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经济战
官山海——精选推荐

官⼭海⼀、管仲《诗经·⼩雅》创作于周朝。
它⾥⾯有⼀句很著名的话叫“普天之下,莫⾮王⼟”,意思是全天下的⼟地,都是属于周王的。
周王⼀个⼈管不过来那么多⼟地,于是把⼟地分封给诸侯。
诸侯们也管不过来,于是再分封给贵族。
贵族获得的⼟地称为封地,⼜叫⾷⾢,⽥⾢。
从历史记载看,它们很清楚是按亩计量的耕地。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耕地以外的⼟地,归谁所有?这是⼀笔糊涂账。
理论上,既然没有分掉,那就还是周王的。
但是那些⼭川海岸远离都城,周王根本鞭长莫及。
所以它们事实上处于⽆主状态。
不过好在上古时代⼈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吃饱肚⼦,眼睛就盯着耕地,对⼭珍海味兴趣不⼤。
所以这笔糊涂账也没什么⼤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们逐渐掌握了开发⼭海的技术⼿段。
⼭上有铁,可以熔炼。
海⾥有盐,可以煮晒。
这样⼀来,⼭海的价值需要重估,它的所有权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
周朝的铁矿分布很分散,盐场则很集中,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齐国(今⼭东省)境内。
所以很⾃然的,⼭海的所有权问题在齐国最为突出。
齐国的上卿(宰相)管仲,成了历史上第⼀个提出“官⼭海”的⼈。
所谓“官⼭海”,就是把原本⽆主的⼭海收归国有,变成官营。
海边的农民晒出盐来之后,必须以指定价格卖给官府,再由官府批发各地。
晒盐主要是个体⼒活⼉,并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
所以官营之后,⽣产效率不见得有什么提⾼。
但是齐国掌握了周朝主要的⾷盐资源,统⼀的官营可以带来垄断效应,出⼝议价能⼒肯定是增强了。
事实证明,“官⼭海”政策实⾏之后,很快齐国就商业兴隆,⽇进⽃⾦。
某些不求甚解的⼈,看到这⾥便以为是管仲的成功了。
历史可没那么简单。
还有⼀个根本问题没有说清楚,那就是:赚钱有什么⽤?钱有什么⽤,这在市场经济和平年代根本不算个问题。
但要是碰上饥荒战乱,钱还真就没什么⽤,只有粮⾷和武器才有⽤。
⽽管仲所在的先秦时代,饥荒和战乱⼏乎是连绵不绝。
“易⼦⽽⾷”、“析骸⽽炊”、“⾚地千⾥”、“饿殍遍野”……这些先秦典故,光是想⼀想,就⾜以让⼈不寒⽽栗。
管子轻重篇中关于经济战的读书笔记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五计我国自秦汉以后,为大一统之国者千余年,环列皆小蛮夷。
其文物势力,不足与我相竞,故谋国者于对外政略,莫或厝意焉。
即有交涉,亦不过攻掠战争之事。
若夫经济力之一消一长,能影响于一国之兴亡,此则秦汉以后之政治家外交家所未尝梦见也。
欧洲则不然,彼自千年以来,皆列国并立,势均力敌,境壤相接,交通夙开,故其人之奋于商战也。
(梁启超,《管子传•第十一章管子之经济政策》,载《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饮冰室专集之二十八•七十)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完全受管子思想的影响。
《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解释说:“‘经过计算筹划的物价标准,应当同各诸侯国的标准保持一致。
各类商品,价格偏低则泄散外流,偏高则别国倾销取利。
这便是对立国家互相倾销商品,理财家互相争利的由来。
至于成王业的统一国家,控制住国内市场流通就可以了。
’桓公说:‘何谓控制流通?’管仲回答说:‘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五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四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三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只够两人食用的。
他们都是花费同样劳力种地的。
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与掌握国家的物价政策相辅而行,这就是国家理财政策在按时进行控制了。
如果君上不用政策去控制流通,富民商人就会在下面控制,这样,国家的理财政策就落空了’”没看明白。
(原文:“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
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
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
至于王国,则持流而止矣。
”桓公曰:“何谓持流?”管子对曰:“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
此齐力而功地。
田策相圆,此国策之时守也。
君不守以策,则民且守于下,此国策流已。
”)《管子》的作者将对外经济权谋总结为五个方面,包括在平衡供求上作战,在调节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上作战,在运用权术上作战,在利用形势上作战。
认为这样就能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中有:“桓公曰:‘轻重之数,国准之分,吾已得而闻之矣,请问用兵奈何?’”管子对曰:‘五战而至于兵。
2600多年前的经济天才管仲,他的经济策略如何玩死周边国家的

2600多年前的经济天才管仲,他的经济策略如何玩死周边国家的管仲的作为齐国的二把手,经济头脑远超他所处的时代,放到现在比起经济学家也不遑多让。
据传,他之前做生意屡做屡亏,甚至有“三辱于市”(见西汉刘向《说苑》)的说法,显然是由于身处弱势地位造成。
等他掌握了国家机器与强大的资源,财富就开始源源不断涌入到齐国,所以才说他纯属那种“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人。
管仲在经济上屡出奇计,帮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鲁缟策略”打垮鲁国齐鲁两国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竞争关系,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
管仲建议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并且禁止本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全部从鲁国进口。
管仲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给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
