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异同点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药区别

浅谈中西药区别

浅谈中、西药区别因为工作原因,有机会与中、西医临床专家接触,因此对中、西医区别,及中、西药各自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西医、西药西医,就是指西方国家的医学.在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我理解其为:对抗医学,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论,对身体异常指标进行纠正的过程.西药则指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基本分类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成分明确,对人体作用机制清晰.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比较精确.西药的研发思路,是通过对病症某个关键指标的进行分析,用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客观评价一个药物对该指标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应用到临床中进行相关治疗.例如:西医治疗,某病人出现腰背酸痛的症状,首先是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是否为骨密度降低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如果确诊,对症给予能够调节骨代谢的相关药物,以升高骨密度.进行几个疗程治疗后复查骨密度指标,如果能够达到正常指标值,则可以判断为该病症已经治愈.后期再进行药物维持治疗,以保持骨密度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西药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治疗都是类似的思路.西药优点:1、药物作用机理清晰,对疗效指标改善作用确切.西药存在某些不足:1、针对于某项指标的改善,不能完全评价对身体整体机能作用.2、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为了排除安慰剂等干扰因素,严格规定了病例的入组要求,及合并药品的范围.该试验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治疗中复杂状况.3、对于多病症的复杂、慢性病情,多种药物长期联合应用的情况下,虽然对单个指标有改善作用,但可能会导致新的药源性疾病,加重病情.二、中医、中药中药材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两个特点,一是,二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目的是协助恢复人体的平衡,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因此中医的治疗重点是人体整体状况.类似于一棵植物叶子蔫啦,中医关注的重点是解决根出现的问题,认为只有根治好了,自然叶子也就好啦.如果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解释,中医重点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脏器功能及整体机能,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还是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中医大夫首先会四诊合参,判断证候,辨证施治,如果诊断为肝肾亏虚,则采用对应补益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待肝肾机能调节正常后,自然可以起到改善腰背酸痛症状的作用.而在中医治疗期间,骨密度等仪器检测指标只被作为参考.还有一些中、西医明显区别的例子:例1: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根据西医理论完全无法解释,同种物质不能对人体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如果根据中医理论则完全符合,该药物通过改善人体免疫、脏器功能,把过高过低的状态都向身体机能平衡的方向调节,自然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例2,中医大夫普遍比西医更加强调,病人需饮食清淡均衡,生活作息规律、调节心态等等.不是因为中医比西医有耐心,而是以上要求符合中医养生的理论,能够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及整体机能,因此被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医按照辨证施治的要求,针对个体进行治疗,多采用中药饮片配伍,煎制汤药服用的方法,以下简称为“汤药”.“汤药”的优点:1、符合辨证施治原则,不断调整处方,更符合个体差异情况,更有针对性.2、适合于复杂病的调理,通过机能改善,能够改善病人症状,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3、汤药的剂量普遍大于中成药,起效时间更快.“汤药”的缺点:1、中医因辨证施治等要求,使其传承学习的难度加大.因此中医比西医更依仗于大夫的个人能力.好中医非常稀缺.2、汤药应用中,对疗效评价多依靠于病人的自我主观感受.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以及个体差异情况.降低了中药疗效的客观性.3、汤药服用量大,口感差,部分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用.4、汤药使用剂量大,加上大家普遍缺乏相应安全性意思,导致部分出现肝肾损伤的事件.强调:汤药长期服用中,朋友们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每三个月至少要检测一次肝肾功能,如果处方含有何首乌、马兜铃、、厚朴、粉防已、细辛等可能引发肝肾毒性的药物,至少每月检测一次肝肾功能.三、中成药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的精华.具有疗效确切、适应面广、服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个年销售额上亿的中成药品种,也从侧面证明了中成药的疗效及应用.再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如果被诊断为肝肾亏虚,可以选用具有补益肝肾、健骨作用的中成药,通过机体功能的改善,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慢性疾病治疗中,中成药更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更利于长期服用.中成药优点:1、符合中医理论,通过调节免疫及机体功能改善症状.对于病人主观症状方面改善明显.适合于老年性、复杂性疾病防治.2、相对于汤药,服用更加方便,易于接受.更适合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3、因为适应面较广,可以开展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能够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严谨的验证.因此安全性较好.中成药的缺点:1、不能进行辨证施治.2、中成药因为基于中医理论,还是着重于整体机能调节,该类指标的客观评价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相对西药而言,中成药临床疗效指标还在摸索建立过程中.3、大部分中成药对于客观疗效指标改善方面,不及西药明确.综上所述,我的观点:1、中医、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不可能出现中西医结合这样的兼容状态.2、中药汤药因辨证施治的原因,无法与西药、中成药进行疗效对比.长期服用要高度关注安全性问题.3、中成药与西药进行疗效对比时,因理论基础不同,西药着重于客观指标的改善,中药着重于机能调节,目前很难采用同种指标比较,因此无法将中药与西药相互替代.4、中成药与西药的联用,目前具有一定临床可行性,两者在临床治疗中互为补充.但是验证中成药与西药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5、对于药企而言,如果已有某领域领先的中药品种,建议研发同领域的西药品种.因为中药与西药不能相互替代,不会影响公司现有品种的销售,还可利用现有销售渠道,节省推广成本.6、药企对中成药进行上市后研究时,建议将中、西药联合应用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是指中医学与西医学这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

