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和水泥》优秀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单元 6 食盐和水泥教案4

六、食盐和水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看实验,探讨物质的转变,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讨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体会对所观看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说明。
二、情愿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也可能产生负面阻碍。
3、熟悉物质的转变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熟悉可逆转变与不可逆转变对人类生活的阻碍。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悉可逆转变与不可逆转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阻碍难点: 熟悉物质的转变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教具学具】:学生预备:学生依据活动预备中的要求,依照自己对教材的明白得预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教师预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和各类物质转变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进程】活动一:咱们来观看食盐和水泥的转变。
能够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看食盐和水泥的转变。
第一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讨示用意,用意是提示探讨食盐转变方式。
一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熟悉食盐的转变。
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转变,也确实是形态发生了转变。
一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可否恢复食盐原状来试探,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一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能够清楚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式使溶解的食盐恢恢复状。
教科书所设计的探讨方式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能够自由设计探讨方式,探讨食盐的转变,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第二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讨示用意,提示探讨水泥转变方式。
一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如何的转变?”目的是提示学生,在熟悉食盐转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讨问题,展开新的探讨活动。
一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咱们试一试。
16.食盐和水泥-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食盐和水泥 - 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食盐和水泥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食盐和水泥的正确使用方法;3.了解食盐和水泥对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食盐和水泥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食盐和水泥的正确使用方法;3.食盐和水泥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食盐:基本性质、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2.水泥:基本性质、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3.食盐和水泥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食盐和水泥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使用经验。
2. 实验探究(25分钟)实验一:观察食盐的溶解性1.准备:小碗、食盐、冷水、热水2.实验步骤:1.在小碗中放入少量食盐;2.将冷水加入碗中,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3.再将热水加入碗中,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
3.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食盐在水中溶解性的实验结论。
实验二:观察水泥的固化过程1.准备:小碗、水泥、水2.实验步骤:1.在小碗中放入一些水泥;2.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3.观察并记下水泥固化的时间。
3.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水泥固化的时间。
3. 探究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食盐和水泥的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并分析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4.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印象。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食盐和水泥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食盐和水泥;3.学生能够简单分析食盐和水泥对环境的影响;4.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采用了实验探究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安全措施需要加强,并在实验前多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单元 6 食盐和水泥教案

6.食盐和水泥【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看实验,探讨物质的转变,并作实验记录。
2.情愿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阻碍。
3.熟悉物质的转变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熟悉可逆转变与不可逆转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阻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悉物质的可逆转变和不可逆转变。
教学难点:探讨可逆转变和不可逆转变的进程。
【教具、学具】学生预备: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师预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记录卡、水泥块、课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分钟)(出示食盐和水泥)食盐和水泥是咱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讲一说它们的形态特点?(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
)那么食盐和水泥除这些特性外,还有无其他特性呢?今天咱们就来探讨这两种物质。
板书课题:食盐和水泥二、小组学习,自主探讨(15分钟)(一)猜想假设。
1. 请同窗们猜想一下食盐和水泥在水中会有什么转变?它们还能变回原先的样子吗?2.小组交流把猜想填入下表。
(二)制定方案。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2.集体汇报交流、补充方案,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方案。
探讨食盐组方案:(1)取适量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进行观看。
(2)取部份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看现象。
探讨水泥小组方案:(1)取适量水泥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看现象。
(2)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看现象。
(3)取部份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和成水泥浆。
(三)实施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1.教师提示学生看一下各小组桌子上的实验用品是不是齐全。
2.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验进程中的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按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实验记录卡三、汇报交流,评判质疑。
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

