述》、辛克莱的《关于杰克・伦敦》以及译者后记,这两者是较早的权威性的参考资料。

杰克·伦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思潮

杰克·伦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思潮

杰克·伦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思潮一、引言杰克·伦敦(Jack London)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在20世纪初期的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伦敦的作品以描绘大自然和野外生活为特点,在其中融入了强烈的自然主义思潮。

本文将详细探讨杰克·伦敦作品中体现的自然主义思想,从其作品的题材、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背景介绍自然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文学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人类受到生物决定论和环境影响的支配。

这种思潮强调灵活运用科学手法来观察、分析并揭示客观真实。

三、杰克·伦敦作品中的题材1.自然环境描写:伦敦经常以壮丽而残酷的野外环境为背景,如雪山、森林等。

2.劳动者与环境关系:他深入探索劳动者与严酷环境之间的互动,揭示自然力量对人的影响。

3.人类与动物关系:伦敦关注人与动物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他的作品呼吁保护自然界。

四、杰克·伦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1.劳动者形象:伦敦常塑造出坚毅而勇敢的劳动者形象,在面临困境时展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

2.动物角色:他灵活运用了许多动物角色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些角色常具有智慧、忠诚等特质。

五、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杰克·伦敦通过揭示自然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他强调生存竞争和环境对个体发展和命运带来重大影响。

六、结论杰克·伦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思潮在描述大自然环境和探索人类命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以真实而残酷的方式描绘出生命在大自然面前脆弱而坚韧的一面,极限的环境挑战和生存竞争中所展现出的劳动者的高尚品质也深深触动着读者。

通过对杰克·伦敦作品中自然主义思潮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自然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与意义。

杰克·伦敦研究视角分析

杰克·伦敦研究视角分析

杰克·伦敦研究视角分析一、作者简介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二、写作风格杰克·伦敦,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充满筋肉暴突的生活和阳刚之气,最受男子汉的欢迎。

有人说在他之前的美国小说大都是为姑娘们写的,而他的作品则属于全体读者,不但普通读者欢迎,就是大家闺秀们也喜欢放下窗帘关上大门偷偷去品味他那精力旺盛、气势逼人的作品。

火一样的性格——杰克·伦敦就是这样的性格。

他血管里有火,生气勃勃,一身丈夫气,喜欢粗犷强烈的生活,他喜欢叱咤风云,每每参加斗争常要斗争到极限。

他把冒险里的困难当做享受,把拓荒中的遭遇当作欢乐。

我们在《海狼》里看见了许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历,尽管这些已经经过了艺术的折射。

三、作品分析㈠、《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是作家杰克·伦敦于1903年发表的著名小说。

故事叙述一名叫巴克的狗历经磨难,最终回到了自然的野生环境。

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发展到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

巴克是一条硕大无比的杂交狗,它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出来并卖掉,几经周折后开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为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

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懂得了狡猾与欺诈,后来它自己将狡猾与欺诈发挥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

经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它最后终于确立了领头狗的地位。

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的论文

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的论文

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生态批评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导致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

其主要任务就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关注人类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笔者从目前学术界日益兴起并不断发展成熟的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对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进行重新阐释,既是该理论不断发展的深化同时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人们重新认识和解读杰克·伦敦有着积极的拓展价值。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一、生态批评的缘起、发展与现状生态问题是现当代人类世界共同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已从未有过的急迫性和严重性被称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随着人类文明的矛盾进步而备受人们关注。

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前几年一直挥之不去的“禽流感”以及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恐慌的“h1n1流感”,因其病毒产生的特鹜性和变异的人为性,更加加剧了人对当前环境的焦虑。

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范式,生态批评是通过立足于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以特定的角度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文本,探索并反思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明的发展模式。

生态批评置身于“ 现代之后”众声喧哗的文学话语之中,强调以关注自然生态的价值立场,来“指导”或“反驳”文学创作。

与种种生态主义思想诸如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相比,文学上的生态批评的兴起要晚得多。

它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其思想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世纪上半叶的生态伦理思想成为了生态批评最直接的精神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现代性”及其带来的问题反省,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初步形成,进而在其他各国迅速发展。

生态批评集中在对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中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

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内容也将受到限制”。

两方面研究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学术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3、佛经汉译在中印两国文学互相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却尚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应当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在内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正宗轨道。