鲁国顿时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热潮,肥沃的田地几乎无人耕种。
等到时机成熟,管仲下令,停止进口鲁缟。
鲁国经济马上崩溃了,鲁缟大量积压,粮食短缺,物价飞涨,鲁国人只能盯着鲁缟饿肚皮。
鲁国山穷水尽,向齐国购粮,管仲马上哄抬粮价,鲁国经济承受不起。
没办法,只能屈从于齐国。
“重金求鹿”使楚国大败管仲经济战的矛头对准楚国。
楚国强大,是楚国劲敌。
管仲就建议齐桓公养鹿,营建百里鹿苑,并从楚国大量高价收购,同时,以低价出售粮食。
在齐国的价格哄抬下,楚国鹿价飙升,楚人纷纷进山猎鹿,良田大量荒芜。
等到时机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禁止进口楚国的鹿。
楚国粮价飙升,管仲又将粮食运到南部楚国边境低价贩卖,楚人纷纷逃刀齐国。
齐桓公大兵压境,楚国士兵无心恋战,楚王只好在召陵与齐国媾和。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管仲用经济策略帮助气化工完成称霸的大业。
“重金购铁”灭衡山国衡山国是一个擅长制造铁器的国家,于是管仲就重金收购衡山国的铁器,制作铁器的人都发了财。
于是衡山国的老百姓很多都不耕种了,不划算,不如制作铁器挣钱。
同时,管仲又派人暗地里的收购衡山国的粮食,使衡山国的粮食日渐稀少。
管仲的“货币战争”

管仲的“货币战争”贸易战,争的不是正义,而是经济利益;贸易战,斗的不是军力,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衡山之谋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夹着一个小国叫衡山国,衡山国虽小,但却有着独特的生存优势——擅长制造大型战车与各种兵器,在当时有“衡山利剑,天下无双”之说。
然而神兵利器并不能拯救亡国的厄运——彼时,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素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衡山国就成了齐国首先要除去的目标。
齐桓公想派兵攻打衡山国,但是又心存疑虑,担心无法战胜衡山国,于是就找来管仲商议。
管仲建议齐桓公先不要跟衡山国动兵刃,他知道衡山国兵器制造周期较长,如果是大型战车的话,造一台要一年半时间。
他提议齐国高价进口衡山国的兵器,燕国和代国知道后,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也一定会跟风购买,秦国和赵国知道后,肯定会认为齐国打算进攻他们,也会去跟着购买。
这样一来,衡山国的兵器价格就会大幅上涨,而现在衡山国的兵器产量就那么一点儿,天下人都来抢着买,价格必然涨到十倍以上。
兵器价格暴涨引起的联动效应就不是衡山国所能预料和控制的了,到时候管仲自然有办法打败衡山国。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派人到衡山国高价订购各种兵器,十个月后,燕国、代国、赵国、秦国果然不计价格地先后来争购。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衡山国君高兴到昏了头,于是衡山国的各种兵器都以高价预订给了天下各国,衡山国民欢声雷动,人们都跑去兵工厂制造兵器,以求谋取暴利,衡山国的土地都荒芜了。
十二个月之后,管仲又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粮食,一时间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粮食往齐国运输。
在之后的五个月里,各国大部分粮食都到了齐国,粮食价格也被齐国抬高了三倍。
就这样,花了十七个月的时间,衡山国的兵器价格涨了十倍,粮食价格也炒高了三倍。
这时,齐国突然宣布不要衡山国的兵器了,还跟衡山国断交。
衡山国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齐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其他高价购买的国家也跟着放弃了购买;衡山国没有从兵器制造中赚到钱,反而因为举国投入兵器生产,荒芜了农田,国内还闹起了饥荒。
历史上,管仲是怎样做金融改革的

历史上,管仲是怎样做金融改革的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
周幽王死后,其子宜臼继位,为躲避犬戎族的侵犯,将都城东迁至洛阳,中国开始春秋时代,又称东周。
接下来,就是春秋五霸的故事: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践土之盟”、楚庄王“问鼎中原”、“吴越春秋”……而我们要说的主角管仲,就是在齐桓公时期。
一、管仲“奇人”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位“霸主”,可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并非历史课本中的那样“励精图治”,甚至有人认为,他唯一做对的事情就是任管仲为相。
管仲得到的第一个机会是辅佐公子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则辅佐另一位齐国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本来,人物关系是这样的:后来,变成了这样:关系的转变,蕴含着“管鲍之交”的故事:公子纠死后,鲍叔牙举荐管仲替代自己为相。
从此,齐桓公与管仲等君臣相伴40年。
事实上,历史并非这般行云流水。
有史料记载下了齐桓公与管仲的第一次对话:齐桓公:“要怎样做,才能保住我现在滋润的小日子呢(社稷可定乎)?”管仲:“纷纷乱世,必须成为诸侯霸主才能保住自己(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齐桓公:“我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只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
”面对这样的回答,管仲的反应很强烈,居然以死相逼:我没有为公子纠殉节,是为了辅佐一代英主成就霸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宁愿赴死(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症而不死纠也,臣不敢)。
说完,管仲甩手而去,快走到门口的时候才被齐桓公挽留(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
然而,齐桓公的答复依旧很勉强:“你不要这样,先干着看看(勿已,其勉霸乎)。
”据考据,除了没有雄心之外,齐桓公还有三个嗜好:其一,狩猎成瘾;其二,酗酒;其三,耽于美色。
而仅美女这一项,就有七百人。
虽然,管仲最终被齐桓公“勿已,其勉霸乎”留住了,但如何在一个没有雄心,又有“不良嗜好”的国君旁做一个成功的治世良臣角色是摆在管仲面前的重大问题。