虽然都是为了
治疗疾病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存在,但是中西医在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接下来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详细
探讨中西医的区别。

首先,在理论方面,中医重视“阴阳五行”观念,认为人体的生理活
动与宇宙自然规律相统一,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阴阳平衡状态。


西医则更加倾向于“基于现象”的思维,强调病因的病理生理学说和解
剖生理学知识。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病因病机的调查研究,而西
医则更注重病变的解剖形态,强调对病因的直接干预。

其次,在诊断方法方面,中医主张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
等四诊法来诊断疾病。

而西医则更注重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
检查,以科学、准确的方法判断疾病的诊断情况。

中医的诊断方法更
具有主观性和综合性,而西医更注重客观化和精确化。

再者,在治疗手段方面,中医强调借助草药、针灸、拔罐、推拿等
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而西医主要采用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来直接干预疾病,以解决病因和
病情。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西医治疗更注重病因症状的精准消除。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
的区别。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借助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
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而西医更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实验
室检查、药物治疗等方法直接干预疾病的发展。

各有千秋,都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药与西药的药理学比较

中药与西药的药理学比较

中药与西药的药理学比较药物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途径和机制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和西药是常见的两类药物。

本文将对中药与西药在药理学方面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

一、中药的药理学中药,即传统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疗模式。

中药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资源。

中药在药物学中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组分分析:中药由众多天然植物或动物的成分组成,药理学通过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探索其药效成分。

2. 体内代谢与吸收: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吸收过程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它研究中药在体内如何通过肠道吸收、血液循环和肝脏代谢。

3. 作用机制研究:中药药理学探索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包括中药与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等,以深入理解中药的疗效。

4.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理学还研究中药与西药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中药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二、西药的药理学西药是指来源于现代医学的药物,药物成分主要由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合成的物质组成。

西药在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如下:1. 制剂与吸收:西药药理学研究包括药物的制剂设计与研发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

通过改进药物制剂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西药药理学研究关注药物与特定靶点(如受体、酶等)的相互作用,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与疾病相关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旨在实现精准治疗。

3. 药物代谢和排泄:西药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从而了解药物的药动学特性,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西药药理学研究还关注西药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通过对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确保西药的临床安全性。

三、中药与西药的比较中药和西药在药理学方面有以下不同之处:1. 来源和成分:中药主要由天然物质组成,包含多种成分,这些成分通常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

脑病中医与西医诊疗的异同点有哪些

脑病中医与西医诊疗的异同点有哪些

脑病中医与西医诊疗的异同点有哪些脑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脑部感染性疾病、脑肿瘤等。

中医和西医在脑病的诊疗方面都有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医对脑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平衡失调有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脑病的诊断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脑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

例如,外感风邪可能导致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情志不畅,如愤怒、忧虑等,可能损伤肝脏,进而影响脑部的气血运行,引发脑病。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脑病,可能会使用归脾汤等方剂来益气养血;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可能会使用天麻钩藤饮来平肝潜阳。

针灸则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脑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脑部的紧张和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西医对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肌电图等)等。

这些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关于脑部结构、功能和生化指标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西医认为脑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血管病变、神经递质异常、感染、免疫反应等。