5、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多个学派中,季先生说“我赞成比较文学直接影响的一派”,因为它讲的是实打实的东西,是用艰苦搜寻所得的资料来说服读者。

但他并不反对平行研究,“我只是想说,搞平行研究,必须深入搜索,细致分析,瞻前顾后,明确因果,然后从中抽绎出结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可靠的,我是拥护的。

”季先生在这里虽然坦率地承认这是他个人的偏好,而他着力倡导的要实打实,要作细致深入的分析等要求,却是对所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完全适用的优良学风。

正是以上几点激励和启迪着我从事比较故事学研究长达20余年。

我先后承担的四项有关民间故事的教育部和国家课题,从《比较故事学》到《中国民间故事史》,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到《汉译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大体上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学科范围之内。

我愿以做好这项研究的实打实业绩,来实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期待,并以此祝愿季老健康长寿。

注解【Notes】①季羡林:《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本文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书。

②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52。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陈富瑞)杰克・伦敦小说研究述评孙丰蕊内容提要: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国内外关于伦敦的研究成果众多,观点驳杂。

为理清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把握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关键词:杰克・伦敦 研究 述评作者简介:孙丰蕊,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T itle: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Jack LondonAbstract:Jack London is the fa mous American writer in19th century,the research f or hi m is very early fr om he lived.London is al w ays a hot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ld literature.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e2 search vie ws.W e should analy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and gras p the directi on of future study better. Key words:Jack London research commentaryAuthor:Sun Fengru i is a master maj or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acade my of Guangxi Nor mal College.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s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sunfengrui126@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

这位作家的作品不但在当时的美国十分畅销,就是在欧洲也受到广泛欢迎。

尤其在前苏联他的作品有广泛的影响,列宁曾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评价。

在中国杰克・伦敦也深受欢迎。

据统计,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68种文字(李淑言1),足见这位作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芮渝萍等26)。

但是,对于伦敦的研究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成果众多,有必要对已有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梳理,这对今后的伦敦研究也会有指导性意义。

一、伦敦生前对他的研究伦敦生前,在他刚走上文学道路时,评论界对他是基本肯定的。

1900年,他的第一本故事集《狼的儿子》出版,报纸上发表书评,称赞他“文章清新、刚劲有力。

他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表现出黑暗和冻馁的恐怖,在逆境中友谊的欣慰以及在与自然搏斗时显示出的高贵品质。

”两年后《深渊中的人们》再次得到评论家的好评,说这是一本能激起人们良知的书。

《荒野的呼唤》极为成功,评论家盛赞它那如诗的散文体。

批评家约翰・赫威写道:“读者称赞该书的深刻含义以及赋予这些含义以形体的艺术。

”《海狼》也成为畅销书,评论家们认为海狼拉森是美国文学中又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尼采式的超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理智与本能这两种基本素质的冲突。

可以看出,在他刚崭露头角的几年里,评论界对他基本是赞扬的态度。

1906年伦敦创作开始转向,1907年政治幻想小说《铁蹄》出版后未能引起评论界的重视。

出版时报刊只作了寥寥数语的报道,社会党报刊职责该书热衷暴力,对社会主义前景过于悲观。

《国际社会主义评论》称它是一本“不走时运的书”,它会削弱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鼓励那种靠力气取胜的空想的反动想法……1909年《马丁・伊登》出版后也遭到冷遇。

评论界普遍的意见是它歌颂了个人主义,嘲笑社会主义。

杰克・伦敦说:“我写作《马丁・伊登》的宗旨之一,便是攻击个人主义。

我一定是失败了,因为没有一个书评家发现这一点”(转引自李广熙129)。

自此之后,评论界时有对杰克伦敦的批评,究其原因,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受主流社会的欢迎,他所表露的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想也使社会党内的温和派感到不快。

加上伦敦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低质量的作品也影响了他的声誉。

但是从总体上看,伦敦生前评论界对他评价还是很高的。

伦敦的传记作家雷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十年里,伦敦统治着整个美国大众的想象力以及文学市场———无论是在伦敦之前还是之后,很少有作家能够像他这样”(转引自方成191)。

二、从伦敦逝世到50年代初(一)国外对伦敦的评价和研究。

1916年伦敦逝世,在他逝世后持社会主义观点的文学刊物《群众》说:“他使大众文学跳动着革命的脉搏”。

美国社会党领导人德布斯撰文指出:“这位高尚的同志的逝世使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文学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923年法译本《铁蹄》出版时,法国作家法郎士为它写了前言。