历史趣闻什么是经济战?为何说管仲是世界经济战的鼻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经济战?为何说管仲是世界经济战的鼻祖导语:孙子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如果不是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采用“和平”手段,达到削弱甚至拖垮敌手的目的,孙子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如果不是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采用“和平”手段,达到削弱甚至拖垮敌手的目的,自然就是上上之选。
“经济战”就是这些“和平”手段中的上佳选择。
在现代社会,经济战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在古代,却并不多见。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对外关系中熟练使用“经济战”手段打击敌国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正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对管仲的经济战思想及其战例,有着详尽的阐述。
在管仲的经济战下败下阵来的第一个倒霉蛋,是齐国的近邻鲁国。
齐鲁两国的老祖宗,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姜子牙。
两国历史渊源深厚,本应睦邻友好,但却一直暗中较劲。
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互不相让,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
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闻名。
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
管仲打的,正是这种绢布的主意。
他先是建议齐桓公和众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掀起一股以穿鲁缟为荣的浪潮。
接着他又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必须全部从鲁国进口。
如此一来,鲁缟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农桑,加入织缟大军。
看到敌国进入彀中,管仲再下猛药。
他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施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
顿时,鲁国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狂潮,肥沃的田地几乎全被撂荒。
眼看时机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缟。
鲁国经济瞬间崩溃,鲁缟大量积压,粮食极生活常识分享。
管仲的兵制改革和经济政策

管仲的兵制改革和经济政策管仲的兵制改革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
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
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人。
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
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
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见《国语·齐语》)。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管仲的经济政策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
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
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
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
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以粮食生产为本,多种经营,有节制地发展工商业,是管仲治国宏伟规划中的基本经济思想。
以粮为本。
管仲认识到,粮食既是人们生命的主宰,也是国家成就大业的物质基础。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国蓄》)。
管仲用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杀手锏

管仲用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杀手锏1970年9月,反美政治家、智利社会党领袖阿连德竞选为智利总统,并颁布了一系列利国措施,严重损害美国在智利的经济利益。
当时的阿连德支持率非常高,民众基础雄厚,军事手段推翻的代价比较大,且在国际上影响不好。
狡猾的华尔街财阀,却只用了一招,让智利短时间内上演虚假繁荣的“圈套”。
很快,智利政府破产,失业率大增,物价严重通胀,全国性罢工游行事件爆发。
就这样,美国兵不血刃,利用经济贸易战轻松打垮阿连德,重新掌控智利。
殊不知,美国打压智利的“杀手锏”,其实是从2500年前齐国名相管仲那里偷学的。
一华夏第一相——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在他就任期间,进行一系列经济、军事改革,壮大齐国,并执行“尊王攘夷”策略,踏平了众多反对者。
因管仲一生贡献巨大,被称之为“管子”,其生前事迹被后人整理成册,形成《管子》,该书籍囊括军事、农业、经济、法学等多个领域,让人们看到真实的管仲。
当然,管仲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第一相,也少不了齐桓公的提拔和信任。
在春秋乱世,各大诸侯王都想要成为春秋霸主,打压其他小国。
然而,想要成为霸主何其艰难,毕竟在诸侯林立的时代,没有碾压性的实力,如何能够称霸。
即便称霸之路非常艰难,可各大诸侯王仍然在不断尝试,冀图能够成为霸主、指点江山。
而在众多诸侯中,齐桓公最先成就霸主地位。
齐国称霸之路,并非大家想象中那般激战四方、充斥着腥风血雨,反而多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过,齐国的称霸功臣,并非齐桓公本人,反而是“圣人之师”管仲。
其实,管仲和齐桓公原本是敌对的两个人,甚至管仲的一支箭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公元前686年,齐国内部混乱,流亡异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见状,纷纷蓄积力量,企图回到齐国夺回王座。