例如,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帕金森病则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有关。

中医药 西医药 的异同

中医药 西医药 的异同

中医大多以草药为主,为什么因为中的理念在于补,人体缺少什么就把缺少的东西补足了,人就自然而然好了。

而西医大多以药片为主,为什么因为西医的理念是治,你哪里痛我就给你治哪里,所谓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是这样子。

不同:理论基础完全不同,西医是建立在解刨学基础之上的.中医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效果:预防--中医优于西医治疗首先明确其相同点:1.中医与西医都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与转归的科学。

(这里抨击一下前些年北大某教授说的中医是伪科学的错误论点)然而西医的理论体系较为独立;2.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象主要都是人体,当然,西医的研究对象相对广泛,比如:普通动物等。

2.研究疾病的观念不同: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通常都是通过全身治疗来治疗某一部位的疾病!以宏观的思想来认识疾病。

故其研究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治疗疾病注重经验;西医讲究微观的思想认识疾病,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疗疾病注重微观证据。

3.诊断方法不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而西医通过体格检查的同时更主要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故其诊断方法优于中医。

4.治疗方法不同:中医主要通过中药各种剂型或结合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而西医主要通过手术及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5.优势不同:中医的理论体系注定其优势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而西医的理论体系主要优势在于急性病、器质性疾病。

2.研究疾病的观念不同: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通常都是通过全身治疗来治疗某一部位的疾病!以宏观的思想来认识疾病。

故其研究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治疗疾病注重经验;西医讲究微观的思想认识疾病,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疗疾病注重微观证据。

3.诊断方法不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而西医通过体格检查的同时更主要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的比较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最为广泛应用的医学体系。

尽管两者都旨在治疗疾病,但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理念上的差异。

一、疾病观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疾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利用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干预和修复身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望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闻病人的气息,问病人的症状,切病人的脉搏等。

西医则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影像学和现代医学仪器设备等来诊断疾病。

这些检查方法对于病情的分析和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三、治疗方法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来调理和治疗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是“以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的整体平衡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而西医则主要采用药物疗法、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来治疗疾病。

西医治疗方法更加局部化和针对性强,注重针对具体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和治疗。

四、治疗效果评估中医治疗强调病人的整体感受和自我调节能力。

重视通过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西医则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估治疗效果。

西医注重证据和科学性,注重疾病的客观检测和量化指标。

综上所述,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医注重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自我调节,强调预防和整体调理;而西医则主张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和治疗,注重药物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两者的治疗方法各有优劣,对于不同类型和病情的患者可选择适合的医学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期在治疗疾病时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人类历史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医与西医作为医学领域的两大流派,代表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和西医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差异。

一、理论差异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

中医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密切,通过调节阴阳和平衡五脏六腑来治疗疾病。

中医还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

西医学源于欧洲,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以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为基础。

西医强调疾病的病理和生理机制,通过病因、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依靠药物、手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来治疗疾病。

二、诊断差异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掌握症状,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来获取相关信息,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的诊断更侧重于整体观察和辩证施治。

西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医学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分析。

例如,常见的西医诊断方法包括X光、CT、MRI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实验室检验。

西医的诊断更侧重于科学化的实验室结果和影像学表现。

三、治疗差异中医治疗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中药通过植物和动物药材制成中药汤剂来治疗疾病,推拿通过手法和按摩来促进经络的畅通。

中医治疗更侧重于调整整体机能和增强免疫力。

西医治疗则注重通过药物和手术等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等。

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使用药物来改善病情,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或修复损伤组织,放疗化疗通过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

论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论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论中药与西药的区别摘要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中药与西药有莫大的区别,简单的说西药和中药主要差别是西药是一种提取药物,中药是不提取配出的药,西药是直接吃,中药是要熬的,除此之外,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

一、中药与西药饮食禁忌的区别(一)西药饮食禁忌1、服黄连素、四环素类、红霉素、复合维生素B、铁剂、利福平、潘生丁、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等时忌饮茶,因茶叶中的鞣酸会与上述药物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

2、服四环素类药、红霉素、灭滴灵、甲氰咪胍时,应忌食牛奶、乳制品、黄豆制品、黄花菜、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这些食物中的钙离子可与以上药物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结合物而降低药效。

