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高中历史:6.4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件(人教版选修2)

(3)宋教仁。
6.4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件(人教版选修2)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自食其言,不断强化专制独裁统治。时人创 作漫画,讽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却是“猿”(袁)之天下。
袁世凯是怎样在“共和”名义下,将共和国逐步变成“袁之天下”的?
提示: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此后又解散国会,炮制《中华民国约法》 和《总统选举法》,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权力,成为实际的独裁者。
资产阶级经过多次斗争,虽然保留了民国的虚名,但未改变中国社会 的性质,这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问题1】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 共和政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试归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 世凯认识的变化及其变化对斗争方式产生的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是保皇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积 极地投身于反对复辟帝制的活动,这充分说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 心,复辟帝制就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1.张勋复辟 (1)原因:“_府__院__之__争__”,政局混乱。 (2)经过 ①张勋以“_调__停___”为名,拥戴_溥__仪__复辟。 ②张勋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
(3)孙中山先生曾作一副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 血,公真第一人。”这副挽联是为谁而作?
参考答案:(1)主张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实施议会制。运用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选举,袁世凯最后必落选无疑。不能。因为袁世凯代表着北 洋军阀的利益,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议会政治不可能把袁世 凯赶下台。
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课标要求: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发动与失败;袁世凯复辟与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反复辟活动;张勋复辟与反复辟活动;孙中山与护法运动。
(2)理解:二次革命是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府院之争实质是美日之争;护法运动的失败教训是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3)运用:探究两次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知识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革命道路,革命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的斗争。
(2)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然失败。
教学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的斗争。
教学难点:两次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否继续实行呢?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
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一、二次革命(1913)1.原因:袁世凯专权出示: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适加入同盟会)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予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命令。
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彻悟袁之种种行为,存心欺骗民党”,遂于6月15日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
出示:政府人物之真相、刀大杀人多漫画①对内:制造“宋教仁案”、镇压革命党人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历史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课件

[探究思路] 首先阅读理解材料,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紧扣试题设问 准确再现史实,逐一说明和分析问题。第(1)问应注意资产阶级 试图用政党政治限制袁世凯。第(2)问旨在考查袁世凯的专权活 动。第(3)问“公真第一人”说明是宋教仁。
[尝试答题] (1)实质:主张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威胁:运用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选举,袁世凯最后落选无疑。不能。原因:袁世凯代 表着北洋军阀的利益,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议会政治 不可能把袁世凯赶下台。 (2)用政治流氓的暗杀手段刺杀了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国 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实现 了洪宪帝制复辟。 (3)宋教仁。
要点 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表现及认识 1.表现 斗争 双方 专制势力 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专权 斗争 表现 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 袁世凯复辟帝制 张勋复辟帝制 段祺瑞专权 民主力量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进行 议会斗争 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 掀起护国运动 掀起讨逆运动 掀起护法运动
2.认识 (1)进步性 ①这些革命斗争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 ②革命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 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继续奋斗。 ③反对独裁专制、追求民主共和的斗争符合中国时代发展的需 要,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
(5)“洪宪帝制”确立
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①1916 年,袁世凯下令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
2.护国运动 (1)经过
讨袁宣言 》 ①孙中山发表《____________ ,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反对袁世凯称帝。
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课件 第六单元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下列历史事件与清末“新政” 性质一致
的是Biblioteka AA.洋务运动B.明治维新
C.启蒙运动
D.辛亥革命
2、下列关于清朝“预备立宪”的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五大臣出洋考察 ②在中
央筹设资政院 ③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皇族内阁”出台 A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合作探究(二)
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活 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原因,从中 得到什么认识?