公子纠背后是鲁庄公扶持的,当他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时,意外发现公子小白已提前出发,一旦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到达齐国,那公子纠将处于劣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守国财,外因天下: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的基本原则2009-11-18 14:34:33来源: 网易历史跟贴2 条手机看新闻一,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谜团经济实验室()研究发现:在薄薄的《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的地方竟然有4次之多。
管仲卒于公元前645,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在管仲死后近百年,孔子才出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位一百多年前邻国的政治家呢?显而易见,孔子对管仲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正是在管仲辅佐下,公元前667年周天子赐齐桓公为伯,成为得专征伐的一方诸侯之长。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启了令孔子这位理想主义的老人痛苦万分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周王朝礼乐制度由此全面崩溃。
《论语·八佾第三》中记载了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抱怨:"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收来的大量的市租,家里管事的人员很多,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的门前设立一个照壁,管仲门前也和国君一样,设立一个照壁。
国君接待他国君主宴饮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这样做。
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理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数百年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此评价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史记·管晏列传》原文: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而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不错,在孔子的眼中,管仲的确又是一位伟大贤明、功勋卓著的政治家。
《论语》中将管仲与子产并称,面对弟子们对管仲的质疑,孔子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维护管仲形象的立场。
《论语·宪问第十四》记载:"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
'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
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主,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混乱的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成为衣襟向左开的蛮族了。
他难道象老百姓那样遵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的吗?'"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让我们沿时间之流回到管仲时代。
公元前七世纪,东迁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到自顾不暇的地步,处于华夏文化圈北面的戎狄和南面的蛮夷交相进攻中原,华夏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起来的强齐不仅联盟了中原主要诸侯国,还打退了蛮族一次次进攻,没有像千年后的罗马帝国一样在蛮族入侵下陷入文明黑暗之中。
所以孔子不禁感叹:如其仁,如其仁。
管子为什么是真正的仁人呢?孔子给出的理由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不是靠军事手段,管仲是靠什么力量召集天下的呢?难道单纯依靠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谓的"大信"、"大义"吗?显然不现实。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原文:齐桓挟贤相之能,用大国之资,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诸侯,于柯之盟,见其大信,一年,而近国之君毕至,鄄幽之会是也。
其后二十年之间,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诸侯也,至于救邢卫之事,见存亡继绝之义,而明年,远国之君毕至,贯泽、阳谷之会是也。
)经济实验室()发现:这里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管仲治下的齐国不是靠军事手段号召天下,那么是靠什么手段呢?答案只能是:经济手段!就是司马迁所谓的:"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
"(《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二,"伊尹之术"背后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轻重九府"应是调节市场的九个国家经济管理机构,那么什么是"伊尹之术"呢?事实上他和管子的经济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吸引天下财富的经济方法。
《管子》轻重十六篇是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核心,其中《管子·地数第七十七》中就提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详细描述了所谓的"伊尹之术":桓公说:"何谓吸引天下的财富?"管仲回答说:"从前夏桀时,女乐有三万人,端门的歌声,清晨的音乐,大路上都能听到;她们无不穿着华丽的衣服。