法郎士在前言中说:“铁蹄就是金融寡头政治,它一定会消亡。

……杰克・伦敦是有预见的天才,他能看到现在大多数人还看不见的东西,他还拥有能探测未来的科学知识”(转引自王忠琪等22)。

1947年美国左派批评家菲利普・方纳在《杰克・伦敦:美国的叛徒》一书的长篇序言中提出,伦敦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虽然以写惊险故事闻名,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写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实况。

这一时期否定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格兰威尔・希克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指出,伦敦作为一个社会党人却没有写出深刻反映资方和劳动者心灵的作品。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对伦敦的评价并不高。

批评家认为:“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伦敦的故事是黑暗的一页。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那个时代一个总是使大人难堪的孩子。

他的人生道路充满冒险、激情、悲剧,这几乎淹没了他的创作历史。

而且,他的作品几乎完全被忽视”(Geis mar139)。

尤其新批评兴起以后,伦敦写的那些粗犷、勇于奋斗的英雄与新批评所推崇的隐喻、讽刺的风格相去甚远,雷伯写道:“这些新批评家……非常乐意看到伦敦完全被埋葬甚至完全被忘却,因为他们喜欢亨利・詹姆斯那种敏感而细腻的雅致,喜欢T・S・艾略特那种精致的、充满智慧的诗歌艺术,喜欢詹姆斯・乔伊斯那种心理与语言的诡秘性,而伦敦则属于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下里巴人。

因此,他的名字被悄悄地从大学课本中删除,美国文学史对他的介绍也被缩短为一句或两句评语”(方成192)。

这样,伦敦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批评界的声誉跌到了最低谷。

(二)中国对伦敦的译介、评价和研究。

伦敦最早的汉译作品见于1921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5号(谢天振查明建337)。

自此之后,伦敦的作品源源不断地译入,随着翻译作品的增多,对伦敦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1937年6月,张葆痒译出《野性的呼唤》,并且评价说:“1903年出版的这本《野性的呼声》,内容非但把淘金队在阿拉斯加的实际情形描写了出来,并且还指示着人们生存竞争的原则。

所以,这本书与其是一篇简短的故事,毋宁说是一篇社会的斗争史”(谢天振查明建340)。

1945年,许天虹翻译出版了伦敦的小说集《强者的力量》,并评价说:“伦敦那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终于能一跃而成为美国文坛的名人”,他看到东部大都市劳动者的苦况,从而使他自己从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逐渐变为热烈的社会主义者。

同时指出伦敦作品的不足:“较少社会意义,似以娱乐读者为主”(谢天振查明建341)。

1947年,周行译《马丁・伊登》并分析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肯定了杰克・伦敦赋予马丁的坚强意志,认为马丁的毁灭,把一个社会悲剧的涵义发掘得更深。

也有译者论及伦敦的语言,余慕陶说:“小说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实开辟了新写实主义的文境。

其中的句子之有力量,美丽……有些地方,简直好象是散文诗”(谢天振查明建342)。

余慕陶在“美国新兴文学作家介绍”中介绍了“震动了全世界的四位文坛将士”第一位就是杰克・伦敦。

称他是“革命者”,肯定了伦敦的社会主义主张。

译者对杰克・伦敦的评价促进了他在中国的传播,但评论家的努力意义更为重大,伦敦在中国的地位与他们的评价密不可分。

1929年,赵景深在《二十年来的美国小说》中说:“杰克・伦敦是一个普罗文学家。

他小说取材极广,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他那样把世界上的一切奇丽景色显示给我们看的。

他展开北极冰天雪地,荒林野兽给我们看,又将南海的绮丽风光用妙笔写了下来……”1934年10月,赵家壁在《美国小说之成长》一文中肯定了伦敦“为了求作品的现实性自己去体验小说中的生活”的做法。

伦敦在现代中国受到异乎寻常的礼遇,还有赖于像鲁迅这样有影响的作家的推崇。

鲁迅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伦敦的作品,恐怕于中国的现在也还相宜。

”伦敦在前苏联和现代中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与他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分不开的。

他的激进的社会主义理想与这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不谋而合,自然让他在这两个国家享有崇高地位。

当然,他的富于魅力的人生,作品中永不屈服、热爱生命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笔等也是他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一)国外的研究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