3、服磺胺类与碳酸氢钠时,不宜食酸性水果、醋、茶、肉类、禽蛋类等,否则容易因磺胺类药物在泌尿系统形成结晶而损害肾脏,或降低碳酸氢钠的药效。

4、服优降宁等降压药时,不宜吃动物肝脏、鱼、奶酪、巧克力、香蕉、脑鱼、豆腐、扁豆、牛肉、香肠、葡萄酒等。

因优降宁能抑制单胺氧化酶,若同时吃以上食物可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5、服激素类及抗凝血药物期间,忌食动物肝脏,以免激素失效。

6、服异烟肼时不宜同时吃鱼类。

因鱼类含有大量组氨酸,它在肝脏变成组织氨,异烟肼能抑制组织胺的分解而使其在体内堆积发生中毒,出现头痛、头晕、结膜出血、皮肤潮红、心悸、面部麻胀等症状。

7、服氨基比林及索密痛、优散痛、安痛定,散利痛等含氨基比林药物时忌食腌肉,以防药中的氨基与腌肉中的亚硝酸钠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⑻服维生素C时不宜吃猪肝。

猪肝中含有丰富的铜,铜的存在会使维生素C氧化为去氢抗坏血酸,使维生素C失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异同点
中药与西药的相同点:
1.从本质上讲中药和西药都是能对人体产生各种反应的毒性物质。

2.中药和西药只是工具,指导他们的是背后的理论。

中药与西药的不同点:
●中药的特点:
1.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
2.中药方剂可因症、因病的不同随时加减,且治疗疾范围较广。

3.中药掺假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药除有少部分经过炮制加工应用外,大部分都是以原药材形式直接调剂应用,易于识别,故掺假困难。

4.中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缺点:
1.药物治疗见效慢,需要一定服用疗程
2.中医治疗疾病采取调节人体失调平衡治疗疾病,治疗针对“患病本质”,治疗不具有针对病症特点
3.药物剂量难以掌握
●西药的特点:
1.药物治疗见效快,治疗短期内效果明显,但对身体有一定影响、部分人群服药后会导致一些副作用。

2.西医治疗疾病采用对症治疗为目的,消除症状效果明显,治疗针对病症特征,但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易反弹复发。

3.非处方药物剂量较易掌握,处方药物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

中药:我国传统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及其成药称中药。

西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称西药。

药物治疗领域
药物治疗可以依多种方法分类,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功效、药物性质和受影响身体部位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6年推出的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ATC)受广泛应用。

退热剂(Antipyretic):纾缓身体发热
止痛药(Analgesics):纾缓痛楚药物治疗
抗疟疾(Anti-malarial):消灭疟疾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抑制细菌生长
抗菌剂(Antiseptic):防止细菌在伤口生长
受影响部位
心血管领域
感染性领域
代谢性领域
罕见病领域
风湿病领域
精神心理病领域
其他领域
传出神经系统药胆碱受体激动药和抗胆碱酯酶药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局部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癫药和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抗帕金森病药促智药和抗痴呆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痛风药中枢兴奋药利尿药和脱水药钙通道阻滞药抗高血压药抗心肌缺血药调节血脂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力衰竭药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组胺和抗组胺药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
抗菌药物概论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抗恶性肿瘤药消毒防腐药解毒药对于第一个研讨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药品生产的岗位从大类说大
概有研发、生产、销售,研发分为制剂、药分、注册报批、临床等,生产分为车间操作、车间主任、工艺员。

销售分为商业、临床2大类,如招商、医药代表、办事处、商业谈判。

有一个职业叫做医药代表,医药代表是负责相关药品的推广工作的人员,有些负责医院,客户为医生,有些负责药店,客户为经销商。

需要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目前全国有医药代表200余万之众。

医药代表这一角色最早是合资药企引进的。

这个职业使得药企和医院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也推动着新药的产生和使用。

对于第二个研讨内容:通过查阅药理学目录,从大类分大致有这些治疗领域: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内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抗菌药物、抗恶性肿瘤药物、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等。

如果让我自主开发,我更愿意研究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物吧,我家里人就或轻或重的心血管方面的病,所以我更愿意研发此方面的药物,这类的药品的研发与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