伊尹便叫薄地无事可做的妇女,织出各种华美的彩色丝绸。
一匹织物可以从夏桀那里换来百钟粮食。
桀的国家是天子之国,但他不肯为天下大事忧劳,只追求女乐享乐,所以伊尹便取得了他的粮食并操纵了他的市场商品流通。
这就叫作吸引天下的财富。
"(原文: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
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
此之谓来天下之财。
")"伊尹之术"是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最典型的案例,与西方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累积金银相反,中国古典外贸理论以"得物为胜,得币为亏",主张通过提高物价等手段,实现"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
具体策略常常表现为直接以金钱、工业品等("末")换取对方的基本商品("本",如粮食),或诱使对方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摧毁其基础产业(管仲时代常指农业),攫取其人力物力资源,使之先丧失利权,后放弃主权——这简直与今天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掠夺第三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方式如出一辙!在公元前81年那场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盐铁会议上,长期职掌西汉政府财政大权的桑弘羊在为自己的商业政策辩护时还引用管仲的事例,他在解释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时说:"从前,管仲筹策谋划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纪氏由于只搞农业亡了国。
如果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必须从事农业,那么舜就不应该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应当去当厨师。
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天下的东西贱时,我则使之价格高;天下人所轻视的商品,我却重视。
用工商业品交易农产品,用无用的东西换取有用的。
现在从山林川泽取得的财富,实行均输法所获得的积累,是为了施用轻重之法来役使天下的诸侯。
汝、汉一带的金子,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引诱外国人和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
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
这样,骡、驴、骆驼就可以成群结队地进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也都变成了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等各种贵重皮料,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毯子将充满皇宫里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也都成了我国的宝贵物品。
这样,外部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而内地的财物不外流。
外族的东西运进来,国家财用就充足,自己的财物不外流,人民家用就丰足。
"(《盐铁论·力耕第二》原文: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
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
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
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
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
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纪氏之国只顾发展生产,不能掌握有效的外贸理论,导致利权来失,国家灭亡的惨痛教训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成书于战国的《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也提到这件事,其目的不过是告诉人们,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这样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本国的粮食。
(《管子·山至数第七十六》原文: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借管子之口说:"从前,纪氏的国家就是加强农业节约开支的,但粮食丰富而不能经营管理,粮食便四下外流而归于天下各国。
这样,纪氏虽加强农业节约开支,但不能经营管理,恰恰使他的百姓粮食外流净尽而成为他国的俘虏。
因而他自己也国亡而无处容身。
所以说单纯强本节用只能使经济情况更好些,而不能保证不亡。
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我则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我则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我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
这样就可以号召天下了。
" (昔者纪氏之国强本节用者,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
若是,则纪氏其强本节用,适足以使其民谷尽而不能理,为天下虏。
是以其国亡而身无所处。
故可以益愈而不足以为存,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
然后可以朝天下。
)请注意,这里的"谨守重流"不是盲目的高价政策,还要和各国的物价保持齐准,防止别国倾销。
《管子·山权数第七十五》上说:"物价的水平则要与别国保持一致。
因为商品价格偏高,别国就来倾销射利;商品价格偏低,物资会泄散外流。
所以要注意比价一致。
物资泄散外流,就等于本国失权;被人射利,就等于本国失策了。
"(原文:物重与天下调。
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