发生原因: 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 ②资产阶级共和制未能在中国真正执行; ③革命党人的软弱、涣散。 迅速失败原因: 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②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革命派坚决反对复辟,得到全国人民支持。 认识: 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复辟帝制
C
D、革命党人公开抵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二、 护国 运动
(1915—1 916年)
2、经过: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武力讨袁 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
3、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
合作探究(一)
四、护 法运 动(191 7—191 8)
1、起因:
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2、经过:
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成立军政府
3、结果:失败
原因: ①缺少群众基础 ②没有自己的武装 ③西南军阀的排挤
巩固练习
1、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一些地 方的革命党人宣布“独立”。其“独立”的实质是
A、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 B、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 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 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2.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B.都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C.都由国民党直接领导 D.都未取得成功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说课稿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中的关键阶段。
教材通过对反对复辟帝制的一系列斗争的阐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的曲折历程。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脉络,认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这段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在理解其背景、影响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人物的作用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反对复辟帝制斗争的主要史实,包括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护国运动的兴起等。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复辟帝制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正义斗争。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背景和过程。
护国运动的主要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反对复辟帝制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分析民主共和观念在近代中国深入人心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 第六单元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名校课件-集体备课】

复辟帝制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辛亥 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二 是讨袁,张斗争是人心所向,得到了 广泛支持和拥护;三是护国军入川作 战,英勇顽强;四是复辟帝制是违背 广大人民的意愿的。
针对性练习
1.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 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实质 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的控制权
“府院之争”时,张勋以“调停”为名, 率部北上拥戴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张勋自 任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史称“张勋 复辟”。
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强烈 反对,反复辟斗争一是孙中山发表《讨 逆宣言》,宣布坚决反对复辟帝制,反 对军阀统治,维护共和制度;二是段琪 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结果,复 辟丑剧12天即告终结,段琪瑞重新掌握 北京政府实权。
(1)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对内方面
第一步以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 第二步靠卑鄙、威胁的手段,当上了 正式大总统; 第三步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第四步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炮 制《中华民国约法》;
第五步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取 得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
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对外方面
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 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 的“二十一条”。
本课主要内容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二次革命是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 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
2:正确理解袁世凯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的代表,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独裁、 复辟帝制 。
3:理解“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争夺中 国的控制权;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是应有 自己的革命武装 。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2课件:6-4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PPT课件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课程标准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 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2.学习要点 (1)了解袁世凯掌权,制造“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府院之争”,护法运动等史实。 (2)通过史实分析袁世凯政权的性质。 (3)理解辛亥革命后两次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原因。 (4)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之 争。 (5)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 (1)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2)经过: ①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 ②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举兵北伐。 (3)结果: ①护法运动失败。 ②民主共和制度未真正恢复起来,中国仍处于列强支持下的军阀 纷争局面。
一
二
三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专权 (1)1913年,刺杀宋教仁于上海车站。 (2)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 (3)派兵南下,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 2.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革命党人被迫应战。 (2)过程: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南京进行,革命党人失败。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拓展延伸 二次革命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 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 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一
二
三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1.“洪宪帝制” (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 ①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 并着手取消国会。 ②1914年,操纵炮制出《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 统制。 ③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人教版选修二 第6单元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课件20张

总统
政事堂
国务院 总理(内阁)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1.对内:(五个步骤) (1)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2)1913年10 胁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 (3)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4)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5)炮制新的 《总统选举法》 2.对外: 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材料二: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 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三)护国运动(1915-1916) 1.背景(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过: (1)孙中山《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 (2)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3)蔡锷组织“护国军”武力讨袁 3.结果: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维护了共和制
袁世凯 建立 专权 称帝 败亡 张勋复辟
破坏
民主共和 捍卫 革命党人 约法、内阁 议会 政党 斗争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讨逆运动 护法运动 武装 斗争
段祺瑞专制
认识: ①民主和专制斗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②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资产阶级共和 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 原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发生原因: 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 ②资产阶级共和制未能在中国真正执行; ③革命党人的软弱、涣散。 迅速失败原因: 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②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革命派坚决反对复辟,得到全国人民支持。 认识: 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复辟帝制违背 民心,必然失败。
(三)护国运动(1915-1916) 1.背景(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过: (1)孙中山《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 (2)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3)蔡锷组织“护国军”武力讨袁 3.结果: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维护了共和制 材料一: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 耶?即忘共和,即称民贼· · · · · · · 戮此民贼,以拯吾 民。 ——孙中山《讨袁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4