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食盐和水泥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食盐和水泥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2. 技能目标:掌握食盐和水泥的实验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科学的兴趣,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食盐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2. 水泥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3. 小实验:食盐的制备和水泥的制备。
三、教学步骤:第一部分:食盐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食盐的话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已有的知识:你们平时在家里常见到哪些食盐?食盐有什么用途?2. 展示食盐的不相容性实验将食盐倒入一个玻璃容器中,然后加入醋,观察产生的反应。
3. 教学- 导入概念:食盐是由氯化钠组成的晶体物质,可溶于水。
- 用途:食盐在烹饪中用作调味品,还用于食品加工、制作酱料等。
- 制备方法:食盐的主要来源是海水,通过蒸发或提取都可以获得食盐。
4. 小结总结食盐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并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二部分:水泥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水泥的话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已有的知识:你们知道水泥有什么用途吗?水泥是怎样制备的?2. 展示水泥的凝固反应实验将水泥和适量的水混合,观察其凝固反应。
3. 教学- 导入概念:水泥是一种粉末材料,可以与水反应形成固态物质。
- 用途:水泥主要用于建筑材料,例如制作混凝土、砂浆、砌块等。
- 制备方法: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粘土,经过破碎、煅烧、混合等工艺制造而成。
4. 小结总结水泥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并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三部分:小实验:食盐的制备和水泥的制备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进行以下两个小实验:- 食盐的制备:将海水倒入容器中,经过蒸发或加热获得食盐。
- 水泥的制备:用石灰石、粘土和适量的水混合搅拌,经过干燥形成水泥。
2.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6 食盐和水泥》教案 青岛版

《6 食盐和水泥》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三、教学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2、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出示食盐和水泥问: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态特点?2、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两种物质。
生答: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
生答:有。
在学生对食盐和水泥的特点已经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两种物质。
新课讲解:1、探究食盐的变化(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会发生什么变化?(2)问:谁能让水中的食盐再出现?(3)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方法,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食盐水的变化。
强调: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观察水泥的变化(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里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2)提出问题: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凝固的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3)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
汇报猜想。
问: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4)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交流实验方案。
(5)实施探究:(6)汇报实验结果。
(7)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谁来说说食盐的变化和水泥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
3、认识其它物质的变化。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2)出示课本提供的三组物质变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食盐和水泥_青岛版(六年制)-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食盐和水泥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求物资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探求活动的思绪;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景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愿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想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资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消费、生活的影响。
4.了解物资的变化与垃圾分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改变生活状态。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资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难点:提出探求活动的大致思绪,对所观察到的景象作假设性解释。
教具、学具:1、先生预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2、教师预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成绩教师出示食盐和水泥: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习的两种物资,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状特点?大家都知道食盐是颗粒状的,水泥是粉末状的,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无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化研讨这两种物资。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求活动一:观察食盐的变化教师发实验材料,出示活动要求:1.让先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发生甚么变化。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观察食盐水发生了甚么变化。
3.完成实验记录表(一)。
实验记录表(一)活动二:观察水泥的变化“如果用一样的实验方法,水泥会发生甚么样的变化呢?下方,我们就用一样的方法,完成水泥的变化实验。
”1.让先生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甚么变化。
2.教师:同学们,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
3.完成实验记录表(二)。
实验记录表(二)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根据先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可有选择性地进行。
预设1:先生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见了。
而进行加热后,食盐水中又出现了白色的固体。
《食盐和水泥》(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食盐和水泥》是青岛版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对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做对比,研究物质的变化是否可逆,在实验中认识物质变化的区别,让学生体验到食盐和水泥变化的不同,认识生活中更多类似的变化。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究实验,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通过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变化的思考,亲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乐趣;第二部分说一说生活中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部分找一找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回收材料与不可回收材料。
本课通过探究实验、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食盐和水泥变化的不同,从而发现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区别,在实验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在交流分享中获取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分析】在上节课《蜡烛的变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质变化的分类,能够观察各种物质变化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融化、形态变化、加热等。
食盐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食盐溶解的实验学生都是会做的,但是水泥对学生来说比较少见。
怎么让食盐从溶液中析出?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水泥加水混合及加热会产生什么变化?会产生什么新物质?这些都是学生不清楚的,需要教师引导或讲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可逆变化,另一类不可逆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完成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2.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重难点】通过实验,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抹布、筷子、火柴、勺子;教师准备:蒸发皿、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三脚架、滴管、药匙、水泥块、碎水泥、课件、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1. [PPT 3 出示](自定义播放PPT)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两种物质:((板书)食盐和水泥),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放大镜,观察一下,它们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2.食盐是颗粒状,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
6、《食盐和水泥》

