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北京的春节教案2 新人教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将老北京一系列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就选择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则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至于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如,由“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过渡到“元宵节”这一内容时,作者写“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又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句中“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的春节文化习俗,掌握相关词汇和语句。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拓展视野和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六年级下册。
2.多媒体电脑和投影仪。
3.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mins)1.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等展示北京的春节场景和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2.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春节的印象、感受和期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阅读(20mins)1.学生自主阅读《语文》第六册第五十三课“台湾过年”,借鉴教材内容,类型邹衡影视馆文化艺术。
听音乐、看表演、赏灯展、品美食、住民宿,五感只能麻醉。
带着浓重的乡情和人间真善美,拉近了我们和台湾的距离。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注关键的、不理解的生词,教师及时解释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3.讲解(30mins)1.教师介绍北京的春节简介和文化习俗,例如春节联欢晚会、守岁、贴春联、吃年夜饭、燃放烟火、红包等,引导学生了解并领会中国传统春节的文化和内涵。
2.向学生介绍春联的起源和特点,为学生展示和讲解几句春联,并让学生模仿练习,增强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4.实践(40mins)1.分组或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创作春联和写春节的祝福语句,挑选好的词句录入到课堂展示中,展示出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此时教师可以给予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尝试更多的探索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素养。
5.总结(10mins)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续关注和学习,并激发学生发掘和创造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1.教学评估: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北京春节的文化习俗,熟练掌握相关词汇和语句,能够创作春联和写祝福语句。
2.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由探究和创作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神奇。
《北京的春节》教案【6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6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教材简析《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
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
春节,是农历正⽉初⼀,⼜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年的岁⾸,即正⽉初⼀,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的祭灶,⼀直到正⽉⼗五,其中以除⼣和正⽉初⼀为⾼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个传统节⽇。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北京的春节》课⽂原⽂ 照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冻死寒鸦”,这是⼀年⾥最冷的时候。
在腊⼋这天,家家都熬腊⼋粥。
粥是⽤各种⽶,各种⾖,与各种⼲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是⼩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天还要泡腊⼋蒜。
把蒜瓣放进醋⾥,封起来,为过年吃饺⼦⽤。
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忍不住要多吃⼏个饺⼦。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
孩⼦们准备过年,第⼀件⼤事就是买杂拌⼉。
这是⽤花⽣、胶枣、榛⼦、栗⼦等⼲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们喜欢吃这些零七⼋碎⼉。
第⼆件⼤事是买爆⽵,特别是男孩⼦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风筝、空⽵、⼝琴等。
孩⼦们忙乱,⼤⼈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象。
腊⽉⼆⼗三过⼩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擦⿊,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糖的,糖形或为长⽅块或为⽠形,⼜甜⼜黏,⼩孩⼦们最喜欢。
过了⼆⼗三,⼤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前必须⼤扫除⼀次,名⽈扫房。
还要把⾁、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少⾜够吃⽤⼀个星期的——按⽼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初六才开张。
除⼣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的⾹味。
男⼥⽼少都穿起新⾐,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贴好了各⾊的年画。
除⼣夜家家灯⽕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除⾮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北京地区春节的相关习俗和传统文化;
2.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和讲解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
3.学会运用网络和书本资源进行搜集信息,并整理成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演讲技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具、PPT课件、教学录像资料、学生书本、学生练习册;
2.学生准备:学生书本、学生练习册、笔、纸。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形式的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无法穷尽北京春节的方方面面。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以加深对北京春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也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指导。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三小孙蕾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者XXX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这是本组教材的主题性内容。
本课介绍的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俗,再加上XXX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一读便知。
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的研究上,体会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的,并在作中加以运用。
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研究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繁华、喜庆氛围。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研究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A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
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
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韩中凌)B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