教方法 专制势力与民主力量的较量
斗争双方
专制势力
民主力量
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专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进
斗争表现
权
行议会斗争
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 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5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
学思之窗
1.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5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1.“洪宪帝制”
(1)解除议会制对帝制的束缚 ①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 国民党 、取消 国会。 ②1914年,炮制出《 中华民国约法 》,将责任内阁制改为
总统制 。 ③炮制《 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可 连选连任 。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6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 二十一条 ”。 (3)大造帝制舆论 ①组织复辟帝制的“ 筹安会 ”和“ 请愿团 ”。 ②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大造舆论。 (4)操纵国体投票:获得“全票拥护” 君主制 的结果。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2
(3)结果:护法运动失败。 (4)评价 ①显示了孙中山坚持为民主共和 而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②民主共和制 并没有真正恢复起来,中国仍处于列强支持 下的 军阀纷争局面。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3
课堂讲义
主题 维护共和的斗争
理解·深化·探究
1.“二次革命”的性质 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 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30
提示 出身
孙中山 贫苦农民家庭
袁世凯 官宦世家
教育 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求 旧式私塾教育(腐朽 背景 学(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观点) 的封建主义教育)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31
行医——改良——革 旧官僚——军阀头
主要经历
命(推翻清朝)
目——独裁、复辟
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
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何
待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7
材料三 见下图
讨逆军在北京东安门的阵地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8
(1)据材料一,袁世凯是怎样在“共和”名义下,将共和国 逐步变成“袁之天下”的? 答案 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 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此后又解 散国会,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和《总统选举法》,一步 步扩大自己的权力,成为实际的独裁者。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33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9
(2)那么,袁世凯缘何能够复辟帝制?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①原因:从主观方面来看,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
买办阶级的利益,专制独裁是其统治的特点;袁世凯掌握
着北洋军阀的实权,并建立了独裁统治,这就为其复辟奠
定了基础;帝国主义列强支持复辟帝制。从客观方面来看,
武力讨袁的护国运动。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8
2.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孙中山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护法”? 提示 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权,实行对内独 裁,对外卖国的政策,继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拒绝恢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9
二、学习延伸 1.制表对比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出身、教育背景、主要经历和 政治主张等方面。 思考:一向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西方列强,从逻辑上讲, 在辛亥革命的紧要关头,应当更倾向于支持孙中山还是袁世 凯?他们最终支持了谁?为什么?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7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91页)
一、本课测评
1.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是怎
样进行斗争的?
提示 (1)1913年发起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2)1915~1916年,孙中山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
起来维护共和制度,并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蔡锷等策划了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4
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1)背景相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
加剧,而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2)目标相同:都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3)方式相同:都进行武装斗争。
(4)性质相同:都是为维护
(5)建立帝制 ①袁世凯下令将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 洪宪元年 ” , 准 备元旦登基。 ②“洪宪帝制”的出笼,标志着袁世凯 复辟帝制 的 逆 流
达到高潮。
2.护国运动 (1)背景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8
②孙中山发表《 讨袁宣言 》,号召人民起来维护 共和 制度。 ③梁启超发表《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反对袁世 凯称帝。 (2)经过 ①1915年底,蔡锷宣布 云南 独立,组织“ 护国军 ”。 ② 贵州 、 广西 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3)结果: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 帝制 ,最终忧 惧而死。
(5)作用相同: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5
探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时人创作的讽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
实际却是“猿”(袁)之天下的漫画。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6
材料二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与反革命的专制
阶级谋妥协……夫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
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封建土地所
有制和地主阶级并未受到冲击,儒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这也
是其复辟的有利条件。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0
②认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得逞,说明封建制度、封建思 想的流毒异常顽固,封建旧势力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六单元——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标要求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 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 艰巨性。
预习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专权 (1)1913年,于上海火车站刺杀 宋教仁 。 (2)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9
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1.张勋复辟
(1)原因:“ 府院之争”,政局混乱。 (2)经过: 张勋 借“调停”为名,拥 溥仪 复辟。
(3)反复辟斗争
①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②段祺瑞组织“ 讨逆军 ”进攻北京。
(4)结果:段祺瑞重新执政,对内独裁 ,对外 卖国 。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3
2.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武力镇压 革命党 。 (2)过程:战事主要在江西和 江苏 进行,革命党失败。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4
名师点拨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建 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斗争,也是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1
(3)据材料二,有人说“护国运动胜利了”,也有人说, “护国运动失败了”,你怎样认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 ①胜利理由: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 期目标。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2
②失败理由:a.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护国运动没有推翻北 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仍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捍卫共和制的任务没有完成: 护国运动后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3
(4)据材料三,“府院之争”的实质及斗争焦点是什么? 答案 实质:反映了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焦点:中国要不要参加一战。 (5)据材料三,护法运动为什么失败了? 答案 “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孙中山 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南北军阀勾 结,排挤孙中山。
政治主张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君主专制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32
因为从二人的出身、教育背景、主要经历等看,孙中山代表 中下层资产阶级和广大贫苦人民的利益;而袁世凯代表着大 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有利于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 因此,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作为统治中国、 维护其在华利益的工具。
感触?(教材第89页)
提示 不能。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
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国体投票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
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议院负责。感
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6
2.读了孙中山的这段话,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教材第90页) 提示 感触最深的是“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孙中山 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西南军阀的排挤造成的。而护法运动失败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 众基础;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 实力;三是西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