6、《食盐和水泥》教案【教材分析】: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可以把物质的变化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
本科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知识目标: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教学过程】1. 谈话: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放了三只烧杯,其中 3 号烧杯装着水,另两只烧杯中分别装着食盐和水泥,你能分辨出哪只烧杯里装的是食盐、哪只烧杯里装的是水泥吗?说说你的理由。
对呀!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食盐就是白色的,而水泥则是灰色的。
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生活! 1 号烧杯装的就是食盐, 2 号烧杯装的则是水泥。
2. 学生猜测:( 1 )假如我们向盛有食盐的杯内慢慢加入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认为它会变成盐水,还有不同的猜测吗?( 2 )假如我们向盛有水泥的杯内慢慢加入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哦,有可能!你再猜。
这是你的猜测。
要知道,猜测可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现在大家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面,让我们继续来猜测!( 3 )如果我们想办法把盐水中的水分除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哦,你认为盐还会再回来。
还有不同的猜测吗?恩,有可能。
( 4 )如果我们想办法把水泥浆中的水分除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大家猜想可能】嗯!也有可能。
哦,这是你的猜测,3.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了向食盐和水泥中加水以及除去盐水和水泥浆中的水分会出现的现象,大家的猜测对吗?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食盐和水泥加水后的变化,以及盐水和水泥浆除去水分后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食盐和水泥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过程。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记录卡、水泥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分钟)
(出示食盐和水泥)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态特点?(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
)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两种物质。
板书课题:食盐和水泥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5分钟)
(一)猜想假设。
1.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食盐和水泥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它们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二)制定方案。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2.集体汇报交流、补充方案,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方案。
探究食盐组方案:
(1)取适量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进行观察。
(2)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探究水泥小组方案:
(1)取适量水泥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现象。
(2)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察现象。
(3)取部分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和成水泥浆。
(三)实施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教师提示学生看一下各小组桌子上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按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0分钟)
1.展示实验记录卡,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1)通过实验,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把食盐水加热,在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2)通过实验,水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把水泥和水混合,水泥凝固,凝固的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3)分析比较,通过刚才的实验,食盐的变化和水泥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能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
2.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水的变
化”和“玻璃的变化”图片。
按箭头的方向观察水和玻璃有哪些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结果:
第一幅图:水一水蒸气一雨或雪一水
第二幅图:碎玻璃一熔融状态的玻璃一玻璃制品
(2)课件出示教材中五种物质变化图。
谁来说说这都是哪些物质的变化?
这些物质的变化与前两幅图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处理方式: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互相纠正补充。
)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5分钟)
下面我们来看看前面讲过的这些物质的变化,看看哪些变化有相同点?
(引导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认为这些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大类?怎么分?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补充。
)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像食盐、水和玻璃等物质发生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状的,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板书:可逆变化)
像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发生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了,这种变化叫不可逆变化。
(板书:不可逆变化)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8分钟)
1.你能再举几种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例子吗?
2.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学生讨论18页三幅图片: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是可逆变化还是不可逆变化?(课件出示图片)
(2)讨论、交流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3.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于一些可逆变化的物质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实现它的再生?对于不可逆的物质怎样减少损失?大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的调查成果。
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6.食盐和水泥
可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
可逆变化:水、食盐、玻璃等。
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是否可逆)
物质的变化
有利也有弊不可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
不可逆变化:花生出芽、西瓜变西
瓜汁、树到椅子等。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
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如何去深化和优化。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
特别在汇报交流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及思考过程,组织学生倾听、分享,发现彼此思维的不同,互相纠正补充。
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
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了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中,我事先做好了成型的水泥块模型,供学生课上研究使用,学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能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很好。
2.使用建议。
在教学中,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充分交流,经历操作实验和抽象概括的过程,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变化。
3.需破解的问题: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个尚待探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怎样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